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五回:萧望之受诏辅政
刘询知道萧望之有孤傲的毛病,才华却是有目共睹的,他不愿意治他的罪。再则,考虑到自己身体大不如前,太子仁弱,必须要有重臣辅佐,所以他暗中布局,把萧望之降级,贬为太子左傅,陪太子读书去,也是明显的保护措施,免得自己还没挂掉,萧望之就在火坑上牺牲了。
刘询的用意其实很清楚,要把萧望之留给儿子用,所以这次告后就没人敢告萧望之了。
御史大夫由黄霸继任,黄霸只在御史大夫位子上坐了一年。五凤三年(前55年),丙吉病逝,黄霸屁股还没坐热,就接替丙吉任丞相,御史大夫由杜延年升任。
众所周知,黄霸蹲过号子,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在霍光时代就是个特立独行的官员,别的官员为迎合霍光的口味,以刑罚为手段,他偏偏不以为然,不服从霍光的政策。所以,黄霸并未受到霍光的重视,直到刘询即位,黄霸以优异的政绩调入中央。
不过,黄霸做丞相的水平明显比不上他的前任魏相,丙吉,也比不上他的后任于定国。
甘露二年(前52年),杜延年病逝,与前代张释之齐名的于定国升任御史大夫。
甘露三年(前51年),仅仅一年,黄霸卒于任上,他死后,于定国继任丞相,御史大夫由陈万年继任。
于定国自然不用说,在廷尉上就干得风生水起,上上下下都赞不绝口。
对于陈万年此人,刘询的确是看走眼了,话说回来,他的重臣一个个七老八十的,也实在是无人可用,只能凑合着用。陈万年此人不在乎钱财,他的钱财大部分用来巴结许家和史家去了,尤其是在前途无限光明的乐陵侯史高身上,他下了血本。陈万年精于拍马逢迎之道,能从小吏升到御史大夫,钻营之术可谓炉火纯青。
据说,这位老兄在教自己儿子为官之道时,他的儿子打起了瞌睡,陈老兄大怒,边拿着棒子边说:“我在教你呢,你怎么就睡着了?”他儿子不耐烦地说道:“你教的我都知道,不就是要拍马逢迎么?”陈老兄一听,脸上青一阵白一阵,说不出话来。估计他心里早已乐开了花,自己的儿子要真的领悟了其中的精髓,还怕后继无人么?
当然,陈万年也不是没有优点,至少这位老兄上班勤快,工作态度端正。这是刘询看中他的原因之一。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刘询也着重培养了一个外戚史家的人,此人是乐陵侯史高,一直任刘询的近臣侍中。
史高不能说有多厉害,但是凭借着史家人的身份,以及各个衙门的工作履历,自然很有人缘,他早已进入刘询的布局中。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冬天,宫里冷得出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药味,所有人都眉头紧锁,偶尔看着宫里的女婢和卫士轻声细语地交头接耳,晶莹的冰簪子挂满了雕龙画凤的瓦檐,冷冷的一片肃杀之气。
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乐陵侯史高被急召入宫,百官听到风声,也随之跪侯在宫门外。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恸哭从皇帝寝殿中传来。
所有人再也忍不住,纷纷哀嚎起来,口中喃喃地哭喊着,陛下,陛下…
刘询驾崩时,年43岁,在位25年。在25年间,国家强盛,吏治清明,战争极少,可谓一个福泽深厚的太平天子。
刘询庙号中宗,谥宣帝。
见史高,萧望之,周堪从皇帝寝宫出来,不少跪着的官员纷纷迎了上去,他们无一例外地挂着一脸焦急的神态。
当确信皇上已经驾崩时,人群中顿时爆出一阵呼天抢地的哭声,有的甚至以头撞地,以手锤柱,总而言之,一定要把情绪彻底的喷出来,哪怕不是真的悲伤演戏也要演出来。
谁都知道,今天的太子,也就是明天的新皇上刘奭,可是出了名的孝顺。
御史大夫陈万年趁人不注意,拉住乐陵侯史高。
史高的脸上还挂着泪水,他没看清楚谁拉扯他,正想作,见是陈万年,便也不再生气。要知道,陈万年可是在史高身上下了血本的,交情非浅。
