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乱明天下一根钉 > 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皇

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皇


  启七年,十一月十八日,皓月当空,霜凝大地。\Www、Qb5、COМ/

  紫禁城内皇极殿、中级殿和建极殿是最主要的三座大殿。其中,皇极殿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所在;中级殿是皇帝去皇极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建极殿在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也在此殿受贺。

  新皇登基当然是紫禁城最最重要的大典,一般都要在这三大殿内举行,但中级殿在万历年间失火被焚,皇极殿和建极垫也受到波及,因而光宗和熹宗这两位皇帝都在文华殿举行的登基大典。

  天启皇帝一生可以说别无所好,唯痴迷于木匠活,而木匠这个活儿自然和建筑有关。或许是魏忠贤为了讨好天启,总之,天启五年,皇家开始重建中级殿,并同时对皇极殿和建极殿进行修缮。

  三大殿的重建修缮,历时两年又七个月竣工,但在三大殿竣工一个月后,天启帝就驾鹤西去。

  紫禁城是天下第一等的阴森、污秽之地,阴森的事儿、埋汰的事儿,在这儿生了多少数都数不清。

  地是聚气的。

  高高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的丹上,在月华清冷的光辉里,高高耸立的三座大殿显得有一股难言的森严和威风,就像一个趴卧在地上,随时随地要择人而噬的巨大无比的怪兽。

  三道长长的暗影,遮蔽着空旷静谧的皇宫广场和信道,合着天寒,合着地冻,合着无数的冤魂,这里比被鲜血浸泡的万古魔殿还要阴森可怖。

  三大殿竣工后不及一个月,天启驾崩,新君朱由检登基。

  在刚刚竣工地三大殿气气派派地登基。这本是个不小地吉兆。但在危机四伏。随时都可能把命给弄没了地时候。吉兆不吉兆什么地。朱由检根本想都想不起来。

  登基地第一天。天启皇帝地皇后。他地正牌大嫂就在他耳边悄声警告他:不要吃宫里地食物。

  最初地那些日子。大明帝国地天子是靠从家里带来地。藏在袖子里地大饼熬过来地。晚上不敢一个人呆着。就把侍卫太监都叫过来。聚在一起。靠人多壮胆儿。

  现在终于好了。经过三个月惊心动魄地斗争。那位权倾朝野。爪牙遍及宇内。让人恶心到不行地九千岁终于树倒猢狲散。好日子总算混到头了。

  京城内外。人人俱觉乾坤宇宙为之一清。日月星辰为之重郎。这个时候。朱由检才有心情感受一下这些吉兆。他自己也认为这份时间上地巧合是预示着新朝气象地大大吉兆。

  否极泰来。万象。

  巡更守夜的宫女摇着串铃,叮铃铃……叮铃铃……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伴着铃声,静夜里传来了长长地,不听萦绕在夜空里的叫喊声。

  “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天下太平……”

  夜过子时,朗朗的明月上忽然遮上了一勾黑影。黑影渐渐地越来越大,最后蒙住了所有的光华。

  看见地人都知道:月食了!

  按照习惯,每逢遇到日食、月食和灾异,就被认为是上天在示警,当今皇帝就一定有什么过失,需要反省。

  月食很快过去了,明月的光辉重又朗照大地,紫禁城又沐浴在如水地月华里。

  月食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然现象,虽说皇帝须要反省,但不论皇帝还是大臣们,其实都并不在意,但灾异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五更时分,月食之后,天定门飞檐外又出现了奇异的天象。

  先是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接着马上又呈现浓厚的黑红色,不多一会儿,半个天空金光万丈,继之漫天就似被阴红的鲜血覆盖了一样。

  紫禁城的琼楼殿阁被染得似血横流。

  这是怎么啦?看到地人无不感到莫名的恐慌。不管民间传说或是术士地,这是意味着天将大旱,而且还是战争的预兆。

  又是上天示警,是一连两个上天示警!

