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满唐华彩 > 第362章 君臣情义

第362章 君臣情义


第362章  君臣情义

        天宝十载,辛卯兔年。

        从正旦日开始,长安满城都在期待着上元节放开宵禁。但在元月十四日,一道消息从朔方传回,使得右相府本就凝重的气氛更是雪上加霜。

        李岫已从骊山回来了,准备接李林甫去华清宫面圣,今年上元节圣人破天荒地没有在花萼楼与民同乐,依然还待在华清宫。

        开了春,李林甫精神似乎好了些,不像年节前那样昏迷不醒,他由人搀扶着躺进车马。恰有几匹快马狂奔过平康坊的大街,在右相府门前急急勒马。

        “吁!”

        “慢些,休惊扰了我阿爷。”李岫叱喝道。

        “十郎恕罪,是八百里加急,请右相过目。”

        李岫代父接过那公文,拆开一看,赫然见“李献忠叛唐北逃”之句,他脸色变幻,虽不意外,但还是感到难以接受。

        一开始,他就知道不能纵容安禄山肆意打压阿布思,但,是他阿爷反复说了“可”,他才心怀侥幸,想着也许这只是敲打阿布思。

        掀帘进了车厢,李岫把文书摊在李林甫面前,道:“阿爷,李献忠叛了。”

        “李献忠?”李林甫喃喃道,眼神浑浊。

        李岫愣了愣,忽然意识到,阿爷也许根本就不记得圣人赐给阿布思的名字了。

        那当时说的到底是“可”还是“渴”?

        李岫心里清楚,之所以批允安禄山的请求,是因为那样做最简单。否则,要想安抚阿布思,光拒绝调其到范阳还不够,关键是左贤王哥解之死。

        归根到底,李岫还是软弱,没魄力追究安禄山擅自杀了哥解,不能替阿布思讨回公道。遂以那一个“可”字为借口,避开这些麻烦事。

        结果,更麻烦了。

        “阿爷,你记得李献忠吗?那个说要拜阿爷为义父的突厥人,他叛了。”

        李林甫眼里这才有了些光彩,讶然道:“叛了?”

        “是,如何是好?”

        “张……张齐丘。”李林甫努力抬起手,嘴里嗬嗬有声,好不容易才道:“顶罪。”

        车厢外,金吾卫催促道:“十郎,该起行了。”

        毕竟是要去见圣人,他们也不能出发得太晚。

        马车遂起行,缓缓驶往骊山。

        ……

        一路颠簸,李林甫似睡非睡,脑海中,一些过往之事似乎随着马车的颠簸而回想起来。

        终于,车厢外又响起了李岫的声音。

        “阿爷,到了。”

        李林甫竟难得清醒了些,忽然想起了阿布思就是李献忠。

        他遂撑起身来,道:“得向圣人解释。”

        “阿爷放心,圣人已经在等着接见阿爷了。”李岫连忙上前扶着他,宽慰道:“圣人待阿爷君臣情谊深厚,得知阿爷没有元气,下旨让阿爷一到就面圣。早些面圣,早些恢复元气。”

        话虽如此,其实一个月以前他就已经过来代父请求觐见了,当时圣人允诺回了兴庆宫就召见李林甫。过了几日,却是被高力士劝阻回宫,等开了年,只好让李林甫华清宫觐见,总之是拖了一个月。

        李林甫虽一路车马劳顿,换了个环境,神志反而更清醒些,他抬头看着天边的夕阳,期盼着见到圣人。

        虽不甘就此病去,但君臣一场,他有太多身后事想要向圣人请托了。

        前方有小宦官趋步赶过来,笑道:“右相来了,圣人早有旨意,命奴婢们为右相备了肩舆。”

        “谢圣人。”

        君恩深厚,李林甫愈发感动,重病之下犹勉力开口。

        他被扶上肩舆,过望仙桥、津阳门,穿过华清宫。

        过程中,他挣扎了两下想要起来,因觉得臣子坐肩舆在行宫中行走不妥,但领路的宦官却是宽慰道:“右相坐着无妨,圣人在骊山上的朝元阁为右相祈福,路远又陡,坐着。”

        “为臣于宫中坐轿,太无礼了。”

        “右相为国事操持了一辈子,这点优待岂能没有?”

