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增产
三间大队什么都要比山下的大队慢一步。
别人家大队的秋收都快接近尾声了, 他们才准备开始。
公社那边很关心今年的秋收情况,已经派人下到各大队看过,连偏远的三间大队都来了两次。
这可是以前没有的情况。
柯颖莲在知青点附近的试验地, 竟然成了公社领导的参观点。
那地瓜和玉米是长得真好。
第二次来的是刘文和方干事,跟马建国家有点姻亲关系。
马建国让刘文掰玉米称重, 还上手挖了两株白地瓜。
他事先已经从柯颖莲口中得知了这玉米、地瓜的大概产量,也吃过了。
味道一般, 但产量高就好。
地瓜藤一拎起来,那一大串大个头的地瓜摇摇欲坠,压手得很。
刘文也是下过地的, 知道正常的地瓜产量是多少, 看到这个量, 也大吃一惊。
他看向马建国,他弟这大舅哥是什么打算?打算抢先进大队称号了吗?
柯颖莲被叫来谈话,先是受到了一番夸奖, 接着被问这是否有种植诀窍。
柯颖莲知道刘文话里的意思, 是问这块地是不是单独上了肥料然后拿来做示范的。
“这些地就我一个人种的。”柯颖莲挠挠头,“平时其他知青会帮我挑下水、拔拔草,没用什么特别的肥料。”
李白宾接话道:“柯知青说的是真的,她很擅长种菜, 看我们的菜园子, 都是她种, 大家帮忙打理。”
于是一行人又转去知青点的菜园子, 那真是郁郁葱葱的, 没有一处角落是空着的。
别人家的萝卜可能刚下种,知青点的萝卜苗已经有三四寸高了。
“柯知青种地非常厉害,她育的苗就长得很好。”徐玲开口, 举了几个上半年的例子。
她知道马建国的打算,想以柯颖莲培育的作物做种子,向公社要更多的采购条子,比如化肥、拖拉机啥的。
虽然不一定能买得起,但能不能拿得到是一回事。
“果园也是柯知青照料的,长得很好。”
“柯知青不只会育苗,还会医术,针灸很厉害,我那老寒腿就是柯知青给针好的。”
“不只呢,人家柯知青还救了虎子两次。”
……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一数下来,柯颖莲还真做了不少事。
她是身体不好没错,但从来没以此为借口拒绝劳动。
刘文听着很满意,这批知青刚来的时候,他就看好柯颖莲,就是身体太弱了,要不然真能考虑发展成一名干事。
但没想到她会擅长种地。
“很好,很好。”刘文还是知道三间大队的知青都做了什么事的。
有东红大队前一年的知青作为对比,这一批简直太值得培养了。
“这批试验地什么时候能收?产量预估多少?”刘文更关心产量。
“大后天。”马建国说,“这地瓜味道不怎么甜,比较扎实,切片晒干或用来做地瓜粉应当不错。”
“根据我们的预估,这个白心地瓜亩产应该能达到三千五到四千斤左右。”
刘文吸了口气:“你确定那么高?”
“它产量高,就是味道不好,现在就等着算它出粉率多高了。”马建国其实很期待的。
“另一边是红心地瓜,它个头就小,味道很甜,等会煮一锅看看?”柯颖莲拿锄头,叫王绍帮忙挖一株。
红心地瓜藤一拎起来,每个地瓜都像纺锤,密密麻麻的也有十几个,拿在手里也是沉甸甸的。
她拿了小刀,取了一个红心地瓜削皮,切成小块,“大家都尝尝。”
红心地瓜里里头的红是不均匀的,中间深边上浅,吃起来甜津津的,清脆可口。
为了让大家有对比,白心地瓜也切了一个,就很硬,吃起来没啥味,反而有种在嚼啥粉团子的感觉。
刘文眼睛很亮,“这两个地瓜好,必须得留种。”
只要把消息放出去,各大队就会自己找上三间大队,这不比公社费心去推广省力多了。
马建国看了刘文一眼,他当然有这想法,还打算等明年春天靠卖这个地瓜藤挣其他大队一把。
刘文知道知青们还种木耳,对他们大加赞赏。
“我们公社和大队就是需要你们这样既有才华又肯研究的知青,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响应号召,建设广大农村。”
三间大队的知青们确实凭借自己的能力,扭转了社员们对知青们的印象。
不是所有的知青都像东红大队那样闹腾的,也有真心实意想要为大队做事的。
公社领导走了,大队社员们又忙起来。
晒场重新夯实了一遍,也扫干净了,草席更是早就准备好,就等着秋收了。
都说秋高气爽,但实际上山上温差大,下雨也很常见。
所以秋收也一样要抢收。
但柯颖莲这段时间来,被奇异都市副本占据了太多的时间,无法准时上工,对外一直就是身体老毛病又犯了,只能干半天活。
马建国也不敢安排她太重的活。
她还是跟夏收一样晾晒稻子。