  上天示警地报告,经过层层传送,最终到达新皇帝的亲随司礼掌印太监王承恩手里。

  王承恩是朱由检从信王府带过来地旧亲随,而且朱由检就是由他一手带大的人,在这次漂亮至极的锄奸行动里,王承恩功不可没。

  魏忠贤虽然已经自杀了,但宫中一定还有他的残余势力,即便没有,朱由检也信不过这些人,于是信王府整个搬进了皇宫大内,男女奴婢全部换了新人。

  王承恩伺候这位主子多年,他能从主子声音里的些许变化知道主子的心情如何,他知道禀报这类事情很难讨好。

  王承恩一路打着腹稿,来到了文华殿。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王承恩猛然记起,今晨是日讲的日子。

  所谓日讲,是帝国定制,做皇帝的除了节假日,大典礼和逢三、六、九的长朝以外,每天都要读书。日讲时,一般是由内阁和翰林学士为皇帝朗读和讲解《四书》、《五经》和《通鉴》、《祖训通鉴》、《帝鉴图说》之类的经史著作。

  日讲必然没有斗鸡走狗,数银子,玩女人,做木匠活有趣。枯燥无味,一坐几个时辰的日讲自然得被懒惰贪玩的皇帝废除,但新皇帝自登基以来,却寒暑不辍,日日坚持。

  此刻正是日讲之时,王承恩顿觉肩上一轻,现在他只要如实禀报奇异天象的经过既可,至于主子要问什么,自然有学识渊博的老夫子替他作答。

  皇帝高坐在龙案后面。

  朱由检今年才仅仅十六岁,像朱氏家族的大多数成员一样,他的身材不算高大。

  也许是母系遗传因素的影响,他和哥哥天启帝一样,身材都不像祖父和父亲那样肥硕臃肿。

  老朱家的老祖宗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脸盘被称之为五岳朝天,有人曾戏之曰,下雨天得低头走路,否则鼻孔会淌进雨水。如今,到了朱由检这一代,五岳已经削为平川,反倒显得清癯俊秀。

  钱龙锡将讲了一段《尧典》,接着由另两位阁臣李标和刘鸿训讲解《通鉴》。

  恩不敢打断日讲,也听不懂他们讲地是什么,只好听这些新阁僚“诗云子曰”地讲下去。

  新阁僚虽然名义上都是主子的亲信,但王承恩知道主子并不信任他们,主子让这些人入阁也是无可奈何。

  不让他们入,还能让谁入?即便这里有周道登这样地地道道的蠢货,还有来宗道和杨景辰这样的阉党附逆。

  原本的内阁大学士是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等四人,他们都是魏忠贤的爪牙,人品和能力都很成问题。为了重建一套像样的内阁,主子下旨命九卿各部依例推举新阁员,大臣们一共推举了十几人,但主子却没有依循旧例,按顺序画定前几名人选入阁。

  王承恩知道,这位主子个性敏感、冷静、多,又绝顶聪明,但毕竟年纪太小,处理军国大事心虚是正常地。之所以不肯接受老一套大臣入阁的形式,不为别的,完全是因为怕众臣欺他年轻识浅,设下圈套叫他上当。

  那天主子拿着名单,看了又看,想了又想,那起朱笔,就是不点,犹疑了半天后,主子最后决定枚卜入阁。

  所谓枚卜,也不是新皇帝的创举,历代帝王凡遇大事不能决时,大都有问天命的习惯。王承恩明白,主子这么做,是要独自裁定,好显出自己的天威来。

  枚卜大典也是在文华殿举行,主子也是坐在现在坐的那个位置,内阁的几位辅臣,五府、六部大小九卿,以及六科给事中、三道御史都参加了典礼。

  主子先向苍天焚香祷祝,行一跪三叩礼,然后从他手里接过象牙筷子,从金瓶里夹出四张纸签,他们依次是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四人。

  随后,大臣们谓时事多艰,需要更多阁臣为国家效力,希望皇帝再增加几个阁臣。而主子对这四人也不满意,四人里面,跟阉党有瓜葛的竟然就占了一半。

  最后,又夹出了两个:周道登和刘鸿训。

  象牙筷子很珍贵,金瓶更价值连成,但夹出来的,天知道是什么货色。现在主子坐在那里,耳朵里虽听着阁臣日讲,但肚子里在想什么,也只有天知道。

  不知过了几个时辰,王承恩只觉得双腿已经站麻,腰背酸痛难忍,心里对这三位国之栋梁恨得牙痒痒地,虽然他也知道日讲进行多长时间,他们做不了主,但既然不能腹诽主子,那总也得有个泄泄的对象不是。

  王承恩实在有点顶不住了,于是暗示小太监上茶,趁各位先生被茶杯堵住嘴的当儿,他赶紧跪地禀报。

  听完禀报,是好是歹,皇帝还没反应过来,就忽听“砰”的一声,只见周道登捧在手中地杯一个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打得粉碎。

  按常规,这是君前失敬。

  朱由检很不满地瞟了周道登一眼,但没有出言怪罪。

  周勋儒是内阁辅,他也是上次枚卜时入的阁,因为入阁前是礼部尚书,在枚卜入选地六人中,属他官职最大,资格最老,依常例自然当推辅。

  对这位辅,朱由检很不以为然,他这位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愚蠢,而且还是那种不可救药的愚蠢。

