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隆万盛世 > 第314章 313表演

第314章 313表演


第314章  313表演

        这几日,京城市井的谈资里除了街头巷尾里传出来的鸡毛蒜皮小事,还有京城朝局发生的大事儿,又新增加了聊辽东大灾的话题。

        市井传闻中,现今的辽东已经是一副人间地狱的模样,什么饿殍千里,什么易子而食,反正是怎么惨怎么说。

        只是,这样的话题,在京城百姓口中传出,除了时不时叹口气外,大家却都是口沫横飞,兴致昂扬。

        百姓们谈这个,而在京官中谈论的缺已经从最初的请嘉靖皇帝下旨赈灾变成了到底怎么把粮食运过去。

        户部尚书贾应春提到的漕运难题已经在京官中传开,其实在此之前许多官员都或多或少知道此事,只是在谈论辽东赈灾的时候没有往这方面去想。

        现在听到当日在西苑的对话,许多官员这才恍然大悟,漕运还真的很重要。

        这年头,商人身后要是没有京官撑着,是很难在京城商界做生意的,光是顺天府和县衙那帮衙役就够他们烦的了,绝对可以把他们生吞活剥吃下肚。

        所以京官们,自然也知道近段时间因为南方大旱引起的漕运难题,漕运随时有断航的可能。

        只是,这会儿大部分官员还在犹豫到底该站哪头。

        是的,西苑御前廷议后的第二天,户部和在京各衙门的低品级官员,不少人都纷纷上书,请求嘉靖皇帝同意重开海路,将赈灾粮食由海船直接运往辽东,而不是如往常先通过漕运送进太仓库,再由此发运通过蓟镇运抵辽东。

        救灾如救火,这个时候耽误时间就是在草菅人命。

        而有人支持自然就有人反对,各大衙门里也有不少四五品官员上书反对海运济辽,至于理由那也是光明正大的,那就是当年太祖朱元璋明诏停止海运。

        支持者自然拿出当时的环境来说事,明初通过海运为开拓辽东的明军运输军需,而停运则是因为辽东军屯初具规模,当地已经能够自给自足才有此诏书。

        而现今的局势与当时那是天差地远,自然应该恢复才是。

        开玩笑,要是现在辽东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哪里还有什么辽东大灾。

        又是一场到底应该维护祖制还是应该救万民于水火的争论,不过大部分以前都是选择骑墙的官员,在大灾面前,心里的天枰还是逐渐转向支持开海运这一派。

        在他们看来,就算为了应对这次辽东大灾,开一次海运,先把人救了再说吧。

        都什么时候了,每天辽东都在饿死人,那帮子上官还在为怎么运粮食过去而争论,实在是品德有亏。

        支持开海运的奏章越来越多,只是上奏官员品级普遍不高,说出来的话影响力不够大。

        在京各大衙门里官员明显分化成了两派,不止是在奏章中互相攻讦,就是在衙门里见面也时常要说上两句,只是很快就会被旁人拉开。

        不管支持还是反对,对于下属公然顶撞自己,任何人都会很恼火。

        不过,这年头的大明朝廷,上官对下官的约束力还真不大,他们很难因为政见不合就对下属打击报复,这玩意儿要是被御史知道了,参自己一本,也是够自己喝一壶的,所以就只能是撸袖子对喷,也不讲什么上官该有的官威了。

