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五章 拒绝
“韩遂、马腾请降?”
皇甫嵩三人闻言,眼中都露出亮光,脸上已是露出欣喜之色。
这次羌人的大规模叛乱,才开始乃是由北宫伯玉以及李文候主导,后来却是由韩遂、边章作为叛军领袖。
不过就在中平四年,韩遂杀掉边章及北宫伯玉、李文侯,独揽大权。
后来马腾也参加叛乱,二人虽然名义上推举王国为领袖,王国实际上却形如傀儡,不久便被废除。
从此以后,羌人叛军内马腾、韩遂实力最强。
如今马腾、韩遂上表请降,只要安抚住了这两人,则羌患可平,凉州可定。
正是知道这些,皇甫嵩等人才会面露喜色。
“刺啦!”
然而,关羽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三人目瞪口呆,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只见关羽拿起两份表文,直接将其撕成碎片,而后把表文碎片扔的到处都是。
“大将军为何如此?”
卢植见状急忙上前,满脸不可置信。
如果接受了二人投降,让韩遂、马腾驻守凉州,虽说朝廷实际上不能统治凉州,却也暂时解决了羌患。
起码在韩遂、马腾驻守凉州期间,羌人基本不会再度叛乱。
如此一来,朝廷就不用再耗费巨额钱粮,远赴凉州平定叛乱了。
只是关羽毫不留情撕碎表文的举动,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决心,那就是不接受二人的投降请求。
关羽看着惊愕的众人,却是忽然说道:“难以平定的其实并非羌人叛乱,而是人心啊。”
关羽深知羌患危害,翻阅了很多与此有关的史料,并且和贾诩、荀彧讨论再三,结合中国后世对待少数名族的策略,这才制定出了平定凉州之策。
百余年来,由于西羌叛乱的缘故,不知消耗掉了大汉多少钱粮。
东汉最终走向覆灭,也的确和羌患脱不开关系。
关羽也曾思考过,羌患为何如此难以解决?
同样是游牧民族,为何匈奴依附汉室以后,却能与汉朝之间保持长久的和平?
经过和贾诩、荀彧深入探讨,关羽才知道,匈奴与羌人虽然都是游牧民族,但他们的政治体制,却有很大差异。
匈奴是个相对统一的民族,单于在这个民族里面,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只要汉室能够控制单于,就能保证匈奴不会叛乱。
甚至于,汉室还经常以册封单于的名义,挑起匈奴内乱,不停削弱他们的实力。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自南匈奴附汉,终东汉一代,匈奴都没有成为边疆之患。
然而,羌人却并没有统一的政权。
他们大大小小部落无数,各自为政,但是又会有些联系。有一些羌人部落,还会相互仇杀。
面对这样松散却又有组织的羌人,汉室却找不到一个控制对象。
拉拢了这个部落,其余羌人部落又造反了,剿灭了这个叛逆,汉王朝的盟友羌人部落又开始作乱。
松散的羌人部落,注定了平定羌患将是旷日持久的难题。
想要消灭羌患,与其陷入无边的战争泥沼,还不如以羌制羌。
这里的一羌制羌,可并非像汉王朝那般,只是拉拢某些部落,前去消灭其余部落。
关羽是想要扶持几位羌人部落首领,帮助他们不断扩充实力,消灭其余部落。
只有改变羌人部落遍地开花的场景,把羌人聚集在一起,拥有统一的政权与领袖,才能方便控制与管理。
当然,这样也可能养虎为患,无法保证整合各部落势力以后,变得强盛的羌人首领再度叛乱。
然而,相比起遍地开花,剿之不尽的羌人部落,统一的羌人部落反而更容易消灭。
就好像后世日本侵华战争,老蒋麾下兵马众多,相比红军装备也更精良,不少士卒也都有心报国杀敌。
日本军队面对老蒋部队,却并不害怕,因为只要大战役获胜,就能取得决定性战果。
可惜面对四面开花的红军,日本人却被弄得焦头烂额,剿之不尽,被牵制住了极大精力。
如果给日本人选择,或许他们更愿意红军聚集成一支队伍,双方进行一场决定胜负的会战,而非与其打游记。
再比如历史上的曹操平定凉州。
曹操面对马超、韩遂的时候,哪怕并未占据上风,在得知羌人大军不断来援以后,诸将全都心中惊惧,曹操却不惊反喜。
用曹操的话就是:羌人援军虽众,却人心不齐,更容易被击破。
假如那些羌人部落分散凉州各地,曹操尚且不容易远赴千里,一一征讨。
他们聚集在一起,反而更容易平定叛乱。
毫无疑问,曹操拥有远超常人的战略眼光,更有侵吞天下、扫除羌人诸部落的信心。
关羽如今,正是想要效仿曹操,却比曹操更加主动。
他不仅要将羌人部落聚集在一起,还要收服羌人部落为己用。
一百五十万的羌人,若都能为关羽所用,他至少能够聚集二十万精锐。
