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 第279节 三次加冠的意义

第279节 三次加冠的意义


  男子到了行冠礼的年龄,也就是进入了成年的年龄,是有一定讲究的。儒家认为,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礼记》中说道:到了6岁的时候,要教他识数和辨认东南西北;到了8岁的时候,出门进门,坐桌吃饭,一定要让长者在前,开始让他们懂得敬让长者的道理;到了9岁,要教他们知道朔望和会用天干计算时日;到了10岁,男孩要离开家跟着外边的老师学习,在外边的小学里住宿,学习识字、算术和侍奉长者的礼仪,以及有关的篇章和日常应对的辞令。

  13岁的时候,学习音乐、诵读《诗经》,练习称为《勺》的舞蹈;15岁之后称为成童,练习称为《象》的舞蹈,用干戈作为舞蹈的道具,以及练习射箭和御车。经过7年的学习,也就是到了20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且血气强盛,身体发育成熟,能够独立面对社会。成年之后,还需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我们会在后面的《礼记》中看到。

  人成年,为什么要举行成人礼的仪式呢?它究竟暗含了怎样的意义?《礼记》中说道: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所谓用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也就是将要要求他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做一个合格的弟弟,做一个合格的臣子,做一个合格的后辈;将要要求他具备这4个方面的德行,冠礼能不重要吗!

  从《礼记》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举行冠礼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行实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只有做到这些的人,才能有资格去治理别人。因此,冠礼就是用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冠礼既然是如此的重要,在役使中就会有特别的体现。首先举行冠礼的日子要通过占筮的形式来选择,不得随意决定。选择吉日的仪节称为筮日。冠礼之所以要选择吉日,是为了希望冠者从此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冠礼是家庭继承人的成年礼仪,是关系到家族的传承和发展的大事。古时如此郑重的仪式,必须在家庙中进行。《仪礼》解释说:在宗庙之内进行,是表示郑重其事;由于郑重其事,所以不敢擅自处理此事;因为不敢擅自处理此事,所以要在宗庙之内进行,表示自卑,表示对先祖的尊重。冠礼有着用祖先的名义行礼的含义,也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冠礼、娶亲的时候必须告诉祖先”的意思。

  日期确定后,作为冠礼的主人,也就是将冠者的父亲,要提前3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请他们到时候前来参加冠礼。这一仪节称为戒宾,也就是告知宾客的意思。

  主人再次通过占筮的方法,从所通报的同僚好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加冠的正宾,这一仪节称为筮宾。冠礼的那一天,正宾必须到场,否则就不能成礼,所以,人选一确定,主人要提前一天前往正宾家中作特别邀请。除此之外,还要特邀一位赞者,也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通过占筮来确定加冠的日期以及正宾的人选,都是郑重其事的表现,所以《仪礼》中说道:古人在举行冠礼的时候,要先通过占筮来选定吉日、通过占筮选择一位可以为子弟加冠的宾,以此来表示对加冠之事的重视;对加冠之事的重视也就体现了对礼的重视,对礼的重视体现了礼是治国的根本。

  冠礼的主体部分,是由正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biàn)、爵弁等3种冠加在冠者的头上。缁布冠实际上就是一块黑布。相传在太古时代,人们用白布作为冠,若是遇到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就是最初的冠。

  冠礼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要忘记先辈创业的艰辛。周代的贵族在生活中已经不戴缁布冠,所以在行冠礼之后,缁布冠就搁置不用了。其次是加皮弁冠,皮弁冠的形状构造类似于后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缝制而成,和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缁布冠尊贵。

  最后是加爵弁冠,爵弁冠的颜色是赤色中略显微红。爵弁冠是协助国君祭祀等庄重的场合戴的,地位最尊。3次加冠,将地位最卑的缁布冠放在最前面,地位稍尊的皮弁冠在其次,而将爵弁冠放在最后,加的冠越来越尊贵,是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

  加冠之前,3种冠分别放在3个竹器中,由3位有司捧着,从西阶的第二个台阶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在堂上有专门的席位,他的位置因为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嫡长子的席位设在东阶之上,庶子的席位在堂北偏东的地方。

  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东、西二阶,东阶供主人上下堂专用,所以称为主阶;西阶供来宾上下堂,所以称为宾阶。东阶是主人的位置,让嫡长子在这里加冠,意在突出他将来有资格取代父亲在家中的地位。

  ;


  (https://www.tyvxw.cc/ty431658/7217938.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