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此间月明 > 第3章 绕柱

第3章 绕柱


春雨湿寒,常阿婆腰间的旧疾复发得厉害。

        昨晚睡得不好,但她不能贪懒,撑着枕榻坐起了身。捶一捶酸痛的腰,虽然这种法子早就没什么起效。

        从悬月楼到自家村头,未修官道。乡野泥路难行,因此常阿婆最近都是和常欢一并留宿在悬月楼过夜的。

        窗外天光大亮,另一张小床上的被子已叠得整整齐齐。不过铜镜旁的木匣子没有关拢,菩提子串作的手钏被搁忘在桌上。

        到底还是个孩子。

        常阿婆搀着腰,替外孙女把心爱物收好。

        常欢赶在开市前挑着扁担去集贤镇兜卖了一圈清明螺,眼下已经回来,正在大堂收拾桌凳,帮着少萝招呼客人。

        一转头,瞧见阿婆蹒跚走到楼梯口,常欢连忙上去扶着。

        众人已吃过早饭,云唐和赵轻桥在厨房洗碗备菜。站在柜台后核账的阿宝将温在灶头的茶粥盛出来,端给阿婆尝味。

        阿婆年纪大了,盐的分量需额外多放些。

        如今是长德七年,无论京畿贵地,抑或州县山村,已然没有人按旧时煮粥的法子来煎茶了。

        赵轻桥除外。

        不仅将当日城南茶棚中被长安风流客讽为下下品的佐料全然保留,她甚至反其道而行,特意请常阿婆在茶汤里多添了一味料——稻米。

        坐实了茶粥的笑名。

        清糯不腻的茶粥,引得城墙内外客似云来。石大叔与石大婶察觉这地利人和,率先在悬月楼近旁支起了买卖摊子。

        十里八村的贩夫田叟陆续效仿,杂草丛生的西南城郊不消三月便被踏为平径,竟生成独立于集贤镇以外的另一方墟市。

        镇建于市,市随镇起。

        蓬篙庶民们扬眉吐气,不必再仰听城鼓过城门,意气风发地自筹了款额要立地界碑。碑址就定在悬月楼的檐柱前,碑文由常为乡亲代笔写信的石秀才来撰。

        碑文末段有一句是,蒙上恩而遥镇。

        上遥镇这三个字便顺理成章被刻到地界碑的正面。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难得的晴光衬得街市间的烟火热闹融融,少萝索性去将窗扇通通敞开。

        穿堂风染着桃花香,吹得檐下灯笼招摇晃,她的目光难以避免地触及檐柱旁碑背的刻文,唇畔的梨涡更深了。

        常阿婆慢慢地啜下粥。

        阿宝从柜台里取出一篮香烛,常欢待会儿就要出门去城隍祠祭拜了。往年都是常阿婆祖孙俩一起,但今年阿婆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住,只好多谢阿宝愿意请假陪同。

        跑堂的少萝顺手把常阿婆放在桌上的空碗收进厨房。阿婆叮嘱常欢要早去早回,别让阿宝今日的工钱全扣没了。

        常欢嗯嗯地答道:“我步子走快些,或许能赶在午饭回来呢。外婆要记得,我的长寿面里得敲两颗蛋!”

        “好好好,外婆等你回来,给你煮鸡蛋吃。”

        常阿婆的脚步停在了门口,目送着两个小姑娘沿着二丈高的城墙向南走远。

        然后转身去了厨房。

        今日是常欢十五岁的生辰,但她脸上的笑容却在与常阿婆道别后逐渐消失。

        “阿宝,你的字取好了吗?”

        “没呢,”阿宝摇摇头,“我爷娘才识得几个字?就连‘阿宝’这个大名,也是捡便宜拿诨名顶来用的。”

        悬月楼对面有个卖拨浪鼓的行脚商,光顾的客人多半是抱着婴孩的。每回看见人拿着新买的拨浪鼓咚咚咚地唤着“阿宝”逗小孩,石阿宝的眼皮都忍不住要抖一抖。

        “这几年世道顺,他们说是为我攒了笔好嫁妆,所以琢磨着另花些钱找算命先生给我取个兴命旺财的好字,再凑个牙尖嘴利的好媒婆,将来定要攀上个家境殷实的好夫家。”

        阿宝说到最后,语气里尽是无奈,看了看常欢的表情,故作轻佻道,“怎么,刚满十五岁,你就愁着待字许嫁了?”

