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章 宣室问对(六)
谁都没想到杨玉会突然将祸端指向晁错,刘启有些尴尬,不知如何是好。晁错毕竟是他的夫子,当初任命对方为御史大夫也是他执意为之。
这个锅是他的。
但中方先生接连提及“绝勋贵之心”,用意再明显不过,那就是要牺牲晁错来平息勋贵的怒火。
晁错不想让景帝为难,他沉默了良久后,沉声道:“请陛下罢黜臣晁错之职。”
杨玉瞥了眼晁错,表情漠然,以退为进也好,遵从被人弹劾需谢职待罪的朝堂规定也罢,这些他都不关心。
杨玉只关心自己的计划能否顺利进行下去。景帝都能“不爱一人以谢天下”杀晁错,他又怎会在乎。
景帝为难,任命夫子晁错为御史大夫,这是他打下的一颗钉子,意图夺回勋贵控制的丞相之位的关键一步。如今骤然放弃,他很是不舍。但考虑一番后,也深知如今不能再激进前行了,当以稳妥为先。
中方先生一副成竹在胸,运筹帷幄之势,若不同意其所请,罢黜晁错,多半难以引出其后策。
但废掉御史大夫职位后,又该如何安排夫子刘启很是犹豫不决,难道就此弃之不顾?一个不慎很可能伤了辅佐了他二十年之久的夫子之心。
“请陛下罢黜臣之职位。”
晁错坚持,景帝无奈至极,正要答应。
杨玉淡淡道:“罢黜倒不至于,回归原先官职就可。”
内史,这是晁错原先的职位,相当于首都书记市长一手抓,长安一把手。要想做事,这个职位就必须拿到手。
在杨玉的计划中,即使不是晁错任内史,他以后也要想方设法提拔个自己人来担任。
不过自己无根基,目前来看还是晁错最合适。
晁错学的是申韩之学,法家人物。
法家无疑很好用,是一把锋利的刀,秦皇汉武不用说,就连信奉黄老无为的文景之帝,也是用法家的一把好手。
杨玉未来若坚定不移的推行计划,那么将会面临很多敌人,首当其冲的便是勋贵彻侯豪强这些既得利益者们。
而对付这些人,还有比法家更合适的人吗?
再厉害的人,面对酷吏都要腿软。
且晁错此人是个孤臣,铁面无私,没有私情,心中只有社稷只有天子。
为了“天子尊,宗庙安”,悍然向勋贵与诸侯冲锋,不惧生死,不畏三族之诛。这样的人必然处处是敌,行事艰难,但却是最好的工具。只有合乎他心中的道义,不违信念,那么就是你最大的助力。
这也是杨玉明知道晁错多半对自己无好感,还拉他一把的原因。
有些人,未必非要收为己有才能用。入了这官场,眼中就不该再有喜恶,衡量一切的只有成败,利益。
保住晁错,对他杨玉有利,仅此而已。
且还能收拢一波皇帝的好感,何乐不为。
对杨玉建议让晁错重任内史,刘启思考片刻后颔首,浑然未觉堂堂内史之决出竟出自杨玉这个庶人之手。
由杨玉一言而决。
且杨玉说了,他便遵从了。
这一刻,杨玉的意志已然覆盖了他的天子威严。
刘启心中虽认同了,但还是微觉歉意,看向晁错:“暂请夫子委屈些时日。”
杨玉眉头一跳,好家伙,这是还有想法呀,景帝这个铁头娃不撞南墙不回头呀,杨玉一时无语了。
晁错虽然耿直,但不是不识时务,他虽然撤了御史大夫之职,但还在九卿之列,这已经是目前最好的结果了。真将他罢黜为庶人,他固然无怨,也从未贪恋过权势富贵,但如今局势下,唯独放不下天子。
于是下拜道:“谢陛下。”
刘启接着又道:“先生大才,不知还有何吩咐。”
用的是吩咐,可见对杨玉已完全信服,虽不至于俯首帖耳,但也不远了。杨玉花费如此一番口舌,终究没白费。
杨玉故意叹气道:“臣之所言其实早有人说过,臣不过拾人牙慧罢了。”
刘启惊讶,忙问是谁。
杨玉吐出一个名字:“贾谊,贾太傅。”
故意引出贾谊,当然是有用意。
刘启看杨玉摇头叹息,惋惜不已,犹豫了下让人去石渠阁取来文帝时贾谊上奏所有奏疏。
一刻钟后,四名宦者合力抬来两个大木箱,里面满满的竹简。景帝先拿起一篇,却是《治安策》。
开篇便是: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如此,则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这不就是推恩令吗?刘启浑身一震,不禁瞪大了眼睛,原来贾太傅早已在给文帝的上梳中,便提出了推恩令的雏形。
刘启反复咀嚼着这段话,片刻后才继续看下去。
看完之后,刘启又拿起一篇《陈政事梳》。
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蝟毛而起,以为不可,故蔪去不义诸侯而虚其国。择良日,立诸子雒阳上东门之外,毕以为王,而天下安。故大人者,不牵小行,以成大功。
今淮南地远者或数千里,越两诸侯,而县属于汉。其吏民徭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中道衣敝,钱用诸费称此,其苦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已不少矣。其势不可久。臣之愚计
夏,六月,梁怀王揖薨,无子。贾谊复上疏曰:“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强,汉法不得行矣。陛下所以为籓扞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阳、代二国耳
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起于新郪而北著之河,淮阳包陈而南揵之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无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当今恬然,适遇诸侯之皆少;数岁之后,陛下且见之矣。夫秦日夜苦心劳力以除六国之祸;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祸,难以言智,苟身无事,畜乱,宿祝,孰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将使不宁,不可谓仁。”
看到“孰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将使不宁,不可谓仁。”这句话,刘启更是眼睛一红,引起极大共鸣,当初贾生担忧之事,如今已然成为现实矣。一切危机都压在了他这个“弱子”身上。
“帝于是从谊计,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四十馀城。后岁馀,贾谊亦死,死时年三十三矣。
后四岁,齐文王薨,亡子。文帝思贾生之言,乃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杨虚侯将闾为齐王,安都侯志为济北王,武成侯贤为菑川王,白石侯雄渠为胶东王,平昌侯卬为胶西王,扐侯辟光为济南王。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
看到这里刘启缓缓合上了竹简,叹为观止,原来早在十几年前,先帝时贾谊就曾提出过推恩令。原来不刑杀大臣,将相不辱,大臣有罪自杀蔚然成风,以保全朝廷公卿颜面,始自于贾生之提议。
刘启慨叹不已,既为先帝不重用贾生遗憾,又为贾生早夭惋惜。
可惜,先帝之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还是不够,如今仅仅过去了十年,他登基不过三年,而从各国内间传来的消息来看,吴、楚、赵与四齐王已经多番暗中勾连,欲合纵举兵,西向京师。
七国悬而未发,不过静待合适时机而已,也许是几日,也许是十日,必将到来。如今他之处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已岌岌可危。
(https://www.tyvxw.cc/ty76996052/42506923.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