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红尘落尽 > 第19章 人生初见 3

第19章 人生初见 3


  “子涵,先别打岔,听我说完!知事听了,叹了口气,说:‘皇帝虽然被拉下了马,可是,旧制度和旧习俗要废除,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难得很呐。’我就试探着问他:‘假如真有刁民闹事,那该怎么办?’知事看了看我姨夫的那个学生,笑了笑说:‘你问他,这些事情平时都是他处理的。’那学生笑着说:‘一般,民不告,官不究。但如果遇到冤情,可酌情处理。’知事笑着点了点头,说:‘是这样的。’我连忙给知事敬了杯酒,说:‘谢谢知事,您真是青天大老爷啊!我代文韵妹妹谢谢您。’知事听了,哈哈一笑,说;‘你这丫头,鬼精!文韵老师的事情,我早知道了。我已经和秘书说了,驳回投诉,她还继续在私塾教课。这本来就是刁民在无中生有嘛!’”

  “谢谢老姐!我早说过我老姐很能干的。”林子涵笑着赞到。

  “老姐,你为我这么费心,该怎么报答呢?”文韵很是过意不去。

  “文妹妹别客气,你的事就是咱家的事,我不帮忙你谁帮?”林子弥说完,冲林子涵笑了笑,说,“你什么时候也学会了贫嘴?既然说要谢我,那你该怎么感谢?”。

  “我请老姐喝宋河粮液。”林子涵爽快地说。

  “真的?你从哪里弄的?那可是名传天下的美酒啊。”林子弥听林子涵说宋河粮液,不由得咂了咂嘴,把文韵也逗乐了。

  “老姐,你这次去州里,还有什么收获?”林子涵看着林子弥肩膀上鼓鼓的行囊,半开玩笑地说。

  “收获嘛,很多。来,先吃个苹果再说。”林子弥说着,从行囊中取出了两个很大的红苹果,分别递给文韵和林子涵,说,“尝尝,这是地道的寺河山苹果,甜着呢。”

  听说是寺河山苹果,林子涵急忙接过来,到花雨河边用河水洗了洗,甩干水,咬了一口,笑着说:“不错,很甜!”

  “那是,要不怎么是寺河山苹果呢?”林子弥很自豪地说,“文妹妹可能不知道,这寺河山苹果据说可是亚洲第一高山苹果。这里是高原地带,土层深,肥沃,日照也充足,昼夜温差又大,所以,很适合苹果生长。咱们这里产的苹果颜色鲜,吃起来又脆又甜又香,可口得很呢。”

  “我在家的时候听我姨妈说起过寺河山苹果,但没有吃过。听我姨妈说,苹果还能酿醋呢。”

  “是啊。苹果醋把苹果的香味和醋的酸味融合在一起,吃起来酸甜酸甜的,好得很呢。”林子弥说。

  “原来,苹果还能酿出这么好的醋。”文韵看着林子弥,惊讶地说。

  “是啊,等哪天你去我家,我给你喝我酿的苹果醋。”林子弥笑着说。

  “老姐酿的苹果醋可是咱们花雨村的一绝呢。”林子涵补充着。

  “其实,制作很简单,就是用江米、蜂蜜、和苹果放在一起制成的,没有了生醋味儿。”林子弥笑着说。

  “江米?”文韵好奇地问。

  “就是你们那里说是糯米。”

  “糯米我知道,我小时候听我父亲常常讲沈万三用糯米帮着朱元璋修城墙的故事。”

  “是啊!江米很黏,过去,有钱人家盖房屋常常用糯米汁和泥砌墙,很结实呢。南京的城墙,因此被人当成了花岗岩。”

  “糯米的黏度这么大?”

  “是啊。人们砌墙时,先把石灰、黄土和小石子铺好,再把糯米汁泼上去,最后经过夯实,墙就会坚如铁石。这样砌的墙,不但坚固,而且防水,据说就算是上千年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古人真了不起。”文韵赞着。

  “你俩别光顾着说了,我这里还有稀罕物呢。”林子弥说。

  “稀罕物?快拿出来看看。”林子涵笑着说。

  “给,这是姨妈让带回来的石子馍,是专门给文妹妹的。”林子弥说着,又从包裹里掏出了两张中凹边突、焦黄鲜亮的椭圆形的小金盆似的烧饼,递给了文韵。

  文韵接了,掰开,见里边有小油、食盐、大料、花椒、葱等,一层层的,外酥内软,很是诱人。她笑着分给了林子涵和林子弥各一块,然后把剩下的那张包好,递给了林子涵。

  “文妹妹,你吃吧。我给子涵他们带的都有。”林子弥笑着说,“这石子馍又称石子烧饼,是用豆石在鏊上面垫底烙的,很有名的。”

