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民间故事奇谈 > 七月半送纸钱

七月半送纸钱


七月十四,又称七月半,这一天是我们俗家传统节日中的中元节,在《易经》中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之语。七乃复生数,故选七月为孝月,常行祭祖之事。

        在以前,多是聚族而居,有些村子甚至整个村子都是一个家族的。族内立祠堂、修祖坟,祖祖辈辈看守、养护。族内人去了,棺椁抬入祖坟安葬,灵位则请入祠堂栖身。

        我们那里至今许多地名都能看出之前家族的影子,诸如“赵家坟”、“宋家庄”等等。

        老一辈子七月半祭祖是很讲究的,算得上是一年中极重要的大事之一。祭祀通常分为祠堂祭拜,坟前尽孝,家族聚餐三个部分。

        一般要提前一周就要开始准备祭祖用的东西。各方各家都要按照老规矩将东西准备好上交祠堂。

        明火的东西,各房要分别扎一对纸人、纸马交到祠堂,困难的人家不能少,富裕的也不必多,分别取勤勉上进、脚踏实地之意。

        按人家上交一定量的新米,新麦,新麦磨成细面粉,留作后用。

        其余的牲畜、香火、蜡烛、纸钱、香油等一应物品,则由每家上交银钱,然后由族里管事的人统一安排采买。

        东西采买全,就要开始筹备上供的东西。

        杀一头三年以上的猪,把猪头切下,四个猪蹄砍下,猪头要切口整齐,擦洗干净,不能有血污,然后将猪头端端正正的摆放在大圆的瓷盘子上。四个猪蹄两两对称着摆放在圆盘上,取天圆地方,四海挠钱之意。