        华清宫傍山而建,与骊山融为一体,行走在宫中抬眼就能看到骊山西绣岭,岭上诸多宫殿错落有致,是包括长生殿在内的诸多道观、祭祀之所。

        一行人又穿过了昭阳门,登上了玉辇路。

        这是以木头铺好的登山御道,从华清宫直铺到山上,以往只有圣人、贵妃才能乘仪驾从玉辇路走,百官则随侍着走旁边的小路。

        玉辇路很长,扛着肩舆的宦官换了两拨人,累得气喘吁吁,登到了西绣岭第三峰的峰顶,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了。

        “右相,到了。”

        李林甫并未再睡着,只是在闭目养神,积蓄精气准备面圣,一感到肩舆停了,便睁眼准备下轿。

        两个宦官却是轻轻按住他,道:“右相不必起身,就这般面圣吧。”

        李岫不由问道:“这般如何面圣?”

        “圣人就在那。”

        李家父子抬头看去,只见朝元阁巍峨耸立在面前,虽只有三层屋檐,却仿佛直通青天。

        朝元阁算是李唐社稷的家庙,供奉着老子,以及大唐开国以来的诸位皇帝画像。圣人曾梦见过太上老君降临朝元阁,遂将它改名为“降圣观”,又雕了一尊太上老君的汉白玉坐像放置在观内。

        那尊玉像还是李林甫安排工匠雕的,为讨圣人欢心,特意依着圣人的样貌雕成,栩栩如生。

        此时,朝元阁上点着灯火,一架步辇被抬到了阁楼上的栏杆边。

        “圣人至!”

        随着这一声喊,众人纷纷拜倒。

        李林甫动作僵硬,还在行礼,已有宦官行过礼,连忙扶他坐回肩舆,道:“右相且坐,朝元阁居西绣岭之巅,且供奉大唐列祖列宗画像,乃世间元气最得之地,圣人九五至尊,亲自登楼为右相祈福,右相且在此感受元气,早日康复。”

        “臣……谢主隆恩!”李林甫感激涕零。

        李岫拜倒在地,听闻圣人如此悉心安排,也不起身,重重磕了几个头以谢天子隆恩。

        之后,他抬头遥望,只见圣人端坐于朝元阁之上岿然不动,似在俯瞰着天下苍生,唯有风吹动那一袭龙袍,一股帝王之气扑面而来。

        渐渐地,风吹得人愈发觉得冷。

        过了一会儿,却是高力士亲自拿了一件大氅过来,叹息着给李林甫披上,关切地问道:“右相感受了天子元气,身子骨可有好些了?”

        “老臣……好多了,咳咳。”

        李林甫因吹了山风而感到不太舒服,强忍着咳,打着精神应付着,道:“朔方之事,臣想向陛下解释一二。”

        “圣人正在亲自为右相祈福。”高力士道:“这些国事,右相可与老奴说,如何?”

        “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分配粮草不公,苛待归附的突厥人,致李献忠叛逃,老臣请治他之罪,咳咳。”

        早在去年李林甫就想对张齐丘动手了,因薛白阻挠,再加上南诏一战正在进行,他才按捺下来,如今则只能拿张齐丘来担当致阿布思叛逃之罪了。

        至于安禄山,势力太大,又深得圣人信任。李林甫病重之际已不敢与之交恶。

        “右相放心。”高力士道:“此事我一定向圣人转达。”

        李林甫听了,隐隐察觉到圣人似乎有不再见他之意,再次抬头向朝元阁上看去,眯起一双老眼,只见圣人端坐在那一动不动。

        时近上元节,月光很亮,照在圣人的脸上,泛起如白玉一般的光泽。

        “咳咳咳咳!”