  “老姐,不好意思,我沾光了。”林子涵咬了一口,笑着说。

  “这叫做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林子弥说。

  林子弥一向喜欢胡侃,忽然说了句很文雅的古诗,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看来,咱们以后不会再有什么麻烦了。”林子涵朗声说。

  文韵看着他们风趣的样子,也高兴地笑了:“咱们得感谢苏鳞,这苏麟也太有意思了。”

  “苏麟?他是谁?”林子弥惊诧地问。

  “苏鳞呀,哈,是苏东坡一表三千里的外亲。”林子涵见林子弥吃惊,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老哥在逗你玩呢。‘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是苏鳞说的。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镇守杭州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推荐过,不少人因此得到了提拔或晋升,他手下人对他都很满意。惟有苏麟,因为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杭州城里,所以没有得到什么照顾。后来,苏麟回来了,见到大家一个个都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平衡。他就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写了首诗向范仲淹请教。诗中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会意地笑了。很快,苏麟就得到了提拔。”文韵笑着解释说。

  “后来,人们就把‘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话,作为因人事关系接近而很容易获得方便的待名词。不过,这两句诗后来流传开后,就成了‘近水楼台’,有些讽刺的意味呢。”林子涵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花月美景自有道,春水风光岂无情?莫道聪明如范公,休怪无知像苏麟!茅厕楼台原靠江,如厕观月多宜人!江水润物细无声,茅厕施肥夜夜鸣!若无此物多栽培,向阳花木亦凋零!话说得月向阳好,谁知近朱近墨清?花好茅厕无心眼,自古****多苍蝇!’苏鳞只留下了这两句诗,后人根据当时的情景,又作了续集。”

  “好好的两句诗,被后人续成这样,不知道是范仲淹悲哀?还是苏鳞的悲哀?”

  “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人们看不到社会的弊端,往往把陋习迁怒在某个人身上,可是,自古以来,官场就是这样,能怨单个的人吗?”

  “所以,戊戌年,就有了变法。”

  “变法,唉!”林子涵深深地叹了口气,看着花雨河缓缓东流的河水,不再言语。

  “别说那些沉重的话了。对了,刚才咱们说‘近水楼台’有讽刺的意思。我看,这个词有时候就没有,比如,开玩笑的时候。”林子弥说。

  “是啊,开玩笑时没有,开玩笑时已经淡化了讽刺的意思。”林子涵点了点头。

  “汉语真的很奇妙。”林子弥说。

  “汉语,承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博大精深。很多词语,包括诗词,都是要根据当时的语言环境来理解的,否则,就会断章取义,产生歧义。”林子涵感慨着。

  “明天你们还上课?”林子弥抬头看了看天边通红的火烧云,问。

  “是啊。老姐,你有什么事吗?”林子涵问。

  “把文妹妹的事情办妥,我也就安心了。明天我该回婆家去了。”林子弥愉快地说。

  “那,老姐不喝我的五粮液了?”林子涵笑着问。

  “改天喝。在咱们这边住了这么长时间,再不回去,怕婆家把大门关了不让我回去呀。”林子弥半开玩笑地说。

  “老姐这么能干,谁敢呢?俺姐夫对你那么好!”林子涵哈哈大笑。

  文韵看着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斗嘴,也开心地笑了。

  “文妹妹,我明天要回去了,想要文妹妹送给我一首诗,可以吗?我这个老弟啊,他常在我面前夸你的文才好呢。”林子弥笑着对

  “老哥是和你说着玩,他的诗才真的绝呢。”文韵见林子弥夸赞她,有些不好意思。

  “他的我已经有了,现在,我想要文妹妹的。”林子弥笑着说。

  “老姐,你想要哪方面的诗?”林子涵问。

  “现在是春天,到处都是花红柳绿的,我就要就以春为题的,怎样?”林子弥看了看漫山遍野被微风吹得摇曳的野花,笑着说。

  “小妹,你看,老姐多偏心,看见你,把我也甩到了一边。”林子涵玩笑地对

  听林子涵这么一说,文韵也笑了。她看了看林子涵,见他用鼓励的目光看着自己,就微笑着点了点头,看着花雨河缓缓东流的河水,轻声吟道:“远岱缥轻烟,千湖漾紫莲。风清万里路,水映九重天。幽谷闲云逸,空山飞瀑悬。扁舟一叶逝,疏竹伴流年。”

  “好!小妹不愧是才女,这首五言律诗意境好,对仗工整。看到小妹吟诗,弄俺也想了,俺来个绝句《春醒》,怎样?”