        或许,也只有都察院的御史们没有参与到这次的争论中,因为他们还在衙门里争论,到底该派谁去南方购粮。

        这可是一个肥差,户部发银六十万两,就算按常例漂没,到手也差不多有五十万两,自己一过手随随便便就是几万两银子到手。

        送价值四十万两银子的粮食到辽东,自己真的是太善良了。

        到时候粮食送到,活人无数,辽东百姓是不是还要给自己建个生祠。

        要真是如此,那自己到底要不要接受

        这就是有志于此差事御史们现在想到的,不少往日关系不错的御史,这会儿也因为争夺差事搞得关系僵硬。

        心中蠢蠢欲动的人不少,下场些奏疏陈情的也不少,但是在偌大的京官群体里还是小众。

        到目前为止,更多的官员也只是心里歪歪,但却没有跟风上书。

        而此时京城内城里一处酒楼,一个能摆上几张桌子的大雅间里,一帮子青袍官员正围着酒桌喝酒,气氛很是火热。

        酒酣耳热之际,中间酒桌上一个年轻的官员忽然站起身来,他手里端着酒杯,故意咳嗽两声吸引周围几张桌子的客人们的注意力,随后才大声说道:“今日召集各位同年来此,一是和各位年兄聚一聚,这俩月大家都忙于王事,也没时间出来喝喝酒,联络下感情。

        二嘛,则是这两日,广德在家里又好好想了想,许多兄长可能也知道了,前几日在下也曾经上书请求朝廷为辽东百姓计,将赈灾粮食走海路直运辽东。

        广德上书那会儿,西苑里应该还在讨论赈灾事宜,只能说广德当初的想法和户部贾司徒是不谋而合。

        这几日,朝中不少人因为此事互相上书,相互攻讦,广德看了实在有些不安。

        可是通过这两日在家闭门,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只有开海运,赈灾粮食直抵辽东才是辽东百姓活命的出路。”

        说话之人自然就是魏广德,虽然那日会面后,他们已经计划发动裕王府、魏广德同年还有徐阁老门人全力支持户部尚书贾应春提出的重开海运的设想,但是在最后实施步骤上又进行了细化。

        反对高拱全力支持的自然是魏广德,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要是大家一开始就全力出手支持,那么反对派就会快速集结起来,联合反对开海,如此很可能把救灾之事耽搁了,变成一场朝堂党争。

        最后讨论的结果,自然就是现今的局面,裕王府能够影响到的官员率先出手,也包括户部的官员,老大都出言发声了,下面的官员能不支持吗?

        何况,这也是最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反对可以,拿出切实有效的手段来。

        由此,支持开海的第一炮就落在了裕王府和户部官员头上。

        贾应春是谁的人,当然是裕王府的人,裕王府出面力挺合情合理。

        至于第二炮,自然就是让魏广德的那些同年们一起上书支持。

        现在魏广德那一届的进士,已经不能叫新科进士了。

        嘉靖三十八年开春,新的一场会试和殿试先后举行,“新科进士”这个头衔已经换人了。

        己未科殿试金榜一甲三人分别是丁士美、毛惇元和林士章,其后还有二甲八十五人,三甲二百多人,现在他们才是京城的风云人物。

        这,或许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至于徐阁老的门人,则是最后发动的一环,因为这些人的品级可要比前两波人高一些,影响力也更多。

        至于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魏广德想要给在京官员们一种感觉,那就是开海运济辽东是大势,支持者在逐渐增加,分量也在逐渐加重。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由此,让更多人选择支持他们而不是如往常般搬把小板凳坐一边看戏,支持仅停留在嘴巴上。

        而现在,就是发动同年们响应的时候,魏广德专门包下这里邀约留京的同年一起赴宴,游说此事。

        其实在座同年都已经知道了,魏广德在当天下午,西苑还在廷议的时候就已经上书请开海路运送救灾粮食支援辽东,为此在第二日还有两份弹劾他的奏疏被递交到通政使司。

        只是,魏广德面对有人弹劾并没有上书自辩,而是在尹掌院那里请了几天假就躲回家里闭门谢客,大有一副“独坐小楼成一统,管他东南西北风”的架势。

        而在昨日,魏家的小管家张吉就开始在京城各家奔波,下了今日这份邀请函,魏广德要请同年们来此赴宴,其实大家心里或多或少也有了猜测,只是现在一听果然如此。

        其实能坐到这里的,都不是笨人,笨蛋早就在历次科举中被筛掉了。

        魏广德支持海运济辽,在大部分人看来是正解,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反对的声音,大家也是心知肚明,这里面的利益有点大。