        李林甫突然重重地咳嗽起来。

        他已意识到了一件事——朝元阁上坐着的不是圣人,而是他命工匠依圣人样貌雕成的汉白玉像。

        那玉像雕刻得有多唯妙唯肖,今夜就有多嘲讽。

        这便是所谓的君臣情义,他为圣人鞍前马后、呕心沥血十余载,到了垂死病中之际,圣人却连见都不愿意见他一面。

        哪有什么“元气”,他今日就不是为了吸食圣人的元气而来,而是有太多事放心不下,希望能面见天子,交代了身后事,尽到最后的职责。

        可笑。

        “右相,这是怎么了?”

        “无妨,无妨。得圣人元气,老臣已好了许多。”李林甫笑了起来,道:“可元气太重,再下去,老臣就承重不起了。”

        他似乎真的好了很多,脸色甚至都红润了起来,眼睛里也有了神彩。

        “那?”

        “老臣想……拜别圣人。”

        这次,李林甫没有让人拦住他,艰难而努力地从肩舆里站起身来,对着高楼上的汉白玉像,缓缓地拜了下去。

        他这一辈子担了无数的骂名,他也很清楚自己死后难免一个“奸佞”之名,因为他为圣人承担了所有。当然,圣人也给了他想要的无尽权力。

        可惜君臣一场,再无相见之日了。

        “圣人上元安康,臣告退,唯愿吾皇千秋万岁!”

        李林甫声音嘶哑,竭尽全力地喊出了这一句话。

        朝元阁上,圣人依旧岿然不动,默默无言,月光照在那张汉白玉雕成的脸上,仿佛真的能千秋万岁,永世不老。

        ~~

        因圣人每每在华清宫一住就是数月,朝臣们在骊山多置有别业,李林甫自是不例外,当夜便住进了骊山的别业。

        他被扶到榻上,却不躺下,而是支着身子,道:“我不睡,交代你几件事。”

        “阿爷,你真的要好了?”

        李岫见他精神不错,不由大喜,道:“方道长说的真有用,沾染了圣人元气,伱的病就要好了。”

        “把你的兄弟们都唤到骊山来,我要见他们。”李林甫道。

        “阿爷?”

        “王忠嗣必须除掉。”李林甫自知死期不远了,此时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自顾自道:“李亨一旦登基,绝不会放过我们,唯有除掉王忠嗣,可让胡儿阻止李亨登基。”

        他是为了圣人制衡太子的心意,得罪死了李亨,也把子孙的未来全都押在了赌桌上。

        于是,扳倒李亨成了他一生的执念,也成了他临死前最放心不下之事。

        <div  class="contentadv">        与他一样想阻止李亨登基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安禄山,另一个是薛白。这其中,薛白实力弱小,偏是要求许多,既要保东宫一系的王忠嗣,又要对付可以合作的安禄山。

        故而,李林甫终究是没能与薛白合作到最后,他是在权场沉浮了一辈子的人,最看重实际的利益,没办法把赌注下在一个太年轻的人那遥远缥缈的以后上。

        但,脑子里思量着身后事,那个年轻人的身影总是挥散不掉。

        “胡儿心思狡诈,不可太过信任,除掉王忠嗣之后,可再拉拢薛白制衡胡儿。但在王忠嗣死前,不可把他召回长安,以免坏事……”

        提到薛白,李岫不由问道:“那杨国忠怎么办?”

        杨国忠是眼下最接近相位的人,也是右相府这阵子一直在全力对付的政敌。

        但此前,李林甫是不相信自己要死了,才会心心念念要守住相位,今日他自知寿命将尽,忽然发现往日最在乎的相位,到头来竟是最不重要的。

        眼下最重要的事,是保证他身殁之后家族的安全。

        “唾壶……恨我吗?”

        “什么?”

        即使是回光返照,李林甫的体力也不足以支撑他继续思考,他脸上的红润之色已褪去,疲惫地躺下,眼前一黑,再次昏迷过去。

        黑暗中,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死了,心里却极不甘,一直在想着得活下去。

        这强烈的求生欲使得他最后那一缕神魂整夜都未散,直到有人在耳边轻唤了起来。

        “阿爷,国舅来了。”

        “国舅”这词在右相府是甚少提起的,李林甫睁开眼,只见杨国忠风尘仆仆地站在那儿,脸上带着悲恸之色。

        “你是?”

