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民国兵工之误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继九一八事变失去了沈阳兵工厂后,1932年发生的一二八事变又让石城国民政府失去了春申市兵工厂,而且,从兵工科技的完整体系角度来说,失去春申市兵工厂给诸夏国兵工生产的打击更为沉重。
被日苯人夺走的沈阳兵工厂,是张宇廷这种地方势力为了扩张军备争霸诸夏而兴建的,而民国四大兵工厂中的上海兵工厂则是清代中央政府变法图强的产物。1865年,正在镇压捻军的李鸿章收到丁日昌一封信,得知上海虹口有一个洋人办的铁厂,不仅能造枪炮,而且能制造轮船。如今洋人愿意出售,要价十万两。早想设厂*炮弹药的李鸿章十分动心,无奈囊中羞涩。恰在此时,有个被革职的海关道翻译愿拿出四万两银子促成此事,算为自己赎罪。李鸿章又从海关借来一些银子,这样就买下了洋人的机器厂。李鸿章购得该机器厂后,正式改名为江南制造总局,中国工业史上著名的“江南品牌”就这样诞生了。“总局”是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创意,所谓“总”就是说不单单枪炮船只,还包罗各种机器。但由于财力和人力有限,各种机器也仅指军械方面的机器。与此同时,曾国藩派有中国留美第一人之称的容闳前往美国购买机器,犹如给江南制造局成立献上的厚礼,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后不久,1865年底,容闽自美国*的大批机器飘洋过海归来,曾国藩决定将这批机器全部拨给江南制造总局使用,以壮大规模。随着规模的扩大机器的增多,原来狭小的机器制造厂已经不能满足江南制造总局的需要。1867年夏天,春申城南高昌庙镇一夜之间热闹了起来。大批军队、民夫聚集而至,大兴土木。濒临黄浦江的大片土地上,一座座中西合壁的厂房建筑拨地而起,当年共建成机器制造、木工、铸铁、铸铜、打铁、伤船、锅炉、火炮、步枪、火箭等多个车间(和福建船政一样,这些车间当时也都称为“厂“),制造局公所、文案房等办公、培训机构,以及煤场、仓库等材料堆储场所。在这连片建筑的人口处,门楼上赫然醒目几个大字: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制造总局创办后,数年之间就造出轮船四艘,洋枪、大小开花饱、洋火箭等数千件。李鸿章说:江南制造局是诸夏国最大的军工厂。近代海军奠基人沈葆桢说:凡直隶督臣和江南各省使用的武器,都是由江南制造局提供的。清朝大员端方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枪炮弹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枪炮、子弹、炼钢等厂成效昭然。著名官商盛宣怀说:金陵、天津、福州、广州、汉阳等厂的兴起,都借鉴上海制造局的成规,是它开的好头。可见江南制造总局在诸夏国近代军事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清末的江南制造总局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做到了民国所有兵工厂都没有做到的事儿:自产枪管钢和炮管钢。上文中兵工署在表格列出的这些兵工厂,由于缺乏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的支持,原料都来自于国外。这些兵工厂实际是组装厂而已,只能从国外进口关键部件和各种原料后,在厂里装配。我这里举个巩县兵工厂的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了:1935年1月的一份兵工署巩县兵工厂材料来源列表报告,枪管钢17158.1公斤,来自独意志、奥国,枪件钢20867.3公斤,来自独意志、奥国,熟铁3446.1公斤,来自独意志、英、奥国,无烟药公斤,来自独意志、花旗国、奥国。其他金属,包括铅铜和所有钢料,油料及化学品,大多进口自外国。足见当时工业基础之薄弱,这种国防工业根本就是仰人鼻息,一旦与外国发生战争,这些兵工原料是根本就难以进口的,没有枪管你怎么*?没有*你怎么做子弹?甚至不仅仅是造枪用的钢件,连熟铁都要靠进口!这并非个例,规模小于巩县兵工厂的花城石井兵工厂就是:所有枪炮零件,由洋行出具材料号,洋行说去哪个厂家买几号钢,厂子里就照做,离开洋行就开不了工,甚至*的*都要买英国产品。
