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选择刀片
我继续翻着那份超级计算机的申请资料,看到后面的申请金额后,我更加佩服这家公司的勇气。“……初步预计不少于1亿美元……”,我知道超级计算机这玩意费钱,但是没想到现在研制一款新机器居然就已经需要这么多钱了。我把资料合上,正准备报丢回桌上,突然感觉申请公司的联系人名称(陈世卿)有些熟悉,不禁把资料翻到团队介绍资料的那几页,在里面寻找关于陈世卿的部分。
“陈世卿,1944年出生于福建南平。台湾大学电机系学士毕业,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毕业。1979年8月~1987年9月,工作于克雷公司研发中心,离开前职位公司副总裁、首席设计工程师,主要工作业绩:参与三代克雷超级电脑研发工作,包括主持克雷X-MP超级电脑的研发工作……”
我忽然想起来,他就是那个后世号称超级刀片计算机的开发者和专利权拥有者。我觉得这是个机会,他以后会研究的超级刀片对我很有用,再过个十多年,正是需要密集计算的时期,如果我现在能和他多联系,说不定就有机会把他今后研究的超级刀片技术掌握在手中。
拿定主意后,我照着资料上留的电话打了过去,也许是我的运气不错,打过去的电话正好是陈世卿本人接的。
“你好,请问陈世卿博士在吗?”
“我就是,你有什么事情。”
“我是公司的张乐行,今天看到你们申请超级计算机的项目,想和你们聊聊。”
“好,有什么问题?”
“其实我有投资这个项目的想法,不过涉及投资金额这么大,我希望能和你见面谈一谈。”
“真的?您真的愿意投资我们的项目”陈世卿的声音激动有点发颤。
“没错是真的,你看是我过去,还是你过来这边。”
“还是我过去吧,嗯……,明天上午有班机过去,下午能到,等到了我再和您联系。”
第二天下午2点,我在办公室接到陈世卿的电话,他已经下飞机了。等了差不多一个小时,陈世卿风尘仆仆的来到我的办公室。
“陈世卿博士,你要茶,还是咖啡?”
“咖啡,不用加糖,谢谢。”
我按动桌面上的对讲按钮,说道:“珍妮,冲两杯咖啡来,不要加糖。”
珍妮的动作很快,我才和陈世卿聊了两分钟,她就已经冲好两杯咖啡送了进来。陈世卿很有礼貌的接过咖啡,略尝一口后,顺手放到旁边的茶几上。
“陈世卿博士,你刚才介绍了去克雷公司工作的情况,看起来克雷教授很器重你,怎么想起来离开的?”
“克雷教授人很好,我在克雷公司的时候,教了我很多东西。可是自从我提出这个新的研究项目后,公司完全不愿意给我机会,连克雷教授都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他们都担心引擎过多,恐怕很难设计出成品来。我也没办法,中国不是有句俗语‘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大家的设计理念不同,就只能各做各的,所以我就离开了克雷公司。当然我也不孤独,克雷公司里还是有四十多个专家和我想法相同,这次也就跟一起走了,我们离开克雷公司后,在威斯康辛州内乌克莱市成立新公司(超级计算系统公司),打算继续这个超级计算机研究项目。”
“确实如此,大家理念相同才能拧成一股绳。不过你这个项目应该不光找了我们这一家投资者吧。”
“嗯,是的,也许是运气不好,公司刚成立没多久,正想争取研发资金,偏偏遇上前段时间的股灾。我们联系了不少公司,有好几家都很感兴趣,可是经股灾这么一弄,都没消息了,我估计可能是现在资金比较紧张的缘故。”
“幸亏我们公司还备了点钱,不过金额这么大,我需要提交到董事会上讨论。”
“这样啊。”陈世卿的表情一下子有些沮丧,也许是这段时间遇到太多这样的情况。
“不过你不用担心,我自己手上还有点余钱,按照你的项目要求,预计研发时间五年左右,投资不少于1亿美元。五年1亿美元,没问题的。”
“啊,那真是谢谢啦!”陈世卿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没事,大家都是在海外打拼的华人,有条件的话互相帮衬一下嘛,再说你这超级计算机研制出来,说不定我们公司还能用的上。嗯,我会尽快安排董事会讨论这个项目的,你是找个地方住两天等结果,还是先回去,有结果了我再告诉你。”
“既然投资没问题了,那么有很多前期筹备工作就已经可以开始了,我还是先回去,把工作做起来。有结果了,通知我一声就行。”
“好吧,如果你有什么新的想法,也可以找我,期待下次再见……”我和陈世卿握手告别。
……
几天后,VS公司的内部会议召开,这次主要议题就是公司近期的投资项目,而陈世卿的超级计算机项目也在其中。经过董事会成员仔细磋商,为了控制风险,对于这个超级计算机项目VS公司只能出资5000万美元,不足的部分由这家超级计算系统公司另想办法。虽然这个决议不算理想,但是好歹还是帮我分担了一半。
