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摊丁入亩,杀戮背后的原因
“那个蓝玉的事,你不打算跟朕说两句?”
朱元璋的声音淡淡的,可熟悉他的人却知道,越是这样,皇帝越是生气!
常遇春平时可以跟老朱嬉笑怒骂,放荡不羁,可是在此时,他显得异常老实:
“陛下,臣已经将他打了个半死了,接下来您自行处置!”
“蓝玉犯了军法,军中喝酒,妄图奸淫妇女……
这些哪一条,都够朕砍他人头!”
常遇春低着头,陪着笑,他知道皇帝说的这么个道理。
不管从哪个角度说,蓝玉都应该被军法处置。
有一点朱元璋其实没说,那就是这件事还牵扯到王保保和张异。
王保保是朱元璋真心想要拉拢的人,观音奴如果真的被他侮辱了,朱元璋如何收伏王保保?就算收服,那也是用他蓝玉的人头。
而另外一位,在老朱心目中的位置,恐怕比王保保更为重要。
常遇春心里只是庆幸,张异在蓝玉手中没有吃亏,对蓝玉也没有多少怨气。
他在北方,已经跟张异道过歉,对方虽然不置可否,却也没有要追究的意思。
但这些因素加起来,常遇春还真没信心保下蓝玉一条命。
“陛下说的是,您不管如何决定,臣绝无二话……”
朱元璋看了常遇春一眼,老常跟他太熟悉了,也明白他的处事风格。
如果常遇春求情,说不定老朱还真的杀了蓝玉,可是常遇春一副您看着办的表情,朱元璋反而犹豫。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虽然老朱看不上蓝氏,却认可蓝玉的本事。
这家伙是未来大明第二代将领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他的身份,也是朱标最好的依仗之一。
常家的资源,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蓝玉本身也没有造成多严重的后果。
老朱一开始就没有杀了蓝玉的心思,却不能就这么轻易放过他。
常遇春想当这个好人,不行?
能当好人的,只有自己的儿子。
“那就将他押回去,打入诏狱!”
朱元璋的话语,让常遇春脸色大变,老朱虽然没有杀了蓝玉,可打入诏狱也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那个地方,不死也要被折磨!
进去容易,出来可就难了。
只是常遇春也知道,既然皇帝当场没杀,就好有转圜的余地。
如果他继续求情,反而不美。
朱元璋说完蓝玉的事,还不打算放过常遇春:
“遇春,打仗你跟徐达差不多,可在治家上你也上点心,就你那个老婆折腾,可是要折腾出事来的!
她这样,她弟弟也这样。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蓝家是什么呢?”
常遇春脸色颇为尴尬,朱元璋的话,他何尝不知道。
蓝氏的性子,还有蓝玉的性子都是一个模样出来的。
爱惹事,也不怕惹事。
“还有你儿子……
跟你没有半点像,倒是和你夫人……”
老朱道:
“常茂,你也要多看着点……”
常遇春知道前阵子的事瞒不过他,赶紧说:
“陛下,臣知错了,臣现在让常茂从底层做起,他要是还那样,就活该他死了算了……”
“朕也知道你的难处,别人带着孩子去北境,是带去立功的,可你倒好,就怕他立功!
你既然想磨他,就随你吧!
玉不琢不成器,希望他能理解你一片苦心……”
“是,陛下!
陛下想在这里,等张异回来?”
