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中央集权
公元前221年,即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国兼并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喜悦和欢庆是短暂的。统一战争取得胜利的同时,新的问题也产生了。
对于这个刚刚建立起来、又危机四伏的国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稳定政权。
赵政自幼苦读诸子百家,深知儒家正名的重要性。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赵政必须给自己正名。
于是赵政召见了李斯,询问其想法:“三代末世,礼崩乐坏。臣弑君,子杀父,父子相争,伦理悖乱。寡人以为,治国必先正名!”
李斯亦言:“孔夫子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法不可废!”
赵政又说:“改正朔,易服色,顺应天道而已。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这两大难题,寡人就交给廷尉、丞相、御史以及诸博士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斯就与丞相王绾和隗状、御史冯去疾以及博士七十人商议。经过数月的讨论,终于有了结果。
然而,一轮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内部,功勋卓著的将相大臣应该进行奖赏了;在外部,灭亡的六国王室子弟到黎民百姓,无不心怀怨恨。
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将毕生的心力全部投入其中。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王侯将相,无不希望裂土封王。
到底是法古而行分封,还是因时而设郡县,赵政陷入两难之地。
毫无疑问,赵政和李斯拥立郡县制,而秦国统治阶级内部一致倒向分封制。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战争首先在秦国内部爆发,没有任何刀光剑影,却刀刀致命。
大家都不谋而合地拥护分封,于是自然而然地就站在了同一个阵营。王绾拥护分封,这一点满朝皆知。
渴望裂土封王的王室子弟和王侯将相,不约而同地与王绾连成一片。
秦国兼并天下数月之后,赵政与群臣商议改称号之事。
秦王正襟危坐于廷中央,说:“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除□□,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彰显我大秦国之胜利,众臣且商议寡人名号!”
不久,李斯等人将结果报告于赵政。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和泰皇,以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臣下奏事称''陛下''。”
秦王思虑良久,言:“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其余皆按群臣所议办理。”
秦王遂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王又说:“朕听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便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群臣皆山呼:“陛下万岁!大秦万年!”
秦始皇又问群臣:“寡人听闻五行生克乃王朝更替之应。三王五帝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代周,遂为水德。”
丞相王绾附和:“自殷周以来,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
始皇帝遂应和:“今方水德之始,更改岁首,朝贺皆定于十月朔。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也。自此,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李斯亦进言:“阴阳五行之中,坎卦主水,所对之数为六,臣李斯请奏冠舆车马皆以六为纪!”
始皇帝遂下诏:“准廷尉所奏!自即日起,数以六为纪,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更命百姓为“黔首”。”
天下既定,尉缭以史为鉴,急流勇退,与其弟子遁去,不知所往。
始皇帝问群臣:“尉缭弃朕而去,何也?”
左相王绾遂进言:“尉缭辅佐陛下平定四海,功甚大,亦望裂土封侯,如周之太公、周公。今陛下尊号已定,而论功之典不行。彼失意,是以去耳。”
赵政没有想到王绾会突然提出这个问题,一时喜庆热闹的廷议充满了争锋相对。
赵政一时不知该如何决断,沉默良久,弱弱地问了一句:“周室封建之制,尚可行乎?”
王绾遂说:“齐、楚、燕、代,地远难周,不置王恐难镇之。”
满朝大臣都倒向王绾,纷纷请求分封有功之臣。赵政更加为难,无烟的战争就在大殿之中弥漫开来。
这时廷尉李斯不顾个人利益,站出来替始皇帝解决了这为难的局面。
李斯反驳道:“周封诸侯,同姓居多,其后子孙自相残杀无已。今陛下一统海内,皆为郡县。虽有功臣,厚其俸禄,无尺土一民之擅,绝兵戈之原,岂非长治久安之术乎?”
李斯的一番话,怼得满朝大臣无话可说。
始皇帝也抓住时机,应和道:“廷尉所议甚得朕心!封建之制实乃战乱之源!朕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所议是也!”
李斯又说:“正所谓''制世不一道,治今不法古!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惟有郡县,才能使天下长治久安!陛下圣明,臣请废分封!”
王绾知始皇帝主张郡县,便不再说话,群臣皆默然。
始皇帝听从廷尉李斯之议,乃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虽然始皇帝极力推行郡县制,可无论是秦国统治阶层还是六国后人,始终对分封不死心。
为了展示天下大安,始皇帝又与丞相隗状、王绾、廷尉李斯商议销毁兵器。
“朕分天下以三十六郡,然各郡皆有兵器武备。兵者,国之重也!今四海大安,朕欲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毁之,以示不复用也!”
