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三百三十二节 长江大水车

第三百三十二节 长江大水车


  

  第二天杨潮去看了下水营码头。

  新江口一带越发的繁荣了起来。

  此时一座座码头上时而有船进出,装货卸货,工人们忙碌异常。

  为了方便码头作业,杨潮让人制作了一批可以转动的木架,尾端有滑轮组,先将货物吊起来,然后转动木架,通过中央的转轴将货物可以直接吊到码头平台上,省的工人上下搬运的辛苦。

  可以说杨潮的设施比官府的龙江关码头要强了太多,优良的码头泊位条件,加上装卸货的便捷,而且开启了过江、运河和松江短中长三条航运护航后,杨潮的码头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人,现在弄得龙江关码头哪里一片冷清,钞关的官吏们不止一次向上面状告杨潮了,要么让杨潮关闭了码头,要么让他们进驻水营码头来收税。

  但是杨潮都否决了,让这些人来自己的码头上收税,估计上交朝廷的税收收不到多少,他们自己倒是肥了,杨潮索性向朝廷上奏,按照龙江关的标准,杨潮直接每年给朝廷两万两银子,算是买断了龙江关的税收。

  这让那批钞关官吏恨得咬牙切齿,这批蛀虫就是靠这个活的,但是现在他们显然得罪不起杨潮,也只能暗恨一番,找其他地方谋生去了,龙江关码头算是废了。

  码头越红火,吸引的商人就越多,可是码头上并没有太多空地,杨潮修建的圩堤距离河面也就是十来丈而已,可供利用的土地也就是这么点,而这些土地杨潮也不太乐意让出去给商人,而是作为码头自有用地。

  那么势必要向圩堤后面的土地上扩张,而圩堤后面的土地其实是黄冲家的。

  这一片土地一千来亩。已经被皇家开了两年,已经开始种植粮食了。

  谁想到农用地刚刚开出来,就要被商业占用了。

  当然杨潮可不会去抢。他找来黄冲商量,表示愿意出钱购买。也不让黄冲吃亏,愿意用购买良田的市价来买,或者用其他荒地来置换,比如用大营东边狮子山下三千亩荒地来换黄家的一千亩。

  考虑了几天,又去狮子山下看过之后,黄冲决定用地换地。

  杨潮的圩堤从新江口修到了狮子山下,因此哪里也不用担心被水淹,其实也不能算是完全的荒地。上面已经种了一年牧草,黄冲看过后认为,基本上可以直接种粮了,虽然产量不会高,可是有三千亩绝对比自己一千亩产量多多了。

  就算种草卖给杨潮,一亩地也能有一两银子的收入,三千亩地一年赚几千两不是问题,所以黄冲让出江口这片地也没有太多不舍,更重要的是,杨潮答应狮子山下的土地会给他地契。而新江口的土地是没有地契的,没有地契就不保险,杨潮在这里他可以种。万一杨潮不在这里了,弄不好会被人抢走。

  所以换地对黄冲来说其实也很乐意。

  黄冲家的地让出来后,杨潮第一个让给了毛掌柜一亩地,让他在这里盖仓库。

  毛家仓库早就盖好了,地理位置十分的好,紧紧靠着码头不说,面积也够大,随着杨潮航运的恢复,他也大赚了一笔。

  此时毛家掌柜旁边。还有其他建筑正在动工,除了其他商人建筑的货栈。还有杨潮的产业。

  杨潮倒不是要建设货栈,他的仓库都在码头上最好的位置。根本不需要建在圩堤之后,他要建的是一座交易所。

  在灵谷寺见到无量殿后,杨潮就打算自己建一座石质建筑,不要求向西方大教堂那样,中西结合就很不错了,外部可以采用斗拱等技艺做出飞檐,但是里面的支撑结构,杨潮打算用石材拱券结构。

  石质结构比木质结构建筑更安全,后世留存的石质古迹比木质古迹多得多就是证明,倒不是石质建筑比木质坚固,木材的坚固其实超出人的想象,如果没人破话保存千年不是问题,木质建筑难以保存的原因主要是防火效果不好,历朝历代都有宫殿被大火焚毁,更不用说普通的民居了。