常遇春小心试探道。
“既然都来了,就多住些日子,上次太子监国做得不错,朕这次再考验考验他……
让他跟胡惟庸,汪广洋斗法去吧,朕难得清闲……”
常遇春笑道:
“陛下可不是闲的下来的人,我还没回来就听到北上的同僚说,您这阵子已经开始杀人了……”
本来愉快的氛围,伴随着一句杀人,变得阴冷几分。
沐英等人也隐约听到,最近锦衣卫的反扑。
北方的胜利,证明了前边的事情,不过都是皇帝布下来的局。
所以锦衣卫这边,自然也不用再低调。
从毛骧重新出现在应天,接管锦衣卫开始。
一场跟三年前一样的屠杀,已经开始。
锦衣卫一南一北沿着两条路,一路杀上去。
观音奴一路逃亡,她所过之处,都是鲜血绽放的血莲花。
浙江虽然不是重灾区,可在皇帝有意清扫前朝余孽的情况,不少人也遭了殃。
在许多人眼中,皇帝仿佛不是来南巡的,而是给锦衣卫镇场子的。
或者说,他故意避开了朝中那些文臣,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始巡查浙江。
朱元璋不在,朱标就要面对胡惟庸,汪广洋等文臣的刁难。
如何应对这件事,也是老朱对他执政的考验。
常遇春等人大概猜透了皇帝的心思,也明白他为什么不急着回去了。
“遇春呀,你在浙江也有一段日子,这浙江你怎么看?”
“好山好水,好地方!
这里和臣去过的其他地方不一样,似乎,更……”
常遇春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努力才想出一个:“活泛……”
“活泛,不错!
你可知,这一切起源于朕几年前的改革,这改革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开了一家工厂……”
朱元璋将当年张异与他合伙开的工厂的事,告诉常遇春。
跟皇帝合伙做生意,还能每年拿到分红?
常遇春暗暗咋舌,这两件事可一件都不容易。
朱元璋就是从这家工厂开始,决定税务试点。
而这几年的试点,浙江的税收比以前提高了整整两倍。
汪广洋凭借优秀的政绩,成功回到中书省成为一人之下的左相。‘
可在场等人却听出朱元璋的意思,这件事真正的推动者,其实就是张异。
张异,张异……
似乎有许多重大变革之后,都有他的影子。
朱樉忍不住说了一句:
“父皇,恕儿臣直言,张家弟弟所做的一切,已经胜过您手下任何臣子……包括李先生……”
朱元璋无声点头:
“如果张异是个读书人,朕不介意让他封侯拜相!
可他是个道士,朕有许多事心有顾虑!
不过你也别急着为你朋友说话,朕自有分寸……”
“遇春,朕这次前来,也是将这臭小子交给你,你好好操练他吧,回头朕也要去杭州走走了……
那小子到慈溪之后,你带着他过来找朕!”
常遇春闻言,若有所思。
<div class="contentadv"> 将常遇春等人打发走后,朱元璋留下朱樉。
“以后的路,你只能自己走了!
想当好秦王,你凭你自己的本事……”
朱樉百感交集,老朱说的秦王,不是陕西的秦王,而是日本的秦王。‘
他那点不能言说的也信和不甘心,皇帝心知肚明。
此行一路,皇帝该做的都做了,接下来就靠他自己走了。
“儿臣,谢过父皇!”
“好好表现,朕会看着你,你若不让朕满意,朕也不会将你送出去!
行了,你出去吧,从今天开始,你就去玄武军的营帐中睡去!
等过阵子,朕再来看你……”
朱樉无声点头,问:
“父皇,您为什么不在这里等着?”
“朕好不容易出来一次,当然要好好走走!
这民间的事情,不走看不清楚!
朕不但要走,还要带着某些人一起走……”
朱樉不知道皇帝说的某些人是谁,但他灵光一闪:
“父皇,您这次打算微服出巡?”
得到皇帝的肯定的答案,朱樉惊呆了……
有三年前的前车之鉴,皇帝居然还打算如此?
“左右都出来了,朕有些事,想要亲自看看!
关于多年前犹豫的一件事,朕也想看看百姓的反应,再决定是不是推行……”
“可是父皇,这很危险……”
“朕知道,小心就是!朕这次不会逞强,你放心!
且朕这次会带够护卫……”
朱樉终归没有劝动朱元璋,他明白父亲自然有父亲的把握。
再想想,如今整个江南,人人自危,锦衣卫已经把该找的人都找得差不多了……
朱元璋离开慈溪,前往杭州。
新任的杭州知府和浙江平章政事前来拜访,老朱将他们打发走了。
不过有个访客,老朱却先在见他一面。
“刘先生……两年没见了……”
朱元璋见的人,是已经告老两年的刘伯温。
君臣二人相见,百感交集。
“臣没想到,还有见到陛下的一日,陛下安康,臣心甚慰!”
