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雄霸大明朝 > 第九十七章 合金策

第九十七章 合金策


  宋应星家里有钱,不代表他有钱,这些年走南闯北收集资料,又不安心经营产业,也很少沉心于科考,所以家里给他的钱也没多少。

  所以送给朱延平礼物,就是他的《天工开物》手稿,朱延平如获至宝。看朱延平激动的神情,手不释卷翻看着,宋应星也放心下来,或许朱延平和他是有一样爱好的人。

  两人对坐,陈子龙、阎应元、李秀策这些丁院的旁听分别坐在两人之间,等待着。

  饮着茶水,宋应星不像这帮年轻人将迫切想法显露。

  恋恋不舍放下《天工开物》手稿,朱延平非常的感慨,笑说:“让宋先生见笑了,这册书意义不凡。能将各处先进技术传播,十分的可贵。不过,朱某有一点浅见。”

  宋应星面容洋溢着淡淡微笑,终于遇到个识货的了,道:“朱先生但说无妨,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况且,宋某也只是收集,其中技艺又非宋某所有。”

  朱延平点头,环视在座的朋友,缓缓说:“我曾与鲁师彻夜辩论,认为一个民族能否强盛在于文明。我中国文明博大深广,有包容万千的气概。文明核心是春秋诸子所融汇一体的儒道学说,这是强心之道。而强身之道,就在于技术。”

  宋应星点头,朱延平开口这话就定下了基调,这技术不比思想学说差多少。作为江南人,更是知道技术的重要性,谁家有独有的优良技术,那纺织的布匹,酿造的酒、瓷器、铁制品,都是抢手货,不愁销路。

  而他《天工开物》上面的技术,也都是普通技术,真正先进的技术,各家工坊也不会让他参观研究。

  “毫无疑问,思想也是不断前进的,宋有理学四大家,我大明有阳明心学承前启后。这技术,也是如此,强汉以环首刀铁札甲破匈奴皮甲铜刀,盛唐以优良兵甲傲视周国番邦,而宋无战马,则以精良的步人甲维持住了国境。而我大明以火器北驱蒙古,可见技术的重要性。”

  朱延平停顿一下,继续说:“战国时,铁制兵器出现,多是生铁故而质脆易折,又容易生锈难以保养,被称为恶金,不为各国所重。当时各国以青铜为武器,剑不过二尺,而秦国能造三尺青铜剑,傲然于列国。如今,铁能炼成钢,又有诸般防锈手段,可见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一个技术停滞不前的民族、国家,注定要被消灭。”

  宋应星缓缓点头,道:“如朱先生所言,技术的确是不断前进的。如今我大明火炮繁多而质量不行,南京所造新式火炮,甚至不如红夷老式火炮射程。所以工部与兵部召集良匠,也收揽红夷工匠,意在造出优良火炮。”

  朱延平也笑了,摇摇头道:“我大明火器不行,不是技术不行,而是银子花不到正途上。朱某立志于军事,于此多有研究。若有工坊、匠师及银子,就有信心造出优良火器。”

  天色渐昏,李秀策开口道:“朱兄,我等听不明白这类技艺上的事情。只想知道朱兄如何生出雷电,如今这心里如小猫挠挠,想必张家湾人人都在想着这事。”

  这话挠到所有人心里,宋应星从袖囊里取出两块布绢包着的锌锭放在桌上,道:“确实,此事也让宋某着急。”

  “啪啪。”

  点点头,朱延平抬起手掌轻拍,陈雄进来拱手,侧身挥臂,赵家姐妹一起端着一陶瓷罐的果汁上来。阿杏与寇青桐也好奇进来,春梅端着木盘,盘中是铜块和铜线,还有几张白纸。

  阎应元、陈子龙等人起身收拾碗筷腾出位置,朱延平挽起袖子来到宋应星身旁,接过春梅手中的工具放在桌上。

  环视左右,见人人期待,又有些畏惧雷电,笑说:“靠近些,所生雷电甚小,只能击穿纸张。”

  说着,给锌锭和铜锭上依次绑上铜线放入瓷罐两端,他双手各握一条铜线道:“将灯笼移出去,关门。”

  陈雄笑笑,厚着脸皮对赵家姐妹拱手,赵家姐妹神情怏怏不快,各提着灯笼出去。

  房内光线昏暗,朱延平道:“诸位,仔细看着。”

  两根铜线头不断接近,突然蓝白色电火花出现,闪烁着,靠的近一点的阿杏和宋应星还能听到火花轻微,几乎听不到的滋滋声响。

  昏暗的厅堂内,一个个都瞪圆了眼睛,真能生出雷电?

  最最激动还不是阿杏,而是宋应星,双目瞪的圆溜溜,面绽红光问:“朱先生,这是何原理?”

