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国子太学 学分制度
在彻底了解了军事、经济、外交以后,而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接下来在接下来便是在福宁殿召见了国子监司业权邦彦、丞苏奕翔、主簿李智杰,同时召见了国子监兼任祭酒(校长)蔡京,一般国子监祭酒(校长)都是由朝廷大臣兼任,而具体管事的是司业。今日对于他们四人的到来,我便亲自起身相迎,以表示对教育从业者的尊重,四人显然是受宠若惊,连忙跪拜道:皇上如何大礼,令下官等惶恐。我便会心一笑,命人给四位赐座并对四人说道: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尊师重教乃是朕之责也,今日还得麻烦四位爱卿给朕好好说下目前朝廷的教育情况,今日朕愿意当回学生。
四人都非常的惶恐,都纷纷表示不敢,并都说自己将尽力而为,客套完毕蔡京祭酒先自豪的说道:启禀皇上, 国子监于太祖建隆三年在后周天福普利禅院的基础上建成,太学建成之后,国子监成为管理全国学校的机构,负责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建阁藏书、刻印书籍等事务,其所刻书称为“监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元丰三年(1080),国子监内分立厨库、学、知杂等三案,分管太学钱粮、文武学生升补考选等事务。
太学初创于庆历四年(1044),是朝廷官学的主体。在庆历新政的推行过程中,应国子监王拱辰、田况等人的要求,以锡庆院为太学,借鉴胡瑷的湖州教法,邀请石介、孙复等大儒讲学。大体而言,太学学生分为两类,一为八品以下官员子弟,二为庶人之俊秀者。太学教学内容以偶经为主,但也有几次调整,熙宁时,统习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后下官将黄老之学列为太学教材。大宋经过庆历、照宁、崇宁三次兴学,太学的规模达至最盛,每年共有学生3800人。太学的三舍法是在熙宁四年(1071),朝廷依王安石提倡的“三舍法”,将太学的学生分为外舍生(大学预科)、内舍生(本科)和上舍生(研究生)。其中外舍生达到3000名,内舍生和上舍生分别是600名和200名。随着学生的增多,原来设在国子监内太学已经容不下这么多学生了,为此下官便上奏朝廷,在京师城南新建辟雍,学校校舍为一千八百七十二间,建筑形制外圆内方,将太学的外舍生迁到新建的辟雍,从而朝廷的教育事业达到了历代的高峰。毕竟前朝唐代的全国国子监学生加起来才五百人。
太学的主要课程是经义、策论、诗赋,学生可兼修法学(律学),为了让学生增加体质,早晚都练习骑马射箭。教学方式则采用分斋(分班)授课。每斋基本为三十人,每斋设斋长(班长)一名,由太学生充任。当然为了更多的给其他斋及有志于学业的社会青年机会,每个斋在教授授课的时候,都可以来旁听。
太学的斋又分为经义、治事两个专业。经义斋的学生主修经史与学术,治事斋的学生则主修实务,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这分斋教学法是胡瑷在湖州州学当教授时创设的,随后被引入太学系统中。
太学生从外舍升人内舍,或者从内舍升人上舍,必须修到足够的学分。这就是朝廷目前实施的升学学分制度,首先士子申请入读太学,或者从地方州学升补到京师太学,都要参加人学考试,这叫补试,补试合格,才可录取为太学生。
每个月,太学的外舍要进行一次考试。考试由太学内部的学官主持,这叫私试,孟月经义,仲月论,季月策,按10%的合格率评分,其中合格的成绩分为三等:第一-等一般空缺,第二等的第一名给3个学分,第二名给2.5个学分,第三等的第一名给2个学分,第二、三名各给1.5个学分,第四、五名各给1.3个学分,其余的各得1个学分。
每个季度,积分最多且没有违纪记录的若干名学生,将获得一次季度校定。到了年终,获得三次以上季度校定且积分最多的若干名学生,可以得到一次年度校定。
每年二月下旬,太学外舍还要举行一次由礼部派员主持的考试,叫公试,初场以经义,次场以论、策"。公试合格的成绩分为五等:第一等通常空缺:第二等约四十人取其一,即录取率只有2.5%,入等的学生各给3个学分,第三等约二十人取一,录取率5%,入等的学生各给2个学分,第四、五等约七人取一,录取率大约14%,入等者各给1个学分。