        “右相上元安康,是我,杨国忠。”杨国忠赶到榻边,噙泪道:“半年未见,右相如何憔悴若斯啊?”

        “老了,老了啊。”李林甫叹道,“你这是,才从益州赶到?”

        杨国忠低头看了一眼,他满是泥土的靴子正踩着相府别业柔软的地毯上。

        “是,我才到骊山,听闻右相病了,马鞭都没放便赶来了。还请右相早日痊愈,为圣人分忧,为百姓厚庇。”

        只听这一句话,李林甫便知杨国忠是准备了说辞才来的,此来,不是因为两人交情深厚,而是要做样子给世人看,看他杨国忠知恩图报、值得托付。

        “咳咳咳。”

        李林甫忽然又咳了起来,撑着身子坐起,口中含痰,作势寻找着唾壶。

        杨国忠却没有像当年刚到长安之时一样张嘴接,恍若没看到他的动作,只躬身在榻边,泰然自处。

        有侍女捧着唾壶过来,李林甫吐出一口浓痰,躺回榻上,喃喃道:“今日不同往昔了啊。”

        “可右相待我的重恩未变。”杨国忠以手指天,赌咒发誓道:“右相只管安心养病,家中但凡有事,我必当作是自家之事,两家荣辱与共,同气连枝。”

        李林甫感到一阵疲惫涌上来,老眼凝视着杨国忠良久,心想这辈子树敌太多,恨他的人数不胜数,相比而言,杨国忠一直以来对他还算恭谨。

        “国事,就拜托你了。”

        虽然杨国忠要拜相,不需李林甫的同意,但有了这句话,往后接手政务的过程却能顺利很多,杨国忠不由大喜,又说了几句,告辞而去。

        一场会面,消耗了李林甫最后的力气。

        他想到自己守了一辈子的相位,最后便宜了杨国忠这样一个无赖,悲从中来,深感到相位不值当,连带着他的一生都显得廉价。

        “阿爷。”李岫上前道:“兄弟姐妹们马上就到了,你想见谁?孩儿去请。”

        李林甫这才想到昨夜还有重要的话未说完,今日偏是被杨国忠耽误了,他努力张开嘴,却是气若游丝。

        “薛白……薛白……”

        此时,院中已响起了繁杂的脚步声。

        李岫回头看了一眼,心知不可能让那近百余的家人们都拥进来,连忙命人去拦住。

        “阿爷,你想见谁?我们一个个请起来。”

        李林甫眼神里的光彩已经褪去,最后喃喃道:“薛白……”

        “阿爷?”

        “阿爷?”

        李岫连唤了好几声,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伸手到李林甫鼻息下一探,整个人木在了那里。

        他茫然转过身,看着朝他走过来的家人,不知李家往后该怎么办。

        执掌大唐权柄十七载的宰相死了。

        谁也不知大唐往后又该怎么办。

        ~~

        杨国忠离开了李林甫的别业,也不换衣服,依旧是那幅风尘仆仆的模样,赶到了华清宫面圣。

        他一路上想着方才在李林甫面前赌咒发誓的情形,暗忖如今已经学会了那口蜜腹剑的本事,且比李林甫还要更胜一筹。

        一路进了殿,圣人正好泡了汤出来,径直召见了他。

        相比于李林甫的老病,李隆基看起来则元气满满。

        “臣拜见圣人,请圣人上元安康。”

        “免礼。”李隆基披着长袍,在温暖如春的殿中坐下,打量了杨国忠一眼,自然能看出他故意不换衣服好邀功,只觉好笑,道:“爱卿辛苦了,平定南诏之战大胜,多亏你调度有方啊。”

        “全赖圣人亲纡秘策,运筹帷幄,圣与天合,佑我大唐将士,方有此胜。”

        李隆基听得高兴,洒然一笑,命人端来酒杯,问道:“你何不等些时日,押着阁罗凤回朝报捷。急吼吼地跑回来做甚?”

