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秦汉戮 > 第一九四回:公孙弘布衣擢相位

第一九四回:公孙弘布衣擢相位


  公孙弘,淄川国薛县人,年轻时在薛县做过狱吏,因犯罪免官。公孙弘家徒四壁,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去海边放猪,公孙弘对后母十分孝顺,在当地传为美谈。到了四十岁,他开始学习春秋,研究儒学。

  建元元年(前140年),这一年刘彻即位,这也是无数读书人扬眉吐气的一年,刘彻向天下发布了征举贤良方正的诏令。

  公孙弘也成了征举大军中的一员,他以贤良被征召入京成为博士,而此时的公孙弘已步入花甲之年。

  命运似乎有意跟公孙弘开玩笑,他不久领到了一个极其凶险的差事,出使匈奴。公孙弘历经千辛万苦活着回来了,然而,也不知刘彻中了哪门子邪,公孙弘向刘彻汇报之后,刘彻竟然黑着脸,打骂公孙弘无能。活了一把年纪的公孙弘哪受得了这种羞辱,事后便称病归家,官职被免。

  元光五年(前130年),公孙弘七十岁了,刘彻再一次下旨征举贤良方正,而淄川国又推荐了公孙弘。

  这次公孙弘起初死活不愿意去,但是淄川国的官员们却不吃这一套,他们一根筋地认定了公孙弘就是朝廷要的贤良方正,也怪淄川国国小人少,人才更少,能出一个满腹经纶的老学者实在不容易,所以哪有不举荐之理?

  公孙弘无奈,只能不顾七十高龄再次来到长安,他自己估摸着自己年纪大了,不出意外,不久又能回薛县,这次就当公款旅游。

  公孙弘带着轻松的心情到太常那里报道,太常召集儒生写策论,公孙弘心态虽然很好,但还是被结果震惊了,一百多个儒生之中,他的策论乍看之下排了第一,让公孙弘伤心的是倒数第一。

  按说这么老了还被人作践,肯定要找个地缝钻进去,但公孙弘的坚强却非常人能比,经过上一次的失败,他早已把这些看得淡了,自己已是古稀之年,随时都有入土的可能,何必跟年轻人计较这些。

  正在公孙弘筹划着回家乡的时候,一个太常府小吏过来传话,“皇上看了所有的对策文章,把你的排在了第一,择日就要召见你!”

  公孙弘反倒懵了,这是哪门子事啊,他喃喃问道,“不是倒数第一吗?”

  小吏怕他年老,耳朵不好使,特意提高声音道,“皇上钦定你的策论为头名,您老还是整理装束随时等候召见吧!”

  望着小吏离去的背影,公孙弘不禁嘿嘿地笑出声来,心里不时慨叹称妙!

  刘彻不久召见了公孙弘,当公孙弘一出现在刘彻的面前,刘彻见老人仙风道骨,状貌奇伟,有名士之风,几句问答之下便再一次封公孙弘为博士。

  公孙弘在长安留了下来,起初并无事可做,也无言可谏,后来在司马相如提出开拓西南夷之时,他被派去西南视察,公孙弘视察回来,力谏不需耗费国力经营西南蛮荒之地,然而刘彻没有采纳。

  公孙弘屡谏不用,公孙弘干脆改变谏言风格,以后每次朝议都只提出观点,由刘彻定夺,即便不被采纳的谏言,他也不辩驳,更不会跟同僚在朝堂上争论。在刘彻看来,公孙弘是个忠厚之人。他的朝堂不能缺了汲黯这种直言不讳的臣子,也不能缺了公孙弘这样的忠厚人。

  公孙弘成了老滑头,在揣摩刘彻心思的过程中获得了刘彻的赏识,两年之内,他升为左内史,成为刘彻的近臣。

  公孙弘得到了好处,慢慢意会到做官的妙处,当刘彻的官对他来说很容易,只要把刘彻侍候高兴了,就能步步高升,平步青云。

  公孙弘成了老滑头,乃至于经常与同僚们私下里约好了共同奏议,但是一到刘彻跟前,却把与同僚们的约定抛至于脑后,只以刘彻的喜好为准。

  这让正直的大臣们十分恼火,汲黯就曾经就此事上奏刘彻,表示公孙弘为人欺诈,答应与我们共同提出建议,但经常一上朝堂就违背立场,不够忠诚。

  刘彻为此专门找到了公孙弘,公孙弘却淡然地说道,“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公孙弘的坦诚让刘彻对他很敬佩,这老头看起来对名利看得很淡,因此更加认定他是个忠厚之人。

