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杨业之死到底谁的锅?
【说回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是从宋始一步步衍生出来的,由欧阳修的《杨琪墓志》和苏辙的《栾城集》发展到南宋时期的民间故事,有《五郎为僧》、《杨令公》、《青面兽杨志》,最后是集大成的元明时期,关于杨家将故事体系的彻底转型,《杨家府演义》出现。
我们先捋一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初代的杨业,原名杨重贵,后被北汉皇帝改名为刘继业,北汉归入宋朝后再次改名为杨业。
杨业身为北汉降将,后又镇守雁门关。
但我们翻看杨业生平,会发现其实他跟着大宋的时间很短。先是在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归入大宋,后又在986年宋太祖雍熙三年的北伐中遭潘美和王侁诬蔑,被迫冒险迎敌,因无援兵,拒不投降,最后绝食而亡。】
<王侁是监军,宋朝的监军手里拿着皇帝给的行军布阵图。嗯……赵二就喜欢搞!明明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结果将军非得听监军手里的行军布阵图,这算什么事?!感觉不是北宋将军不会打仗,而是皇帝不行。>
<杨业完全是被猪队友坑的!潘美是主将、杨业是副主将、王侁是监军。赵老二是巨无敌坑货,没啥军师才能但又特别喜欢微操,罪魁祸首就是赵老二。>
<微操大师,想到了近代的某人,可真是优势在我啊[吃瓜]>
<小说和电视剧里面潘美已经背了好几百年的黑锅了[捂脸]>
<他该的。潘美是主将,本来就要负全责,只不过小说里面把他黑过头了。>
<潘美的责任本来就是最大的!他是主将,而且对当时的形势都很了解,他知道王侁给的命令是错误的,可是他还是选择了沉默。承认宋朝时监军的权利确实大,但是当时的情况,为了胜利不听他的话,后面赵二也不会说什么。>
<反驳上面的评论,潘美不可能反对的,细看他的生平经历就知道了,他为人极其谨慎,处事圆滑。而且赵二你确定他不小心眼?反正潘美是绝对不可能为了一个降将冒着砍头的风险去得罪皇帝派来的监军。>
<看了同时期的李继隆,然后就会发现监军又如何?抗旨就抗旨了。李继隆违抗了两代皇帝的圣旨,赵二人菜但在了解了事情始末后照样论功行赏。而潘美是和他们齐名的名将、武将,他也完全能够去硬刚王侁,他就是不想做,他也默认了王侁这种用三地百姓和大军去换军功的做法。>
<李继隆是外戚啊,他妹妹是赵二的皇后……>
<不要把潘美想得太好了, 他俩在去接应的时候,误听杨业兵败,确都不确认就直接跑路了……这才是导致杨业最后战死的真相。王侁后面被流放了,算是读书人最高的刑罚了,潘美因这事只降了三级,几年后就官复原职了。[无奈]我只能说宋朝这个朝代是这个神,这么大的错误,结果两个罪魁祸首都活得好好的。>
<杨家将就是吹出来的名将,他们家正史上都没有什么出名的战役。>
[宋开宝三年潘美:我? ]
[宋开宝三年刘继业:我? ]
[宋开宝三年赵德昭:也就他会做出行军打仗图的事。]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叫他赵二,他是老三啊?]
……
宋 开宝三年
“又是你做的好事。”赵匡胤惯性地踩在赵光义断腿的地方。
“人菜,不会军事也不是什么丢人事,不会做交给他们做就行了,你可真能干。”
赵匡胤心平气和地说完话,喝了口茶,继续教育弟弟。
赵普想着现在前线战事胶灼,北汉请了辽国来帮忙,硬打也不容易,若是能劝降……
…
曹彬拍了拍潘美的肩膀,一脸无奈和怒其不争。
“你说你……就这么被一个监军难住了?那害死的可是我们的将士!”曹彬长叹了一口气,还好赵光义已经是废人了。
跟着出来长见识的赵德昭也道:“就算是降将,那也是我大宋的子民,不能因其身份放任不管。”
“殿下,曹将军。我……”潘美重新代入光幕上说的那个自己,他完全明白在那个时候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
朝中局势变化,太过谨慎,为求自保。
“唉,潘将军为宋出生入死,打了不少胜仗,我相信潘将军这次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赵德昭招手示意他不要自责了,接下来是对北汉和辽军的重要阶段,内部不能放松丝毫警惕。
忽然想到了光幕上的话,赵德昭问:“杨业,不对,现在应该还是叫刘继业,我们能劝降他吗?”
曹彬手撑着下巴,思考会儿看了眼潘美。
“劝降是要劝降的,但缺少一个时机,一个万无一失的时机。”
…
北汉皇帝刘继元大叫起来:“快!宣旨,让刘继业赶快回来!”
光幕说的话不可能有假,北汉降将刘继业。
“对,一定是因为他!朕的北汉才会亡!”
“不能再让他待在前线了,速速命他回来。”
“陛下,临阵换将,大忌啊!”
有大臣劝阻,但都被刘继元全部推了回去。
“大忌?!朕看留着他才是大忌!不回来的话就永远也别回来了!”
“陛下,这……”
自主帅被杀后,北汉军营中的军心涣散,若再来一次,还不如直接坑了辽国,投降给宋军好了。
…
辽国发兵六万围攻定州,田钦祚率兵抵御。
……
(https://www.tyvxw.cc/ty92619557/48015493.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