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七回:卫青从戎入胡塞
刘彻当然明白姑母的意思,她是想拉近与自己的距离,为自己和阿娇挽回些。窦太主的演技果然精湛,刘彻动了恻隐之心,当即表示姑母放心,朕一定常来。
有了刘彻的这番表示,过了几日,窦太主的病就没有继续装下去了。窦太主主动去皇宫觐见刘彻,拉近感情。
刘彻看着神清气爽的姑母,豁然想通姑母大概是在装病,他隐约觉得姑母的身后有人在出谋划策,看在她的良苦用心之下,刘彻赏赐了窦太主千万金钱。在不久之后,他突然造访窦太主家。
刘彻匆匆来访,是想见一个人,那个在姑母背后出谋划策的人才。窦太主对刘彻的突然造访感觉有点措手不及,她赶忙换下华丽的衣服,穿上简朴的衣服。刘彻见到窦太主时,觉得有点好笑,心中想到姑母怎么穿得跟婢女一样。
刘彻刚刚坐定,就对窦太主笑着说道,“请主人翁出来吧!”
刘彻的意思请你的男人出来吧,刘彻这么直白把窦太主吓了一跳。
窦太主吓得赶忙跪了下来,她心中惊疑不定,皇上怎么知道她养面首之事,这下可糟了,万一被皇上治罪,那可如何是好?
她连忙磕头,表示是自己不检点,希望陛下别往心里去。
刘彻见状依旧微笑道,“太主不用担心,请主人翁出来,朕有话说。”
无奈之下,董偃只能战战兢兢地跪倒在刘彻面前。刘彻见此人容貌俊逸,不像坏人,而且看起来聪明伶俐,自然也有些欣赏了。
刘彻并没有怪罪窦太主和董偃欺君之罪,豪饮一番,就离去了。不过,此宴让董偃出名了,连皇上都称之为主人翁,哪有不红的道理?不少达官贵人听了董偃的名气,纷纷过来结交。
不久之后,董偃又获得了刘彻的恩赏,可以自由出入宫中,时时陪伴刘彻玩乐,董偃的威名更是红透了长安城。
但是好景不长,董偃栽在了我们的老朋友东方朔的口上。刘彻批完公文,闲极无聊,想召董偃入宫喝酒,宴席摆在宣室。这件事情被执戟值班的东方神仙听说了,马上跳出来指责董偃犯了三大死罪,对于东方老兄的谏言刘彻还是非常重视的,他急问哪三罪。
东方朔指出其一以贱臣私侍太主,其二败常渎礼敢违王制,其三盅惑陛下。
虽然东方朔还是说得摇头晃脑动作滑稽,但是刘彻这次没笑出声来,他说道,“这次能不能算了,下次改了不行么?”
没想到东方老兄的回答吓了刘彻一跳。
“不行,宣室是先帝正殿,非正人不能进入…”东方老兄大口一开,又是旁征博引,让刘彻陷入了思考中。刘彻最终被东方老兄说服了,他把宴席移到了长安城北的桂宫,并下令董偃从东司马门进宫。
一直自诩为皇帝宠臣的董偃做梦也想不到,凭着东方朔的一张利口,会将他所有的梦想化为泡影,顷刻间崩塌。这次宴会之后,刘彻就有意疏远董偃。
随着董偃的失宠,窦太主失去了放在刘彻身边的耳目,她再也无力为阿娇,为自己挽回什么了。十年之后,董偃因犯事被刘彻下令处死,不久,窦太主也在孤寂中死去。
又是几年,陈阿娇薨,一直到临终的那一刻,这个不幸的女人也没有等到刘彻来看她。
元光六年(前129年),刘彻来到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年份。
在这一年中,刘彻终于看到了实现祖父辈遗志的希望,一个不世出的将领将为这个时代打上深刻的烙印。
刘彻就任皇帝以来的十几年来的工作成绩,实在不敢恭维,这时的他,与他后来的光辉形象格格不入,他像个稚嫩的孩子,蹒跚学步,缓慢前行。
十年终于磨成一剑,汉武大帝要亮剑出鞘,用弓与剑,血与火来锻造自己的时代。
这一年,匈奴大举入侵,反匈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刘彻的朝廷不乏人才,更不乏能打恶仗硬仗的将领。李广,程不识,韩安国,青年将领公孙贺等个个都是战场好手,然而,四年前马邑之谋的失败让刘彻看到了问题所在。