右相隗状遂说:“昔周武王使人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墟,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之不复用也,可谓是贤明之君!今陛下圣德,欲效仿古圣先贤,臣等不敢不尽心!”
于是始皇帝下诏,收天下之兵,聚集在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每个重几万斤,放置在宫廷之中。
这一日,丞相王绾向始皇帝禀奏诏令下达至桂林郡而百姓不识的情况。
始皇帝疑问:“何以如此?”
王绾答:“由于各国文字差异甚大,陛下的诏书执行起来颇有难度。”
赵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当即将御史、廷尉召进宫来。
始皇帝将此事下交御史、廷尉、丞相商议。
右丞相隗状认为:“仰赖陛下神明,得以一统四海,偃息兵戈,天下平和。然六国的文字、度量衡等一切制度,各不相同,甚至差别悬殊。若不能统一,则国家不稳!”
左相王绾亦说:“规制乃一国之框架,制度的统一才能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更好地服务。臣认为,只有将文字、度量衡等一切制度统一起来,才能使天下大治。”
始皇帝意识到土地的兼并固然重要,制度的统一对国家真正一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隗状和王绾的进言,点出了这最重要的一面。
始皇帝连连点头,“文字不统一,则法令无法通行;度量衡制度不统一,则商品不能流通,贸易无法进行。商贾无法从商,手工业者无可从业,农者不意耕种。国之根本毁坏,则国家危矣!”
为了更好地颁布、执行诏令以及管理国家,始皇帝与丞相、御史和廷尉商议,最终决定以秦朝所通行的度量衡为标准。
秦有大小尺之分,大尺长2765cm,小尺长231cm。
大尺统一之前固有,小尺为商君变法后所规定,两种尺皆用于秦朝。直到秦灭,大尺才废弃不用。
量器方面,根据现存的商鞅铜方升实测,其容积为20215毫克,也就是一升约为200毫克。
根据秦权上的自铭所示量值实测折算,秦朝时期的一斤约为现在的250克,就是半斤。
所以,始皇帝就颁布诏令:“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衡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在统一了一系列制度之后,始皇帝又命李斯负责统一文字。
李斯即将走出宫门,始皇帝叫住了他,说:“统一文字责任重大,事情繁杂,朕怕你一个人忙不过来。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二人颇通书法,朕就让他们协助你!”
李斯欣然领命,又遣人请了蒙恬和程邈。于是,以李斯、赵高、胡毋敬、蒙恬等人为主的统一文字班底就形成了。
当时秦朝流行大篆,这种字体笔画繁多,极难书写。李斯、蒙恬、赵高等人经过商讨,决定在大篆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字。
李斯派人先将流行于各国的文字收集起来,然后进行对照。
半年以后,各国文字被搜集起来。但是面对这些字形多异的文字,众人都束手无策。
李斯、蒙恬等人虽精通大篆,但要重新创造出一种便于记忆、书写和传播的文字,还是十分困难。
这一日,李斯在廷尉府苦思冥想。
长子李由正捧着一部《易经》在读,李斯忽然想起书中周文王所创的六十四卦,一时灵感上涌。
李斯急忙赶到创造文字场地,想要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众人。
李斯欣喜地对众人说道:“六十四卦不管如何变化,其形不变。我们所创文字,应如六十四卦之形,再参照大篆和六国文字,简化繁冗,务求便于书写。依诸位来看,可行否?”
蒙恬、赵高等人皆齐声称好,于是按照这条思路,开始创造新的字体。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云:“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篇》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一年后,李斯将创造的新字体小篆献于始皇帝,始皇帝大悦。
始皇帝遂以李斯所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的《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篇》为范本,先传授于博士,再由博士教授其弟子。
待这些人员学成以后,派至各郡县官署,帮助各郡人员学习新文字。
不久,程邈又将简化后的秦国文字上呈始皇帝。始皇帝当即委任程邈为官,将笔画简单、便于书写的隶书推行至全国。
小篆作为秦朝的官方文字,被运用于官方文书之上;而秦隶,则作为百姓日常书写文字,得到广泛的使用。
文字的发展,是一个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隶书之所以能在汉朝得到广泛的使用和推广,就是遵循了从简、从俗的准则。
始皇帝统一天下的文字,其历史意义深远。
(https://www.tyvxw.cc/ty54837991/42596224.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