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 第127章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第127章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第127章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大殿之上。

        一道鲜红的血痕就这么从大殿中央,一直延伸到殿外。

        是那么的刺眼的。

        朱元璋目光从殿上学子们身上一一扫过。

        三十六名士子,纷纷低下头,避开朱元璋的目光,他们所有人无不是觉得后背发凉,此刻就好像有一把剑正悬挂在他们头上,仿佛随时都要落下一般。

        学子们面露苦涩。

        这殿试比会试还要夸张,会试只是题目难而已,殿试竟然直接要人命。

        咱们不过是来考个试而已,怎么还当面砍起头来了。

        谁家殿试染血杀人的。

        在场这三十六人,大部分连鸡鸭都没杀过。

        这次科举真是有够刺激的,刺激到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忘。

        朱元璋不愧是雄主,做事情魄力这点来看,无话可说。

        说要科举改革,立马就改革。

        而且改革得如此惊心动魄!

        这场殿试考题即便是让杨宪去出,怕是也无法出得比他再好了。

        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大明的根基。

        这个考题,能够一目了然看出这些学子们对稻谷熟不熟悉。这些士子若是连粮食的好坏都辨认不出来,他们又如何当父母官,又如何管辖下面的百姓。哪怕百姓们缴纳粮食,以次充好,手下小吏阳奉阴违、偷奸耍滑,他们也不知道。

        朱元璋示意朱标、李善长、刘伯温三人,当场阅卷。

        三人越看越沉重。

        这三十六份答卷里,十有八九都是不知道谷物好坏,甚至还有学子,对着那三筐谷物一通乱夸,在拼命赞美大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粮食丰收的。

        刘伯温不着痕迹看了朱元璋一眼,心里想着,好在朱元璋没看到这份答卷。

        不然这个考生非得遭罪不可。

        刘伯温简直要给气笑了。

        这个傻子不知道大明去年才刚刚遭遇百年一见的旱灾吗。

        这一番彩虹屁下去,能起到的只有反作用。

        朱元璋甚至有可能会认为对方是在故意讽刺他,别好好的一场喜事,最后给搞成丧事了。刘伯温不着痕迹将这张考卷压在了最下面,今天掉的脑袋已经足够了。

        三人阅卷速度很快,没过多久,便是将三十六份考卷评阅完毕。

        其实那些没分辨出稻谷的区别的卷子,根本没有看的必要。

        可毕竟殿试要分出一二三甲,因此三人还是就那些卷子的离谱程度做了区分。

        仅剩不多的那几张成功辨认出三筐稻谷不同的卷子,最后到了朱元璋手中,头甲几名要由他钦点的。

        朱元璋这次殿试,除了考核这些学子,还有就是提前给这些未来的大明官员打预防针,做好心理建设。

        同时通过三筐稻谷背后的三个人,告诉这些即将赶赴官场的学子们,为人做官的道理。

        有道是话说千遍,不如一次实践。

        老朱可谓是用心良苦。

        如此生动的一课,足以让这三十六名贡士受用一生。

        <div  class="contentadv">        现在离春耕还有个把月,朱元璋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他决定让这批学子上山下山,先去各基层衙门历练,这也是之前有一次杨宪与朱标聊天与提起的做法。杨宪当时只是饭后聊天随便一说,朱标却是记下了。

        朱元璋最后钦点了状元、榜眼、探花。

        李进没有任何意外,成了大明第一届恩科的状元。因为只有他的答卷,不仅成功辨认出三种稻谷的区别,并且就三种稻谷背后的含义做出了引申。虽然与实际情况有区别,可总体思路没变,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极为难得了。

        朱元璋端坐在龙庭之上,俯视着下方众人。

        “咱希望你们回去后,能够好好想想今天的这场特殊的科考,并且在今后为官之后,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要好好记着今天。”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退朝吧!”

        朱元璋摆了摆手。

        大殿下,无论是那三十六名学子,还是官员们都是松了一口气。

        众人神色复杂地离开大殿。

        这次特殊的恩科科考,让这些学子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出宫的路上。

        很多人都默默打定了主意,回去之后,必须要好好恶补各种常识问题,尤其是有关农耕粮食的知识,除此之外,更要深入到百姓中,了解民间疾苦。

        散朝后。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两个在皇宫里,一边散步,一边聊着天。

        “老大,咱为什么这么急着举办这个科举,你知道吗?”朱元璋开口问道。

        朱标想了想,开口回道:“大明新定,赐学子们恩典,让天下读书人归心。”

        “不仅如此。”朱元璋摇了摇头,接着开口道。“开国之后,民生复苏。百业也日渐兴旺,相形之下,朝廷各部院,还有各省州府县,就缺少俊才干吏。”

        “一句话,武将们多,文臣们少。”

        “现在好些个什么知府知县,还是过去和咱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将军,还有千总们改行过去的。那怎么成啊?这些家伙打仗行,可治理天下根本是一窍不通。咱啊,必须赶紧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推他们入朝,好顶替掉那些骄兵悍将。”

        很显然蓝玉之前联合一众淮西武将,为马三刀求情一事,已经动了朱元璋逆鳞了。

        朱元璋现在已经开始将视线聚集在这班人身上,并且着手准备处理这批人了。

        对此,朱标自然也看出来了。

        这些人,就算朱元璋不处理,等到他上位之后,他同样会处理。

        “对了,老大之前你和咱提的那个李进,他在科考里讲的那个能够快速充盈国库的方法真的靠谱吗?”朱元璋忽然开口问道。

        朱标点了点头,笑道:“正想和父皇聊这个,我和韩国公还有刘中丞也探讨过李进提出的方法,他们也觉得可行。不过还有一些具体的细节,需要喊这个当事人过来和我们解惑。”

        “那还等什么啊,喊这个状元郎进宫吧。”朱元璋开口道。

        李进这边刚离宫没多久,马上就又得到旨意说是要进宫面圣,说一点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

        李进就这样,怀着忐忑的心情,又一次进宫。


  (https://www.tyvxw.cc/ty70758336/122642000.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