        谁料平素温良的常欢竟然毫不避忌地承认道:“是啊,我愁嫁了。”

        外婆年迈,附在身子骨里的毛病每况愈下。然而即便如此,她还是坚持要留在悬月楼,一日不落地上工。其所劳心的,无非也就是要为常欢这个少孤失怙的外孙女多多筹谋些嫁妆。

        她时常望着个头已出落得比自己还高的外孙女,恍惚道:“等香兰的女儿嫁人了,寻着半生的依靠了,老婆子我呀,就可以安心去陪自己的女儿了。”

        香兰是常欢阿娘的闺名,害喜的症状变得严重之前,一直在集贤镇上的织绣坊做工。

        常欢也想学刺绣。她羡慕那些玉指纤纤的绣娘,也羡慕少萝的心上人是饱读诗书的状元郎。

        但是身世摆在她面前,常欢不得不在悬月楼干着挑担叫卖结现钱的活计。她不能让外婆一个人赚糊口钱。

        常欢同阿宝聊着心窝子里的烦事,脚底没留神,踩着石阶上的青苔滑了下。

        好在二人是搂着臂弯并肩走来的,有阿宝拉扶,常欢没有摔着。只是挎在左腕的竹篮歪了歪,带来供奉的苹婆果滚落在地上,沾了些泥。

        供品扔了不吉利,常欢看着近在眼前的城隍祠说:“附近有一片溪流,我拿去洗洗。阿宝,你先进去歇会子吧。”

        阿宝探一眼祠堂后幽深的竹林,隐约生出些担心道:“我陪你一起吧。”

        “不用不用,”常欢莞然道,“我每年都跟外婆来祭拜,路熟得很。这里偏僻,野猫野狗也常有,你把篮子里剩下的物什提稳看住,就足够了。”

        说完,常欢径自往密林深处去了。

        再回过神时,她正跪坐在公堂上。

        县令问什么,常欢便答什么。

        但她还没答完,身旁被捆猪扣勒得肚挺臀肥的官家子就开始嚷嚷。说是手疼脚疼,叫县令赶紧松绑。

        县令冷着眼点点头,衙役们迅速把绳子解开了。

        那人扭一扭脖子,抻一抻手,叫嚣道:“石县令,我刚刚说过了,我冯谅,是江南道榷茶使冯陈褚的儿子。”

        “单是我革带上嵌的这枚于阗玉,去青楼里点个花魁都绰绰有余,又何必自讨无趣强上这乡野丫头?”

        “是这女子想使仙人跳,勾引我在先。”冯生信手指向常欢,流畅的说辞仿佛排演过不止一次,“见我不愿花钱打发,她便破罐子破摔,自毁衣衫污蔑于我!”

        话毕,他打量起高坐于堂的石端阳,状似疑虑地问道:“石县令,我常听下人说,民间县衙八字开,有力无钱莫进来。你们曲江县的民风如此狂浪,你该不会与这女子串通好,要判我入狱、诈我钱财吧?”

        “荒谬!”石端阳拍下惊堂木,震得县衙月台上的围观者亦齐齐噤声。

        “若非强迫,你额头上的鞋印从何而来?她一个柔弱女子,怎能绕过那些会使拳腿功夫的家仆,伤你如此?”

        冯生一时语塞。

        他以往确实没这样被人当头踹晕过,因此未曾编排过相符的应对。而且,他连踹晕自己的是什么人都不知道。

        力道这么大——反正,不会是女人。

        那就是……

        “是情郎!”冯生暗赞自己的灵机一动,面无假色地讲陈道,“石县令,她伙同情郎想给我下仙人跳,额头上的脚印就是铁证。”

        此言一出,堂外又起哗然。

        诚然冯生嘴脸可恶,其所托言辞倒委实有一分道理可依。且情郎这类捕风捉影的供据,仅靠一个女子孤身自证清白——难呐。

        但倘若,案发现场不止她一个女子呢?

        常欢转过头,视线来回地在月台上扫寻着阿宝的身影。

        然则四目相对时,阿宝正被石大叔和石大婶一左一右地架着,捂紧了嘴拉扯出旁观听审的人群。

        阿宝……

        常欢无声地瘫坐回地上。

        眼角的泪痕已经干涸。

        堂上问的是□□案,而今她衣不蔽体。即便侥幸胜诉,也只配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外婆痼疾缠身,却仍不肯停工休养,只惦记着帮她谋求到一个好归宿,才敢了此残生。而她自己,提贯了重物的双手早已拿不稳绣花针。

        织绣和嫁人,不论是哪一条路,皆已走到了尽头。

        见常欢久无言语,冯生更觉她软弱易欺,便愈发甚嚣尘上,反倒要议起常氏疑似私通的罪名。

        双方各执一词。

        石端阳不得不循例扔下各笞二十的令牌,以破僵局,讯问实情。

        冯家幺儿急了眼,从来没受过这等委屈。

        他遏不住怒骂,急吼吼地威胁道:“石端阳,无凭无据殴打朝廷命官的儿子,信不信我阿爷今晚就能摘掉你的乌纱帽!”

