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网下不臣服 > 43.第 43 章

43.第 43 章


  徐乔母亲李湛,高干家庭出身。母亲是俄罗斯人,是父亲年轻时在前苏联留学时认识的。

  李湛有三个哥哥,大哥从政、二哥从军、三哥带着她一起从了商。

  要说徐伯佑的背景和家史,就比李湛复杂的多。

  这要从徐伯佑的爷爷——徐光耀开始说起。

  徐光耀,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混血,母亲在他幼年时和家人一起随犹太人离开中国,他跟随父亲和继母长大。

  父亲曾在亲生母亲的帮助下,经营了一家糕点铺子。在母亲离开中国时,已经在池州城开了四家糕点铺子。而在认识徐光耀母亲之前,徐光耀的父亲,只是池州老街上一家糖坊的伙计。

  徐光耀十五岁时赶上大时代的脚步,知识青年下乡运动,让这个帅气的混血少年,满怀热血激情的加入上山下乡的队伍中。

  徐光耀家因为生意的原因,成了典型的黑七类人员。

  在乡下的青年点里,他认识了跟他一样家庭成份不好的女孩。

  这个女孩叫肖慧茹,家庭成份是小商人。

  青年点是三间房,东屋住男生,西屋住女生,堂屋后面是厨房。

  男知青由男民兵连长带队管理,女知青就由女民兵连长带队管理。

  民兵连长都是穷孩子出身,也没什么文化,一听说徐光耀和肖慧茹的家庭成份,就对两人格外的不喜欢。

  民兵连长们对这两个人的不喜,看在有心人眼里,他们俩就经常被同来的知青们刁难。

  其实本地的老百姓对他们这些孩子还是一视同人的。

  在青年点里,两个人各自在自已的宿舍里被孤立,久而久之他们两个因为遭遇而惺惺相惜,渐生情愫。

  而肖慧茹虽不像徐光耀那样,因为混血而长的特别高大帅气,但也是个小家碧玉般的温婉女子。

  渐渐的,知青们用各种方式离开了,有的去当兵,有的被保送去上学。

  有的女知青选择下乡地点的时候,就直接选了有亲戚的地方。比如肖慧茹宿舍来自内蒙的知青杨玉芳,就是因为亲姨家在这里,她才选择到这插队。结果十六岁插队,十八岁就嫁给了姨家表哥。

  总之,一来二去,青年点里就只剩下徐光耀和肖慧茹了。

  他们两个返城的心更为迫切,可却也毫无希望。

  最终,两人决定,无论能不能回城,两人都要在一起。

  于是,结婚报告还没批下来,肖慧茹就搬到了东屋,跟徐光耀住在了一起。

  这时徐光耀23岁,比他晚来一年的肖慧茹也比他小一岁,也22岁了。

  结婚报告批下来的时候,肖慧茹已经怀孕五个多月,好在赶上冬天,她一直穿着徐光耀的大棉袄,才没被人发现。

  可生产队里的农活,她是一点也不敢少干了,就算是青年点就剩下他们两个人,民兵连长也早就换了人,现在的人对他们两个并不苛刻,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村里更没人刁难他们。

  但做为外来人,两个年轻人不敢有一点行差踏错。之前,每年回城探亲回来,两人都要在城里带不少东西,回来送给民兵连长,还有村干部,和平时对他们多有照顾的村民。

  他们来之后第二任民兵连长,娶了跟他同任期的女民兵连长。两人婚后三年生了两个孩子,一儿一女。

  这一儿一女,可是没少吃徐光耀买的糖,也没少用肖慧茹绣的枕头。

  直到这两个孩子都二十多岁,那已经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当年的民兵连长夫妻,家里还有肖慧茹当年绣的枕套没用过呢。