“先生可安好?”
“多谢陛下关心,臣很好……”
朱元璋闻言莞尔,他知道刘伯温这段日子过得不是很好,尤其是胡惟庸发动御史台一直在告他。
连谋反的事都能说出来了。
这种明显的诬告,老朱自然是不信。
可远在青田的刘伯温,可未必能坐得住。
浙东一派,自从杨宪和刘基去了之后,虽然在朝堂上依然有一定的根基,
可真正意义上的领袖,却已经没有了。
他多看一眼刘基,也不知道这老头会不会后悔当年没留好接班人就走?
像李善长全力培养胡惟庸,他现在就获得了极好的助力。
而浙东派,章溢也许还在勉强维持,可章溢本身也做不了几年了……
“陛下,臣这次来,还有其他事为陛下谏言!”
“可是最近锦衣卫的事?”
朱元璋预判了刘伯温的预判,让刘基半天说不出话。
随着北方战场胜利传回来,关于朝廷那场布局,也逐渐揭开面纱,皇帝用心布置的局,到了收获的时候。
他收获的是胜利,可其他人得到的却是苦果。
锦衣卫的触底反弹,展露出来的是远比以前更凶横的风格。
江南尸横遍野,无数的江南富户,大儒名士,被杀头抄家流放。
这次的杀戮,波及的范围比起海盗案那次更广,也更加残酷……
刘基已经听到不少老友,上了朱元璋的黑名单。
“陛下,臣从未见过任何一朝皇帝,如这般杀害士子……”
“不能为朕所用,却整天想着怎么引蒙古人入中原的人,朕要他干什么?”
老朱的反问,让刘伯温默然。
皇帝和江南士子的暗斗,大概也是朱元璋如今放任锦衣卫乱杀的原因之一。
洪武两次大考,许多人拒绝参加科举。
这导致朱元璋对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颇有微词,甚至动过停了恩科的想法。
这些人为了逃避朝廷的举荐,上山的上山,归隐的归隐。
一个个摆出我就是不屑给你效力的态度,老朱不杀他们杀谁?
以前是没有借口,可如今造反的借口也有了……
“不提这些了,先生既然来了,就陪朕多住几日!
然后,在陪朕走走……”
“走,陛下准备微服出巡?”
刘基从朱元璋最近的动作,似乎明白什么?
“有些东西,需要朕亲眼见证,才心中有数,毕竟涉及改革,不重视不行……
当年那小子给朕留了一个建议,朕怕动了天下的根本不敢用,
不过这些年,浙江的经验挺好,推广到其他地方,也算顺利!
所以呀,朕就不得不考虑了……”
刘基眉头一挑,他归隐这两年,正好见证浙江商税改革。
从地主们的反对,到后来接受。
整个浙江的税收在增长,但浙江百姓的日子,也逐渐有了盼头。
浙江人本就重商,这个改革算是让浙江吃到第一波福利。
可就算是商税改革,当年也引起轩然大波,甚至皇帝推广的时候,天下也有不少富户反对。
朱元璋这次在南方的杀戮,多少也是为改革开路的过程。
而既然连朱元璋都要小心翼翼的对待的事,肯定不会简单。
是农业税……
以刘基的聪明,自然也猜出了老朱的想法。
商税改革尚且波折不断,能让皇帝慎重对待的,大概只有天下之根本的农业税了。
“陛下想要改革农税?”
刘基猜出这个不难,朱元璋其实一直在做这件事,只是徐徐图之。
想要改革农税,首先要知道天下田亩。
可地方无论是百姓还是基层官员,都不太希望朝廷知道这件事。
所以朱元璋推行里甲制,制作黄册,就是逼着百官将手中的数据交出来。
这本身也是改革的一部分,但很显然并不是老朱所言的改革。
他要做的事,一定是推翻现有制度的大事。
摊丁入亩!
朱元璋沾着茶水,在桌子上写下四个字。
(https://www.tyvxw.cc/ty45863144/122554117.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