他需要一个能打胜仗的统帅。
他曾经把这个希望寄托在韩安国身上,韩安国老成谋国,精于计算,可是攻击心不足。他也曾把希望寄托在李广身上,可是这个李广,任边地太守那几年,确实让匈奴闻风丧胆,但问题在于,此兄运气不是特别好,而且自侍勇武,上了战场经常杀红眼,而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悲剧会成为李广悲剧命运的根源。
我们知道,在马邑之谋失败后,刘彻揣摩到了用将的规律,也磨练了识人的本领。
刘彻是个聪明人,失败只能让他的目光更锐利。
当郎舅建章监卫青出现在他的眼前时,他就隐约感到这个同样年轻的郎舅有着不同常人的秉性。
卫青沉默寡言,但他的眼神里却透露着一股坚定,这也难怪他能在被刘嫖绑架之后,回来之时不见慌乱,更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即便只是小小的建章宫监,有着日益宠贵的姐姐,他仍能礼贤下士,一丝不苟,更重要的是,卫青同他姐姐一样,他能与人为善,待人真诚。
在刘彻看来,郎舅卫青已经具备了统帅的所有条件,他所缺少的只是战火的历练。
现在机会来了。
刘彻郑重其事地把边关的紧急奏报在朝堂上宣示。
他向以此激起满朝文武对于敌人的愤慨,从而形成一股巨大的战争动力。
然而,大臣们的反应无异于刘彻头上的一盆冷水。不少人认为,主动寻找匈奴作战简直是痴人说梦,马邑之谋无功而返的闹剧还历历在目呢。再则,匈奴人入侵又不是一天两天了,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刘彻早已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一如往年,在匈奴问题上,和亲似乎成了朝廷的共识。
刘彻明白,要扭转局面,必须要用战场上的胜利说话。
刘彻最终决定力排众议,打。
大臣们见皇帝下了决心,也不敢不知死活地起来打岔。
说打容易,难在怎么打?
是分兵迎击,还是集中兵力寻找匈奴主力决战?谁可为将?
前一个问题可以说不算问题,匈奴人一向神出鬼没,踪迹难寻,要寻找它决战恐怕比打赢它还困难,所以,毫无疑问,只能分兵迎敌。
至于将领人选,刘彻心中早已有了名单,讨论不过是走个流程而已。
骁骑将军李广领兵一万出雁门,轻车将军公孙贺领兵一万出云中,车骑将军卫青领兵一万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领兵一万出代郡。
刘彻很快宣布了自己的任命。
但是听到这个任命,大臣们还是愕然了,如此重要的战役,统帅只有李广,公孙贺是老面孔。李广自然毫无疑义,年轻的公孙贺虽然略显稚嫩,但好歹在战场上遛过几回,见过几个匈奴人,马马虎虎过得去。可后面两位就让人捉摸不透,卫青,公孙敖并无军旅经验,据说连人都没杀过,居然做了将领,实在是有点荒唐。
不过,大臣们转念一想,咱们这皇上从小就折腾惯了,现在国泰民安,无事可做,肯定把皇上憋坏了,再说,卫青也算外戚新贵,皇上有意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也不难理解。既然如此,那就让皇上再折腾一回。
不少大臣料定此次一定会重蹈马邑之谋的覆辙,无功而返,但却没有谏阻,他们盘算着应该等到坏消息传来,再谏言不迟。那样既可以抚慰皇上的情绪,又能达到目的,岂不更妙?
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谁也不会拥有这个机会!
