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尊师孔仲尼 > 第一百零六章 为臣之道

第一百零六章 为臣之道


  孔子一袭话说完,子贡又开口发问道:“夫子,我有疑惑。”

  孔子笑道:“那就说出来吧。”

  子贡微微挺身,恭谨问道:“您方才说治理国家,要选贤任能、辨别忠奸、节省财用,但仅仅做的这些,恐怕还不足以使国家运转得当吧?

  管夷吾生活奢靡,  这算不上节省,但他依旧能够辅佐桓公称霸。

  晋文公流亡国外时,没有食物即将饿死,介子推偷偷割下大腿上的肉让文公充饥。

  然而文公回国继位后,在流亡时追随他的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犨都得到了封赏,唯独介子推没有得到赏赐。

  介子推辞让封赏隐居山中,文公想要逼他下山,就在山中纵火,结果反而把介子推烧死。

  文公这种做法,  称不上是辨识忠奸,但却依然能够号令诸侯。

  秦穆公下葬时,命令秦国的贤臣多达百人随同殉葬,这说不上是尊重贤能,然而他却依然能开辟疆土,东破强晋,西霸戎夷。

  究其原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孔子闻言,笑着回道:“赐啊!你这是没有弄懂为政的根本之道啊!

  国家的政事,怎么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而不看另一面呢?

  管夷吾拥有经世之才,所以他虽然生前虽然生活奢靡,但却使得齐国富足、称霸诸夏。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生活奢靡,  所以为齐国种下了奢靡之风盛行的祸乱根源,使得桓公无法分辨忠奸。

  自从他逝世之后,竖刁、易牙、开方、常之巫等小人先后得到桓公的重用。

  竖刁阉割自己来博取桓公的信任。

  易牙烹杀自己的孩子做成肉羹取悦桓公。

  开方作为卫国的公子,抛弃父亲卫懿公和蒙难的祖国来侍奉桓公。

  常之巫以巫蛊之术恫吓、诱导桓公。

  这些人结为朋党、互相勾结、蒙蔽君上、祸害百姓。

  使得桓公病亡于宫闱之内无人过问,尸体放在床上六十七天,发臭发烂,躯干上爬满了尸虫,无人为他收敛。

  齐国也因此陷入内乱,五位公子互相讨伐,使得桓公和管仲留下的霸业不再,齐国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威势。

  而晋文公不辨忠奸,使得介子推被烧死在绵山之上。

  晋国的百姓都哀叹介子推的命运,于是就约定在介子推死去的这天不生火做饭,寒食节由此而来。

  而晋国的公卿大夫也因为介子推的死心有戚戚,再不敢以介子推这样的忠诚之士为楷模去教育子弟。

  于是介子推死后,晋国的朝堂之上,秉忠行事的人越来越少,而以邪妄之言蒙蔽君主的人越来越多。

  晋国公室的衰微,正是从文公开始的啊!

  至于秦穆公,他能够称霸西戎,兼并十二个国家,开辟千里土地,正是因为重用贤臣啊!

  他听从公子絷的建议,以五张黑羊皮换取百里奚,  百里奚又向他举荐了蹇叔。

  西戎王的使者由余前来拜访秦国,穆公以礼相待,所以又得到了由余的辅佐。

  秦穆公听取他们的建议,向东击败了晋国,向西征服了西戎。

  然而他死后,却用这些良臣殉葬,所以秦国的力量也自此衰落。

  所以说,治理国家选贤任能、辨别忠奸、节省财用又有什么过错呢?”

  孔子这段话说完,学生们正在思索着话语中的道理呢,宰予又突然站了出来。

  “夫子,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治理国家的方法都各有各的缺点,那么有没有值得效法的完美对象呢?”

  孔子听了,捋着胡须道:“完美的对象大概只有尧舜这样的圣人吧?”

  宰予听了皱眉道:“可尧舜的时代过于久远,他们施政的方针已经无法考证,有没有近一些的呢?”

  孔子闻言,笑着说道:“如果近一些的,大概只有郑国的子产能够稍稍接近他们了吧。”

  “那么子产执政的方法又是怎么样的呢?”

  孔子开口道:“子产执政,在于宽猛。

  政策宽厚,民众就会怠慢,怠慢就要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

  而政策刚猛,民众就遭到伤害,伤害过度就要用宽厚的政策来抚慰他们。

  《诗》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这说的就是用宽厚的政策,来让民众太平康乐。

  《诗》中说: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这说的就是当宽猛互相调和后,民众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啊!”

  听到这里,巫马施又站出来问道:“可是,夫子,您不是常常教导我们要坚守‘仁’道吗?

  既然坚守‘仁’道,又怎么能对民众用苛政呢?”

  孔子摇头道:“施啊!你这是误解了我的意思啊!猛政与苛政并不是一回事啊!

  子产用律法作为猛政,威慑民众当中的奸邪之徒。

  用仁爱作为宽政,抚慰民众当中的良善之人。

  如果一味的使用猛政,只会是良善的百姓受到伤害。

  如果一味的使用宽政,又会让那些奸恶之辈逃脱惩罚。

  子产去世前,曾将郑国的下任执政卿子太叔叫他床前,给他讲述了为政宽猛相济的道理。

  然而在子产死后,子太叔却不忍心惩戒百姓,只是一味地纵容他们的行为。

  结果没几年的时间,郑国境内盗贼横行,这些人聚拢在萑苻之泽,为祸国家残害百姓。

  子太叔只能调遣军队去讨伐他们,把这些盗贼尽数处决。

  如果子太叔按照子产的教诲去处理政事,原本只需要处死几个首恶之徒,就能将国内的不正风气逆转。

  何至于要等到他们聚众成灾的时候,才派出军队讨伐呢?

  子太叔用宽政的初衷,是出于仁爱之心,想要爱惜百姓。

  然而他得到的结果,却是因为使用宽政,反而杀戮了更多的民众,造成了最大的不仁。

  有子太叔的教训在前,为政者又怎么能抛弃子产的良言,去一味的采用宽政治理国家呢?”

  说到这里,孔子心中感慨丛生,联想到子产的病故,又忍不住落下眼泪。

  他抬起袖子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叹息道:“子产去世时,郑国的百姓无不在街上嚎啕痛哭。

  男子解下玉佩,妇女摘下耳饰,老人哭泣的就像是孩子那样无助。

  他们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从今往后,我们还能依靠谁啊?

  郑国的民众哭泣了足足有三个月,这三个月里,郑国的乐器也不再奏响。

  子产这个人,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自己言行谨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征募使用百姓公正合理。

  有人说他是不仁之人,我是不相信的。

  子产是郑国强大的基石,他所具备的仁爱,简直就是上古圣人流传下来的遗风啊!

  他怎么会是不仁呢?如果他都是不仁了,那天下还有配得上‘仁’这个字的人吗?”


  (https://www.tyvxw.cc/ty87993977/681330897.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