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廷议
对于铁路李鸿章是敬谢不敏,因为中国以往在铁路上吃的亏实在是太多了,一提起铁路他的脑袋都有点痛。不过他是知道谭延闿是个有名的修路狂,从这个年轻人在政坛上一步步向上提升的同时,中国北方的铁路以京汉铁路为中心开始以惊人的速度逐渐扩展,借着向慈禧太后讨好的新易铁路开始,居然还修建了连通京师和天津的铁路。
不过铁路是个大麻烦,李鸿章知道谭延闿手里面掌握着巨量的资金,和商人的关系又非同一般,只要他肯站出来集资募股来修建铁路,基本上没有资金不足这么一说,可是如果向国外借款修建铁路,这势必会让洋人有可趁之机,所引起的外交纠纷就很难测度了,搞不好压下葫芦浮起瓢,弄的比胶州湾事件更为棘手,那就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了。
李鸿章自觉亏欠谭氏父子太多的人情,遇到这样的情况自然是非常倾向于保住谭延闿,在铁路问题上问题太多,也很容易授人以柄,如果他想要修铁路大可以采用自己向国人募集资金来修建铁路,何苦要让洋人掺和进来惹出祸端?是以他反对向国外列强借款修建铁路,相对于修铁路不如向外国借款或是向指定的列强国家来订购战舰来的更加划算一些。
相对于军舰和铁路两种选择,李鸿章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铁路的后患太多,对外购舰麻烦比较小,至少清楚李鸿章为官经历地人都知道除了在济远舰购买问题上出过一点小纰漏之外。还没有太大的漏洞。李鸿章相信谭延闿能够听懂自己话中的意思,与其接触多年,他发现这个少年对他的经历非常清楚,连青年时期做过的诗文都可以信手拈来,和谭延闿说话是最令他舒服的事情。
“启禀圣母皇太后,前年因为赔付日本《上海合约》的三千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加上在甲午年战争期间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三千万两白银,还有以往各年的借贷已经使得户部入不敷出。现在还有新建陆军的款子和北洋海军重建款子加在一起每年也不会低于三百万两,若是再向外订购战舰,这银子……”翁同龢躬身说道。
翁同龢地话虽然没有说完。但谁都明白后面的意思,这订购战舰的银子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十多年前北洋水师筹建时代,最为昂贵的定镇两舰每艘造价近一百七十万两白银,其余各舰造价都没有超过九十万两。现在战舰建造技术不知要比当初先进了多少,当年的战舰除了定镇两舰之外,其余各舰放在今天都如同“小弟”一个级别。在战场上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当然现在战舰的造价也是比原来昂贵了不知多少。
按照当年地水平推及现今,如果定镇两舰相当于英国地君权级战列舰。那以致远等舰为代表的二线战舰在排水量上至少也要达到四千吨以上。当然这里面没有多少可比性,北洋海军重建地时候就有很多人提出向外购舰。
只是谭延闿给强压了下去,只向英国和德国各自订购了一艘战舰。就这两艘战舰的造价就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两。
现代战舰造舰技术水平地突飞猛进,加上战场上对强大火力和更高的速度与更强地装甲防护能力,使得当今战舰的造价水涨船高。若是向李鸿章时代那样全部购自外国。那重建一个北洋海军要花多少银子?!
当今巡洋舰主流吨位已经达到了九千吨甚至是万吨的水平,严格来说旅顺造船所地第一代巡洋舰五千吨的龙威级巡洋舰在现在世界海军界也就是“小家伙”。就是龙威级巡洋舰这样造价低廉,性价比极好的战舰造价还在七十万两,九千吨的主流巡洋舰造价基本上都在二百万两以上,甚至逼近三百万两的水平。
翁同龢虽然比谭延闿在海军方面还要差劲,但是重建海军款项都是要经过户部走账的,当他看到一艘英国君权级战列舰的订购款项居然能够达到四百多万两的时候,第一个反应便是这中间有诈。料想当年李鸿章在筹建北洋水师向外国订购战舰的时候吞了大笔的回扣款项,当时户部不是他当家,再加上李鸿章的淮系在当时的政坛上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尽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却拿李鸿章没有什么办法。
翁同龢曾经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身份发电报给驻德公使许景澄秘密察访中国在英德两国订购战舰的细节,希望能够从中找到谭延闿贪污外国厂商的回扣巨款,好一举扳倒这个年轻而又强劲的政治对手。不过令翁同龢非常失望的是,谭延闿并没有从中谋取哪怕一两银子,作为自命清官的翁同龢对这个当年当作自己儿孙辈的少年在
的操守还是非常赞赏的,不过作为政治对手这一招失外惋惜,唯一的收获便是给他内心中种下了海军战舰真的是好贵的念头。
谭钟麟此时站起来走到中央躬身说道:“启禀圣母皇太后,这两年来托皇太后之洪福,直隶、山东、河南三省不仅没有任何天灾降下,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是以三省府库多有盈余……”
翁同龢冷哼一声:“前年年底向英德两国订购的两艘战舰就花去了六百三十万两银子,这么多列强需要向它们订购多少战舰?这需要花多少银子?!”
