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供价值 减少情绪的输出
人与人之间,最为牢固的关系是什么?亲情?爱情?友情?都不是。人与人之间,最牢固的关系是利益关系,换言之,我们都必须有价值,才能维系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网络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远在他乡上大学的孩子,只有没有生活费的时候才会打电话给父母;留守在农村照顾孩子和父母的妻子,每个月只有发工资的那天才会联系在大城市打工的老公;小时候形影不离的兄弟姐妹之间,成年后唯一的联系是借钱;公司会毫不犹豫地开除不能创造效益的员工,员工也会坚决离开发不出工资的公司。
在每个人都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的时候,我都必须有自己的价值,才能存在于彼此的生活之中。
而爱人、朋友之间,除了经济价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情绪价值。
情绪,就像是金钱一样,输出情绪,就像是从朋友那里借钱,而承受朋友的情绪,就像是借钱给朋友。所有的情绪的交换,归根结底需要的是一种平衡。
任何单方面的情绪输出,都会造成关系的失衡,从而导致关系的破裂。抑郁患者,基本无法输出情绪,对他人而言,是单纯的情绪掠夺,所以这也导致了抑郁患者很难交到朋友。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我们的大多没有什么特别的权力,也没有数不尽的金钱,所谓的人品、才华、性格,根本无法维系一段长久的关系,唯一能够让大家心甘情愿在一起的,就只有彼此之间的情绪价值。
所以作为一名抑郁患者来说,要想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留住身边的朋友,也要学会提供自身的情绪价值,减少自己情绪的输出。
如何提供自己情绪价值?其实关键在于寻找良好的情绪附着物。
没有人天天在一起去谈人生、谈理想、剖析内心,大家都会去聊娱乐八卦、生活琐事、家长里短,或者专业爱好、势、美食艺术等等。
将自己的情绪向外,附着于具体的事物上,这份专注会让人发光。
朋友之间,除了工作和情绪之外,所有的具体事物,都能让人感觉到轻松和快乐,不论是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还是减肥心得或者读书感悟。
不带情绪的交流,就没有压迫感。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相处方式,就是就事论事,特别是朋友之间,最忌讳的就是过于严肃认真,这也是幽默感和高情商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懂得收敛自身的人,才能够更好与他人兼容。人和人的交往,本质上都是一种互相妥协,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条看不见的边界,超越对方的底线,就只能换来封闭和决裂。
抑郁患者最大的价值,其实在于倾听。因为安静,是抑郁患者感到舒适的状态之一。只要克制住了自己的表达欲望,切实地去倾听他人的感受和分享,依然能够逐步回归到大众之中。
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所有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也就是“自证创伤”。大多数时候,我们喜欢追根溯源,找寻原因,比如抑郁的原因等等,但是其实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有时候我们找寻原因,根本不是为了“改变”,而是为了“不改变”。抑郁患者拼命去寻求外界认可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看似在积极妥协、努力适应,其实是在要求他人适应自己,强迫他人了解自己罢了。当我们不再寻求外界的“认可”的时候,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收敛自身,树立自己的边界,其实并不是砌墙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告诉别人和自己交往的界限,有了明确的边界,大家才能更加自由舒适、毫无负担地彼此链接。
举个例子来看,小学生,往往无法像成年人一样明确边界意识,不会调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体育课或者做操的时候,小学生或者幼儿很难快速地像成年人一样快速站好整齐标准、间隔清晰的队伍。同学之间不是拉开太远,就是贴得太近,这也是小学生的纪律很难管理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边界意识,比如在操场上用原点画出每个学生站的地方,让他们寻点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样子,大家彼此的边界就非常的明晰,彼此之间吵闹争执的现象就明显减少了。
而成年人的情绪,其实也是有“边界”的,适当的情绪输出,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给人打开心扉、相互接纳的感觉,但是过分的情绪输出,就侵犯了对方的“边界”,成为了一种“精神攻击”,就像是小学生在站队的时候彼此打闹一般,会让两个人的关系和秩序变得一塌糊涂。
成年人的情绪输出,一定是一种价值的交换,将情绪附着到具体的事情上,在彼此的情绪边界许可范围内进行交流,能够很快建立起良好、积极的链接。这种有限度的、指向性的、合理的情绪交流循环,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彼此感觉被认同、形成稳固的情绪关系。
比如大多书时候,我们都喜欢在工作中去吐槽,有时是吐槽某个共同的领导,或者吐槽某项具体的任务。朋友间相互的吐槽和倾诉,能够极大地缓解工作的压力,消除孤独感,也能增加彼此间的认同感,从而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