  朱由检与这位辅共事的时间不过三两月,但业已从周道登身上充分见识了一个人可以愚蠢到何种程度。

  一日朝会,朱由检见一位官员的奏折上有黑齿一词,不解,便请教这位周大学士,周阁老想了半天,回奏道:“黑齿,齿黑也!。”

  还有一日日讲,朱由检问周道登:“宰相须用读书人,当作何解周道登想了半天,顺口作答:“容臣等到阁中查明后,再回奏皇上。”

  就在前几天,朱由检和周道登讨论政事,曾顺口问道:“近来诸臣奏疏中,总有‘情面’两字。何谓情面

  这一次,周道登简直不学无术到了极点,他竟然来了个绕口令:“情面,面情之谓也。”

  这种回答,竟然出自堂堂阁臣之口,真令朱由检哭笑不得,就连站立在旁边的太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不过,王承恩明白,主子刚刚登上大位,根基还未稳,用这个愚蠢至极地人当辅未必不是一个好主意。

  只是,周道登的表现确实愚蠢到了极点,但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事实就是如果周道登真地一无是处,那他怎会登上天上读书人能够登临的最高位-内阁辅。

  能做到这个位置,固然有运气地成分,但周道登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绝非真地就像表现出来的那么愚蠢。

  周道登自然也有他聪明的一面,现在见皇帝的眼色不善,心里立刻就咯噔一下。

  一次日讲时,年轻的皇帝曾问他:“为什么你当推辅?”

  他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于是就说:“这是皇上地恩典。”

  皇帝又问:“假如有朝一日,朕罢了你的辅之职,你知道那是为什么?”

  他又答道:“那也是皇上的恩典。”

  对他这个有些滑头的回答,皇帝当时只是一笑,就没再说什么。

  有道言无意,听却有心,皇帝一句“有朝一日”自然就成了内阁辅心头挥之不去的重忧。

  进入内阁,推为辅,这是天下做官的人一生奋斗所能企及的顶峰。好不容易混上去了,就绝不能轻易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又何况他周道登!

  周道登做官有个原则,就是装孙子,而且是认认真真地装孙子,他一直都是小心小心再小心。幸运地成为了阁臣,他就已经加了万分的小心,处处注意,事事谨慎。“有朝一日”之后,万分之上就又加了个百倍,但谁曾想,越小心就越出错,这该死的茶杯怎就不听使唤,掉在了地上呢?

  周道登狠狠地拧了一下大腿,太他妈糊涂了!昨夜在听月楼饮酒作乐,眼里为什么只有翠儿这个骚狐狸?为什么不抬头看看天上是否有月食?而手下那些饭桶竟也没人向他禀报。

  也是年纪大了,就和翠儿这个骚狐狸打了几个磙,今晨入宫日讲,就在绿尼大轿中睡着了,想必那些混蛋

  此没敢叫醒自己。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会在新君心中留下多不好的印象。

  对这位年轻地皇上,周道登早已诚惶诚恐。皇帝单枪匹马入宫,仅两个月多一点,就迫死权倾天下的九千岁。现在那些曾骄横无比的阉党中坚: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人,早已都是待宰的羔羊。什么时候处置他们,也就皇帝一句话地事了。

  一朝天子尚且一朝臣,又何况是魏忠贤这等阉逆!

  和许多人一样,周道登也毫不怀新皇登基后,魏忠贤必得失势,但他也绝没料想到,皇帝年纪轻轻,却在登基仅两个多月后,就如此兵不血刃,干脆利落地完成了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新皇帝地厉害之处尚不止此,为了对先君表示敬意,一般不会将魏忠贤处死,有的甚至连财产都不没收,只是削职了事,但新皇帝显然与父亲光宗皇帝完全不同。

  处处死魏忠贤,其实已无足轻重,而且站在新皇帝的角度,仅仅为了对哥哥天启皇帝表示敬意,他也大可不必处死魏忠贤,但新皇帝却在大局已定后,还逼得魏忠贤自杀方才了事。

  对于皇帝处死魏忠贤的用意,周道登当然不会幼稚到,以为是皇帝陛下嫉恶如仇的缘故。皇帝处死魏忠贤的用意,在他看来,唯一地原因就是不给魏忠贤留下一丝死灰复燃的机会。

  虽然魏忠贤死灰复燃地机会几近于零,但只有死人才是绝对安全的,才是绝对没有任何威胁地。

  在周道登看来,这就是皇帝陛下的信条。

  与父亲光宗和哥哥熹宗皇帝完全不同,新皇帝决不会容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挑战他地权威,换句话说,就是新皇帝有点翻脸无情,刻薄寡恩。

  这就是几个月来,周道登对新皇帝就近观察所得出的结论。

  既然心里这样看皇帝陛下,那辅大人一想到“有朝一日……”的话,又怎会不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看到周道登战战兢兢、面如土色,朱由检不禁厌恶地瞪了一眼,问道:“你怎么啦?”