这还是兵器里最简单的枪支、*生产的情况,后来抗战里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炮管钢对火炮的生产影响。比如看上去晋省军人工艺实习厂每月出炮很多,可惜炮管钢甚至整根炮管都要进口。山野炮和*炮等身管火炮的炮管必须承受很高的膛压,因此炮管用的合金钢钢材及其加工工艺就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大国才掌握的,就算是我穿越前的二十一世纪,也只有你用两只手的手指头就能数的过来的几个国家能做大口径*炮管。诸夏民国根本没有自己的合金钢生产厂。兵器工业的根本其实是金属材料,尤其是兵工用的特种钢,这正是诸夏民国的弱项也就成了民国兵工的致命弱点。
诸夏国建设近代钢铁工业,是从1890年创办汉阳钢铁厂开始。这个设有两座小高炉、两个小平炉和两个小转炉的工厂,建设了4年才投入生产。实际上,诸夏民国(西北边防区除外)四六年前生产的700多万吨钢,倒有600多万吨钢是日苯侵占诸夏国期间,日苯在鞍山、本溪、唐山、大连和春申市建立的工厂生产的。
夏民党登台的1927年,全国钢产量是3万吨,到1935年才达到5万吨,也就是夏民党所吹嘘的黄金十年中的黄金八年钢产量只增加了2万吨。与印地亚度相比人均生铁是印度的0.8,人均钢材是印地亚的1/27。而这期间唯一建成的大型钢铁企业,还是晋省军阀建立的西北实业公司,晋省的阎百川,他也意识到了钢铁厂是兵工业的基础,不惜花费800万元建立了晋阳(太原)钢铁厂,只是晋厂直到抗战爆发才刚建成。而在抗战发挥重要作用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兵工署渝城炼钢厂)。则是蜀省军阀刘湘亲手建立,于抗战后交于夏民党中央的。1937年1月1日划归军政部兵工署,真正接管在1月底,1月8日,渝城炼钢厂3吨电炉冶炼出炭素工具钢4吨(事后夏民党中央归还刘湘挪借垫付建厂款75万元)。军阀们建立兵工厂,虽然可以生产武器,但生产武器所需要的钢材却大多不能生产,如果不解决钢材的问题,战时还是很容易就被卡主脖子的。因而,刘湘就打算建一个炼钢厂。这时候有人对刘湘说在1919年的时候,当时的蜀省督军熊克武曾经想建立一个炼钢厂,并向花旗国*了3吨电弧炉、2吨蒸汽锤、250毫米小型轧钢机各1台(套),以及附设的发电、产品检验的全套设备。这些钱已经付过,设备在1921年就已经全部运抵春申,但由于蜀省连年军阀混战,各个军阀你方唱过我登场,使工厂无法建设,这些设备只能躺在库房里面睡大觉。刘湘一看可以不花多少钱就建立一个钢铁厂,十分高兴,就于1934年派杨吉辉为渝城电力炼钢厂筹备委员长,正式开始建厂工作。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仅用了2年多,该厂就在渝城沙坪坝磁器口建成,其炼钢部3吨电弧炉于1937年1月9日炼出了西南地区第一批优质钢。该炼钢厂在抗战期间主要供应各兵工厂的枪管用钢,在艰难的抗战条件下,该厂自己又添置了一部德国电炉,并先后试制成功了铬钢和钨钢的枪管,达到了年产一千多吨的钢产量,抗战用的枪钢大部分靠这两部电炉轮流开炉炼就,这充分体现了诸夏国工业不是不行,而是没有得到执政方足够的重视。而石城国民政府先是实业部1928年要在石城附近浦口地区预算2000万美金建钢铁厂,后是资源委员会1935年要在湘省湘潭建中央炼钢厂,但都只是纸上谈兵。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汉阳钢铁厂在北洋军阀时期年钢产量就达到5万吨。汉阳钢铁厂于1925年停止炼钢,夏民党统治十多年竟然没有恢复炼钢。到1938年武汉会战,只将汉阳钢铁厂30吨马丁炉2座,35吨及50吨高架起重机2部及铸锭用模等附属品拆走,运入蜀省。更令人发指的是汉冶萍自己不产钢,但挖出的铁砂,炼出的生铁居然大部运往日苯八藩钢铁厂又铸成武器,用在诸夏人的身上。1935年以后,日苯在鞍山等地建设的钢铁厂陆续投入生产,诸夏民国“名义上”的钢产量(因为大部分在东北,掌握在日苯手里)才逐渐提高。