  “好啊!”文韵和林子弥都拍手赞同。

  林子涵笑了笑,看着路边的柳条,略一停顿,随即朗声吟道:“枝条吐嫩芽,春意染窗纱,残雪藏墙角,无名小径花。”

  “老哥的绝句真好!真实、自然、淳朴、恬淡。”文韵赞到。

  “再来一首《咏梅》。崖边一树梅,笑对雪霜摧,傲骨临风绽,春来我已回。”林子涵对文韵笑了笑,抬眼眺望远处崖壁上的梅树,很快又吟出了一首绝句。

  “老哥的绝句,极品。”文韵见林子涵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吟出两首绝句,由衷地赞叹,“记得以前我跟着先生学填词时,填过一首词,名字叫《烛影摇红·榴花》,先生说不错。我诵出来,你们给评一下:翠藏羞,柔风轻巧挥红缎。姿容似火恰****,尽把多情绽。最是质淳貌璨,映葳蕤,涵晴色眩。雨摧枝叶,日沐绸绡,盈盈凝冠。情至深时,稍吹即让魂飞散。堪思量日暮春伤,独秀难长远。洗去娇柔不恋,酿醇香,潜丰玉钻。迹无痕处,不怨风浓,轻弹春浅。”

  “文妹妹的词俺不敢胡乱评,反正俺听着觉得很好。”林子弥笑着说。

  “意境和寓意都很好,韵律也很合,只是这个‘涵晴色眩’我有些不很明白。”林子涵看着文韵,笑了笑,说。

  “涵晴色眩,前两个字用了谐音,后两个字用的白描手法。”文韵说着,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你们都是才子才女,俺是大老粗。俺不会诗词,来给你们来唱支山歌吧。这是我在姨妈家闲着没事,听来的,很好听。”林子弥见林子涵和文韵吟诗,也来了兴致,轻声地唱了起来。

  “翩跹碧圆罗裙哎,妩媚胭脂玫红如梦清香呐,弥竹林幽径漫碧水翠山……”

  经过了一场新雨,空气显得格外的清新。

  上午,文韵夹着书准备去上课,路过高年级教室门口,听见学生们正在唱学堂乐歌。

  林子涵站在教室门口,闲闲地看着假山旁边水池里的几只大白鹅在嬉戏追逐,见文韵过来,就冲文韵笑着点了点头,说:“韵,去上课?”

  “嗯。老哥,学生们唱的学堂乐歌真好听。”文韵称赞着。

  “是啊,这些歌曲都是我以前教他们的。”林子涵很有兴致地说。

  “你教的?”文韵惊讶地问。

  “是啊。咱们这里,以前,私塾都不教学生唱歌的。前几年,我去南方,见那里的学堂的学生们都开有音乐课,就向学堂里的先生打听,才知道早在癸卯年,国家就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制定了新的学制。”

  “就是癸卯学制?”

  “是啊。癸卯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等到乙巳年废除科举制时,各地的新式学堂纷纷建立起来。由于国家这时开始重视现代教育,音乐也被引进课堂。那时,咱们这里还没有学堂乐歌,我就托朋友从上海给带回来了一本《国学唱歌集》,里边有词和谱。我一边请教三弦师傅,一边给学生教乐歌,很麻烦呢。”

  “万事开头难,老哥真了不起!如果没有老哥当初的举措,咱们学堂也不会有今天这种新气象。”文韵感慨着,赞叹到。

  “我对音乐也不很懂,是摸着石头过河,让小妹见笑了。这几年,我外边的应酬多,给孩子们教的歌也少了许多,他们唱的很多歌都是以前的老歌呢。”林子涵看着教室里正在唱歌的学生,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老哥,如果你忙不过来,和我说一声,我有时间就来教学生们唱歌,怎样?”

  “那感情好。我也有这个想法,只是担心你忙不过来,所以,一直没敢和你说起。”林子涵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老哥,我一个人在这里,能有多少事要做?只怕我教不好呢。”文韵知道林子涵不轻易麻烦别人的脾气,她,就笑着说。

  “行!先让你来教音乐,如果我在的话,也和小妹一起教。我虽然嗓音不好,但教学生还可以,不会跑调的。”林子涵见文韵答应教音乐课,轻轻抒了一口气,笑着说。

  文韵见林子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有些惊讶。她不知道,林子涵虽然喜欢唱歌,但却最怕教学生唱歌,因为,那些蝌蚪似的乐谱看起来费劲。

  林子涵是个急性子,上午才和文韵说好唱歌的事情,下午他就把文韵教学生们唱歌的事给学生们说了。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围在一起很兴奋地唧唧喳喳议论,有的学生还直接问文韵这是不是真的。文韵听了,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也不说什么,迈着轻快的步子回厢房里准备学堂乐歌了。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五色旗呀飘飘,铜鼓咚咚咚敲。一再日日,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文韵正坐在桌前思索歌词,忽听从院子里传来几个低年级学生稚嫩的欢唱,不由得笑了。


  (https://www.tyvxw.cc/ty290611/4447953.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