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求学之路
虽然,陈爸爸远在几百里外,他不能象教陈铭和陈梅那样,亲力亲为的教导陈兰。
可是,村子里刚刚成立了小学校,不管生活怎么艰难!即使是拼了她的这条老命!陈妈妈也一定要让陈兰去学校里读书识字!
让陈兰长大以后也像她的爸爸、哥哥、姐姐们一样的优秀!一样的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早已落败了的陈家,现在,更是已经家徒四壁了!
一大家子人,有好几年都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了!
陈继一直都是穿陈铭和陈福穿过的旧衣服!陈兰也是穿陈梅穿剩下的那些衣服。
那些七七八八的旧衣服,穿在了陈继和陈兰穿的身上,显得一点也不合体!
而且,那些衣服的上面,大多都已经摞了好几个补丁了!可是,在当时的易水村里,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那些比陈家更困难的人家,小孩子们早就已经是衣不蔽体了!
生活虽然很困难!一家人的衣服虽然很破旧!但是,就从来都是干干净净的!
一眼看上去,给人一种肃然起敬!一尘不染的感觉!
在陈爸爸的催促下,陈妈妈到学校里给陈兰报了名。
眼看着陈兰马上就要上学了,可是,家里面连一个像样的书包,也很难为陈兰准备了。
陈梅以前用过的书包,早就被拆了,用来做补衣服的补丁了。
陈妈妈在家里,翻箱倒柜的寻找着,她想找一块像样的布料!勉强为陈兰拼凑一个小书包。
可是,能拿得出手的布料,实在是再也找不出来了,怎么办呢?
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一向足智多谋的陈妈妈也有些犯难了!
陈妈妈对着正在收拾行李的陈爸爸说道:“想给咱们兰儿做一个新书包!
可是,就是找不到一块完整的布料!
咱们家里的竹篮多!要是实在不行的话,咱们就让兰儿,提着个小竹篮去上学吧!
兰儿的年纪还小,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书包的事情,咱们以后再说吧!”
看到了陈妈妈很为难的样子!
陈爸爸肯定的对陈妈妈说:“那怎么能行呢!读书是兰儿人生的头等大事情!
兰儿就应该像摸象样的,背着书包去上学!
上学得有个上学的样儿!不管怎么说,咱们也不能亏了孩子!”
陈爸爸想了一下,他毫不犹豫地把身上的那件深灰色的劳动布工作服脱下来了!
陈爸爸把衣服递给了陈妈妈。
陈爸爸对陈妈妈说:“就拿这件衣服,给咱们兰儿改一个书包吧!”
陈妈妈看着手里的这件衣服,她急促的对陈爸爸说:“这不行的!这不行的!这怎么行呢!
这是你唯一一件能拿得出手的衣服了!
今年的冬天那么冷!荒郊野岭的!你拿什么来御寒呢?
你可不能这么的惯着孩子!
再说了,这件衣服,是你在公路段上评上了先进工作者,公路段奖励给你的!
你穿在身上多光荣啊!怎么能把它拆了做书包呢?亏你想的出来!”
把陈爸爸的工作服拆了,给陈兰做书包,陈妈妈是打从心底里!一百个不愿意!
陈爸爸只好笑着安慰陈妈妈说:“没事儿!我公路段上还有衣服!
就把这件衣服给兰儿做一个新书包吧!我在家里随便找件衣服穿上,应应急就是了!”
在陈爸爸的一再坚持下,陈妈妈只好找了一件已经破的不成样子的衣服,用做书包剩下来的那些布料,再在那件衣服上加了好几个补丁,给临行前的陈爸爸穿上了。
陈兰终于背上了那个用深灰色的,劳动布做成的新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了。
可是,陈兰又哪里会知道,这个新书包的来之不易呢!
用来做书包的这件工作服,是陈爸爸在公路上拼死拼活的干了好几个月,正好赶上公路段评选先进工作者。
老段长看在陈爸爸工作踏实认真!能吃亏、能吃苦的份上,才把这个先进工作者的称号给了陈爸爸。
评上了先进工作者以后,公路段上给陈爸爸的一点个人奖励,就是这件深灰色的劳动布工作服了。
工作服左边口袋的上方,还用红色的丝线绣上了“先进工作者”!几个醒目的红字!
陈妈妈舍不下陈爸爸“先进工作者”!这个荣誉的称号!
陈妈妈把“先进工作者”这几个字,别出心裁的缝在了书包正面最中间的位置。
陈妈妈给陈兰做了一个既别致,又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新书包。
陈兰他们所谓的学校,是一座已经废弃了多年的大庙!
这座大庙,正殿的中央还雕塑着一尊惟妙惟肖的神像!
正殿的两边,是两个空着的偏殿,其中的一个偏殿,就是陈兰他们的教室了。
这个偏殿,虽然不算特别的宽敞,可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生活困难!在农村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都普遍的落后!
对孩子们的学业,大多数的家庭,根本就不重视!所以,能来这里上学的孩子,也就显得寥寥无几了。
由于学生非常少的原故,所以,用来给孩子们做教师的那个偏殿,还是显得比较宽敞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实行的是五年教育。
一、二、三年级称之为初小,也就是初级小学。
四、五年级称之为高小,也叫高级小学。
整个春风大队上千口的人,能来这里上学的学生,也就二十几个!
为了节省老师,初小和高小的学生,就统一安排在了同一个教室里面上课。
由于学生很少的缘故,语文、数学等等的学科,就只派了一个老师下来教学。
老师总是先给高小的学生讲完了课以后,布置作业给高校的学生做着,她再接着给初小的学生们上课。
能来到学校里上课的学生,年龄也是参差不齐!