炮管钢也好枪管钢也好普通钢也好,都必须用电炉或者平炉提炼,由于鞍钢是九一八事变后的日占区,而汉冶萍钢铁公司也被早早卖给了日苯人,全诸夏国就只有春申市兵工厂在大清的时候进口了这种被称为马丁炉的一种平炉。所以上文中兵工署统计的产量中,除了沈阳兵工厂外,全国只有春申市兵工厂与汉阳兵工厂有身管火炮的生产,其中春申市兵工厂每月六尊的克式山炮的炮管还真是自己的产品,只不过不是合金钢而是高碳素钢而已,汉阳兵工厂的每月二尊山炮,用的是买的春申市产炮管钢。就这么点儿可怜的特种钢还被日苯鬼子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一二八事变后,在停战协议里日苯鬼子坚持加上一条:停办春申市兵工厂。根据协议,1932年9月,春申市兵工厂取消,它的机器设备先运往浙省省会临安,以后陆续内运,其中枪弹厂、*厂、制枪厂的设备并到了金陵兵工厂,制炮厂和龙华*厂则并到汉阳兵工厂。但是,上文提到的马丁炉,从1932年起留在了浙省省会临安,直到抗战爆发才运往了渝城后来部分恢复生产,抗战期间可怜的一点儿枪管钢一大半就是用这炉的后代生产的。。也就是说,从春申市兵工厂取消后,诸夏国没有炮管钢生产能力了。历史是这样记载春申市兵工厂这全国唯一的炮钢来源的遭遇的:
原江南制造总局有2座平炉,1个是3吨的,另1个是15吨的。这个炼钢厂附属于江南制造总局以及制造局后来改名为的春申市兵工厂。但苏浙战争后,段执政下令春申市地区不得办理兵工厂。春申市兵工厂正式与炼钢厂分家,炼钢厂改名为春申炼钢厂,改为商办。北伐军进入春申市后,春申炼钢厂归军政部直辖。值得注意的是,原先的炼钢平炉是酸性,这时被改为碱性。抗战爆发后,春申炼钢厂改名兵工署第三工厂,奉命迁入蜀省,在大渡口勘定地址。但两座平炉已被毁弃,第三工厂还有1座1.5吨电弧炉以及1座3吨电弧炉。其中那座1.5吨电弧炉来自江南船坞。大渡口撤卸了来自汉阳钢铁厂的2座30吨马丁炉的主要构造和材料,为尽快投产和与炼铁能力相匹配,重新设计了10吨级马丁炉投入了生产,即2座马丁炉是根据设备与材料重新设计的。
上文中提到的兵工署第三工厂的1座1.5吨电弧炉以及1座3吨电弧炉加上用汉阳钢铁厂的两座马丁炉的部件重新搞的两座10吨马丁炉和源自刘湘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厂就是诸夏国在真实历史上八年抗战唯一唯二的炼钢能力。真实历史抗战中我国兵工的困窘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全国凑合年产量一万余吨钢,勉强能让中央军有枪钢可用,至于能作炮管的特种钢,产量不出意外地是零,对比之下,日苯的粗钢产量在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产于东北)。
诸夏国其实战前进口了炮厂设备,当然不是常凯申进口的,是粤省军阀陈济棠,可是由于该炮厂没有配套的特种钢生产设备,工人们只好做一些迫击炮。血战八年,诸夏国没有生产过一门身管火炮,身管火炮包含什么:除了迫击炮以外几乎都叫身管火炮:八年抗战,诸夏国没生产过一门山炮,没生产过一门野炮,没生产过一门*炮,没生产过一门火箭炮,没生产过一门高射炮,没生产过一门步兵炮,只有那个陈济棠进口的炮厂生产过九十四门三十七毫米战车防御炮,用抗战后紧急从独意志国进口炮管,进口了一百根,做废了六根。在诸夏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抗战军民只能用血肉去对抗倭寇的炮火,这让我想起了我穿越前的银河系地球上中国历史中,被金军欺凌的北宋军民常说的一个笑话:
宋人甲:女真鞑子有什么好怕的?他们有一物咱们就有一物抵挡。
宋人乙:他们有金兀术。宋人甲:咱们有岳少保。
宋人乙:他们有拐子马。宋人甲:咱们有钩镰枪。
宋人乙:他们有狼牙棒。宋人甲:咱们有天灵盖。
从抗击金兵到抗击日寇,过去了八百多年,敌人的武器从狼牙棒进步到了*炮,我们呢?我们的抗战军人连钢盔都做不到每人一顶,常凯申抗战前组建的所谓独意志械师,钢盔还是进口货,九美元一顶。而大部分抗战军人还是靠天灵盖直接抵挡敌人的炮弹*弹片,这真是万分无奈。
兵工装备的几乎所有材料无法自产,尤其是冶金业毫无基础,这真是民国兵工业最大的失误,然而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春申兵工厂从大清到民国的一路演变给我们很大提示。本来春申兵工厂的前身,大清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有军工用特种钢生产能力的,而且在民国取代大清之前,江南制造总局用自己产的炮钢,制造出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山炮,这款山炮直到抗战结束,都是民国陆军主力军师属火炮。
(https://www.tyvxw.cc/ty60009/5021441.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