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墨学 2
终于惊动了学宫。
正常的消息传播是不会传这么快的,就算因为新年到来,家住齐国的商贾带回去了关于墨术的消息,但也不至于这么快就惊动孟轲这位天下大学阀。而且还有当世墨学宗师尹文。我估计这个结果,多半是朱氏忍不住了,在暗中推波助澜。
梁成对于这个消息是最兴奋的:“夫子,咱们走吧!”在他心目里,稷下学宫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地方。在南郭淇等人看来,陶邑还没站稳脚,何必那么着急去齐国呢。而且大冬天的,大雪封路,寒冰塞川,不是已经都说好了明年开春再走么?
我放任他们去争论,反正一家人不怕吵。我已经追加了一条墨法:墨者不与外人争辩。若是有心求教墨学的,倾自己所知予以教育,但不可以与外人争辩。
“辩本就是子墨子为了让门人更深了解墨义而采用的手段,这种手段只能在内部用,一旦与外人争辩,就违背了更高的墨义原则‘非攻’。语言也是一种攻击。”我道。
众人诺诺,唯有梁成提出了“尚同”的问题。
墨子在“尚同”的问题上立场明确,百姓必须与长官意志相同,长官与诸侯意志相同,诸侯与天子意志相同,最后大家和天的意志相同。尚同可以说是兼爱的基础,如果不同,则兼爱就是水中花镜中月。
“子墨子只是提出了总纲,”我道,“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所以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外要求同存异,现在内部统一意识。若是墨者之间都不统一,和谈天下大同?”所以我在墨者内部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各抒己见,一旦形成决议就必须同一而行。
一般来说,他们民主,我来集中。
现在是他们民主的时候,我一言不发。他们一天讨论不出结果,我就等一天。我是想等到春暖花开再去临菑的,但又不能压迫梁成的积极性,只能如此。
好在卫国那边帮我解了燃眉之急。
有许多人在学习了墨学之后,感觉郑艺严无咎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了,在过完年之后就结伴赶来陶邑,希望能够跟随我继续学习。
的确,对他们来说,现在已经是新的一年了。
黄河下游的周室与同姓诸侯国,如韩、魏、卫都是以十一月,也就是子月为岁首。子月朔日就是新年元旦,称为周正。楚国虽然一早就与周室分庭抗礼,不过鉴于对子商的厌恶,也采用的周正。
宋国是周室的国宾之国,继承的商后室宗庙祭祀,所以行的是商正,以十二月为岁首。齐国不知道为什么也是行商正,师父没跟我说过。
秦、赵是夏后室的故地,所以分晋之后不再使用周正,而行夏正,以一月为岁首。
理论上来说,一个行商若是跑得快点,一年之中可以过三次年。
所以卫国的学子们兴奋地过完了年,跑到陶邑一看,这里还在准备过年。
既然人多了,需要准备的东西也就多了。于是去齐国的事自然就搁置下来,我也开始戊日讲学,上午讲墨义,下午将墨术。各一个小时,散学之后自己去复习,并且要学习击剑。
现在庞煖应该已经到了燕国,不知道他们在那里过得怎么样。因为见识过了他的剑术,我总觉得朱氏帮我找来的剑士有些不入流,只好当做给孩子们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
梁成见一时半会的确难以启程去齐国,便也不再坚持了。他现在也迷上了讲学,非但讲小学,还对教育大学颇有兴趣。加上下面也有学子说十日一讲太漫长了,所以我让梁成在甲日开讲,这样戊日的时候还可以顺便回答他们的疑惑。
梁成的口才不错,对于墨义的了解也比其他墨者强,属于知识分子出身的墨者,与那些追随者很容易产生共鸣。我旁听了两次之后,也就不去管他了,把精力放在了研读《墨子》和《论语》上。去了齐国势必会与孟轲发生争论,要是能用孔丘的话打他耳光就更好不过了。
陶邑的生活比濮阳更优渥,甚至到了顿顿肉食的地步。梁成曾对这种情况表示担忧,但是人家既然送来了,总不能往外扔吧?
