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入学考试
次日一早,郑姨娘就来到陈璎屋里,非要亲手给她梳一个双丫髻,梳完了还要绑一个垂着珍珠的红头绳,然后在眉心点一个红点,看上去倒是十分讨喜,颇有点观音座下童子的意思。郑姨娘仔细看了看,十分满意陈璎今天的装束,笑着说,“世间再没有比小娘子更可爱更漂亮的女娃了--今日去学里,先生一定会十分喜欢你!”
陈璎很是无语,深恨自己这个身躯只有七岁,只能任由郑姨娘搓扁捏圆。
用完早点,郑姨娘送陈璎前往正院,快到院门口的时候和她说,“姨娘晚些过来和夫人请安,小娘子先进去了,第一日上学都要仔细一些,书念的好不好并不要紧,认得一些字识得一些礼就行了,你身子骨还弱,千万不要太辛苦了。”
这话一看就是亲妈,只有亲妈才会觉得你读书好不好的不重要,身体好就行了。
郑姨娘转头又吩咐绿云,“你且好好的伺候着,记得小娘子要按时吃饭,不要让她读书太辛苦。我自然记得你的好。”
绿云立刻给郑姨娘行礼,说“伺候好小娘子原是婢子的本分,姨娘且宽心便是。”
陈璎去正院和蒋氏请安。蒋氏说,“回头你和二娘三娘一个车去,晚上一个车回来,可记住了?”陈璎立刻点头说记住了。旁边三娘方绮蓉撅了撅嘴,想要说什么,二娘方玉蓉拉了拉她,随后笑着对蒋氏说,“都记下了,母亲放心,我和三娘会照看好五娘的。”说完对着陈璎微微笑了笑,看上去十分的温和。
方玉蓉的长相有些随卫姨娘,柳叶眉,丹凤眼,十分的清秀细致,行为举止似弱柳扶风,举手投足让人有说不出的怜意,神色之间却又颇为端庄,让人观之可亲。联想起之前的书和字帖,便知卫姨娘在女儿身上寄予厚望,也花费了很多心思去培养她。
再看方绮蓉,嫡女出生,相貌大气端庄,十分明朗,然而因为从小被骄纵,因此说话直接,喜恶都写在脸上,虽说常常都神采飞扬,但说话行事也往往不顾后果,只图一时之快。
此时方绮蓉被方玉蓉拉下,也没有再多话,就自顾自的往院外上车去了,方玉蓉也浅浅给蒋氏施了一个礼以后跟着走了出去。陈璎此时作为五娘子方燕蓉,对着蒋氏告退后,也就带着绿云往外院走去。
陈璎看到车的时候,有些想捂脸,方燕蓉作为一个七岁的女童,横向发展的比较好,但个子并不高,还不及车辕高。纵使边上放了小梯子,她也费了一番功夫,终于手脚并用的爬上了车。上车后,她忍不住擦了擦汗,想自己前世那样的尊贵,再没想到有一天竟会这样的丢脸。
方绮蓉一脸嫌弃的看着她,方玉蓉倒是对着她微微笑了笑,说道,“五妹妹再过些时候就会长高了,到时候上车就容易多了。”陈璎对她回以微笑。方绮蓉在一边说,“少说两句,我昨晚没睡够,要休息!”