谭延闿敏锐的看到翁同龢的那声失礼的冷哼声让慈禧太后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不知道是因为翁同龢的无礼,还是因为战舰的价格过于骇人听闻所致。
“启禀圣母皇太后,微臣的建议并不是向每个列强订购战舰,事实上现在旅顺造船所已经拥有开工建造万吨级战舰的能力。向外订购战舰不过是分化列强地一种手段……直隶、河南两省的税收如何微臣不知,但是微臣添为山东巡抚,今年山东一省财政盈余可达两百万两以上,按照微臣的估计,直隶三省的财政结余估计会超过七八百万两,这还不算海关收入,抽出其中的五百万两向列强订购两艘战舰还是足够的……”
谭氏父子将自己手中控制的资源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户部为枢臣,疆枢之别已经深入骨髓,翁同龢就算是真宰相。面对近在咫尺的直隶三省也无可奈何。事实上谭延闿利用北洋私房钱结款用在美国捞战争财的收入已经超过一千二百万两,因为涉及到伦敦银市地期货交易,所以具体在这一系列交易中盈利多少数字是多少,除去伍轩仁和方榕卿之外谁也不清楚。
对于这笔计划外的收入,谭延闿除了打算在直隶总督辖下三省中实现广泛的义务制教育之外,还没有其他的具体用途。不过现在看来为了分化列强。北洋不仅要掏出巨款向外订购战舰。还要掏出一笔为数不小的款子来对付慈禧太后。
像这样搭别国战争发财的机会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当然在谭延闿眼中像美西战争和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在非洲地布尔战争,这些小规模冲突不过是“开胃菜”而已。赚点零花钱还是可以地,要说真正发财的机会还要属一二次世界大战。当然想要发战争财。并且将其中地收获用在实处上还是要将这个腐朽到底的朝廷推翻才可以。
要说这次敛财行动中唯一地遗憾便是没有将谭延闿的老丈人也给拉上,好歹这四川总督大小也是一个总督。以四川之富庶从府库中短期内抽出一二百万两银子还是做得到地,反手之间便可以获得一倍以上的暴利。四川的义务教育经费也就有了。
谭延闿地理财能力可以说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不过是知道的深浅不同罢了。在慈禧太后这样没有具体当过家的人眼中,从地方财政中挤出百万两银子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在李鸿章这样曾经具体负责过数省大权的疆臣而言,其中的难度他自然心中清楚。当年谭钟麟从他手中接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子的同时,也接过了一笔暗藏的巨款,李鸿章却不认为谭氏父子不会拿这些银子来干些什么,不过无论干什么,以李鸿章对谭延闿的了解肯定不是坐吃山空,那一千万两银子的密款现在肯定不止这个数了。
李鸿章看到翁同龢的样子嘴角不禁浮起了一丝冷笑——本来在甲午战争之后他在仕途上的心思已经冷了,可翁同龢居然指使袁世凯来让自己辞去大学士好让他翁某人取而代之做真宰相。与谭延闿不同,李鸿章同样注意到慈禧太后的表情变化,不过他更肯定这是慈禧太后已经越来越无法容忍翁同龢的表现,在这个女人面前冷哼一声只有当年的恭王奕訢才做过,结果可想而知——飞扬跋扈是慈禧太后最不能容忍的,翁师傅的“好日子”似乎要来了……
“启禀圣母皇太后,老臣以为自甲午战争之后,北洋海军亟待添购新建,旅顺造船所固然能够自造一些战舰,但与日本最新装备的战舰而言却差得还远……现在日本已经装备两艘新舰,北洋海军无一艘军舰可以与之匹敌,虽然北洋在英国也订购了一艘同样式样的战舰,不过从长远看来这不足以遏制日本的野心,订购新式战舰势在必行,以老臣之见既然直隶三省的财政足以负担,不如趁此机会……”李鸿章说道。
慈禧太后抬抬手终止了李鸿章的说辞,慢慢的说道:“甲午战败举国震动,哀家虽然是妇道人家,但也明白事理……日本接连添购新舰是野心不死,这江山是老祖宗
的,哀家年岁大了,到时候也无颜面见祖宗,这订购就这么订了……”
慈禧太后最终一言而定,翁同龢眼中泛出了深深的忧色,而坐在慈禧太后一边的光绪皇帝到现在也没有开口说一句话,就连订购战舰这样的军国大事也没有发表一言,对胶州湾事件更是不置一词。翁同龢用眼偷偷看了看光绪皇帝,年轻的皇帝似乎脸上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倒显得不放在心上一般。