        至于要不要上书,和魏广德站在一起,各人心中也有小九九。

        现在大家都已经做了几年官,也不似当初那么单纯了。

        还好,因为魏广德上书的时间早,同年里倒是没有人为此认为魏广德和贾应春,和裕王府有什么瓜葛,而仅仅认为是凑巧。

        “各位同年,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海图,这两日为了争论此事,已经不少人应该都查阅过,至少也知道其中详情。

        我只想说,我辈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管他们为什么反对救辽东百姓,但是我初心不改。

        现今唯有海路能快速向辽东运送足够的救灾粮食,为江南购粮争取时间。

        大家也知道,户部调太仓米五万石集运辽东,可现在却不知道该怎么运过去。

        走陆路过蓟镇,那北边的崇山峻岭广德可是见识过的,据说出了山海关,依旧是山外山,粮食运送人吃马嚼,又要浪费多少,这可都是辽东百姓的救命粮。”

        魏广德洋洋洒洒说了半天,伸手抹了抹眼角,似乎是说到动情处眼角湿润了似的,最后把手中酒杯举起打了个圈,盎然道:“广德在此恳请各位,支持广德,上书请开海运,五万石救命粮自天津海口入海直抵辽东,耽误不起了。”

        说到这里,魏广德不觉眼圈微红。

        那玩意儿有点辣眼睛。

        开海,还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先把口子撕开,用五万石救命粮的借口争取更多官员的支持。

        一旦口子打开,后续还有救灾粮,还有本该通过漕运的漕粮因为大运河断航,完全就有理由走海路进京了。

        魏广德的策略,自然就是蚕食,一点一点把口子打开。

        国内的海路运输打开以后,再考虑真正意义上的开海,建立海关和对外贸易。

        只要有钱了,大明朝应该就能够撑下去。

        或许有人会觉得有银子没粮食,面对将来的危机依旧无法可解。

        其实以魏广德这个半吊子历史迷,或者说历史文盲更准确,在他的意识里,因为还有后世的记忆,所以他丝毫不认为有钱还有办不成的事儿。

        那些外国船来中国难道是空船?

        或者船上只带银子?

        给劳资装满粮食过来,粮食抵关税,只要朝廷手里有足够赈灾的粮食,就不怕各地灾荒频发,不怕灾民流离失所。

        有吃的,他们就不会闹事儿。

        以大明地方官员们的尿性,赈灾粮食不可能全发下去赈灾,各级都要扣下一些,估计也就让下面的老百姓能不饿死就算有良心。

        不过这样似乎也好,吃饱了也怕他们闹事。

        官员还是要监督的,那就多派御史下去,至少保证不饿死人就行。

        魏广德一番声情并茂的演出,首先就获得了他老乡们的支持,劳堪第一个站起来,手里端着酒杯对着其他人说道:“善贷都说到这份上了,为了辽东千千万万的百姓,这奏疏我写了,今晚回去就写,明日一早我就递交通政使司。”

        话音落下,杯中酒水酒杯他一饮而尽。

        随后,诸大绶、陶大临、张科等人也纷纷起身,嘴里说着和劳堪一样的话语,都是支持魏广德的。

        其实大家现在官职真心不高,在官场历练两年也变得精明起来,不过魏广德这番表演还是成功征服了众人。

        魏广德说的没错,这个时候出言支持走海路运送赈灾粮食就是活人的善举,为何不为?

        若连句真心话都不敢说,那这官做起来还有什么意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就是他们这些官场中人最初的心声,只是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浸泡了两年,似乎就已经不再干净了。

        这个时候,许多人不觉有了一种感觉,似乎为了辽东百姓生计,自己上书支持走海路济辽,才能够洗去这两年身上沾染的污垢,自己也能找回初心,重新成为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白莲花。

        很快,酒桌氛围再次被点燃,所有人都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嘴里说出几句豪言壮语,然后一口喝光杯中酒


  (https://www.tyvxw.cc/ty49410922/123105808.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