  徐光耀和肖慧茹的孩子出生时,朴实的村民们很是照顾这对年轻的父母。

  几乎全村人都给坐月子的肖慧茹送东西来,这家婶子送几个鸡蛋,那家大娘送两斤小米,谁家儿媳妇刚生完孩子没几天,家里搞到了些红糖,也给她端来一碗底儿。

  徐光耀的继母对他并不好,听说两人结婚没来看一眼,肖慧茹生孩子也没问候一句,就更不要提给捎东西来。

  到是肖慧茹母亲大老远从省城来,伺候了闺女半个月,又带来了几把挂面,一瓶豆油,还有一饭盒的油渣,和一罐头瓶的荤油。

  肖慧茹生产是在夏天,地里庄稼长的正茂盛,那时没有生产队批准,各家人都不能去地里摘东西。可还是有大胆的村民,趁天黑时偷偷溜去地里,偷掰几穗苞米,偷挖几个土豆,还有的偷了一把麦穗,回来在灶坑里烧了吃的。

  青年点在屯子最东边,紧贴着村东头的地,偶有半夜去那边偷东西的村民,回来路过青年点,就进屋来把自已的成果扔下点。

  可他们两人,却是一次也不敢去偷的。

  两人的口粮都是生产队分下来的,青年点原来只有三间房,前后都没有院墙。别人都回城之后,两人就合力圈了围墙,前后各围出一个菜园来。

  养了鸡、鸭,还养了一头猪,前后菜园种的菜他们吃不完都晒了,或是腌了,留着过冬吃。

  在这样偏僻的乡村,对他们管理教育并不严格,村民们无意中用自已的朴实教会了两个年轻人感恩,也教会了两个年轻人如何生活。

  肖慧茹想,就算是一辈子回不了城,这样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的,甚至让她觉得是幸福的。

  他们结婚后第二年,青年点里又来了新人,两男一女三个知青。有他们一对夫妻的存在,住宿顿时成了大问题。

  两夫妻分男女宿舍住了半年时间,才在村民的帮助下,在青年点院子里又起了一间半的土坯房。之后夫妻俩就搬到土坯房里住,把整个青年点都腾给后来的三个知青了。

  这样,到了他们的长子,取名叫徐国强的孩子已经五岁了,再过几年就可以去村里的小学上学了,二儿子徐国峰也已经两岁了。

  可就在徐国强五岁这年,村里突然暴发了乙肝。不光是他们所在的光远村,就连临近的庆丰村都一样被封锁了。

  就算是封锁了,还是波及了周边村屯。最后,整个长平乡都被县里划为乙肝重度传染区。

  徐光耀一家四口很是恐慌,在县防疫站来抽血体检之前,夫妻俩决定,如果这次检查之后全家都没被传染,不管怎么样,都先回城避避,如果能不回来,就最好不回来了。

  这种病得上就是一辈子,在这个重度传染区,整日担惊受怕的过日子,再好的生活,人的精神上也受不了。哪怕回城去要饭,也不要把孩子们再放在这里了。

  可事情并不随他们所愿,一家四口体检结果出来时,娘仨都是健康的,只有徐光耀一人被传染了。

  徐光耀让妻儿回城,留他自已在这边,现在县里统一派人下来给治病,等他病好些就回城跟妻儿团聚。

  肖慧茹什么也没说,第二天早起就带着两个儿子回了省城的娘家。把两个儿子交给母亲和嫂子帮忙照顾,她又返回村里。

  她回来时,徐光耀那个人高马大的男人哭了,他感动、他恨。感动肖慧茹对他的不离不弃,恨自已怎么这么没用,偏偏就得了这病。

  县上统一的治疗起初几天还有效果,再往后就没什么用了。

  夫妻俩一商量,这样下去怎么行,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徐光耀日渐消瘦,精神也非常萎靡。

  于是,两人跟村里申请,村里又往上逐级申请,一周后批下来,他们可以回省城治疗。

  但前提是,必须到省城就立刻进医院,病人不许在医院以外区域活动。

  村里派人跟着两人一起到的池州,把徐光耀送到医院,肖慧茹就回娘家借钱。

  娘家也拿不出来那么多,她又去跟徐光耀父亲和继母借。

  最后,她跑遍了所有她能想到的地方,终于是借够了徐光耀住院治疗的钱。

  徐光耀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两人也为此背上了大笔的债。

  出院后,肖慧茹娘家帮忙托关系找人,把这一家子留在了城里。

  经过这场病,徐光耀身子就不再复以前的强壮,而是越来越弱。

  渐渐的,他就越来越颓废。面对别人的白眼,也能视若不见,哪里舒坦就在哪里窝一会儿。

  开始时,还能在外面捡点破烂回来,攒在一起卖几个钱给家里添个菜也是好的。

  后来一次捡破烂被人追家里打了一顿,说他是偷的。在那之后,他就连破烂都不去捡了。

  街道小工厂都不肯收他,只能肖慧茹一个人支撑这个家。

  全家人挤在老城区,一间进屋要下两节台阶的破房子里多年。这种房子俗称地窨子,常年见不到多少阳光。

  后来,肖慧茹怕孩子们常年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身体长不好,就咬咬牙出去找了房子。