不光是翁同龢在注意光绪皇帝,谭延闿也是极为关注这个在历史上颇受争议地年轻皇帝。与翁同龢不同,谭延闿关注光绪皇帝是想推测戊变法的可能性,据他所知康有为到现在还没有见过光绪皇帝,还是在四处寻求机会,而翁同龢就是一个重要门路。在政治上谭延闿是绝对不会和光绪皇帝站在一起的,就在他写《熙宁变法得失》一文的时候,谭延闿就意识到光绪皇帝充其量不过是另外一个神宗皇帝,甚至在各个方面而言距离宋神宗都差了不止八条街。
颐和园议事,由于翁同龢势力太过单薄。也是谭延闿的功课做的够好,至少现在朝廷对胶州湾事件的反应还在谭延闿的控制之中。翁谭俩人在慈禧太后面前的短暂交锋并不是他们之间第一次过不去,但是这样面对面的对抗却还是头一次,翁同龢对谭延闿感到棘手地同时,谭延闿也深刻体会到了李鸿章当年的苦处——翁同龢站着说话不腰疼,无论怎么样他都不会受到损失。但是却可以轻易让你很难受。
不过谭延闿终究还是赢了这一局。当然翁同龢并不是阻止他还击德国,翁同龢的态度就是这样。碰到大事发生的时候你很难测度他内心真正的主张,就算在甲午年的时候翁同龢曾经高调主战。但是洞悉他内心想法地李鸿章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借机逼宫而已,我们地翁师傅在内心中永远没有自己的主张。更惶恐有“立场”而言了。
“贤侄,德国人这一次吃了这么大地亏,这仗就真的这么结束了么?!当然。老夫虽然办了二十多年地外交,但贤侄之能老夫心中还是非常清楚的。纪孟他办工厂还可以,这外交地事情他也说不清楚……”李鸿章安稳的坐在太师椅上,手上拿着一杯茶慢慢的边吹便悠然问道。
“老相国,说一句托大地话,晚生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呵呵,外人都看到状元郎的风光,不过却有几人能够做到你这般谨慎,谋定而后动,君子不立危墙……”
“老相国过奖了,谋定而后动乃是外交第一要务,准确的衡量德国的实力,并且做出了最坏的打算进行推演……当然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若不是老相国从中美言,皇太后那关可不是这么好过的……”谭延闿坐在一边恭敬的说道。
“贤侄,你也不用恭维老夫,先说说你的打算吧!”李鸿章挥挥手说道。
谭延闿坐正身体说道:“其实晚生在第一时间便从山东赶回京师,就是向朝廷要这个与德交涉的职位的。以晚生之见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德国有实力再次发动进攻,但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形势上都已经让它驴技穷……先不说各国列强如何看待这次胶州湾事件,单单晚生手中的这些俘虏就足以让德国不敢轻举妄动,再辅以收买英国等国列强,分化这些列强使其无法统一行动,此事的关键就剩下外交交涉了,这也是晚生最为关注的,也是晚生这么急着赶回京师的原因……”
李鸿章皱了皱眉头说道:“这么说来贤侄真的想要和德国人硬扛到底?!”
“胶州湾事件我大清大获全胜,此时内外对我大清而言极为有利,此次晚生还是老相国的帮手,难道老相国不想借此机会洗刷前辱么?!”谭延闿见李鸿章又有些“犯软”,便从旁策动。
李鸿章听后倒是沉默了半天,谭延闿也倒不急,事实上他心中非常清楚,如果朝廷中有人反对对德强硬的话,那第一个应该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最为推崇德国军事,对德国武器也是最为崇拜,指望李鸿章和德国人拼命,那倒不如期待母猪上树——即便在这样极为有利的情况下,老李最担心的还是德国本土强劲的军事实力。
正因为谭延闿理解李鸿章,所以他明白给李鸿章摆出了两条路——你下了这个决心,自然由我来为你策划,成全你的名声,洗刷你在甲午战争后的卖国贼名声;若是你退的话,那说不得现在就干脆和我撇清关系,安稳的南下做两广总督去吧!
(https://www.tyvxw.cc/ty8297/9389607.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