        闻言,负责行刑的皂班衙役手下的力道顿时虚了大半,三五个壮汉竟按不住一个粉面郎。

        公堂成了闹剧场,冯生绕柱躲棍杖。石端阳只恨云姜分身乏术,此刻押着冯家奴仆在班房。

        倏地,常欢奔至录事身后,一把夺走其笔下的供状。

        “常氏,你做什么!”石端阳出声喝斥,场面顿时静止。

        常欢咬破唇角,以指蘸血。再抬手时,录有冯生供词的状纸上书着一个“冤”字。

        常欢面如死灰,对着录事道:“你接着记,半字不可漏。”

        录事瞟了眼县令,怏怏地拿起了笔。

        没人想得到这个十五岁的小姑娘接下来要做什么。

        她明明是原告。

        常欢说:“明府在上,乡里为证。民女常氏,愿曝身躯于公堂,请稳婆当场验明清白,以驳冯谅构陷我私通情郎之谬言。”

        “民女常氏,血诉江南道榷茶使之子冯谅,□□未遂之罪。”

        “举头三尺有神明。敬以一死,请天诛之。”

        赵轻桥扶着常阿婆从临时打烊的悬月楼赶到衙门时,正望见常欢一头撞死在白墙上。

        像一颗打破的鸡蛋。

        当晚,冯使君果然派人来问石端阳的乌纱帽。

        石端阳稳坐在书案后,看着韦县丞缓缓打开手捧的锦盒。盒中端放着一顶乌纱帽,帽上所缀玉饰成色不菲。

        “是于阗玉吗?”

        韦昌有些意外,想不到石端阳这个穷酸书生在长安城才待两年,竟已识得看玉色。他将锦盒搁放到桌案上,见石端阳正襟未动,便又往其眼底推了推。

        石端阳确实看得更清楚了,帽上缀的是五块玉。

        “冯使君接到今上的敕命后,一直奔驰于江南道中体察民情,履行检收茶税这项新政。虽于近日抵达曲江县境内,却未能找到闲暇与府君相叙。因此托下官带来礼物,以贺府君入仕新喜。”

        韦昌言罢略作揖拜,道:“府君是状元郎,文才题名雁塔。按照前朝礼制,缀玉五枚是几品官,就不必在下细说吧。”

        石端阳沉默片刻,凝重道:“可我读的,是本朝律法。”

        韦昌眉梢微挑,料知此事不好办。

        但冯陈褚的帖子指名道姓地递到了他这个县丞的手里,韦昌只能硬着头皮道:“按本朝律法,该判冯生如何?”

        石端阳答:“□□未遂。杖一百,流泷州。”

        冯使君已年逾五旬,如今女儿绕膝,止独有一子,可想其娇生惯养的姿态。这样的刑罚加诸在冯谅身上,大有性命之忧。

        韦昌说:“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冯生能活,你亦能活。”

        石端阳问:“怎么活?”

        韦昌答:“偷梁换柱。”

        冯家多的是签了卖身契的壮仆,待其披头散发地掩住面容替冯生挨过这一百杖,届时新帽换旧帽。冯老的谢意已在今晚的礼物中表明。

        冯陈褚还是很青睐这个后生郎的。他早就听说,曲江县令这一职位是钦点下来的。

        此时衙门的前厅后堂已寂静无人,只偶尔会有巡夜的戍卫经过。昏沉的灯笼在纸窗外轻晃,渐行渐远。

        好一个“柱”字。

        石端阳不禁哂笑。

        公堂之上,冯生绕柱。律法之下,偷梁换柱。

        国家栋梁就是被这些蠹虫给蛀塌了!

        韦昌听见他这样不留情面的驳斥,便直接半威半吓道:“先有家,才有国。若因告罪钦差丢了官,恐怕全家难保。”

        但石端阳已没有家人了。石老爹年迈,已过世五载有余。

        “那是你的养父。”韦昌漠然提醒道,“你的亲生父母,如今还住在集贤镇的许家宅院里,正为你的同胞阿妹张罗定亲呢。”


  (https://www.tyvxw.cc/ty46515649/42759798.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