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大明嫡长子 > 第238章 部堂

第238章 部堂


第238章  部堂

        朱厚照今日开午朝,其实也不是为刘健,更非因为天气好。其根源在于太宗皇帝。

        太宗大概也是觉得早朝实在是礼节繁琐、规矩太多,搞来搞去解决不了什么大事。

        我们确实也总是这样,大会解决小事情,小会解决大事情,真的就最后那三五个人决定的,基本就是天大的事。

        所以永乐年间,太宗皇帝加了午朝,而且规定午朝所议的就是军国大事,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不要在这个时候讲。

        朱厚照登基至今,早朝是还好,但午朝、晚朝一次没有,即便这个时间点他也一直在召见官员,但那是依据侍从室记录的事项、议程,分别召见一些涉及官员。

        所以正儿八经的午朝还是头一回。

        朝堂里都是大学士,国史更是熟稔于心,皇帝忽然在宁夏之捷时召开午朝,所论的肯定就是这件事了。

        而复套之事,刘健刚被撵到山东,他人还在,此时说起来多多少少有些不好看。

        “自弘治十一年始,大明的边疆形势日益严峻,鞑靼人入我大明国境烧杀抢掠,直至今日终于有花马池之捷。朕知道,朝中的大臣因朕登基不过两月便动了兵戈而妄自揣测,觉得朕是穷兵黩武的皇帝……这些劝朕止兵的奏疏,朕也是看够了。”

        朱厚照转身指了指龙椅边上那两大摞的东西。

        “朕是大明之君,你们是大明之臣,百姓也是大明之百姓,国家面临欺辱、朝堂之上却在讨论怎么能不出兵,那国还是国?君还是君吗?!宁夏之捷,打的是鞑靼,也是你们。从今日起,朕就把话和你们挑明了讲!朕并非好武之君,也没想过过分使用国力,但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今往后,于大明境内有敢称兵者,皆斩!”

        朱厚照要给这个国家注入一点灵魂,不是他冲动、或是到处喷洒少年人才有的热血,他是要用这种有感染的方式告诉世人,大明要有血性!

        如果连血性都没有,人家打伱一下,你就只会计算、城府、阴谋……那到最后也是死,而且是窝囊的死。

        午朝之后,皇帝还亲自去了军学院,就是要体现对这些武将的重视。

        虽说武将实力大了以后也是一种威胁,但朱厚照是现实主义,管他妈的,有问题先解决问题,将来出现的问题将来解决,他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大明没将,这也难怪,这年头谁愿意去当个臭丘八?

        而在西北,

        杨一清也收拾好了,他们这一行人都要听旨进京,因为是大胜,而且新登基的帝王逢此大胜,肯定要在政治上做文章,所以他们该到的都要到。

        但与旁人的兴奋不同,杨一清此时却出奇的冷静,反正是战后,他放松下来,有时候也是露出忧愁的表情,或是与他近来颇为欣赏的周尚文简单聊上几句,其他的也都是一些官方往来了。

        张永是宦官,但因为近皇帝,所以地位不低,他这一路倒是开心的很,但看了半个月也实在忍不住了。

        所以在路上休息时,他到火堆边找到了杨一清。

        “……杨部堂,”

        杨一清不敢在张永面前托大,几十年下来,他太知道太监在朝堂上扮演什么角色了,所以还蛮客气的拱手,“张公公。”

        “部堂客气。我看部堂这一路来,话不多、笑也很少,朝廷明明是打了胜仗,部堂怎么还如此愁眉苦脸呢?”

        杨一清今年刚过五十,头上白发渐多、黑发渐少,双目也渐渐浑浊,就是一身清冷沉稳的气质很显一方大员的从容。

        他没什么表情,但心里是有动静的,其实有些话可以和张永讲……

        张永是个厚道人,又在皇帝身边,给他留下好印象,当然很重要,什么时候他张嘴说一句,那就不一样。

        尤其对于他这种边关主将来说,更需要皇帝信任。

        “张公公可知道,老臣给陛下上了一封奏疏,言及复套之事?我本受东山先生提携,照理说应当报此大恩,可我却力主皇上出兵,东山先生如今尚在刑部大牢,我呢?以复套之名逢迎圣意。因而此去京师,其实是危险重重。”

        张永多年来在紫禁城受渲染,虽说没有刘瑾那么多心眼,但基本的政治素养还是有的。

        京师里的一些御史言官有多讨厌,他作为宦官其实体会更深。

        但听到一个为国征战的老臣讲这种话,他也不免觉得心寒,所以很是果断的摇头,“不会的。”

        杨一清偏了偏眼神,“张公公何以如此断定?”