具体升学规定是,凡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年获得年度校定、本年度公试得3个学分以上的外舍生(大学预科),可以升入内舍(本科),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获得年度校定且私试积分名列前三(积分不得少手8分)的三位外含生,可以免公试,直接升入内舍,入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获得年度校定、本年度公试得2分的外舍生,暂时不能升级,但次年公试如果能再得2个学分,便可升为内舍生,人读时间不少于一年、上一年未获年度校定但本年度公试3分以上的外舍生,不能升舍,但只要他在今年的两次私试中各得3个学分,也可以升人内舍。
内舍生每个月也要进行一次私试,考题类型与评分标准如同外舍的私试。每个季度,积分最多的若干名学生可得到一次季度校定,获得三次以上季度校定的前十名学生可获得年终校定,其中前三名(一年积分不得少于10分)的年终校定为优,另外七人的年终校定为平。
每年的九月,太学还要举行一次上舍试,考试对象是上舍生与内舍生。按每三人取一人的合格率进行评分,合格的成绩分为优、平二等。优等的第一名给10个学分,第二、三名各给9个学分,第四至第十名各给8个学分;平等的学生各给6个学分。获得上舍试8个学分以上且在内舍读满两年、年度校定为优的内含生,可以马上毕业,赐进士出身,授予官职。
在内舍读满两年、上舍试8个学分以上但年度校定为平的内舍生,可以升入上舍读书,或者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殿试,上舍试只得6个学分、年度校定为平、在内舍读满两年的内舍生,也可以升舍,或参加科考的省试,年度校定为优但上舍试不合格,或者上舍试为优,但未获得年度校定(但须有三次以上季度校定)的内舍生,也可升舍进修。
在内舍未读满两年的学生也是可以参加上舍试的,如果考试成绩为优等,虽然不能马上升入上舍,但可以积下至少8个学分。而在上舍读书的学生,将不再参加私试,公试,只每年进行一次上舍试。
对于那些积不到足够学分升舍的学生,将清退到原来的地方州县,另外外舍生三年未能升舍、内舍生六年未能升舍,将被勒令退学,也是遣回籍贯地。当然,他们还可以参加本州岛岛的科举考试。
总的来说太学的积分一种复合型的制度,整个积分体系由月考(即私试)学分、季度校定、年度校定、年考(公试或上舍试)学分构成。不同的积分情况,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出路,或直接升舍,或允许补考升舍,或留级,或退学。皇上,这就是目前朝廷的教学制度。
蔡京不愧搞过教育,简要的说明了太学分为三个层次,外舍、内舍、上舍,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预科、本科、研究生,修到足够的学分才可以升舍或毕业,又采取分班教学,一班三十人的小班,分“经义”“治事”两个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放在900年前来看,这一教学制度是很先进的。
我今日作为教育行业的学生,当然便是点点头,接着国子监司业权邦彦起身说道:启禀皇上,太学其实仅仅是国子监直辖的几所国立学校之一。太学之外,国子监还辖有多所学校,具体有国子学,国子学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为贵族学校。国子学最早出现在晋朝,是晋武帝设立来培养士族子弟的学校。大宋是继承了晋朝的设置。
还有小学,这是国子监下属的基础教育学校,只招收八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入太学的外舍。目前小学的学生有一千余人。
另外还有其他的专科学校,其一便是律学,相当于法学院。大宋立国之初便置律学博士,授法律。至熙宁六年(1073),于国子监下设律学,分断案、律令两个专业,断案专业主修刑名之学与案例试断,律令专业主修法理大义。律学所需的古今刑书,可向朝廷申请配备,朝廷颁布的法令,也需要关送律学。每月,律学会举行三次私试、一次公试。成绩优秀的律学生毕业后可赴吏部授官。
其二是算学,相当于数学与天文学院,入读的学生以天文、历法、算术、三式法(指卜筮之法)为必修课,再选修一门文化课,如《论语》《孟子》,上舍的优秀毕业生可以授官。其三是书学,相当于文字学与书法学院,学生练习篆、隶、草三种字体,主修《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五书,兼通《论语》《孟子》之义。公私试、三舍法同算学,只是毕业生所授官职差降一等。
(https://www.tyvxw.cc/ty86837855/73937908.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