第14章 粮仓满了
从全国各地飞来的信,塞满了整整一麻袋。几个小战士一起出手,帮苑小妮把麻袋搬到了食堂。
在食堂的桌子上,看着苑小妮将麻袋往外倒,立时雪花般的信件就全部飞落出来,堆满了一整张大圆桌。
甚至圆桌上堆得冒尖,一些放不下的信封开始扑簌簌地往下掉,落在地面。
这副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令所有人深深震撼。
鸦雀无声。
好半晌儿,几名小战士们终于回过神。
众人惊诧地问:“小妮,你的信咋这么多?都是给报社的投稿?”
苑小妮拿来一个小板凳坐在地上,一边拆信,一边笑着答:“不是。这些是我在报纸上征集的问题,许多读者给我寄来了答案。”
她快速浏览过一封,先将信件拆分成两堆。
左手边的是余数定理题目,右手边是荡杯过河题目。
好在苑小妮对两个问题娴熟无比,又看过研究员们的解法,所以对问题的答案了然于心。
不一会儿,她的左右两边,就堆成了两座小山。
小战士们震撼过后,也回去站岗,留下苑小妮安心整理信件。
苑小妮简单分类之后,数了数,足足有368封来信。
她惊喜地深深呼吸一口气。
超乎她想象的丰收。
太值了!
再看眼墙上的表,上午八点整。
苑小妮定定神,轻轻呼出一口气,全身心投入地沉浸到拆信这个过程当中。
第一封,余数定理,思路与研究员们给出的一致,已经提交到系统里。
她遗憾地放下,暂时放在一边。
再拆第二封,咦?
她飞快地又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如获至宝。
发现了一种新的解法。
简单,但有趣,正好填补了研究员们的解答空白。
几乎是立刻,她就将这封信完整地放到桌上的篮子内,等待全部拆完后,录入到系统里兑换新积分。
第三封,她又投入地看了起来……
直到苑小妮终于放下最后一封信时,这才蓦然感觉到脖子酸疼到抬不起来的地步,眼睛也花得厉害,像是疲劳过度的老式黑白电视机,偶尔晃过几下黑色哗啦啦的晕眩。
她伸手揉揉眼睛,没有选择休息。
反而,麻利地将所有归类好的信件整理得整整齐齐。
“苑叔,借我几个纸箱。”苑小妮跑着,从后厨的堂叔苑建国那里借来了钥匙,又跑到锁了大锁头的仓库里,找出几个大纸箱。
她分门别类地将几类信件,整齐地一跺,一排排列在纸箱里。
顷刻,368封来信就工整地整理好了。
最上方,看到放在桌子篮子里的许多封打开的信——
苑小妮的杏眼越来越亮。
仿佛看到了无数的积分,正在热情洋溢地向自己招手。
从白天忙到黑天。
她看着墙上的石英钟,列下时间表。
上次,用软糯糯香甜可口的烤地瓜,她从研究员们这里获得13种余数定理解法,9种荡杯过河答案,一共兑换出87积分。
而这一次,通过报纸,面向全国各地征集到另外24种新的解法。
24种!
苑小妮精神振奋,想想积分就觉得可喜。
但留给她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只有不到12个小时。
她需要在这不到12个小时的时间段里,将整整24种解法全部背下,一个一个默写到大型连锁超市系统中,提交答案。
这对于她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任谁想要在12个小时之内,背下枯燥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算法,都是一项极具困难性的挑战。
恐怕再顶尖的研究员,也会头晕眼花。
苑小妮坐在食堂的圆桌前,平心静气,沉着投入,没有一丝急躁的情绪。
她不去胡思乱想,让自己分心,专心地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面前的信纸上,认认真真背下每一道题目解法。
吃不透其中的原理,她就先死记硬背,将答案牢牢刻画在脑海里。
苑小妮掐着表,看准时间,背完一题就立刻提交到“会员中心”后台,拿到积分后,开始记下一题。
一直忙到深夜,她的阵地从食堂转移到宿舍,抱着大把的信,刻苦硬背。
累了就跑到水井处,用清凉的井水泼泼脸,提提神,洗干净疲惫。
完全感觉不到饥饿的感觉。
直到在系统24小时的最后一秒钟,她才提交完第24种解法,进入“稻花五常大米”货物页面,毫不犹豫地将所有积分都兑换出来。
【恭喜您买一送一优惠即将截止,目前积分可兑换2880袋稻花五常大米,您是否确认兑换?】
【确认。】
苑小妮按下确认键。
【兑换成功,现可提取总数:3459袋。】
她忍不住攥紧了拳头,整个脑子里都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胀到头晕目眩,像是一块麻木的木头。
然而,苑小妮一睁开眼,就被满满的开心充溢了整个心,欢呼地扑倒在床铺上。
她立刻向上汇报。
所长李洪军是和俞周一起来的。
四人坐在深夜的煤油灯前,商量了一下3459袋稻花五常大米的事情。
这种稻花五常大米一袋是二十五公斤,3459袋大米就是86475公斤。
简单来说,就是86吨!
