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朱棣攻打倭国,终于咽下了那口气,倭军武士惨败大明
接下来的日子时锦初忙着上课,利用下课时间做素材剪辑,万朝天幕出现的也越来越少了。
当然,历朝历代百姓的日子也照旧过着,而一些战乱的或昏君的王朝早已乱作一团。
该打打,该反抗,该推翻。
……
永乐年间。
明军舰队浩浩荡荡驶向倭国海域,船坚炮利,气势磅礴。
彼时倭国的兵器与明军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倭国武士多使用长刀,虽锋利却长度有限,在与明军交锋时难以够到装备长枪的明军士兵。
其弓箭制作工艺粗糙,射程近、威力小,弓弦张力不足,射出的箭矢往往绵软无力,难以对身着精良铠甲的明军造成实质性伤害。
至于火器,倭国如今还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为数不多的火绳枪不仅数量稀少。
而且装填缓慢,精准度差,与明军大量装备且性能先进的火炮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在作战指挥方面,倭国诸藩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富有韬略的指挥核心。
战场上,倭国军队往往各自为战,战术配合混乱无序。
进攻时只是盲目地冲锋,毫无阵型与章法可言。防守时,又不能合理调配兵力,顾此失彼。
而明军在朱棣的率领下则优势尽显,明军战舰高大巍峨,犹如海上巨兽。
船上配备的火炮种类繁多,有能远距离轰击的大佛郎机炮,其威力足以在一炮之下将倭国小船掀翻。
轻便灵活的虎蹲炮,就是适合在接舷战中近距离杀伤敌人。
朱棣表示杀鬼子刚刚好。
士兵们手持的兵器也是精良无比,长枪如林,寒光闪闪,长度远超倭国长刀,可在安全距离外刺杀敌人。
强弩劲矢,力道强劲,能轻易穿透倭国武士的铠甲。
朱棣站在旗舰船头,海风拂面,心中满是豪情壮志。
见倭军杂乱无章的阵形,他不自觉嘴角上扬,露出一个自信的笑容,朗声道:“今日之战,朕定要打得尽兴!”
战争开始,明军舰队以整齐的阵型缓缓推进!
朱棣目光如电,注视着倭军动向,大手一挥,喝道:“火炮齐鸣,先挫敌锐气!”
刹那间,明军战舰上的火炮齐声怒吼,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炮弹呼啸着砸向倭军船队,一艘艘倭国小船在炮击中瞬间粉碎,木屑与残肢断臂在海面上四处飞溅。
倭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炮击打得晕头转向,阵脚大乱。
“全军进攻,莫要放走一敌!”朱棣紧接着下达指令。
明军战船如离弦之箭冲向倭军,士兵们在船上严阵以待。
接舷战爆发,明军将士们挥舞着长枪,如蛟龙出海,将靠近的倭军武士纷纷挑落海中。
手持长刀的倭国武士试图登船反击,却被明军的长枪阵死死抵住,难以寸进。
明军的强弩手在后方持续射击,箭雨如注,收割着倭军的生命。
朱棣在指挥台上,身姿挺拔,镇定自若地调度着全军。他时而观察战局,时而果断下令改变战术。
见倭军右翼有逃窜迹象,他立刻命一支舰队包抄过去,断其退路,口中高呼:“今日必让此辈知晓犯我大明之威的下场!”
在明军的强大攻势下,倭军毫无还手之力,兵败如山倒。
海面上到处是漂浮的残骸与挣扎的倭军士兵,鲜血将海水染得通红。
朱棣望着这胜利的场景,放声大笑,这一战,明军以绝对的优势让倭国见识到了他大明朝的天威。
而之前观看天幕的那口气,终于在此时咽下了。
倭国诸藩在惨败之后,惊魂未定,他们满心疑惑,实在不明白朱棣为何要举大军来征伐他们。
在战后的谈判与交涉中,倭国使者战战兢兢地向朱棣提出疑问。
朱棣目光威严,缓缓说道:“尔等蕞尔小邦,屡屡纵容海寇侵袭我大明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致使我大明百姓苦不堪言,田园荒芜,商路断绝。朕身为天子,自当护佑子民,兴兵讨伐,此乃正义之举!”
跟随的一众大将:“……”
说的好正义凛然,好像真是这么回事似的。
当然,哪怕是有,这也只是占比40%缘由。
闻言倭国使者面露惭色,欲要狡辩,称海寇之事乃浪人所为,与各藩无关。
朱棣冷哼一声:“若各藩能严守海域,管束子民,何至于此
“分明是尔等治理无方,纵容恶行,此罪难恕。”
朱棣又想起往昔之事,继续说道:“朕之父皇太祖高皇帝,曾对尔等抱有期望,望能友好往来,共享太平。”
被get的老朱:“?”
不管了,先把帽子扣上再说,百年之后他人观看史书,那也是倭国挑事在先。
朱棣不过是亲自出门宣扬大明国威罢了,怎么了?
“然尔等却阳奉阴违,暗中支持逆党,妄图扰乱我大明江山。”
“朕登基之后,本欲与尔等修好,可海患愈演愈烈,朕岂能坐视不管?”
倭国使者听闻,无言以对。
他们这才知晓,自己的所作所为早已触怒了大明这位雄主。
永乐大帝此次征伐,不仅是为了惩戒当下的海寇之祸,更是要给倭国一个警告和教训。
让其明白,与大明为敌绝无好下场。
而倭国内在得知朱棣的强硬态度后,陷入了一片慌乱与纷争之中。
一些沿海大名深知明军的强大威力,目睹了自家水军在明军火炮下的不堪一击,心中满是恐惧。
他们纷纷主张立刻向明朝求和,派出使者携带厚礼前往朱棣营帐,言辞谦卑地表达悔意。
承诺严禁任何对大明沿海的骚扰行为,甚至愿意接受明朝提出的苛刻条件。
比如定期纳贡、开放特定港口供明朝监管贸易等,只求能保住自身的领地与权势。
然而,倭国内也有部分强硬派武士和贵族表示反对。
他们认为向明朝低头是奇耻大辱,叫嚷着要集结全国之力与明军再战。
这些人凭借着对本土山川地形的熟悉,妄图以游击战术对抗明军,在山林间设伏、突袭明军补给线等。
但他们的主张在见识过明军的严明军纪和强大战斗力的多数人眼中,不过是螳臂当车之举。
倭国的朝廷内部也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如今,整个倭国都在艰难地探寻着应对朱棣征伐的道路,众人深深地被笼罩在前途未卜的浓重阴影之下……
(https://www.tyvxw.cc/ty90458869/32037399.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