  所以杨潮打算将石质建筑引入大明,省的几百年后后人看不到几栋完好的历史遗迹。

  其实也没有多么困难,无量殿的结构虽然没有西方大教堂复杂,但是基本形式已经有了。

  而中国也不缺少加工石质拱券的工匠,石拱桥应用的其实就是这种技艺,赵州桥一千年前就建造起来了。

  杨潮亲自勾画图纸,大量参考了无量殿的设计,不过没有采用无量殿超级厚实的墙体,而是用飞扶壁来平衡拱券对外壁的推力。

  将图纸交给白匠头,让他招募了大批石匠,还有几个建造过石拱桥的工匠,让他们自己摸索建造。

  白匠头很发愁,因为杨潮要求的太高了,他这座建筑分为三层,第一层高度十丈,工匠确实能够建造石拱,但是那座石拱桥的拱券有十丈高啊?

  经过跟工匠长时间的讨论,他们表示可以尝试一下,不就是把石拱桥的拱券加高吗,把鹰架搭的更高就行了。

  于是他们开始建造,现在地基已经建造好了,深挖了五丈,挖到了密实的底层上,接着填下了大量的石块、石灰等,地基十分牢固,已经开始用巨石砌筑承重墙。

  白匠头十分谨慎,在杨潮的建议下,他先做了一个泥模,但又觉得不放心,又用手工做了一座石模,小小的一人高的房子,但是每一个位置都跟图纸上一样,这样白匠头心里才有了底气。

  至于施工,并不算难,跟拱桥唯一的区别是不是在岸上修建而已,先是垒砌两堵承重墙,然后搭建一座圆拱形的鹰架,在鹰架上安装石料,最后形成一道完整的拱券后,拆除鹰架。拱券也不会倒塌,而是在自重下,将重力变成向下和想外的推力而已。

  白匠头不惜工本。雇佣了三十多个经验丰富的石匠,另外还有上千个民夫。但是建筑速度也不是很快,大家都是在摸索,按照白匠头的估计,到明年这个时候,杨潮要的第一层恐怕才能建好。

  这已经很快了,相比西方教堂动辄百年的时间,白匠头就是建个三年杨潮也不觉得慢,只是白匠头是打算两年结束的。按照他的预算,两年结束他能赚钱,三年的话,弄不好还会赔钱。

  看完了交易所工地,白匠头带着杨潮到了长江边上,此时长江边上圩堤两侧也在做一些施工。

  内侧距离圩堤三丈左右的地方,已经有了一个巨大的圆形基础,半径有十丈。

  杨潮打算建造的是一座二十丈高的圆形塔状物,下面十丈基本为实心,只有中间留下直径一丈的柱心。而上面十丈几乎是空心,并且越往上墙壁越薄,形成一个倒立的金字塔状空间。

  好吧其实这是一座水塔。容积大概换算下来有十万立方丈,足够供应将来军营和码头区的日常用水了,而且在附近的农田中修建水池,这样灌溉用水也可以保证。

  有水塔,自然要有提水设施。

  圩堤另一侧,正在建造大型水车。

  其实之所以修建这座水塔,还是因为荒地开发的问题,杨潮前些日子看到一些百姓在长江里用水桶大水,然后提过一丈高的圩堤。费力的一桶一桶的往水田里倒,这是最勤劳的一批人先开出了几亩水田。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种粮食了。

  于是杨潮就想给他们建造一批水利设施。

  要提水,要么修建灌溉水渠。要么修建提水设施,灌溉水渠不用说了,河岸总比河水高一些,长江可不是黄河,不是悬河没法利用水位来灌溉,所以提水设施才是最可行的。

  水车是很成熟的提水设施,南方的小河边多的是,可是问题是那些小河流速快,而且容易改造,乡下的大户人家甚至修建堤岸收紧河道加快流速,才能让水车转起来。

  长江水虽然大,但是显然流速不可能太快,否则江岸冲帅的也受不了,这种大江大河边反而很少见到水车,因为根本就带不起来。

  如果要让缓慢的流速带动水车,那就必须要建造足够大的刮板,要建造大刮板就必须建造足够大的水车。

  好在杨潮有效仿的对象,黄河上就有类似的大水车,在兰州河段一排一排的,后世叫做黄河大水车,或者兰州大水车,正是用巨大的水车来利用流速稍缓的大河之水。

  黄河上有黄河大水车,长江上难道不能有长江大水车,所以杨潮就请了工匠来建造。

  不同的是,杨潮希望挑战技术难度,黄河大水车正是明代建造,直径可以达到十丈,杨潮则想建造半径十丈的水车。

  为此不惜工本,水车的辐条都是用建造桅杆的上好木料,十丈的木材很稀缺,一根木头就需要上百两银子,而这么大的水车,需要的辐条显然不是一根两根,兰州大水车需要十六对辐条才能支撑,杨潮的水车更大,准备了三十二对,六十四根辐条,光是这批木料就需要花费近万两银子,而这架水车最后建造起来,肯定超过一万两。