四人为之一震。
即便是最清楚情况的苑小妮,也是远远惊喜,没有料想到她提交的答案竟然兑换出如此多的物资数量。
她回想了一下兑换积分的过程,发现了一个新的知识点。
那就是提交的解题答法数量越多,对应的积分数量就成量级增长。
也就是假如兑换第1种解法,可以得到1积分。
第2种,可以得到2积分……
那么第20种,整整可以得到20甚至更多的积分。
所以,在研究员们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她又汇集了全国人民的智慧,提交出了24种新算法录入系统中,就拿到864积分。
刷新了新的记录!
这可是86吨大米。
众人相互看看,激动地拍拍苑小妮的头。
李所长当场拍板,派保卫处的小战士带上一封信,坐上第二天一早的运输车去省里,找梁国华同志汇报去。
省里行动极快,加派了一队运输车前来接收物资。
同时,送来的还有一封感谢信。
夏瑜同志一路同行,要亲手转交给109研究所和苑小妮同志。
一听到这个消息,苑小妮就抑制不住激动的喜悦,她在食堂里转了好几圈,将桌子都擦得亮堂到能反光的地步,还是坐不住。
“夏瑜!”
她拉着苑建国念两遍,苑建国满脸问号,一脸蒙圈。
堂叔不知道,苑小妮却记忆犹新。
夏瑜同志是伟大无私的教育家,他在饥饿年代因病逝世,家中物品仅剩一床破棉被,一个缺了口的茶缸,和一套打了层层叠叠补丁的旧衣服。
他把最后一张粮票都送给了住院时同病房的贫困家庭,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财产。
这样令人钦佩的人,现在还好好的活着,苑小妮当然高兴。
林北省在下洼乡有一家农校,目前空缺一名校长,这次夏瑜同志也是带着新的任命来走马上任的。
随着轰隆隆的运输车跨河而来,新修整的109研究所大门气象一新。
有宽敞宏伟的大门,有新铺碾平的大路,还有高大巍峨的院墙包围着整个研究所。一班精神抖擞的小战士们站在门口的哨岗,抱着枪庄严护卫。
夏瑜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朴实得和一名贫寒普通农民一样,走下车的时候,看到这番新气象,胸怀里也充满了无限希望。
“夏瑜同志!”
所长李洪军为首,带领所有研究员们迎出来,热切地同他握手。
苑小妮和苑建国排在队尾,她肃然起敬,等到夏瑜同志走到自己面前,主动握手,眸子落满星光。
“夏瑜同志,欢迎来到109研究所。”
“谢谢你,小妮同志,感谢你来了。”
两人的话尽在不言中。
这一刻,仿佛穿越了无数时光,数十年后的苑小妮和尚健在的夏瑜同志隔空对望。
在109研究所的会议室内,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授奖仪式。
夏瑜展开一封感谢信,亲自娓娓道来地从头念到尾,向所长李洪军、苑小妮、苑建国和俞周表扬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功勋。
尤其是苑小妮同志,“华国的起步是一代代人披肝沥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壮丽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滴滴涌泉可迎朝阳。感谢小妮同志,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为祖国和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听到这一番谆谆赞扬的话语,苑小妮昂起头,挺起胸膛,灿烂笑起来。
她郑重接过感谢信,整整齐齐叠好,准备放在自己的小箱子里收藏。
一个营的战士们随夏瑜一起抵达。
他们神色严肃,手握尖刀,穿着洗白了的军服,脚上的布鞋霍了口,层层打满补丁,用绑腿紧紧扎牢了裤脚,一个接着一个跳下卡车车厢。
“整队,报数——”
“1、2、3、4……”
战士们训练有素地整好队伍,排成数列。
营长黑山站在最前方,再次强调纪律和这次任务的重要性,“记住条例,完成好我们这次的任务。”
“是!”
战士们齐声回答,在营长的带领下,荷枪实弹地列队走向109研究所国营食堂后方的仓库。
仓库的大门在他们面前缓缓敞开——
高高摞起的无数袋大米,堆满了整个仓库。
(https://www.tyvxw.cc/ty53729224/43129349.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