会后,我马上把这个消息通报给陈世卿,并告诉他,这1亿美元的资金将会分期支付给他的公司,首期1000万美元的款项将会在双方签署协议后立刻转入。
不久,VS公司派出代表和超级计算系统公司签署协议,由我和VS公司共同出资1亿美元支持超级计算系统公司研制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随着这家公司的研究项目的开展,IBM、波音、福特、杜邦、法国电力闻风而动的,甚至连美国国防部都出面了,这些机构和公司都愿意出资或提供技术人才帮助这项研究。
陈世卿正忙着应付这些蜂拥而至的来访者时,我在办公室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这电话是旭日软件的万琳打来的,在电话里她说道:“昨天收到王斌的一个好消息,他说老板去年申请的专利快批下来了。王斌还建议您尽快回去一趟,因为证书下来可能就最多一个月了……”
这消息挺好的,我终于可以在这上面有所行动了。好在.0已经上市一个多星期,我也可以休息休息了,正好回去一趟。把手上的其他事情安排好人代管,我登上了飞往北京的班机。
12月初的北京已经很冷了,班机飞临机场之前还下了点小雪,好在不影响航班的降落。我拖着行李经过候机大厅时,考虑到等会搭出租车一路上需要点时间,顺手买了份当天的报纸,打算在路上消磨时间。一出机场大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我赶紧寻了一辆出租车钻了进去。雪后的路面有些湿滑,车行速度不快,我拿着报纸随便翻翻。
几个巨大的标题出现在我的眼前,《命运备忘录――38名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境遇剖析》。MBA,对于现在的中国,简直就像熊猫一般的珍贵,我忍不住把报纸那近一点,仔细看了起来。
“1984年4月,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MBA)。7月,招生在全国铺开……440人再次被严格的考试筛选,仅留下40人步入MBA学业的起跑线上。……1986年9月,39人完成学业,赴美实习,……同年12月,荣膺MBA学位的38人归国,投入中国的改革大潮……
然而,1987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接收到MBA的呼救信号。
呼救者声声叹息:
――我们,38名高级工商管理硕士,虽年纪轻轻,却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苦恼不堪。
――为培养我们,国家耗资百万,我们历尽艰辛。然而,培养与使用完全脱节。
――我们怀疑,国家耗费巨资办这种“国家级人才培训项目”是为了什么?
――我们不明白,我们干嘛要进行这种劳而无功的努力?
痛苦的呼救震撼了报社,六名记者紧急出动,行程十几省,奔波万里路,朝一个个呼救点追踪而去…
……”
在这篇报道中,我惊奇的发现,国家耗费巨资、个人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MBA大多居然是这样的命运。在国外这些人肯定会工作企业管理的第一线,而回到国内后,有人成为外国专家的邮差,有人成为人浮于事的科员,有人成为外语翻译,有人成为“在职失业”的闲人。很多曾经鼓吹重视人才的企业领导们,这时却在到处吹嘘自己“重视人才”的理论,在他们的指导下,MBA们变成种子,等待着在群众的土壤中发芽,爬着阶梯,盼望着五十岁后能委以重任,储备着知识,期待着某天能用的上。
我不禁心中暗叹,这些可怜的MBA们算是明珠暗投了。不过转念一想,这对我来说也是个很好的机会,今后我希望在国内进一步发展事业不可能全靠外来人员帮忙,毕竟国情是复杂的,如果能有一些既懂得现代企业管理又能适应国情的人才就好了。这批MBA们可以说是很好的人选,只要经过适当锻炼,一定能成为我今后的助力。
可是我从上到下把这篇报道仔细看了几篇,也没发现任何可以联系到这批MBA的方式,估计也是报社为了保护他们而做出的处理。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发电报给报社,询问MBA的情况,不过估计效果不理想,MBA们不是想走就能走得了的;另一个是找关系,这样可能会有效果些。我的心中不禁更期待着和王斌的见面了。
出租车缓缓的停在旭日软件位于中关村的办公楼前,我匆忙拿了一把钱塞给司机,急急忙忙的跑向万琳的办公室。
(https://www.tyvxw.cc/ty54387/9965616.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