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故事长卷.六祖惠能 > 第47章 ?第47章 苦乐年华(12)

第47章 ?第47章 苦乐年华(12)


再说惠能担着柴,不知不觉中,竟来到了上次胖和尚躺在山谷小溪上的那座独木桥前。但见小桥下的溪水“哗哗”地响着,流淌着。

        面对此情此景,惠能触及前尘旧事,不禁谓然叹道:“唉,景物依旧,人事已非!水源山道长已不在人世了,胖和尚呢?如今,你人在那方?”

        惠能放下柴,躺在桥头旁边一块状如沙发的大石上,神思悠悠中,耳边仿佛又响起“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的吟诵声……

        ……

        惠能仿如灵魂出窃,循声而去,“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惠能的耳边,好似又响起刚才的吟诵声。

        惠能环顾四眺,忽然之间,眼前出现一大奇观:在缥缈的雾幕上,一尊形态逼真的“水源山道长石像”端坐在水源山圣祖峰上,呈现出一个彩色光环,将道长整个身影映在里面,好像石像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

        刹那间,惠能被眼前这一奇景震撼了。

        莫不是水源山道长洞悉我惠能此行目的托道光显灵,天机示人?莫不是水源山道长仍活在当下,护佑着故土的悠悠山水,郁郁众生?

        当惠能从悠久的中华传奇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禅诗那玄妙的冥想之中回到眼前圣祖峰这尊  “水源山道长石像”时,更加感悟到眼前的奇景具有不可思议性

        ……

        惠能正想担柴过桥,远处隐约传来一阵悠扬婉转的牧歌声,间或,隐隐还听到走路激起的轻轻踏步声。原来,是一位倒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嘴里含着一片树叶吹出来的牧歌声。

        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眼前是一条小河缓缓流淌。

        惠能待那牧童走近桥边,开口问道:“小兄弟,刚才你吹的是什么歌?”

        牧童喝住了大水牛,坐在牛背上说:“吹没吹我知道,听没听你知道。若是我吹过,此时此刻怎么听不见声音了?若说没有吹,你又如何会因此发问呢?”

        惠能一听,情知今天遇到高人了,自知不是对手,便直截了当地说:“小兄弟,我觉得你说的这几句话,似懂非懂,乍一听,像是挺明白的,细一想,又稀里糊涂了。”

        牧童问:“大哥哥,没听懂?”

        惠能答:“没有。请小兄弟明示。”

        “那好,这次我给你说个明白的,听清了。”  牧童说罢,高声吟诵道:“东西街南北走,忽闻门外人咬狗。拾起狗来砸砖头,倒让砖头咬了手。稀奇稀奇真稀奇,麻雀咬死老母鸡。一只蚂蚁三尺长,老爷爷睡在摇篮里……”

        牧童如此一说,直听得惠能张口结舌:“这、这、这……这是什么歌?”

        牧童哈哈一笑,告诉你吧:“这是颠倒歌!”  牧童说罢,骑着牛过了独木桥,扬长而去。

        惠能呆立独木桥头,桥下绿水依旧长流。

        惠能见天色已晚,便挑起柴,过了独木桥,继续赶路。

        路过山林中央水潭之畔,惠能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住了,不禁停了下来。

        艳丽的晚霞,像打翻了的颜料,洒向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而夕阳却像喝醉了酒的诗人,投入到水潭之中,晃啊晃的把那一潭碧水染成了耀眼的鲜红,闪烁着、滚动着,不时向天外散发出红彤彤的霞光。

        惠能看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放下那担柴,在明镜般的水潭边坐了下来,自然而然思索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当他从沉思中惊醒过来的时候,发现那潭被夕阳染红的潭水变成了银白色。

        “不对呀?我感觉只坐了一会儿,潭水就变色了呢……”惠能自言自语,一抬头,只见一轮明月已升上了天空。

        水中倒映的月亮,万里无云的天空……

        此情此景,惠能触景生情,脑门洞开,“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两句佛家极高境界的偈语,竟然从他的口中吟了出来。

        这是何等开阔的境界!

        此时,之于惠能来看,水是水,月是月,因了月光的照射,水中有了月,月在水中。但水中的月,不是月,只是水的幻像;月在水中,是水的反射。这有点是是非,非是是的感觉。

        正如金刚般若波罗密所言,千万人心中,千万尊佛。千万佛如同千江水月,万佛即是一佛。以心觅佛如水中捞月。心无所求,安如止水,心佛相应,此心是佛。

        佛教云:人人皆可做菩萨,菩提意为觉悟,萨意为有情,菩萨即先知先觉、施益众生的修行者。印象当中,佛教对入教的仪式并不十分苛求,所谓“心中有佛,见人即佛”,更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

        佛门信徒虽多,皈依佛门的原因和目的却不尽相同,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有一个,可是因为水的不同而折射出千差万别的倒影。禅宗有很多精妙的小故事流传于世,禅宗所讲求的“顿悟”,正是佛家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希求人性中佛性回归的最好体现。

        未开悟之人,一丝不苟地遵循佛门戒律,在遵循中得到心灵的平静;

        将开悟之人,自遵循的过程中渐渐领悟佛家的精义;

        顿悟之人,已然参透了佛家的真谛,超然物外,不再为规则所囿。

        “秦时明月汉时关”,毕竟只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之中,沧海桑田,今日之月绝非古时之月,明日之月也殆非今日之月。

        江里有水,天上有月,只要千江里有水,千江上便都有月;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贵贱,是人便有佛性。

        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都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它便都会有明月。月光明亮,佛性自足;天月无所不照,佛性无所不在,道亦无所不生。

        “万里无云万里天”,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

        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佛性,在若有若无之间;世事,在虚实两界徘徊。如是,月也罢,水也罢,梦也罢,愁也罢,到了佛家那里,偈语曰:一切水印一月,一月印一切水。何等的境界!

        ……


  (https://www.tyvxw.cc/ty49498474/42898957.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