车子于是一路安安静静的行到了方氏族学门口。
方氏族学占地有七八亩左右,方府驾车出来大约需要三刻钟才到。方远自己虽然官做的不大,至今也只是五品头衔,但是培养的四个儿子中有两个考中了进士,一个中了举人,其中嫡长子方子风官至翰林院伺读,娶了国子监祭酒的女儿丁氏为妻,当年还曾给年少的太子讲过课,学问十分的好。因此方氏族学在汴京城名声在外,自从开始收外来子弟以后,每年慕名前来附学的小郎君小娘子便络绎不绝。
只因当世一些名闻天下的书院俱十分难考,一般如果家境较好且基础尚可的学子,在京畿或者附近的,都会愿意来方氏族学附学,族学的入学考试不算太复杂,考到乙等便可入学。如果是方远家中的五服以内亲属,只要愿意来上学,且出了束脩的,都可读书,虽然他们也要参加入学考试,但那个只是用来区分程度的,并不作为入学依据。
当然,族学里头给女孩儿上的课是不同的。
女孩儿没有科举的压力,但是除了读书识字,上六艺课,还需学习女红和琴棋书画。所有入学的女孩儿根据年龄不同分成甲乙丙三个级别的班级,每个级别又按照入学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且这个分级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年会根据考学结果予以调整。
在女学中,六岁到九岁的女童进入丙班,主要是开蒙识字,练习写字,学习基本的礼仪规范,并开始学习算学,十岁到十二岁的女孩儿在乙班,除去念书,算学和继续习字外,还需学习大家闺秀常见的礼仪规范,描红刺绣,绘画,并开始练习一样乐器,而十三岁以上的少女则入甲班,这个年龄的女孩儿通常已经开始相看或者定下了人家,要会女红,要会琴棋书画,而且至少有一样要能拿的出手,女诫,诗经,女训,论语这些书也要全都读完,且可以拆解内容释义。
因此即便女孩儿,在族学的压力也是不小的,除开大的节日,每旬只可休息一天。如果不愿意继续读了,随时可以退出,但已经预交的束脩则不予退还。不过,一般官宦人家的小娘子都以进方氏族学为荣,也不会轻易退出。
陈璎到达方氏族学后,一个脸蛋圆圆的于先生给她做了一次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十分简单,先是要她背了一小段百家姓,然后抄写了论语里的一句话--“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写完后,脸蛋圆圆的于先生眼睛也有些睁圆了,她看了看陈璎,不确定的问道,“小娘子之前习过字么?”
陈璎一本正经的点了点头,说,“我二姐姐的姨娘给过我一本字帖,我看上面的字很好看,照着习过字。”“原来如此。”于先生随口又问了一句,“小娘子习字多久了?”陈璎掰着手指头数了半天,不太确定的说,“好像是十天。。。”
于先生眼睛彻底睁圆了!
“你说几天?”
“十天。。。也可能是九天?。。。”陈璎想了一下,又说,“这句话在我家的字帖上有,我还问过我爹是什么意思。”
于先生放松下来,心想,原来是正好写过这句话,可能也是反复练了好几遍,都能记住了--“那你和先生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孔圣人说的,意思是,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是很愉悦的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值得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是我并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陈璎昂着胖乎乎的小脸,一字一句清晰的回答。
于先生觉得她十分可爱,赞许的拍了拍她的头,问她,“你父亲还和你说了其他什么吗?”
陈璎又掰起手指头,背了起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
“可以了可以了,”于先生觉得再不喊停,她大约可以把《论语》一直背下去。。。“看来这个小女娃大约有些过目不忘的能力”,于先生心里想。
“最后我们来考较一下算学。”于先生拿出一把算筹,“你且算一下,集市上王婶子一共带了十只鸡,卖了三只,还剩几只?”“七只!”陈璎脱口而出。
于先生尴尬的望着手里还没递出去的算筹,又问道,“若是王婶的笼子里有鸡有兔,从上面看,有三十五个脑袋,自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则笼中有多少鸡多少兔?”
陈璎接过算筹,仔细算了算,回答道,“应是二十三只鸡,并一十二只兔。”
于先生咬了咬牙,继续问“有个老汉临终前给三个儿子留了一十七头牛,大郎需分得一半,二郎得三分之一数,三郎得九分之一数,如何分?”
陈璎听了想捂脸,这题不知道多少年前就被考过了!她装模做样的摆弄着算筹,皱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锁紧眉头,半晌才抬起头,说道,“可以先向街坊借一头牛,这样一共得一十八头牛,大郎分九头,二郎六头,三郎得三头,剩下那头牛再还回去给街坊。”
于先生看着陈璎,欢喜的说道,“小娘子小小年纪,无论背书写字还是算学,都颇有天赋,果然家学渊源,我将你分入丙上班,你可要好好的读书,方不辜负自身的才学和父母大人的期望!”
(https://www.tyvxw.cc/ty44005724/41478671.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