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拍板定案
萧峰召集的这场会议,从傍晚开始,一直进行到第二天早上才算结束,连晚饭和夜宵,都是理查德安排人员送到门口,再由特战队员送进屋里,所有人就在会议桌前边吃饭边开会,一刻也没有停下。
在讨论到半夜的时候,这些科学家们终于做出决定:他们答应萧峰的请求,帮他提炼铀235,帮他研制原子弹!
这些科学巨人之所以这么快就作出决定,一方面是萧峰忽悠的结果,萧峰把制造原子弹这件事的远景说的无比美好,所有参与研制的科学家,不但将取得前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更将名垂青史,万古流芳。另一方面,则是人的好奇心、冒险意识在作怪,尤其是这些亲身参与和研究的科学家,没有一个不想亲眼看一看自己辛辛苦苦研究的科研成果,真正使用起来效果究竟怎么样,理论上说一万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眼,正所谓“好奇心杀死猫”。
萧峰这家伙把造原子弹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对于其巨大威力和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却绝口不提,实在是忒不厚道了。事实上,当美国试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后,包括奥本海默和费米在内,许多参与研制的科学家就已经惊讶的发现:原子弹的实际威力比理论上的结果大得太多,足足超出预计当量二十倍。这已经使他们开始怀疑,自己辛辛苦苦搞出这样一件威力几乎大到无法控制的武器,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而当美国空军在广岛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小男孩以后,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惨重损失,更是让许多参与研制的科学家的良心受到强烈谴责。曾经署名给罗斯福**写信,请求他批准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得知广岛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惨重伤亡后,当时的表情是惊恐万状,作声不得。而奥本海默更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在战后极力反对美国政府研制氢弹,竟因此被宣布为政治不安定人物,受尽政治迫害,抑郁而死。其余如费米、玻尔、冯·诺依曼等,也都因为这件事而终生都感到心里不安。
这些科学家虽然接下了任务,但是所有人共同提出了一个问题:提炼铀235,制造原子弹,要进行这两项工作,首先就需要有原料——铀矿石,据他们所知,美国还没有大量发现铀矿石,实验室用一点还可以解决,可是要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没有足够的铀矿石原料供应,就一切都无从谈起。
对于这个问题,萧峰胸有成竹的笑道:“原料完全没问题,我想要不了几天,足够我们使用的铀矿石就会源源不断的运来。”
“你已经找到了铀矿?在哪里找到的?”玻尔惊讶地问道。
“是的,我找到了铀矿!”萧峰笑道,“但是地点保密,你只要知道我有这种东西就行了。”
原料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研究提炼问题了:在自然界中,铀有三种同位素存在——铀234、铀235、铀238,在这三种同位素中,铀238的含量最高,占到了99.284%,铀235排第二,只占可怜的0.0054%,也就是说,每140个铀原子中,只有一个铀235原子,其余的139个都是铀238原子。可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偏偏只能是这个只占一百四十分之一的铀235原子,含量最大的铀238反而用不上。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铀235和铀238是同一种元素的同位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差别很小,可以说几乎没有差别,而且它们之间的相对质量差也很小。因此,用普通的化学方法无法将它们分离,采用分离轻元素同位素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对于铀235和铀238的分离,玻尔和费米、劳伦斯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萧峰拉闸停电让玻尔心痛的暴跳如雷,丢失的就是这方面的实验数据。
玻尔研究的是气体离心法,费米搞的是气体动力学分离法,劳伦斯搞的是气体扩散法。这三种分离方法,萧峰都知道,而且他知道后是美国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分离铀235所用的方法,就是劳伦斯的气体扩散法,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劳伦斯法。但因为有后世的经验,萧峰决定不用劳伦斯的气体扩散法,也不用费米的气体动力学分离法,而决定使用波尔的气体离心法,理由就是那两种方法耗电量太大。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劳伦斯、玻尔和费米分别向他介绍了三种分离方法的特点。首先是劳伦斯的气体分离法,具体做法是:因为铀235和铀238虽说原子质量相差很少,但终究有差别,一个铀235原子比一个铀238原子要轻1.3%。在此前提下,在每一个气体扩散级中,当高压六氟化铀气体透过在级联中顺序安装的多孔镍膜时,其铀-235轻分子气体会比铀-238重分子的气体更快地通过多孔膜壁。这种泵送过程耗电量很大。已通过膜管的气体随后被泵送到下一级,而留在膜管中的气体则返回到较低级进行再循环。在每一级中,铀-235与铀-238的浓度比仅略有增加。仅仅浓缩到可供核反应堆使用的3%的丰度,就需要1000级以上,如果要提纯到武器级的90%以上的丰度,需要的级数还要以几何倍数递增。
