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0章
第1310章
时间来到二月份,《最文学》一月刊的成绩终于出炉,销量两百一十二万三千四百册。这个成绩,不敢说是杂志类中销量最高的,却是纯文学期刊中最高的。
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纪录,编辑部上下都很开心。如果说之前他们对杂志改为月刊还有疑虑,那么此时,当看到月刊的销量成绩后,疑虑全无,对杂志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最文学》的成功,不仅仅是姜玉楼和编辑部的成功,同样是作家们的成功。如果只靠姜玉楼的作品,《最文学》也许偶尔会有爆发,却没有持续性,因此,杂志的成功离不开作家们的支持。
也因为《最文学》的成功,愿意将作品发表在上面的作家也是越发多了起来。
在去年,《最文学》是双月刊,一位作家一年可能也就在上面发表一到两篇作品。可现在双月刊变成月刊,同样一名作家,只要有好作品,一年在上面发表个四五篇也不是难事。
稿酬方面,有了姜玉楼的叮嘱,《最文学》非常慷慨,只要不是新人作家,大部分都能拿到行业内的顶尖稿酬,之前杂志是双月刊的时候,还不明显,可当杂志变成月刊,一位产量高的作家,选择将作品发表在《最文学》上面,所能得到的稿酬是非常恐怖的。
这极大地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激情,本来还担心稿子可能会不够的编辑们发现自己多虑了,他们真正需要担心的是自己不要被蜂拥而至的稿件所淹没。
事实上,稿件还真的差点将编辑部淹没。
作家们热情高涨,许多之前没有合作过的作家都将自己的作品投到了《最文学》。
对此,编辑们是高兴又苦恼,高兴的自然是稿件变多,苦恼的是特别优秀的作品比较罕见。
实际,上这才是正常状态。
八十年代虽然是华夏文学的黄金时代,优秀的作家更是层出不穷,可是优秀的作品总归是少见的。而且,《最文学》虽然这两年越来越有名气,可不次于它的杂志也有不少。
比如说《收获》《当代》《花城》和《十月》,也都是极为优秀的杂志。
这些杂志和背后的主编也有交好的作家,其中不乏华夏最优秀的作家。每个优秀作家并不都是像姜玉楼一样,每年都可以稳定地提供优秀作品,因此,一份杂志期期都有优秀的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很快一部作品让编辑部躁动了起来。
二月份的一天,《最文学》编辑部的新人编辑小李在拆邮件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份特别的稿件。
之所以说是特别,是因为寄件人非常有名。
柯云璐,祖籍魔都,在燕京上的高中,之后又去了山西工作,这点又和郑仪非常像。
他的文学之路开启很早,在高中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三千万》更是在《人民文学》发表,并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不过真正让他扬名国内的则是1984年在《当代》杂志发表的作品《新星》。他的人也如同书名一般,成了文坛中耀眼的一颗新星。
《新星》这部作品以一个县为背景,浓缩了1982年我国农村大刀阔斧改革的社会生活。
可以说,柯云璐是一个关注现实,紧扣时代脉搏,致力于对改革开放书写的作家。他的创作历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https://www.tyvxw.cc/ty60564699/38683208.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