关羽来自后世,那个时候有五十六个民族相互融合,只要都认同一个中国,关羽对少数民族并无任何歧视,甚至认识的几个少数民族朋友,都感觉对方与汉人无异。
若能收服羌人,将其彻底融合在华夏民族之中,关羽也不愿造太多杀戮。
更何况,杀戮永远没有办法彻底解决叛乱,只会长年累积仇恨。
当然,该杀的时候,关羽也绝对不会手软。
否则,就会如同东汉朝廷那般,自掘坟墓。
百余年来,面对羌人的屡次叛乱,东汉朝廷在处理问题上也有些问题。
东汉前期,对待羌患的手段,主要是镇压和内迁。
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哪怕汉军装备精良、骁勇善战,在与羌人作战的过程中,也有兵败的时候。
汉和帝去世不久,朝廷征发千余羌人戍边西域。
这些羌人不遵调令,半路上就都逃跑了。
官府派人前来抓逃兵,结果这些羌人跑到塞外,内外羌人一同起事,西北边境顿时天翻地覆。
当时的大将军邓骘调集五万部队征剿羌人,反被打得大败。
胜利使得羌人更加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有些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甚至自称‘天子’。
羌人部落以为汉军不堪一击,更是联合起来抄掠边地,汉室的河西走廊被切断,甚至连三辅之地也蒙受其难。
羌人性格的确有些欺软怕硬,关羽想要控制、融合羌人,就必须展露出自身强大的实力。
只有先打怕他们,才能谈收服以及融合的事情。
不过关羽经过查阅史料,也知道那些羌人之所以不遵调令逃跑,最终酿成大规模叛乱。
究其原因,还是朝廷对汉人的歧视,以及贪官污吏的压迫。
那些被征调的羌人军队,不仅没有拥有汉军同样的待遇,反而还要自备战马、武器。
冒着生命危险替汉王朝打仗,没有军饷反而饱受歧视,任何人都可能会叛乱。
朝廷基本平定叛乱以后,迫于财政压力,放弃了继续用兵,决定将那里的汉人内迁,彻底丢弃凉州。
然而。
自从武帝开始,那里的汉人已经在当地扎根,谁愿意放弃自己的家园和财富?
于是乎,西北的汉人也开始反叛。
当时著名的羌人领袖杜季贡,就是一个地地道道汉人。
羌人叛军与汉人叛军勾搭在一起之后,羌人部落首领才发现,汉人的脑子真的非常好用。
并且有汉人当领头羊,他们遭受本地汉人百姓的抵抗,也不会那么强烈。
更为重要的是:若战败,他们就可以将罪行都推到汉人身上,自己却能够留住性命。
自那以后,羌人造反,推举汉人之中有名望的人当做首领,就成为了传统。
这也是为什么,北宫伯玉等人反叛,会挟持凉州名士边章、韩遂,让他们充当首领了。
那些被推举的汉人领袖也发现,假如朝廷奈何不得自己,只要自己最终率领羌人投降,就会得到高官厚禄。
须知,平常这些人想要成为一方太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这个机会。
只要带领羌人叛乱,朝廷招安的时候,自然会笼络他们这些所谓的首领,对他们进行封官赐爵。
因此,这些汉人也心甘情愿带领羌人造反。当他们接受招安,成为一方官吏以后,仍旧与羌人私底下勾结。
这真是应了后世的一句话:要升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历史上董卓能够崛起凉州,最终祸乱朝纲,也正是利用了这个思路。
只不过,当时由于段颎的出现,一度更改了朝廷对待羌人绥靖的政策,变成了血腥杀戮。
直到段颎死后,韩遂、边章再度叛乱的时候,董卓才有了崛起的机会。
事实却也证明,段颎血腥镇压的策略,除非彻底将羌人屠戮殆尽,否则仍旧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至于韩遂、马腾,他们历史上拥有那般官职、地位,也与带领羌人叛乱不无关系。
朝廷为了避免大规模战争,消耗无数的钱粮,就使用绥靖政策,不停利用官职、钱粮平息羌患。
至于羌人,以及一些凉州名士,却将叛乱当成了自己的发财之路、晋升之阶。
若继续纵容下去,羌人叛乱势必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就如同班彪所言那般:羌人叛乱不可怕,可怕的是某些人利用羌人叛乱,满足自己的野心,以及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正是洞彻了这些,关羽才毫不犹豫撕碎了韩遂、马腾表文,拒绝二人投降的请求。
(https://www.tyvxw.cc/ty87744/6108209.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