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航空发动机、电磁波探测仪
“近34升的排气,一干马力,确实是难得一见的新锐......”
沈靖轩看着面前的发动机模型,眼中透露出惊异,而一旁的工程师同样露出惊诧的表情:“是,这绝对是第一流的玩意儿,就是不知道稳定性如何......”
“这一点我可以向您担保,按照我们现阶段的试验,该型发动机不仅在功率上有所突破,其滑油散热器和液冷散热器也有着更好的性能,同时能够充分的释放驾驶员的视野。”一旁的德国技术人员表示了肯定。
DB600型液冷发动机由国营斯图加特第一汽车厂(即戴姆勒-奔驰公司,以下直接称原名)研发,左右双排气缸,呈V形的60°夹角布置,排气量33.9L,重量575干克,缸径150mm,冲程160mm,每个气缸皆有两进两排共四个气门,包括一级一速的机械增压器、四个化油器,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000匹马力。
空军对罗-罗公司的尖端发动机情况还不甚了解,但至少还能够判断出该型发动机性能确实足以称得上优异。
客观来讲,液冷发动机和风冷发动机各有优劣,综合性能不存在高低之分,前者的正面面积较小,风阻更低,但维护保养难度很大,后者则相反,因为是风冷,为了保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气缸要在正面平铺,所以外观是圆钝的。
从实际需求来讲,广袤的太平洋和离散的亚洲岛屿上显然需要更加稳定的风冷发动机,但国力有余,而技术进展有限的局面,让中国有能力两条腿走路,早在三十年代初便有人未雨绸缪的提出发展液冷发动机的计划,反正对于中国来说,两者的底子都差不多,都试一下区别不大。
中升公司一边引进宝马公司的液冷发动机,一边也开始研究液冷发动机,而在自研之余,空军也在积极寻求高性能液冷发动机的技术来源。
但遍观各国,有能力研发发动机的就那几个国家,首先英国人自然是不会答应的,而美国人除了莱特和普-惠的风冷发动机之外,只有艾里逊公司有液冷发动机,但用艾里逊的不如自己研发,并没有什么价值。
最后也就法国的西斯潘诺-絮扎公司的12Y-21型液冷发动机看起来还不错,只是随着中法因越南问题关系冷下来之后,这东西也就没了下文。
“只是,这个倒V型的设计......”
“章工,有什么问题吗?”看着一旁若有所思的工程师,沈靖轩也开口问道。
“没什么,就是想问问,该布局是出于什么方面的打算?”章友礼摇了摇头,然后看向对面的德国工程师。
倒V型设计不属于世界主流,难免会引起疑问,那位德国技术员也立即解释起来。
“还是继续看看宝马公司的产品吧。”这位中年工程师似乎对于该型设计依然有些不信任,又看向另一项内容。
德国人带过来的发动机不止有奔驰的DB-600,还有宝马公司的BMW-117型发动机,其排量更大,达到了38.2升,最大输出1100马力,然而,这型设计依然是倒V,也不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设计。
不过,在综合考量了一番之后,空军还是更中意宝马公司的设计,由于宝马公司如今是国营公司,历史上被弗里茨·约瑟夫·波普搞出来的那堆破事自然也不存在了,因此宝马公司依然稳坐德国液冷发动机的头牌,再加上之前使用的仿品也是来自宝马,因而空军天然的信任该公司。
不过,出于引进技术考量,空军还是更希望将两个全拿下,都研究研究,也拓展一下“知识面”,免得在一条路上钻了牛角尖。
中国的体量和日本自然不是一桌的,历史上的日本在购买飞机等方面都表现的非常抠搜,一般就买一两架,然后回去无底线仿制,在国际市场上可谓是声名狼藉,而这样的行为也导致日本在很多技术上发展的非常的奇怪。
而中国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很多时候空有钱,但买不到东西,又或者对方的报价高的太离谱,纯是宰肥猪。
德国人手中的未必是最先进的,但也肯定是如今在使用的最先进的产品,比起自家搞的820马力的东西自然要好得多。
相比之下,德国人带来的风冷发动机的吸引力就没有那么大了,虽然德国人也拿出了战斗机用的的1000马力风冷发动机,但并不成熟。
目前国防军新锐飞机主要使用的两种风冷发动机,分别是1000马力的十四缸星形发动机和950马力的九缸星形发动机,前者主要用在轰炸机上,后者则用在战斗机上。
对于空军来说,似乎是没有太大的必要。
接下来的半天,各方匆匆的过了一遍剩下的材料,各类钢材的生产技术、潜艇相关的技术的含金量自然不必多说,各方自然也是早有耳闻。
不过,相比之下,各种武器的表现就一言难尽了,空军对于德国人的航空机枪并不太感兴趣,虽然也有可取之处,但这东西不应该在现在谈论。