        选一只健壮的、毛色鲜亮的大红公鸡,精心喂养,用五色绳子编成一股,将鸡的两只脚捆结实,然后拴在供桌脚上。

        准备一条大鲤鱼,从鱼肚子上划一刀,取出内脏杂物,再从鱼尾处钻个孔穿上五彩绳,把鱼尾弯至鱼鳃处,绑好团成一个圈,摆放在盘子上。

        用新磨成的面粉蒸一锅呛面圆大馒头,取五个叠放在盘子上,四个为底,一个为头。烙一锅翻面的大饼,至两边焦黄出锅,取四个摞在盘子上,与馒头象征五湖四海。

        擀一碗面条,煮熟,拿两只筷子旋好,盘在一个大海碗里,盘的越紧越好,象征着族人无论走多远,只要根在,都能紧密团结。

        其余的时令果蔬若干盘,满满当当,摆满供桌。

        最后要用上交的米蒸一碗夹生的米饭,用大海碗盛好,摆在供桌上,以备插香之用。

        一切筹备整齐,远处赶回来的族人也到了家,转眼就来到了祭祖之日。

        这天早上,人们早早的起来收拾,梳洗打扮好来到祠堂聚集。按照族谱上的辈分整齐排好队,一排四人,男女分列,男左女右。

        祠堂为了迎接族人,早早地就将大门敞开,族长和族老打头,人们排队进入,全场寂静无声。

        稍大一点的家族祠堂大多是一个小型的四合院样式,正屋三间用来摆放祖宗的排位、画像一类的,剩余两间厢房则给照看祠堂的人住,平时看管财物,打扫卫生。

        院子的正中央是一个四角立着的大石鼎,鼎内早早地积了厚厚的一层香灰。石鼎后正屋前摆放着准备好的供桌并一应祭祀物品,院子里堆满了族人上供的纸人、纸马、银钱。

        族长领人进入,从管理祠堂的人的手上接过三支大香,这三支香约长一尺半,大拇指粗细,点燃之后,族长将其直直的插入石鼎,然后领族人鞠躬,敬告祖宗,后世子孙来了。

        鞠躬完毕,族长走到供桌前,先抱起在桌脚拴着的公鸡,用手一下一下颇有节奏的抚摸鸡头,直到公鸡半闭上眼睛,彻底安静下来,然后把它放到供桌上为它准备的空盘子上。

        族长再从管理祠堂的人手里接过三支常用的香,点燃了插进饭碗里,然后再带领众族人鞠躬。

        礼毕,族长打开摆放牌位的正屋的门,带领族人进入,族人按照队伍站好,人多的,屋里站不下,队伍甚至能排到大门外。

        等众人站好,管理祠堂的人唱礼,众族人随着指挥齐磕三次头,磕完再依次退出。

        待众人退出去之后,照看祠堂的则把族人上交的纸人、纸马、银钱在牌位前慢慢烧了。

        从祠堂出去,人们分成两拨,一波去往坟前,烧纸表孝心,另一波则去往族长家里,准备晚上的聚餐。

        去往坟地的那群人,带了各房各家另行自备的纸钱之类的,装车就出发了。

        到了坟地,一般是一个家族占一片,中间最高的是最先埋进来的老祖宗,按照老规矩,死的头一年需要给坟填一次土,往后每三年一次。因为年代久远,老祖宗的坟,高的能有个小假山那么大。

        以祖宗的坟为中心,后世子孙的坟茔一圈一圈的向外扩展。

        来的人不必每个坟茔都拜,每家除了需要拜祭一下顶头的老祖宗,剩下的只需给自家亲属烧些纸钱衣物,拔拔草,修缮一下坟头就好。

        各方各家寻了自家碑位,在碑前点燃纸钱,有那年份短的,能听见传来的阵阵哭声,或嚎啕大哭,或默默垂泪;年份久远一些的,能瞧见老汉点燃一只烟斗,边烧纸钱边把一些今年的事情说与亲人听,最后还要为后世子孙求个祝福。

        烧完对着墓碑鞠一躬,这也就算结束了。

        从远处看过去,这大片的坟地上青烟寥寥,难怪有“祖坟上冒青烟”这种说法。

        剩下在家的,多是些年长行动不便的,或是年轻的媳妇儿和小孩子们。

        小孩子们在十二岁之前除非直系亲属亡故入坟,否则不允许到坟地去,小孩们离了大人的看管,结伴在村中浑钻着玩去了。

        年轻的媳妇们要准备这一大家族聚餐的吃食。

        供桌上的东西是不能动的,这一天祭祀结束之后,直接留给看管祠堂的人。

        别的都是些普通常见的席面菜,唯有一道炸油钱子比较特别。

        首先要精选上好的绿豆,打成绿豆瓣,加水泡发去皮,再磨成豆汁,加水用笸箩过去渣滓,陶腾个四五遍,只余下橙白的淀粉,勾兑好秘制的汁,搅成糊糊,像摊煎饼一样,在平底的锅上摊成一张圆薄饼,两边熟透,出锅即可。晾凉之后,就是一张绿豆面的饹馇。

        然后挑选之前杀的猪的臀后尖上的精细瘦肉,剁碎了,加入熬制的猪油,剁碎的葱姜沫,新磨出来的花椒面,精制的细盐,搅拌均匀,做成馅料。

        把晾好的饹馇铺平了,用勺子底抹上一层馅,由一边开始卷,每卷一层在没有馅料的一边抹一层调好的面糊,增加粘度,防止散开,卷好之后,用刀切开,切成一个个小块,约一寸见方。

        用大锅烧半锅熬的猪油,油滚下锅,炸至金黄,即可出锅,这油钱子就做成了。

        每当炸油钱子的时候,周围总是围着一圈圈的小孩子,赶也赶不走,一个个瞪大着眼睛,期望着能从掌勺的那里混一个先吃了。

        等上坟的人祭拜回来,就要开席了,男的喝大酒,女的爱唠嗑,小孩子又闹腾,所以通常男女分席,半大的孩子单独坐桌。

        开席前,族长先举杯,感谢族人齐聚,感念祖先恩德,再说一些寻常的勉励致辞,大家伙儿便热热闹闹的开席。

        乱糟糟闹上一整个下午,更有甚者,能闹到半夜去,菜都得热上好几轮。

        等席散了,这一天的祭祖才算结束。

        隔日,祠堂照旧关上大门,非大事不开,远方回来的族人各自踏上路程,各方各家照旧过日子去了。


  (https://www.tyvxw.cc/ty73195709/42343059.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