  元朔三年(前126年),公孙弘升为御史大夫,恰在此时,卫青拿下了河套地区,而主父偃谏言设置朔方郡,便于管理,公孙弘反对,他不但反对设置朔方郡,更反对开拓西南。刘彻为了让这个老臣改变主意,特意让臣子将事情的有利面诘难公孙弘,公孙弘找不到理由,只能赶紧放弃原则,道歉了事。他心里清楚得很,再跟皇上执拗下去,恐怕就没有好果子吃了。

  不久之后,公孙弘的麻烦又来了,汲黯见不得公孙弘的矫情,又上奏批公孙弘贵为三公,俸禄不少,却盖布被,明显是个欺诈之人。刘彻只得又把公孙弘请了来,问这是怎么回事。

  公孙弘毕竟在官场混了好些年,知道这种事情有口难辩,还不如直夸汲黯的清廉,正直。

  此举果然有了奇效,刘彻认为公孙弘谦恭有礼,宽宏大量,因此越发敬重。

  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孙弘76岁,走到了人臣的顶点,他成了丞相,封平津侯。丞相封侯也是从他开始的。

  公孙弘以宽厚大量示人,他每餐简朴,俸禄都用于供养门客,博取好名声,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公孙弘在打击得罪过他的人时,他从来都不手软,有不少人倒在了他的打击报复下,这其中就包括儒学大师董仲舒,颇有计谋的主父偃。

  公孙弘一把年纪,混成了朝廷的一把手,可谁都知道刘彻的一把手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以前几任丞相的结局来看,这个位子绝对是烫屁股的,不是被人斗得一鼻子灰,就是莫名其妙被赶走了。

  公孙弘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既无显贵的出身,更没天大的功劳,仅凭皇上一时的喜好登上相位,也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公孙弘始终坚持以上意为处事准则,在朝堂上,公孙弘甚少发言,避免与同僚们发生冲突,一旦涉及飞短流长的话题,则把它放在与刘彻单独会面的场合才开口。应该说,公孙弘摸透了刘彻的心理,如此一来,他在刘彻心中的形象便成了忠厚的能臣。

  汲黯曾经无情的揭露公孙弘他这是伪善,刘彻把公孙弘召来对质,公孙弘不慌不忙仅凭三言两语就让汲黯惹了一身臊。汲黯无奈,只能感慨别人多活了几十年,姜还是老的辣啊!

  公孙弘也有受挫的时候,这次遇到的同样是皇帝跟前的大红人,人见人怕的中大夫主父偃。主父偃不但嘴皮子厉害,而且笔杆子也是厉害,他的奏折刘彻每篇必看,若是不小心被他盯上,一封检举信上去,保准有人人头若地,你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像燕王刘定国就死在他的检举下,燕国从此国除。

  有人提醒主父偃你太横了,主父偃却不以为然,说本人穷困潦倒一辈子,父母不认我,兄弟姐妹疏远我,宾客们抛弃我,我如今得势了,就不能横点么?

  当然,主父偃有横的底气,事实上在文官中,就数他的脑瓜子好用,他拥立过卫皇后,替刘彻想出了推恩令,能检举不法。

  主父偃职任中大夫,在刘彻着力打造的内朝中位置十分重要,而公孙弘身为丞相,又是不可缺少的执行机构,主父偃与公孙弘一内一外,按公孙弘的处事原则,两人本不相干,更不会发生冲突。

  元朔二年,两人却罕见的大吵了一架,两人却罕见的大吵了一架,事因在之前也提过,即要不要设立朔方郡。主父偃提出设立朔方郡并经营之的构想,而公孙弘却极力反对,认为多增加郡县和民众会消耗国力,大家现在过得不是挺好的么?何必多养一些人。

  善于揣摩圣意的公孙弘这次算是犯了糊涂,他为了压压主父偃的气焰,似乎忘记了刘彻不过而立之年,对于这么一个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帝王来说,开疆拓土是必然而且是唯一的选择。