最大的孩子有的已经十四五岁了,最小的孩子才有五六岁、七八岁!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孩子们能有个地方上学,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这还得感谢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大力支持呢!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的经济相对薄弱!
所以,学校里根本就没有配备课桌椅什么的,学生们的课桌椅,都是学生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
开学的那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搬着家里合适的桌椅板凳过来!
有的同学是一高一矮的两张凳子,有的同学是搬来一张凳子和一张小桌子。
还有些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课桌椅,形成了教室里面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
老师教学用的黑板,也是老队长叫张木匠赶了几个工,临时用几块木板拼凑起来的。
在木板上面刷上了一层黑油漆,安上了两条腿,等油漆干透了以后,把木板竖起来,靠在了墙上,就变成老师写字用的黑板了!
开学的那天,陈妈妈交给老师的两块钱学费,已经是陈家全部的家底了
给陈兰写字用的笔,是陈梅作为生产队的会计,记工分、记账的时候用剩下的一些铅笔头。
陈梅看着那些短得已经不能再写字的铅笔头,放在那里可惜了!陈梅向老队长讨回来了。
这些短得不能再用的铅笔头,手都已经拿不稳了。
陈梅把那些铅笔头讨回来以后,找了些陈铭做竹活用剩下来的小竹子,把竹子从中间破开了一小段,把用剩的小铅笔头夹在了小竹子的中间。
再用一根线把铅笔头牢牢的固定在了竹子的中间,这样,一只再生的铅笔就做好了。
为了支持陈兰上学,陈梅为陈兰做了许许多多像这样的再生铅笔。
由于陈家老的老、小的小、还残的残,日子过得比别的人家更加的艰难!
陈妈妈想要给陈兰买几本写字用的书,可是,家里面实在是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了!
陈妈妈只好把以前,陈梅写过字的那些本子找出来了。
趁着一家人都睡下了,家务活也全都做完了,陈妈妈借着窗外的月光,把陈梅从前写过字的本子先一页一页的拆散了。
然后,再一张一张的翻过来!摞齐了!用针线把这些纸重新装订在一起!用来做陈兰的写字本。
说的通俗易懂一点,陈妈妈就是把以前,陈梅写过字的本子,一页页的翻过来,重新订好了,让陈兰把字写在了本子的另一面!
如果要不是被逼的实在是没有办法了,陈妈妈也不至于想出了这种办法来!
看到村子里的学校成立了,老队长和老婆商量了以后,他们也决定,咬咬牙送二宝去学校里上学!
老队长的觉悟本来就高,他对世事看得比较透彻!他知道文化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老队长自己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他不想再让二宝像他一样,一辈子做个睁眼瞎!
所以,二宝也被送到了学校里面上学了。
易水村里,和陈兰一起长大的好多孩子,只有二宝和陈兰、还有家境比较好的黄毛,个人去学校上学。
一向和他们比较要好的猴子,从小就没有了母亲,家里面的生活实在是非常的困难!
家里不但需要猴子挖野菜,来补贴家里的口粮!而且,家里面也实在是拿不出那两块钱的学费了。
所以,不管猴子怎么哭闹,怎么哀求自己的父亲!二狗就是死活也不答应让猴子去学校念书。
陈兰在学校里,读书很用功,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陈兰还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由于吃不饱饭的原因,老外婆经常的一病不起!
陈爸爸在公路段上修公路,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
陈妈妈和陈梅必须要每天下地,出工去挣工分!挣口粮!
陈铭远在东风坝,对于家里的困难,陈铭也是鞭长莫及!
现在,就连陈兰,也去学校里面上学了!
这样一来,陈继就没有人带了!老外婆的腿疼的实在是不能动弹的时候,陈兰只好背着弟弟去学校里上学了。
背着弟弟、妹妹们去上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种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已经形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就连老师,也是不会责怪的。
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甚至到了放学以后,陈兰还必须要背着小弟,到处的挖野菜!寻找能够填饱肚子的一切食物!
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陈兰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
没有技术力量的支撑,小高炉上炼出来的大多只是一些铁疙瘩,根本不能用来支持工业建设,大炼钢铁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从大炼钢铁的小高炉上撤下来的人马,又抽调了一部分,来到东风坝上,参加了修建东风坝的大会战。
自从陈铭来到了东风坝以后,他把整个东风坝都给带动了!
在工作方面,陈铭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在陈铭的带动下,东风坝上的气分活跃了起来!隔三岔五的篝火晚会,更是让工友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就连一向爱好音乐的梁部长,也被陈铭给感染到了!篝火晚会上,经常能够看到梁部长的身影!
利用空闲的时间,平易近人的梁部长,也经常会过来找陈铭,向陈铭请教一些乐器方面的问题。
津津有味的观看陈铭制作那些竹器和乐器!
或是和孙号、陈铭一起,讨论一些工作方面的问题。
一来二往的,梁部长和陈铭、孙号变成了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甚至是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感觉。
梁部长的那把二胡,也是在陈铭的影响下,又被梁部长重新拾起来了!
一天晚上,陈铭和秀萍参加完了东风坝上的篝火晚会!两个人回到了工棚里面。
狂欢之余,两个人还显现出了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来!
时间不早了,秀萍给陈铭打来了洗脸、洗脚水。
两个人还就今天的篝火晚会,谈论着!说笑着!
这时候,一个年轻人推开了工棚的门,自己走进来了。
作家的话
本章描写出了五六十年代,农村里的学校,最最真实景象!特别值得现在的年轻人阅读!
(https://www.tyvxw.cc/ty66430033/42852560.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