  这还不算修建水塔,以及后续的沟渠和水池的。

  但是效果是明显的,兰州大水车一辆可以灌溉七八百亩土地,杨潮的水车更大,长江水更丰沛,加上还有水塔水池调解,按照预计这一辆水车能够灌溉一万亩土地,一万两银子的成本也就不算太高了。

  水车虽然也是摸索中建造,但是却比交易所要快的多,毕竟木材加工比石料容易多了,预计明年开春水车就能立起来,而水塔也大概能够建好。

  看完了建设工地,杨潮又去了荒地上的农家。

  现在这里已经不是皇帝了,绿草茵茵,俨然是一片大草原了,除了个别土地种上了粮食,绝大多数地方还是种草,每年一亩地的草卖给杨潮可以赚一两银子,哪怕种粮,估计这贫瘠的沙地上也没多少产量。

  既然是草原了,那就不能称为荒地了,再说了上面现在已经大大小小建立起了八个村庄,来自同一个卫所,或者相邻的卫所的百姓,或者有亲亲关系的百姓们自发的聚集起来。

  过去先是搭建好窝棚,然后在周围去圈地,占有他们份额内的土地,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在才一个个盖起了新房,一排排砖瓦房很是漂亮,跟普通的村庄唯一的区别大概是这里严重缺乏树木。

  杨潮带着十几个亲兵造访这些百姓,他们都很高兴,一个个都想留杨潮在他们家吃饭。

  虽然十多个人,但是百姓很慷慨的买酒买肉招待。

  其实这些人并不算穷人了,能迁居到这里定居的,都是跟随杨潮北上海州的那一批士兵的家属,这批士兵,现在最低也是队正,哪怕是留在许多男精兵营中的士兵,也都是见过血的一等兵,饷银上完全跟队正相同,一个月至少三两银子,一年几十两银子根本不愁花。

  更不用说他们跟杨潮去了海州一趟,每人都给家里带回来上百两的财产。

  只是他们的家人到底是农民,见了土地才踏实,所以一个个从卫所里迁居到这里,有杨潮保护也不用受卫所军官的欺负,因此心里对杨潮十分感激。

  他们的良好待遇也让那一百多悄悄开溜,没有跟杨潮去海州的士兵后悔莫及,尤其是他们的家人十分的抱怨他们,颇为后悔当初忽悠儿子临战逃脱。

  杨潮去了一户军官家里,这家人姓张,他们的儿子叫做张二棍,现在已经升到了把总,手底下有四百人。

  虽然儿子军饷丰厚,家里也不缺吃穿,但是张家人十分勤快,还是想看到自家的土地上能早点打到粮食才安心。

  老张带着另外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和妻子硬是开出了十亩水田,通过木桶给这些水田灌上了水,水田中长势很好,已经结出了饱满的稻穗,就快要收割了。

  杨潮选定张家做客,让张家老两口十分高兴,让儿子去卖酒卖肉,还让女儿去抓后院的鸭子杀了。

  看到十二岁,扎着一个马尾的小丫头把鸭子撵的鸡飞狗跳,杨潮觉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可是老张却一个劲的抱歉说失礼。

  这时候小丫头把一只老鸭子撵到了院子外面,老张家是村子里最靠外面的一家,家门口几张外就是他家的水田。

  老张急匆匆追出去大喊起来:“妞子快些追,别让鸭子把稻穗给吃了!”

  鸭子吃稻子?

  杨潮心中一动,他记得好像稻田里是能养鸭子的啊,据说鸭子不吃稻苗!

  这倒是可以跟老张家说一说,稻田养鸭能肥田,能松土,还能白得几十只鸭子。(未完待续)


  (https://www.tyvxw.cc/ty52340/7200185.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