  刘彻没有当场批驳公孙弘,这老头如此执着他也是第一次见,为了顾全大局,下朝后刘彻特地派了个人到丞相府上,把设立朔方郡的利弊跟公孙弘说明白,那架势就像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先生在教一个刚入学的懵懂学童一般,让公孙弘颜面尽失,最终迫使公孙弘同意了设立朔方郡,而且违心地说出自责的言语。

  事后,公孙弘把帐算在了主父偃头上,一旦有机会,他便会像杀郭解一般对主父偃下手,而且他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我们都知道,主父偃此公颇有智慧,就是横了些,在敛财的效率上不亚于任何人,朝廷上下不少王公,官员害怕主父偃,为保无虞,只能主动向主父大人行贿,而主父偃来者不拒。

  主父偃想把女儿嫁入王室,图个靠山,他挑来拣去,最终敲定了齐王刘次昌,但是齐王和齐国纪太后拒绝了主父偃的提亲,这让主父偃十分恼火。

  主父偃找了个时机向刘彻进言,提出齐国是大国,应当由皇上的亲弟或儿子担任国王。

  主父偃实在高明,一句话落到了刘彻心坎上,见刘彻连连颔首,主父偃知道皇上已同意了整顿齐国,现在就差理由,他马上给出了理由,“听说齐王有乱伦事,应当借机整顿。”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刘彻马上任命主父偃为齐相,前往齐国查明真相。

  主父偃怀着报复的心理到达齐国赴任,他的家人故旧听说主父偃荣归故里,特地千里相迎。

  主父偃见到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心里不是滋味,想起当年不待见的时光,一丝苍凉涌上心头。

  他把众人召集起来,命人拿出五百金,在众人的惊愕中往地上一抛,众人面面相觑,主父偃说道,“我年轻时你们都看不起我,现在我升官了,你们出行一千里来迎接我,我们还是有点交情的,我也不能毫无表示,你们就把这些金子捡了去,从此我们就断交了!”

  说罢拂袖而去,留下众人的一声声叹息。

  主父偃在齐相任上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齐王府的侍卫丫鬟都抓了起来,严加讯问齐王的不法罪状。

  齐王刘次昌听到风神,日眼忧心如焚,绝望之下,只能畏罪自尽。

  主父偃总算出了一口恶气,不过,恐怕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以告人为家常便饭的他也会被人在后面捅一刀—被人告了。

  齐王被逼死的消息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当年主父偃来赵国谋碗饭吃,赵王也没有待见他,还把他赶出了赵国。自从主父偃整死燕王后,赵王早就对主父偃畏惧,担心哪天主父偃记起陈年旧事,把他也给告发了,他对主父偃有仇视之心,暗地里收集主父偃的罪状,却因为主父偃在长安不敢上奏。如今齐王也被逼死了,再不出手说不定下一个就是自己。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趁主父偃不在长安先下手为强。

  赵王急忙写了封奏折,差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奏折送上去了,赵王仍然惴惴不安,毕竟要弹劾皇上跟前的红人,他也冒着极大的风险,如果不能致其死地,依着主父偃的个性,那赵王的死期就到了。

  主父偃腹背被人捅了一刀,他却浑然不知。

  主父偃即便知道了,他也不担心有人会在他后面尥蹶子,因为他认为皇上用的是他的才能,而不是人品。

  事实上,的确可以这么说,一封信不足以致主父偃于死地,不过他却忽略了,躲在暗处的公孙老头早就伺机报复主父偃,他可没那么容易对付。

  主父偃在中央时,赵王每日如坐针毡,害怕被主父偃打击报复,他早就准备告发主父偃,却一直隐忍不发。

  也怪主父偃倒霉,赵王的检举信只不过举报他收受诸侯贿赂,大不了落下个贪污受贿的罪名。可当刘彻读完赵王的检举信时,这位聪明自信的皇帝却将其与齐王的死联系在一起。

  事情的逻辑在刘彻的脑海里变成了主父偃向齐王索贿不成,主父偃对齐王怀恨在心,并且借他刘彻的手整治齐王,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大奸臣么?

  (本章完)


  (https://www.tyvxw.cc/ty43083/2707757.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