  她在缝纫机厂家属房,找到了两间门房。一排连脊的黄房子,各家有个小院子,院门口是几间低矮的门房。

  这门房的墙薄了点,这家人很善良,见他一家大小就靠一个女人撑着,就主动提出帮他们把门房修修,墙也加厚了。

  徐家一家五口,连五岁的小女儿都没落下,跟着一起搬砖干活。

  房东姓王,女人在国营饭店里上班。

  每天晚上下班时,店里剩下的东西就会分回来,还有剩菜的折箩。一家人除了吃米和青菜花点钱,馒头包子都是店里分的。折箩拿回家,掺点白菜土豆什么的,家里孩子比别人家的要格外壮实。

  这家男人则是缝纫机厂的职工,每天早上网兜里带着铝饭盒去上班。他的伙食,也几乎是工友中最好的。

  家里在最重要的吃上面省了钱,夫妻俩又都有固定工资。家里孩子又少,只有一儿一女。

  徐家人搬来后,王家人见这一家人吃的不好,经常把店里分回来多的折箩分出一些给徐家。

  徐家的孩子们从小吃到最好的东西,就是王家给的折箩。虽然每次肖慧茹都放很多白菜土豆,只用折箩借个味,每个孩子也就能分上一两片肉。可孩子们还是长的比从前壮实了。

  懂事的大儿子徐国强,从不肯放开量的吃,他比一般孩子都要瘦。

  王家的小女儿王淑芳就会经常从家里拿出馒头、包子、油条的硬塞给他吃。

  可徐国强每次都不肯收,实在王淑芳急了,他收下也不肯自已吃,都是回家分给弟弟妹妹。

  后来王淑芳就把自已那份省下,多给徐国强一些,并看着他吃完,才允许他拿着剩下的回家去。

  这事儿,直到两人上了初三,才被王淑芳母亲发现。可她并没阻止,并且跟丈夫说,挺看好俩孩子的。他俩要有意思在一起,她也不会反对。

  看徐国强将来应该能有出息,就算是没有大出息,去工厂当个技术员啥的,也有死工资拿,还能有房子分,闺女将来日子也错不了。

  王家男人想想也觉得不错。

  这里还要有徐国强遗传自父母的长相的功劳。

  徐光耀和肖慧茹都是那种从小就长的很好的孩子,长大了又都出落的扎在人堆里,搭眼就能让人看到他们。

  要说徐家良好的基因,徐乔足可以证明这点。

  虽说母亲李湛是个混血美女,可他的外形,却是百分之八十以上随了徐家人。只有鼻子随了母亲的罗马鼻,而不是父亲那种肉肉的犹太鼻。

  徐国强个子不算特别高,但也不矮,光脚也有177。如果不是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他估计还能再高些。