  “微臣……”周道登只觉舌头转不过弯来,油光锃亮地额头渗出了丝丝冷汗。

  “上天示警,难道朕有什么做错了吗?”朱由检大度地问他的阁臣。

  四位阁臣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敢回答,看来今天的日讲,得改作御前会议了。

  皇帝陛下有什么过错吗?没有,当然没有!新皇登基这几个月来,除阉党,平冤狱,定逆案,官绅士民无不拍手称快,真可谓朝野拥戴,万象,确实没什么过错,但他们也都清楚,目前摆在新皇帝面前的有四大难题。

  其一是边患。被朝廷视作“虏”、“奴”、“么么小丑”的建奴,如今在奴酋皇太极的统领下,政通人和,兵强马壮,不时侵犯边境。

  其二是饥民。连年水旱灾害,流民暴乱不断,已成愈演愈烈之势。

  其三是财匮。边防需要钱,平乱需要钱,赈灾需要钱,机构开支需要钱,皇家用度更需要钱,但百姓却已不堪重负,国库更早已名存实亡。国库如今只是个有赤字,没银子的空房子。

  最后是朋党。做官地想的不是国家,忧的更不是天下,人人行不顾言,言不顾行,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这四大难题息息相关,互为表里,一个处理不好,必将牵一而动全身,酿下无穷的大祸。

  四大难题满朝文武几乎无人不知,但却没人向新皇帝明言。他们谁都想让皇帝知道,但谁也不愿由自己来说,都希望别人能说出来。于是,阁臣之间就形成了你不傻,我也不傻,你不说,我也不说的局面。

  四大难题早晚得爆,而且现在就已频临爆的边缘。如果一直不说,那等到事情一不可收拾时,他这个辅必难逃失职之罪,必须得说了。

  周道登一面在心里痛骂钱、李、刘三人大大地狡猾,一面运足底气,准备触触皇帝陛下的霉头。

  辅大人终于开口说话,可话出口后,却不是他真正的意思:“昨夜月食,显然是天示大行皇帝的过失;今晨天色血红,自然是天告陛下江山光辉灿烂,红红火火,是除旧布新,我大明江山中兴的大大吉兆。”

  “难道朕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朱由检语气不善,他不喜欢这种阿谀奉承地陈词滥调。

  “这……”周道登的舌头又开始不转弯了。

  四人之中,刘鸿训和周道登年纪相若,都已六十开外;钱龙锡和李标年纪小些,都不到五十。其中钱龙锡大些,今年四十有九,李标小钱龙锡三岁,今年四十六岁。

  既进了内阁,那就没有不想争这个辅的。四人之中,相对而言,刘鸿训最耿直,周道登最无能,钱龙锡最稳重,而脑筋反应最快的则是李标。

  就在辅大人舌头失灵之际,李标脑筋转地飞快,他以比钱龙锡快了一线的速度抢得了先机。

  李标说皇上还不能高枕无忧,微臣刚刚接到辽东巡抚毕自啸地奏章。毕自啸在奏章中奏道,户部已拖欠了四个月的粮饷,将士们怨言腾沸,恐将成哗变之势,如果生兵变,建奴要是乘势来袭,山海关难保。

  原来是兵灾的征兆,李标说完,朱由检当即大为光火,严厉斥责户部,为什么不及时放粮饷?

  朱由检想自己登基伊始,勤图政事,废寝忘食,而臣下竟如此误事,于是盛怒之下,就要即刻拿户部问罪。

  李标刚才只是匆匆提出问题,至于如何解决,别说是他,满朝文武就是挨个扒拉,也没人能想出一个真正切实可行的办法,何况,即便万里有个一,真有聪明人能够想出来个好办法,却也必定不会说出来。

  既然是聪明人,又怎会讨不自在?

  李标知道,财库空虚,户部虽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支应辽饷,户部即便有心,却也无力,责罚他们既没用,更不公平。

  最新全本:、、、、、、、、、、


  (https://www.tyvxw.cc/ty431591/9069496.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