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伐清1652 > 第一百零六章 火种

第一百零六章 火种


  潮州府多方角逐,李定国临时改变作战计划,尚可喜,耿继茂,线国安等人沿肇庆-高明-新会一线严阵以待,广东战事一触即发,而远在长沙城的孙可望则一心扑在了钱粮内政上。
  “借粮”导致的信任危机依旧在延续,  乡绅地主们终于发现这个前段时间还爱才和善的摄政王原来是个狠人,但是面对遍地都是的营庄和军户,以及修水利的新兵们,他们也无可奈何。
  随着水利修缮结束,新兵们撤回兵营,各个武器工坊的新装备也开始了第二轮交付,被淘汰下来的旧装备随即分配到了营庄中的军户手中,  在管庄的组织和伤残退役老兵的训练下,  军户家中的青壮年男子被编成了一队队农兵。
  这样的营庄多达数百个,其实军户人口多达数十万,遍布湖南和广西的平原地区,与大部分乡绅地主家的田地接壤,时刻威慑着任何抵抗力量。
  在这个特殊时候,孙可望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政权的稳定,并且不能以牺牲军事上的扩张为代价,清廷并不会给他这个时间。
  所以,尽管这种种战时体制的措施很容易尾大不掉,最终吞噬整个政权,孙可望也必须推行,他也只有这个选择。
  当然,孙可望也不是只会来硬的,湖南广西地区的土司力量他就不会主动去碰,  愿意抗清,编入军队的他给钱给粮给官职,  不愿意的只要不劫掠平民,双方就友好相处。
  但总有一些不识相不听话的,孙可望也不介意用他们来检验新兵的战力,优化训练方案。
  与此同时,为了分化乡绅阶级,减少对方的抵抗情绪,孙可望开始频频前往书院,不时提拔几个颇有见识的书生,以示恩典。
  不过,最让他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些新式学堂!
  宋应星有了修缮岳麓书院和圜丘的功绩后,在孙可望的支持下,开始发挥他的才能,主管新设立的“科学院”,主持澳门传教士与工匠们通力合作,又搜罗了许多西学家们之前编撰的书籍手册,开始为系统培养各式工匠,农业手工业人才编写教材,培训老师,做各种准备。
  这也就是为什么孙可望一心引进传教士和澳门工匠,  购买外文书籍的原因了。造枪造炮国内的工匠技术并不差多少,  但是理论知识,  却是差了一大截的。
  虽然现在所谓的“科学院”不过区区几十个人,  孙可望也没想过要靠他们创造出跨时代的武器来赢得战争,科技发展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的事情,从发明到军事上的大规模运用更是绵绵无期。
  但孙可望相信,随着前线节节胜利,越来越多的资源可以投入,只要制度合理,激励到位,在新式学堂,新式科举的推行下,这个国家有那么多资源,那么多聪明人,必然可以突破科学的桎梏。
  他要的不止是打赢这场关乎民族命运的战争,更要真正的改变,要把“火种”点燃,而非人亡政熄!
  “宋老,您别站着,快坐下!”工坊的公事房内,孙可望扶着宋应星坐到了椅子上。
  一个六十六岁高龄的老者,本来就没几年可活了,却冒着生命危险,跑来为抗清尽最后一份力,孙可望对于这样的人,心中除了敬佩还是敬佩,自然格外尊重。
  “王爷,你之前要求工坊试验的四磅炮,六磅炮,以及八磅炮出结果了。”宋应星也是在葡萄牙工匠口中学来的这些称呼,他并不负责具体的事情,只是因为同时身兼长沙武器局局长的官职,统筹全局。
  “工匠们交给炮兵试验后发现四磅炮在近战中最为实用,重量较轻,射速很快,造价又合适,可以和虎蹲炮一起配合使用。”
  孙可望听到这个消息并不惊讶,毕竟这炮在欧洲陆战中已经广泛使用,是步兵在野战中克敌的利器。但是看到宋老爷子那么开心来向他报喜,他也跟着大笑起来。
  “宋老,孤就说这些红毛夷人是有用的吧!”
  宋应星近来得到重用,又是他最擅长的领域,每日都干劲十足,脸色也红润了许多,开怀笑道:“这些红夷确实博学,很多没听过的枪炮,他们都懂。老臣也是前些日子才知道原来红夷炮原本是装在船上的,最重的可以达到六千多斤,原名叫加农炮,还分什么大蛇铳,半蛇铳,鹰隼铳......
