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隐龙惊唐 > 第九百五十章 不甘寂寞的李师

第九百五十章 不甘寂寞的李师


  PS:和尚向书友们作揖了,新书《汉明》正在试水推,求点击收藏推荐票。


  五万突厥精锐,进攻四万唐军防守的玉门关。


  想攻下,从理论上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唐军因数百里潜行,没有携带重型火器。


  可手雷带足了。


  狭窄的玉门关地形,无法容纳大军同时进攻,双方都是添油战术。


  所以,只要唐军手雷、箭矢不断,任那突厥人的抛石机再辛苦,也无法突破玉门关。


  可变数还是来了。


  朱邪克勒率大军到了。


  正如朱邪克勒事先所想,东、西十几万大军夹击玉门关,易如反掌。


  玉门关隘,无法容纳四万唐军。


  唐军大部都囤于关隘内,在得知朱邪克勒大军来犯时。


  只能背关一战。


  可是,最强大的步兵,都无法抵抗有备而来的骑兵。


  哪怕唐军士兵一个个在危急关头引爆手雷与敌同归于尽,也无法阻挡突厥大军向玉门关挺进。


  如同在凉州城外,突厥大军被城墙上怒吼的火炮所虐杀一般,玉门关唐军同样被突厥人的铁蹄虐杀。


  朱邪克勒意兴阑珊,这太没有激情了。


  他多么希望李沐现在就在玉门关的城楼上。


  那么,自己可以邀他入帐,一起共话当年。


  仗打到现在,胜负已经成为定局。


  朱邪克勒承认自己输了,但自己依旧有实力与李沐一搏。


  麾下还有五万中军骑兵,后军七八万的步兵。


  玉门关以西还有来援的五万精锐。


  这样规模的大军,在任何地方,都不容小觑。


  朱邪克勒终究还是担心了。


  因为粮草供给太过困难。


  这场仗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已经到达了突厥朝廷能承受的最大极限。


  突厥无法与大唐相比,贫瘠的土地,漫无边际的沙碛。


  除了在绿洲放牧,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这条丝绸之路。


  当然,他们不经商,而是打劫各国商人,收过路费。


  两个月的高强度大战,足以将过去几年攒下的家底化为灰烬。


  这才是朱邪克勒真正所担心的。


  认识到这一点,朱邪克勒自然不会想拖时间。


  况且现实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突厥大军身后,是李大亮追击的骑兵。


  这种局势就象是一个四层榚点。


  最西是来援的碎叶城突厥军,往东是李勣的两卫,再往东是朱邪克勒十余万残部,最东是追击的李大亮部。


  李大亮可以与李勣两卫,对朱邪克勒所部形成夹击之势。


  朱邪克勒也可以与来援的碎叶城突厥军,对李勣两卫形成平南之势。


  所谓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关键就在于李勣的两卫,能不能抗住。


  被包围的李勣两卫在这个时候,从区域而言,就等于一支没有孤军。


  抗住了,朱邪克勒所部就在了瓮中之鳖。


  抗不住,两卫全军尽没,朱邪克勒所部与西面突厥大军会师。


  那么,就算李大亮部再剽悍,也只能望洋兴叹。


  最坏的结果就是,从此大唐势力将被隔断在玉门关以东,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尽丧突厥手中。


  朱邪克勒没有犹豫,迅速下令,全边猛攻李勣两卫,力求务必全歼!


  这次朱邪克勒动用的是后军步兵,玉门关隘地形险要,不适合骑兵作战。


  步兵反而更有利。


  中军的五万骑兵,被朱邪克勒安置在来路上,迎候李大亮的追兵。


  这个布置,中规中矩,就算有再挑剔的人来看,都无可厚非。


  大战变得更加激烈、血腥。


  李勣两卫,分别要面对东、西两个方向突厥人的猛攻。


  形势已经是岌岌可危。


  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又一个变数出现了。


  一支本不应该被忽略,但又不十分起眼的军队,出现在这个近二十万人,东西绵延数十里的战场中。


  李师来了!


  李师很郁闷,因为之前,他被朱邪克勒忽视了。


  这不应该。


  真得不应该啊!


  李师很纠结。


  朱邪克勒是冷眼看着自己带着八千人出西城门的。


  可就是不派大军来追击、围剿。


  甚至连派队斥候都没有。


  被敌人忽视的感觉很不好,太没面子了。


  不仅是李师郁闷,手下三千神机卫骑兵也郁闷。


  甚至连刚刚征集来的凉州城精壮都郁闷得不行。


  哪有这种道理?


  太看不起人了吧?


  好歹咱也是七尺爷们啊。


  ……这种自怨自艾的话伴随了行军的一路。


  李师从来就不是一个甘于寂寞之人。


  既然你不来睬我,那我就主动去找上你。


  ……。


  其实李师是冤枉了朱邪克勒。


  在朱邪克勒心中,李师的地位仅次于李沐,甚至比李大亮还高上一些。


  倒不是说李师的能力真能强过李大亮。


  而是李大亮过于稳重,毕竟年纪放在那,资历放在那。


  况且李大亮的指挥风格,向来是中规中矩,以正合,是他一向的风格。


  当然,也有例外之时,就是当年李大亮任凉州都督,遭遇吐谷浑来袭,李大亮在兵力不足,危急关头,启用了李沐兄弟,这才有了李沐的今日。


  从某个角度而言,李大亮是李沐当之无愧的伯乐。


  所以,朱邪克勒对李大亮或许有敬重,却从不忌惮。


  君子欺之以方。


  朱邪克勒认为,恪守原则底限之人,不难对付。


  反而是象李师这种没有底限之人,才令人忌惮。


  朱邪克勒还着重点明了,这没有底限的最具代表性人物,就是李沐。


  与李师相比,李沐更没有底限。


  这君臣二人,一样地没有底限、不讲道理。


  之所以朱邪克勒没有理会李师,那得从当时的战场局势说起。


  当时朱邪克勒兵临凉州城。


  李师带兵出西城门,李沐还没有暴露。


  朱邪克勒还认为李沐已经死了。


  那么,在当时朱邪克勒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朱邪克勒自然要保证攻凉州的首要任务。


  也就是说,朱邪克勒就是想派人去追击、围剿,也无兵可派。


  还有一点,那就是朱邪克勒考虑没有必要。


  只要攻下凉州,李师区区一支数千人的偏师,对突厥大军来说,无非是疥癣之患。


  卡住凉州,李师所部就等于是支孤军,说简单点,不去理他,让他自生自灭就是。

  :。:


  (https://www.tyvxw.cc/ty66624/5432303.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