但下半年不一样,她的试验地也要收了,她要把留种的部分挑出来,把性能再巩固下。
还有果园的柑橘,现在都有七八分黄了,没有意外,月底就能摘了。
在不想出售给供销社的情况下,就要找单位采购,这就得摘点果子当样品等等。
万幸的是,这些事情她可以动动嘴皮子,有人去做,可比副本中轻松多了。
想到副本中的任务,柯颖莲现在只盼着它不要影响到自己春节回家探亲。
三间大队终于吹响了迟来的秋收号角,早就准备好的社员、知青们拿着工具,冲入了地里。
柯颖莲的这一亩多试验地,马建国不放心,特地安排了五六个老农来收拾。
挖地瓜这个活看着简单,但想要保证每一个地瓜都完好无损,那可是个技术活。
割下来的这些地瓜藤也不会浪费,直接送去喂猪,最后的地瓜头还能给大队里的牛马驴吃,完全不会浪费。
玉米杆泛黄了,一个个玉米掰下来后,就显得更瘦弱了。
小铃铛惦记着这玉米杆,跑来找柯颖莲,央着她给留两根,好当甘蔗啃。
就是小铃铛不说,柯颖莲也是要留的,玉米杆不是实心的,汁水不多。
但啃起来有点甜味,在糖欠缺的情况下,这真是很好的零嘴了。
别说小孩,大人都馋。
柯颖莲数了下玉米杆,再一分,好像没剩啥了,大队的牲口们只能分到玉米叶和玉米壳尝尝鲜了。
“哇,莲莲姐,好大的地瓜,超级大!”小铃铛大声叫道。
那一垄垄地瓜被挖起来,一串串地瓜排成一排,个头大的就非常显眼了。
一个社员笑着说:“这白地瓜大,足足有四五斤了吧,可以评为地瓜王了。”
“这红心地瓜个头不大,但数量多,柯知青可真厉害。”
“那可不,人家柯知青读过书的,可是高材生,肯定比我们厉害。”
小铃铛也很佩服:“莲莲姐,你真的太厉害了,这就是齐校长说的术业有专攻吗?”
柯颖莲听着社员夸自己,脸都红了:“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大家都有帮忙的。”
她摸着小铃铛的头:“可以这么说,专注于一方面,总能研究出成果的。”
齐祯当这个校长是真的有想法,还自己编起书了,把柯颖莲那套《十万个为什么》里的一些内容扩开来。
每个知青擅长的不同,有学霸也有学渣,但也都在这自编的教材上出了不少建议。
这种参与的成就感,让知青们得到很大的满足,平常的劳动好像也没啥不能忍受的了。
学校也放秋收假,老师学生都要去地里参加劳动的,过后还要在地里捡稻穗。
小铃铛就呆了一会就走了,等会老师点名找不到人,她可能要挨批评的。
红心地瓜、白心地瓜挖起来后,一称重量,换算成亩产,跟之前预估的差不多。
玉米的产量比柯颖莲想的少不少,主要是每棵玉米最多就两根玉米能长起来,比较遗憾。
她琢磨着这要继续改良。
花生种得少,换算下,同样比大队现种的强!
而黄豆就没有可比性了,大队主要是间种一点当杂粮的,从未正经称过。
此时,马建国直接让人拿了一杆秤到地里,专门称几块地的稻子重量。
虽然稻子是湿的,但大家凭经验都能估算出来晒干后的重量。
这几块地的秧苗是柯颖莲播种的,从秧苗开始就长得很好,后面抽穗、灌浆更是比其他田里的水稻优秀。
“同样的地,比去年多了快一袋出来,增产这么明显吗?”马逢春喃喃自语。
他拎着袋子估算了下,摆着手指开始算,一亩地增产了应该也有五十斤以上。
如果都用这个稻种,那全大队能增加多少粮食?
如果这稻种在柯颖莲的手里一代代种下去,是不是会越来越强?
或许他们能梦下亩产千斤?
马逢春看着高高翘起来的秤锤,呼吸都急促起来。
马建国蒲扇般的手掌拍在马逢春肩上,他也估算出来了。
马逢春忍不住说:“柯知青那双手是神农给的吧!”
真的不得不承认,有的人天生就会这东西!
“有得有失,柯知青那身体,真下地能干什么活?”马建国说,人果然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马逢春抓了一把稻子,把里头的稻叶挑出来,“不用她干活,我把她供起来!”
田里能有什么秘密,柯颖莲播的秧苗长得好,大家都晓得,但当得知增产这么多时,都兴奋了!
这可是细粮,白花花的大米饭谁不爱吃!
柯颖莲还在知青点筛选地瓜,准备窖藏起来,来年春天好播种。
她就看到以小铃铛为首的小孩陆续往知青点跑来。
每个人手里都抓着一包树叶子,有的丢下就跑,有的还会跟柯颖莲说几句话。
柯颖莲瞅了下,这树叶里包着的是一些野果子、白茅根之类的。
怎么大家突然这么热情了?
(https://www.tyvxw.cc/ty51488626/40379794.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