  虽说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说出来之后咱们的工匠也能造,但要是没有他们这么一说,咱们还不知道有这个东西,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造得出来。”
  宋应星越说越兴奋,俨然忘记了自己只是来汇报新式武器研究成果的了:“不过,那些红夷的书确实有很多都是好东西,很多都是咱们这没有的,老臣近来看了他们的译本,很多东西都是闻所未闻,着实是大开眼界了.......”
  孙可望保持微笑,听宋应星说完之后,又和他讨论了几句如何把这些技术教给更多年轻工匠学员,发扬光大的事情,然后才问自己一直想问的问题:
  “宋老,火枪工坊的那几个工匠现在做出燧发枪了吗?”
  “呃......做是做出样品来了,可改进了五次,还是没有达到王爷的要求,击发率也很低,只有五六成,枪的零件太多了,造价要到九两多十两银子,生产也是个大问题。
  而且,就算工坊全力生产,恐怕也不能满足王爷的要求。若是这样,其他火器就没有余力生产了。”
  孙可望听罢,不由得皱起眉头,他对枪械火炮只有耳闻,并无研究。原本想要工坊生产燧发枪,再配上刺刀,这样火枪兵在战场上的利用率就能成倍提高了,但没想到快三个月过去了,还是没能成功。
  不过想想可能是自己太急了,他也记不清欧洲那边的情况了,只记得燧发枪这个时期虽然已经有了雏形,但距离大规模军事装备似乎还差得很远。
  而且,现在的炼钢技术如果要生产出适合套刺刀的枪管,产能就跟不上,大西军现在近二十万将士,又不是只用生产火枪,所以生产出配上刺刀的燧发枪装备军队暂时还不现实。
  说到底,孙可望现在又缺钱又缺人,只能选择最实用,性价比最好的那种武器大量生产,而成熟的火绳枪和长枪兵的组合,无疑还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这样,宋老,你现在是科学院的院长,科学院到今天也已经办了快一个月了,你组织一些专门研究火器的学员来研究燧发枪和刺刀,制定好奖励规则,经费不够找刘体纯要。
  造枪造炮孤是行外人,但是钱粮备料,只要科学院需要,孤一样也不会少,你们造出来之后送到工坊的试验场试验,合格了就送到军队试用,达到条件再大批量生产。
  另外,学院的其他研究也一样,要建立和工坊一样的分级奖励和月饷制度,鼓励学员创新工具,武器,以及其他任何的实用技术。”
  孙可望设立科学院,并不单只是为军事服务的,其它的技术能发展的则发展。超越时代的他不敢想,但改良一些工具,或者是花一两年做个同时代的燧发枪,应该是没问题的。
  “等收复了广东,咱们再在广州或者佛山成立一个武器局,在那里招募更多的工匠,到时候把一些比较有潜质的工匠再招入科学院来,将科学院进一步壮大。”
  “王爷,之前你说要把一部分工匠迁移到常德,在那里布置一个火新的武器局,可是有了计划?”宋应星听到孙可望说起武器局,忽然想起了这件事。他是接手王应龙工作的,有些事情的进度并不是十分清楚。
  长沙距离前线是在太近,把整个政权的所有工匠精华汇聚一处也并不是一个周全之举,万一哪天出了意外,就真的是被一锅端了。所以孙可望打算等腾出手之后,在靠近洞庭湖和沅江的常德再建一个武器局,既可以利用水力,也有利于军工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到时候攻下武昌也能迅速迁移过去,节省运输成本。
  “这个还要等等,等这些老工匠带出了第一批徒弟,工匠的数量充足之后,再开始迁移。现在王尚书已经开始组织人手在常德建造工坊了,但目前是春耕时节,人手不够,进展还很慢。”孙可望解释道。
  现在宋应星专门负责武器生产,技术发展,王应龙则是负责其它的工程建筑,两位老者扛起了这个抗清政权的工部重担。
  “是,老臣明白了!”宋应星拱手拢袖道。
  “宋老,武器局就得靠你多操心了,只要我大军在前线能打赢,鞑子亡不了我们的国,咱们就能有越来越多的钱粮投到科学院,到时孤一定给宋老送来一万个学生!”孙可望笑道。
  他知道宋应星最关心,最在乎什么,自然投其所好说话,听得宋应星又笑容满面。


  (https://www.tyvxw.cc/ty56675658/675621344.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