        杨国忠之所以能回来,自然是李隆基批允了,之所以有此一问,无非是打趣他心急罢了。

        他便傻笑了两声,老老实实应道:“臣听闻右相病重了,担心圣人身边无人分忧。”

        “也好。”

        事实上,李林甫病的这些日子,李隆基已因为要再操劳国务而感到烦了,环顾朝堂,杨国忠虽不是最德才兼备的,却是最能体谅圣心的。

        更何况,南诏一战,看得出杨国忠是个福帅。

        “你先把这次南征的功劳整理出来,将士如何封赏,拟个章程出来。”

        “臣遵旨。”

        这是一个繁冗细致的差事,李隆基懒得亲自过问,对于杨国忠而言,却是个肥差。

        且李隆基这态度,显然是答应把宰执之位交到他手里了。

        正此时,有宦官匆匆赶来与高士力耳语了一句,高力士遂趋步上前,低声道:“圣人,右相卒了。”

        李隆基微微一叹,心想着这李林甫死在这时节,正耽误了上元佳节。

        杨国忠则是眉头一动,低头在那,考虑着该摆出怎么样的表情。

        他没想到的是,圣人远比他要实际,当即道:“下旨,以杨国忠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

        “遵旨。”

        高力士领了旨,问道:“给右相的恩典,是否也一并下诏?”

        “办吧。”

        李隆基随意地挥了挥手,今年上元节既不办御宴,他自有别的乐趣,不耐处置这些。

        杨国忠遂与高力士一道又往李家别业而去,宣旨,赠李林甫太尉、扬州大都督,给班剑、西园秘器。

        原来追赠早已准备好了,只等李林甫一死。

        但圣人终究是君恩深重,须知这班剑与西园秘器乃特殊恩宠,大唐开国以来,享此殊荣者不过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萧瑀、岑文本等数人,其中兼赠三公者,唯房玄龄、李靖两人而已。

        李林甫死后能得如此厚待,既是君臣情义,也是圣人对其盖棺定论,赞许他辅佐圣人开创了开元、天宝盛世的功绩。

        总之,逝者已矣,往后该轮到他杨国忠宰执天下了。

        而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件事,正是南征之战有功之士的封赏。

        ~~

        云南郡,姚州。

        是日,忙完公务,崔光远再次邀薛白小酌。

        成为云南太守之后,他对薛白的态度略有了些变化,颇有希望薛白早日升迁的意味。

        “我今日听闻,鲜于仲通也要被调回朝中了。”崔光远道:“据说,是酬他功劳,要迁任他为京兆尹。”

        薛白其实也得到了消息,揣着酒杯点点头。

        南诏一战,鲜于仲通实际上功劳不大,升迁的却是多,无非是朝中有人,擅于钻营。

        崔光远道:“我得罪过他,如今更是不宜再回长安了,就留在云南,但你的封赏为何始终没下来?依理说,朝廷不可能薄待了你。”

        “是不会薄待,否则早就封赏了。”薛白道:“正是不好封赏,才一直拖着。”

        “为何?”

        “他们忌惮我。”

        薛白知崔光远盼着他走,遂也不藏着掖着,坦白说了他推测的朝堂局势。

        “如今杨国忠与李林甫争相位,都拿不准我会帮谁,故而皆不愿让我回朝。可相位之争一旦尘埃落定,他们便要面对新的对手,想必能用一用我。”

        崔光远闻言一笑,问道:“到时只怕要争着抢着请你回去?”

        他话音才落,小小的府衙外已能听到有马蹄声响起。

        不一会儿,刁丙跑过来,道:“郎君,驿马来了!”

        他赶到薛白面前,把一封公文递了过来。

        薛白还没接,只看向上面的印章就已明白发生了什么,遂端起面前的酒杯,缓缓把酒倒在地上。

        他还未与李林甫喝过酒,这就当是敬李林甫一杯……


  (https://www.tyvxw.cc/ty53682862/121509947.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