同理还有88mm高炮,陆军早已经得知其出现在了西班牙战场上,鉴于本国缺乏较好的中口径防空炮,因此对她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只是并不适合放在这样的场合讨论。
而陆军想要的坦克发动机,德国人似乎没有带过来有足够价值的产品,不过也不奇怪,主导这场交易的依然是海军和空军,德国人所携行的东西有限,陆军自然要往后面稍稍。
至于机炮,就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了,管你英国法国德国,都是一个爹,性能也就那样了,没啥好看的,德国人拉过来估计也是凑数的。
最后吸引人的,便是各色精密器械,德国人的各类小型测距仪倒是做的不错,陆军对此倒是挺感兴趣,而海军则主要关注水听器、声呐和雷达之类的东西。
世纪之交时,著名科学家特斯拉认为电磁波因为其特性的缘故,可被用于探测移动的金属物体。
1934年时,德国科学家通过磁控管产生了16cm波长的电磁波,借此可以在雾天或黑夜中发现海面上的船只,并开始尝试实际应用。次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爵士发明了世界上首台实用的雷达装置,不久后,英国本岛南部的海岸线上开始建造了第一个雷达站。
而该发明也得到了国内的关注,一些相关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并在当年制造出一型样机,实验中,样机成功地发现了航空器的方向。
虽然该样机功率过小,工作频率也很低,因而对其他数据也无法呈现,但其展现的价值依然引起了多方关注,电磁波预警设备的研发力度自然也得到了增强,并且成立了研发组织委员会,而可供研发组委会调用的人、钱、物等资源也都已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
去年中,研组委拿出了第二代样机,其采用脉冲波体制,工作频率在300MHz上下,最大输出功率7kW,这型机器可以在22干米内探测处于200m飞行高度下的航空器,并可在10干米内显示一些具体数据。
不过,鉴于技术刚起步还不到一年时间,各方倒也没有太过于追究,而空军也选择购入十余台设备,作为京畿防空使用。
不过,军方依然希望得知其他国家的进度,然而各国的保密程度都很高,仅能知道英美法德四国已经研发并实装了一些电磁波探测仪,而意大利似乎也开始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但各国的具体情况依然无法得知。
雷达的意义可不是其他什么发动机、鱼雷之类的所能比拟的,提前几十公里发现敌军来袭所能争取到的战术优势实在巨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战役战略走向。
不过好在有了这次机会,德国人竟也愿意拿出一些情报作为交换,可见确实是很希望这笔交易成功。
从德国透露的消息中,国防军得知德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了,在舰载飞机监控雷达、陆基飞机监控雷达、射击控制雷达都有一定的成绩。
而当真正得知内容时,众人立即皱起了眉头,德国人拿出的这款Seetakt型舰载雷达是1935年国营电气机械设备公司的产品,工作频率368MHz,功率7kW,探测范围可达30公里,16公里外即可探测大型舰船。
这一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今年初研制成功的第三代样机,且稳定性还比自家的样机要好得多。
对于该项技术,所有人都很清楚,这显然不是德国人新锐的技术,否则对方不可能将其拿出来。
并且,德国人还透露出一款新型陆军雷达的相关内容,表示其探测范围能够达到60公里。
与此同时,海军也向德国提供了黑龙江号战列舰和太微垣级航空母舰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而在获悉德国人的筹码之后,军方立即进行了讨论,相关的技术审定也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谈判也才刚刚开始。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双方现在都对对方手里的东西很感兴趣。.
(https://www.tyvxw.cc/ty59373651/48015492.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