  看着断断续续碰触而生出的电火花,朱延平想起了前世快乐的课堂,沉浸在回忆着嘴角翘起。

  宋应星又问一遍,朱延平才说:“我也不知,不过可以肯定,同样的方法,可以用其他金属试试。罐中也不限于果汁,醋、盐水,换着金属,应该也能生出电。”

  赵家姐妹将灯笼拿进来,最后隔着纸张,两根铜线靠近,电火花击穿纸张,留下一串串的焦黑针眼,这场实验到此为止。

  阎应元等人都试着玩了玩,便急着告辞,要回家去试试。

  将这些实验器具给了阿杏她们,她们则回北院实验去了,赵家姐妹端着果汁瓷罐离去,陈雄看的眼热,也想上去实验一下。

  厅堂内就剩下宋应星和朱延平,朱延平洗了手坐回主位上,宋应星起身拱手:“朱先生大才,竟能生出雷电,此事足以留名青史。”

  朱延平摇头道:“非是朱某之功,若无先生提取出的锌锭,朱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宋应星也是摇头,拿着仅剩的一块锌说:“如此命名不妥,这物早有发现,只是无人在意罢了。宋某虽慕名,可却不要这类无实之虚名。”

  历史上这位最后五次会试不中,岁数也够大了,就参加吏部会选,北京城破消息传来时,已经做了知府。后弃官归乡,终身不仕,告诫子孙耕读传家即可,不准出仕。因为一连串的战乱,后来他的后人沦为普通百姓、佃户。

  朱延平起身拱手长揖道:“先生高洁,晚生敬佩。可这物,总该有个名字才对,如金银铜铁钢铅锡,不如造个字如何?”

  “如此也好,万物皆有名,也不能委屈了这小东西。”

  宋应星点头应下,笑容欣慰,举着手里锌锭看着,有种看儿子的感觉。

  朱延平道:“先生随我来,朱某已有腹稿。”

  两人来到寝室书房,朱延平研墨,提笔写了一个‘鋅’字,问:“宋先生,如何?”

  氧化锌早有,被称作亚铅、倭铅,用途就是将纯铜冶炼加工成黄铜。

  这是个形声字,宋应星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念,承朱延平的人情,认为是他名字的中‘星’起的作用,抚须赞道:“好字。”

  两人之间,朱延平的影响力足以决定锌的命名,真要写个‘星’字,宋应星也只能认了,反正被嘲笑的也是他。换成一个同音字,别人也知道其中关键,只会说他谦虚,而不会说他贪名。

  随后的话题扯到了合金上面,朱延平道:“自古铜武器或铜鼎,多是青铜,因为铜锡合炼出来的青铜质硬。而铜锌合炼而出的黄铜也比纯铜坚硬,可见这类合炼而出的合金,会有超出单一金属的性能。每一种新的纯金属发现,与其他金属合炼,说不得会造出比钢还要坚硬、强韧的合金,以这类合金铸造火器,足以解决此时军中火器炸膛问题。”

  朱延平这话在道理上,经验上推断,是没有问题的,宋应星更是对合金这一新颖名词有一种眼神一亮的感觉。

  朱延平继续说:“可能还有很多的金属没有被我们发现,但发现的金属越多,我们所能拥有的合金配方就越多,各种类型的合金会应有尽有,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这锌哪怕无用,但这发现锌的意义,是不凡的。能让更多的工匠去探寻自然的奥秘,找出新型金属。”

  宋应星点头,在常年待在匠坊,自然知道现在除了黄金和白银是纯的外,其他金属器具基本上都是合金。至于火器作坊,他也参观过,纯粹就是拿生铁边角料制作……

  朱延平见他认可自己的想法,就说:“所以朱某想拜托先生向朝廷写一封折子,讲述新金属及合金的重要性。朱某会走通门路,将锌铜生电重新装置,做成精致的小玩意儿送入宫中。有了圣上点头,想必以后不少事情,都会方便不少。”

  宋应星略作思考就答应,说:“此折,就叫合金策如何?”

  毕竟他这个举人写一封奏折没问题,以前是写了不可能送到天子面前。再说,风险在朱延平那里,给皇帝进献东西,搞不好朱延平就会倒霉。

  朱延平觉得可以,就换了个话题,说:“宋先生,这《天工开物》非同一般,几乎囊括各地各行优良技艺。我建议刊行时分内外两册,外册以寻常技术为主,最好不要有金属冶炼内容。而内册则是完整版,最好如邸报那样,只需流通于各地衙门或士绅手中。”

  《天工开物》里面的高深技术正是宋应星的底气所在,是干货,没有这些干货的外册即使有朝廷支持刊印,也不会有人去看。而内册不能随意流通,这与宋应星的初衷相违背。

  没有反对,他问:“朱先生,这是何故?”

  朱延平毫无隐瞒的说:“周围番邦与我大明比较,最缺的就是技术。而欧洲传教士,虽然带来了天文学、数学、哲学书籍,可他们也在拼命学习我大明文字语言,将我大明的书籍一箱箱运往他们的故乡。因此,朱某才有顾虑。”

  这年头可没有专利法,宋应星沉吟起来,他的愿望就是自己的书能流传四海。

  最后,试探问:“朱先生,此事当真如此紧要?”

  “《天工开物》就如其名,是国之利器,如何衡量,宋先生心里是有底的。”


  (https://www.tyvxw.cc/ty43467/2396640.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