我提出了以工代赈,共济会发动国人捐款捐物,组织人力趁着冬天挖掘水渠,疏浚河道,丝毫没有民怨的解决了政府应该办的事。当然,陶邑的地方政府和朱氏的私产一样。这笔钱我当然也不会让政府白得好处,过年的时候当地政府给每个共济会家庭都送去了一笔年金,数量不多,讨个口彩。一时间陶邑大治,惊动了宋王。
见到宋王的使者时,我决定还是早点离开陶邑算了。现在的宋王就是史上鼎鼎有名的“桀宋”,宋康王。严格说来,他才是第一个将国君的位置禅让给儿子,自己称主父的人。不过他比赵雍强的是,他在不满意儿子之后,又把国君的位置夺回来了,儿子也被他流放去了国外。
桀宋两个字就可以看出他的地位。这个词并不是说“像桀一样的宋王”,而是暗指他已经取代了他老祖宗“纣”的地位,能够和桀相提并论了。虽然市井传闻很多,不过比较靠谱的就只有他把装了牛血的皮袋挑起来,用弓箭射,并且派人鞭笞大地——所谓射天笞地。
我觉得这更像是个精神病人。
不过宋国在他手里也有点中兴的气象。在孟尝君带着诸侯联军攻打函谷关的时候,宋王偷袭了齐国,抢了六座城。孟尝君当然不干,回头的时候却又被他打败了。燕国以为宋国经此一战会削弱,想来占便宜,结果被打回老家。魏襄王表示这么做不厚道,想出兵教育他,又怕蹈齐燕后尘,所以拉上楚国。结果宋国一挑二,打退了两国联军之外还抢了两座城。
这都是前两年的事,若是再往远说,他还灭了滕国,那可是文王之子的封国。
如此显赫的战功,诸侯心服口服,称他“五千乘劲宋”。
“他可是抢了自己舍人妻子的暴君。”我对使者道,“我怎么会去见他呢!”
宋王抢了舍人韩凭的妻子,这个故事流传得比较广,但是漏洞百出,我并不是很相信。不过看这位使者的反应,让我不由怀疑确实是真的——他居然羞愧而出。让一国国君的使者羞愧总是不好的,所以我让南郭淇他们抓紧时间收拾东西,发出迁徙通告,我们要尽快离开宋国,前往齐国。
“尹文子是墨学前辈,让他们久等是我的罪过。”我对众人说。
于是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同时我也知会了朱氏,让他们在宋国的人帮我稳住宋王……我可不想还没成为钜子就得罪一个有精神问题的暴君。
这一天,厚厚的云层不知被那股风吹得无影无踪,空气中的寒意在冬日之阳的温暖下有所缓解。人和牲口都喷着浓密的水汽,裸露在外的耳鼻被冻得通红。有几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戴着口罩和耳罩,袖着双手坐在车上准备出发。
我带上手套和头盔,翻身上了流马,冲来送行的国人行礼告别,一蹬车轮一骑当先冲了出去。车轮上已经钉了防滑钉,使我能在冰雪中行进。
事实证明我多虑了……虽然天比较冷,但还没到结冰下雪的程度。这个时代的中原,一年能下一两场雪就算是多的。偶尔地上能有积雪,就足够歌舞庆祝了。不过冬天赶路还是和夏天赶路一样痛苦。寒风割面,饮食无着,一群人搓着手跺着脚围着一堆篝火却没有一点温暖的感觉。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有人畏惧了,有人抱怨了,有人依旧兴致高昂,但是所有人都在成长,抱怨的不抱怨了,不抱怨的坦然接受了。畏惧的不畏惧了,不畏惧的勇敢冲在前面了。
在最艰难的时候,队伍里响起了一个呕哑嘲哳的声音:
“棠棣之花,鄂不辉辉,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野聚矣,兄弟相寻。”
……
一遍,两遍。
一个声音,两个声音。
所有人都唱起了这两段歌,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雄壮整齐的声音。声音穿透了寒风,让人热血沸腾。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跟这么一群人在一起,我终于理解了当年站在守城第一线的墨家子弟,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身后的城池,更有一份浓浓的兄弟情义。
终于,我们踏上了薛邑的土地。
迎接我们的人并不友好。他们手里端着剑,身穿最近从赵国流行开来的剑士服,披散头发,有的还裸露出手臂上的纹身。
我并不是很奇怪会发生这种事,因为这块土地是孟尝君父子两代人的封地。孟尝君遍天下的收罗鸡鸣狗盗之辈,然后给他们娶妻,养活他们,让他们住在薛城繁衍后代。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忠于谁,但是他们对孟尝君惟命是从。
两百年后,将有一位对于我来说是后世史学家的人路过这里,感叹道:“这片土地上全都是暴徒和刁民,孟尝君真他妈干了好事啊!”
这位后世史学家名叫司马迁,我看到这些刁民暴徒的刹那,脑中浮现出这位黑须飘飘的儒雅史家骂人的情形。
(https://www.tyvxw.cc/ty427813/12193820.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