但是如果吐槽变成单方面的,倾诉变成指向性的,那这就不再是交流,而是输出,就像是从彼此讨论的学习氛围变成了教师上课的课堂环境,朋友之间的融洽平等的关系就变成了阶级关系,情感链接的循环就变成了单向的流动,久而久之,势必造成一方情绪力量的枯竭。
失去情绪力量支撑,压迫感就会接踵而至,原本能够互相缓解的情绪问题,就变成了单向的情感压力。沉闷、窒息,就像是玩俄罗斯方块游戏的时候,新来的灰色方块不仅无法消除已有的方块,反而会加重客观存在的情绪负担,久而久之,必然令人不堪重负。
其实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要学习“如何说话”。说话是一门艺术,有着众多的技巧,也需要我们用大量的时间去摸索和研习。如果一定要用最简单的话语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大致上这么去概括:
沟通是写小说,倾诉是写日记,说教是写论文。
用这样的比喻,或许更加好理解。
大家都喜欢看小说,因为我们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轻轻松松地去看故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将自己代入,也可以任由自己的想法自由自在地让自己跳出,阅读小说就是这样一种愉悦的体现,就像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的那样——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而日记则是非常私密、主观性特别强的文体。日记大多都是以“我”这样的第一人称开头,将所有的事物和情绪聚焦到作者身上,外界的一切都变成了客观的陪衬,只关注主体的感受和好恶,这就会给人一种非常极端、非常孤僻还有非常片面的感觉,就像是一口深井一般,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让人冒着窒息感潜下去,大多数人,会直接远离。
论文,则基本告别了普通人日常所需要的范畴了。论文大多数都是用非常晦涩的语言来描述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观点,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学术论文的感觉,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还有筋疲力尽。在沟通中,对人进行说教,就仿佛是给他人阅读一篇论文一般。即便是对方出于礼貌地去倾听,那也是心不在焉,神游窗外,对普通人来说,这样沟通方式,就是一种酷刑,就像沉闷的大学学术课堂一般,令人只想赶紧逃离。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最需要提供的,其实是情绪价值。因为学知识,大家可以去看视频;朋友间,大家也不需要互相深挖内心。聊天沟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轻松愉悦、轻描淡写地去了解一下事情的过程和结果,不需要去感受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和启发,也不用去深挖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情绪,是非常沉重的。就像是我们沮丧抑郁的时候,会感觉浑身无力,手都抬不起来一样。那种深入内心的压迫感,会让人呼吸都变得急促,心率加速,就像是爬山一样疲惫。
将情绪施加到他人身上,就跟在他人身上装上一副重担一样,对他人来说,是一种酷刑,这是一种对他人的惩罚,而我们常常用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身边亲近的人。
真正相互关心的人,一定会想办法去帮助对方减轻身上的担子,彼此共同承担这份重量,这样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与自己一路同行。对抑郁患者来说,他们身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令人望而生畏,只能敬而远之。
朋友间的价值,就在于彼此分担,但是这种分担,一定是一种自发主动的行为。我们通过分担对方的情绪,来让对方主动分担自己的情绪。而因为立场的不同,这份情绪的压力也会不一样。
比如我们在职场上的压力通过倾诉,朋友分担了之后,会用自己职场上的空闲的余力去化解,而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我们通过倾听来分担,也能通过自己幸福的家庭去抵消,这种情绪价值的交换,才是朋友之间互相维系彼此链接的根本。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想要去卸下自己的担子,将他加诸在对方的身上,那一定会令对方不堪重负,就像是我们同时面对领导的批评、爱人的抱怨、孩子的哭闹的时候,也会觉得筋疲力竭一样。
抑郁患者的沉默寡言,让他们成为了最好的倾听者,而他们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习惯,也会让这些负面的情绪很难影响到他们的内心。这本来是一种极大的优势。
但是抑郁患者们过于沉浸于自己的内心,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也不能对他人进行宽慰和安抚,所以很难让对方在自己面前敞开心扉。
而一旦抑郁患者们开始输出自己的情绪,那就如同一场灾难,势必如洪水一般将身边亲近的人全都冲走。
提供自己的价值,减少自身情绪的输出,归根结底,还是要将注意力真正从自身转移到身边的人身上。发自内心地对他人进行关心,才能换来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先去分担他人的情绪,才能让他人来分担自己的情绪,建立起情绪流入的通道,才能有机会让自己的情绪流出。而一旦这样良性的循环建立起来了,所谓的抑郁,也就烟消云散了。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世间所有的美好,都逃不过吸引力法则,真心去付出的人,收获的往往会更多,而害怕失去的人,只会发现得到的越来越少。
(https://www.tyvxw.cc/ty58046273/43439575.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