        “因为陛下。陛下明辨是非,绝对不会寒了为国立功的大臣!况且,部堂与刘大夏的私谊,怎么能与君臣大义相比?若是谁如此大小不分,咱家也要向陛下参他一本。”

        “老臣,谢过张公公了,从张公公之正直也可见陛下有德之君的气度。”

        张永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他虽然地位不低,但到底年纪小,而且他地位又能比杨一清高哪里去?这可是皇帝都要尊重的大臣。

        “不过……部堂知道此事危险,还要在此之时向陛下谏言复套……部堂之忠心,可追古之贤臣了。”

        杨一清自然知道,“京里为了复套之事,吵得不可开交。这一切的根源也都是老夫,若是闹出什么极坏的结果,我这颗人头要想保住怕是也难。”

        所以说人傻快乐多,人要是如杨一清这般聪明了,什么事都想,自然就会愁眉不展了。

        “但是这复套之疏我却不得不上。”

        “这又是为何?”

        这段话是杨一清一定要说的,告诉张永……张永正直、也关心国家,那么他就会去和陛下讲。

        “张公公可知道,其实鞑靼虽然作战骁勇,但其实力却并不敢称强过大明。而几十年来,朝廷败多胜少,便是因为鞑靼人生于马上,长于马上,其来去如风,无可阻挡,但我大明用兵一次却要耗资百万,耗粮万石。即便如此次宁夏胜了,过不了几年鞑靼又会卷土重来。”

        张永是有几分见识的,这么一说他就懂了,“部堂的意思是,欲除边患,则必要去其根,绝其户!”

        “于边关确是这样,于朝堂则是为了陛下,陛下用兵西北其实阻力重重,若是没有复套,似宁夏这种战事,打一次两次三次也许都可以,但四次五次,便是陛下也会越发艰难。只是这剂平边患、救陛下的良药,还不知道结果如何。”

        张永肃然起敬,“部堂真乃为国忠臣也!”

        “不敢!诚奉王事而已,”

        “部堂不必自谦,京师的事,咱家说句大话,部堂不要笑话,但有用得着的地方,请部堂开口,咱家必定竭力而为!”

        杨一清心中生出几分满意,这样……倒是不错。

        “张公公高义之人,老夫怎么敢笑话?况且,老夫也确实要向公公请教一事。”

        “部堂请说。”

        “今年正月,东山先生忽然黜落,说是为新君不喜。可老夫实在不明白,陛下为何不喜东山先生?”

        照名声来说,一个明君,一个清官,怎么会厌恶?

        张永脸色稍变,他觉得有些奇怪,“部堂为何屡屡提起一个已罢之官?”

        杨一清沉着脸,缓缓说道:“老夫要向陛下求情,宽恕东山先生。”

        “不可!”

        “为何不可?”

        “先不说为何。部堂这是何苦?你在宁夏有惊天之功,再有新功封爵也并非不可能,此番求情则是徒惹陛下不快,一旦真的触怒龙颜,部堂爬冰卧雪、出生入死得来的功劳可就如梦幻泡影了!”

        杨一清六十岁的人了,岂是一般人能够劝动的,他既已下定决心,自然有自己的理由。

        老人家抬起头,眼神平缓却坚决,“公公觉得,若我面见陛下,却不求情,那我杨一清还配叫杨一清吗?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朝廷,也不需要那样一个杨一清。”

        张永不知道说什么好,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大臣,叫他除了尊敬,便生不出其他的念头。

        只希望,京师的暗流,也能平缓些……


  (https://www.tyvxw.cc/ty65839399/123615865.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