接着是玻尔的气体离心法:这种提纯方法,同样也是利用了两种铀原子质量的差异。在这种方法中,六氟化铀气体被压缩通过一系列高速旋转的圆筒或离心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铀-238同位素重分子气体比铀-235轻分子气体更容易在圆筒的近壁处得到富集。在靠近离心轴处富集铀235的气体被导出,并输送到另一台离心机进一步分离。随着气体穿过一长串离心机,其中的铀-235同位素分子被逐渐富集。与气体扩散法相比,这种方法所需的电能要少很多。
最后是费米的气体动力学分离法:这种方法也还是同样利用了两种原子重量不同的原理。在这种方法中,将六氟化铀气体与氢或氦的混合气体经过压缩,高速通过一个喷嘴,然后穿过一个曲面,这样便形成了可以从铀-238中分离铀-235同位素的离心力。气体动力学分离法为实现浓缩比度所需的级联虽然比气体扩散法要少,但这种方法仍然需要大量电能。
其实萧峰之所以选定气体离心法,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电能,这样就不至于太过引人注目,毕竟在另一个国家的地盘上搞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自然是越低调越好,越普通越好,否则的话,到时候一个小小的实验工厂,耗电量却大得惊人,想不让人怀疑都不行。另一方面,就是经过后世的验证,在所有可以工业化生产的分离方法中,气体离心法不仅是最经济的,也是效果最好,速度最快的一种方法,至少在他穿越到这个时代以前,还没有找到另一种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
萧峰利用先知的优势确定了铀浓缩的最佳方法,这样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大大加快研制的进度,后世美国刚开始执行曼哈顿计划的时候,因为不知道三种铀浓缩方法中,究竟哪一种方法分离效果最好,分离速度最快,不得不三种方法同时进行,而且最后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最终选定了最耗电,分离效果和分离速度也不是最好最快的气体分离法。这严重拖了曼哈顿计划的后腿,使原子弹的研制进度慢了不少,以至于差点儿没搭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班车。
虽然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前提,但对于能不能在全世界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萧峰心里还是一点底都没有。要知道,当初美国从1942年初开始实行曼哈顿计划,正式研制原子弹,但那是倾尽国力进行的这项研究。自当年3月份这个计划正式开始后不久,美国**罗斯福就签署命令,赋予这一计划高于一切行动的优先权,也就是说,无论美国进行其他任何活动,只要曼哈顿计划有需求,那就必须一切让路,曼哈顿计划优先。这一命令的签署,是曼哈顿计划顺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萧峰可不敢有这样的奢望,不但不敢奢望,而且还要严格保密。试想一下,美国政府若是知道有一个中国人,在自己地盘上研制原子弹这种恐怖的武器,那还不给他来个斩草除根?在这个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第一个大胆的计划中,他所唯一比美国政府拥有的优势,那就是先知!他知道当初美国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都犯过哪些错误,走过哪些弯路,从而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使研制速度大大加快。再者说,他先是把加拿大那批铀矿石弄到自己手中,断了美国的铀矿石来源;然后再把原来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和学科带头人也掌握到自己手中,让他们为自己效力。连续两次釜底抽薪,估计美国再实行曼哈顿计划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顺当了。
想到这一点,萧峰心里又有了底气,嘴角不知不觉泛起一丝微笑,信心十足的跟这些科学家们继续研究计划实施细节。
当萧峰问奥本海默,完成这个计划,估计最终大约需要多少人员时,奥本海默在心中默算了一下说道:“我认为只要六名物理学家和一百名程人员就足够了。”
听到这话,萧峰不禁偷偷笑了起来,但没有再说什么。历史上,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时候,奥本海默最初就是这样估计的,历史果然没有偏差。但实际结果是:到1945年的时候,仅仅为研制原子弹成立的阿斯洛莫斯实验室,就发展到拥有2000多名文职研究人员、3000多名军事人员,其中仅科学家就有1000多名。
经过反复讨论,萧峰最终作出决定: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定名为“波士顿计划”,成立波士顿计划领导小组,组长由奥本海默担任,负责全盘计划的执行。副组长三人,荣仁为第一副组长,负责为波士顿计划选址和基础工程建设,以及一切后勤保障工作;玻尔为第二副组长,主管铀浓缩工作;费米为第三副组长,分管核反应堆建设及实验工作;其余的科学家为组员,他们将在组长和副组长的带领下,开展研究工作。奥本海默和玻尔、菲米负责组建原子能实验室,由奥本海默担任实验室主任,玻尔和费米为副主任。成立波士顿计划保卫部,由尚未到达的董二喜任保卫部长,全权负责该计划的保卫工作。
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疯狂计划,就在萧峰的大胆想象和全力怂恿下,悄悄地运转起来。
(https://www.tyvxw.cc/ty90916952/132079094.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