  李湛个子高,足有172。女人本来就比男人显个儿,夫妻俩站在一起,总是觉得不是那么般配,这当然不光指身高。

  这是后话。

  当王家夫妻俩暗地里很是看好徐国强的时候,就免不得对徐家更家照顾。

  每天晚上,徐家母子四人糊纸盒时,王家媳妇儿也会带着孩子们来帮忙。

  每天从饭店里分回来的东西,都是平分成两份,自家留一份,那一份就让王淑芳给徐家送去。

  徐家着急用钱的时候,是王家借给的。徐家孩子病了,是王家男人借了三轮车帮忙送医院的。

  王淑芳的父亲比徐光耀大一岁,在这边,按辈份,徐家的孩子就管王淑芳父亲叫王大爷,叫她母亲王大娘。

  而王家孩子就管徐光耀叫徐叔,管肖慧茹叫徐婶。

  王淑芳和徐国强初中同班,之后她没考上高中,就直接下来在家里待了一年。之后父母找人托关系,又花了钱,把她安排进了国营粮店上班。

  王淑芳脑子不是那么聪明,可是,因为从小吃的好,长了一副壮实的身子,就在粮店里做了个付粮员。到领粮的日子,一天从早忙到晚,除了晚上多吃两碗饭,也不听她喊一声累。

  徐家是早知道王家的心思,经过这些年吃的苦,肖慧茹原还有些清高的性格,早就被磨平了。她也很看好王淑芳,就默许了她做自已未来的大儿媳妇。

  可徐国强要说平时跟同龄的王淑芳在一起,小时候还有点话说,随着年龄渐大却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

  而王家对他们一家的帮助太大了,他又不能做个忘恩负义的人。

  于是,这让徐国强很是苦恼。

  上大学之后,徐国强偶然在校园里见到了张扬肆意的李湛。

  那个高挑的漂亮混血女孩,是校园里一道极靓丽的风景。

  关于她的传说,不停的在校园里流传。

  说她有个非常了不得的家世背景,说她母亲是苏联人。

  说她有三个哥哥,一个出国留学,另外两个一个从军,一个从政。

  她是无忧无虑的,她也是骄傲善良的。

  她不缺朋友,也不缺追求者。

  王淑芳眼里比电影演员还好看的徐国强,在李湛面前甚至都不敢抬头。

  李湛比徐国强高一届,当时上大二。

  当徐国强听说李湛在学生会的时候,就努力进了学生会。

  他终于有机会让她认识自已了。

  他甚至知道了,李湛初中是在池州念的,是因为她父亲工作的原因,全家在池州住了几年。

  但他并不敢冒失的去刻意接触,而是暗地里观察了解李湛。

  徐国强并不是个聪明的人,但就是他的笨拙和真诚,却真实的感动了李湛。

  那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李湛面对着追求者们送来的礼物,她感动了。

  但并不是被那些有钱的同学,和那些没钱但从家长那里骗来钱,给她买礼物的人感动的。

  而是感动于徐国强的行为。

  同学们都知道徐国强家里穷,平时穿的是最差的,吃的也是最差的。

  但他很爱干净,衣服洗的旧了,却总是很整洁。

  寒假的时候,为了不听从家里安排,跟王淑芳订婚,他跪下给王淑芳父母磕头,发誓自已一定努力,将来定会报答王家的恩德。

  他知道,这些年是王家帮助了他们家,他才能有今天。

  于是,他从那一刻开始把自已的名字从徐国强,改成了徐伯佑。是徐家大爷、大娘,也就是伯父伯母,一路帮助他,他改了名字就是要铭记这份恩情,大恩必报,否则枉为人。

  但娶王淑芳他做不到,他对王淑芳没有男女之情,更多的是对待恩人般的对待她。王淑芳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除了娶她,什么都行。这些话,这辈子都做数。

  开学家里给他带了两个苹果,他一个也没吃。早早的到了学校,把自已的东西放回宿舍,就等在校门口。

  看见李湛哥哥装着一身军装,开着军用吉普车来送她上学。徐伯佑就默默的看着,然后去女生宿舍楼下面等着。

  等那辆军车开走了,送哥哥的李湛转身要回宿舍时,徐伯佑跑过去,把仅有的两个苹果塞给了李湛。

  这是李湛收到的礼物中最轻的一份。

  但她当时拿着两个苹果,感动的眼眶都红了。看着徐伯佑洗的袖边都起毛的衣服,刷的都掉色的布鞋。这个俊朗却异常清瘦的人感动了她。

  她突然开始关注他,关注他的一切。

  而他,并不知道自已已经被女神关注了,还是笨拙的为她做着事。

  比如,一连几顿饭,只在食堂买两个馒头就着家里带来的咸菜吃,却用省下来的菜钱,买个漂亮的发夹送给她。

  放假的时候,他给学校刷墙、去街上跟那些做散活的人一起站那揽活……,赚来的钱,除了自已的生活费,就是送样他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礼物给李湛。


  (https://www.tyvxw.cc/ty83373/2797680.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