因为,车骑将军卫青从接到任命之时起,就决心堵住他们的口。
刘彻安排的四路人马看似闲来之笔,实则有着极深的用意。
四将之一的李广名闻天下,公孙贺将门虎子却也不是匈奴人眼中的对手,卫青与公孙敖则完全是无名小辈,这样一来,老将李广必然会成为匈奴人重点问候的目标,而对其他三路的防守就必然松懈,公孙贺,卫青,公孙敖可以藉此捕捉战机。
而且,此次出击与马邑设伏完全不同,那时用三十万大军设伏诱击,而这一次却以小股部队分四路出击,四路互不统属,完全是各自为战,输了别怪他人,赢了也不用分功劳。
刘彻的安排可以说十分高明,他已经意识到与匈奴人打一场正面的遭遇战,不太容易。因此,他为匈奴老邻居量身打造了这么一套战法。
从地理上看,上谷,雁门,云中,代郡,呈半弧形,四个出击点距离相当,既可以互相呼应,又可以随意机动,一旦匈奴恋战,攻击中间部位的李广,公孙敖所部可以出兵迎敌,而处于两翼的卫青部,公孙贺部则可以直插匈奴腹背,形成合围之势。而且,让四位将领各自为战,也有利于考察他们的才能。
尽管刘彻有这么多的小算盘,不过,他现在最需要的是一场胜利。
汉匈边境,上谷。
在四位将领中,卫青承受的隐形压力最为巨大。
他无从军资历,是皇上顶着巨大的压力把他扶上将位的,在别人眼里,他是靠着姐姐这棵大树爬上来的。如若战败,不但皇上面子挂不住,万一影响姐姐的荣宠,那就罪该万死了。
卫青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心中的忧虑从来不会在众人面前显露。卫青是皇亲贵胄,但将士们并没有看到他身上那些贵族子弟骄横跋扈,相反,卫青一路上待士兵亲如家人,嘘寒问暖,时时虚心向老兵老将们请教。
上谷处于此次军事行动的最北端,春寒料峭之时,也难有中原腹地的暖意,早晚温差仍然巨大,一不小心,还是容易被冻坏。
卫青按计划准时到达了上谷,并下达了往西进军,寻找匈奴军队的命令,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沿途看不着一个匈奴人的踪迹。
刘彻的感觉是对的,匈奴重兵集结到了雁门与代郡一带。
李广其人,匈奴人再熟悉不过,此人勇武过人,力拔千均,他能百步穿杨,把石头当作老虎,一箭射去,箭簇居然没入石头数寸。
别看李广武大三粗,他是粗中有细。他曾经以百名骑兵追击匈奴射雕手,李广在百步之外射杀两名,活捉一名,返回之时匈奴数千骑兵赶到,见是李广,匈奴骑兵迅速摆开激战阵势。将士们被匈奴的威势下慌了手脚,正打算纵马狂奔。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李广下达了一个令下属们目瞪口呆的命令,所有将士下马解鞍。
将士们一听懵了,这是什么奇怪命令,匈奴人的马刀快到脖子上了,你不下命令狂奔,却要在这晒太阳打秋风。
看着将士们狐疑的神态,李广轻松地笑道,“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李广的障眼法起了效果,匈奴骑兵不敢前来攻击,只派出一名将领作为探子前来打探,没想到,被李广一箭射杀。是夜,李广干脆命令士兵放马睡觉。
见李广如此放松,匈奴人更加确定周围有伏兵,便退了回去。
从此,草原上都知道有李广这么一号人物。在后来与李广的数次交手中,匈奴在李广身上都占不了多少便宜。
匈奴把李广视为打劫路上的最大拦路虎。李广也赢得对手忌惮的同时,也获得了尊敬,军臣单于就曾给部队下令,务必活捉李广。
雁门,现在是个机会。
匈奴人早已得到李广轻兵冒进的消息,调集重兵,准备伏击李广。
军臣单于也算老手,他一面调集重兵伏击李广,一面派兵阻击代郡的公孙贺,而另外两个方向则完全撤防,让那两个小年轻一点好处都捞不着。
“一定要给我活捉李广!”(得李广必生致之)军臣单于再一次重申命令。
众将领命而去,而他仿佛看到李广跪倒在自己面前,接受自己册封,成为自己爱将的情景,那是怎样得令人惬意啊!
(本章完)
(https://www.tyvxw.cc/ty43083/2693719.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