陈万年没有说话,只是向他递眼色。
两人果然是默契,史高竟然知道他的意思,他只是向陈万年轻轻地点了点头,脸上挂着泪痕,眼中却流露出得意之色。
陈万年这个官场老滑头,从史高的眼神中就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多年的血本终于有了收获,他本应放声大笑,不过在这样的场合,他只能以放声大哭来宣泄自己的心情。
别的官员见御史大夫如此真情流露,不免有丝惭愧,只能一声比一声高的哭喊着,就差把未央宫的瓦檐给震塌了,殊不知陈老兄是为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而激动。
刘询早给他的儿子刘奭做了个局,用来保护且辅佐他的儿子顺利接班,亲政。
局中人由侍中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太子少傅周堪组成。
史高是外戚,才能只能说一般,不过刘询就是信任外戚,所以位列辅政大臣之,封大司马,车骑将军,掌控着京城卫戍部队。
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位列辅政大臣第二位,而少傅周堪为光禄大夫,则位列第三位。
萧望之才高八斗,学问高,治政能力突出,早在五凤年间即被刘询雪藏,那时候刘询的意思就是想把萧望之留给儿子用。
刘询当时看到他的能臣干吏诸多,但是大多数都差不多半截身段入了土。唯有这个萧望之,年过五旬身子骨还算硬朗,理论上再多干十几年的活应该没问题,所以把他从御史大夫位子上贬下来,贬到太子身边,就是这个道理。
周堪虽然没有萧望之声望,但也是一代名儒,人也忠厚老实,作为刘奭的第二个师傅,辅政大臣当仁不让。
从各个角度来看,刘询的身后局做的非常巧妙。
才能一般的外戚掌握兵权,可以保证皇权不至旁落,至少防止又一个霍光出现。才高八斗的能臣负责干活,还有一个忠厚老实的人来监督调和。
刘询的算盘是这样的,如三人能各安本分,即便儿子刘奭实在是淤泥扶不上墙也无妨,只要平安度过他这一任,等他的乖孙刘骜长大后继承皇位,一切又都能有所改观。
在刘询的眼里,他这个长孙是极其聪明的,小小年纪,说出的一些话就让他惊叹,他甚至在刘骜的身上看到了武帝的影子。
刘询其实知道刘奭的毛病,就是太仁弱,这样的性格做个王公贵族是没什么大碍的,但是要做皇帝就不太适合了,惠帝刘盈的例子便是最好的证明了。刘询与刘奭的理念冲突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不然他也不会把刘奭扔给不得宠的王夫人领养,更不会愤怒地说出“坏汉家天下者,太子也”这样的话来。
不过,刘询始终没有动改立太子的念头。他是感念贫寒妻许皇后的恩情,更是在刘骜身上看到了希望。
不过,后面的事刘询是不会知道了,他的乖孙子会彻底让人失望,说句公道话,刘骜连他老爹都不如。
见过刘奭的人恐怕都会印象深刻,不仅仅因为他是新皇上。
而是因为刘奭的身体太差,成天病怏怏的,一点都不像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身体差,又喜欢经义之学,加上幼年丧母,造成了刘奭仁弱的性格。
不光如此,刘奭还是个情种。他在做太子的时候,宠姬司马良娣病重,刘奭每日寸步不离左右。司马良娣临终时留下遗言说自己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你的其他姬妾给诅咒死的。
刘奭信以为真,在司马良娣死后,便恨死了自己的妻妾,并放出话去,不许她们来见他,任凭姬妾们哭破喉咙,他都不为所动。
刘奭厌恶自己老婆们,又不肯纳新的姬妾,成天抱着死去的司马良娣的牌位呆,自说自话,要么就关在书房里弹琴,写字,作画,一呆就是好几天,足不出户,甚至有时候连饭都不吃。几天之后,刘奭就病倒了,病了一段日子,总算好了,可是刘奭又变成老样子,经常魂不守舍,不肯见自己的老婆们。
如果刘奭是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想必一定会成为当时的佳话。可惜不是,他是太子,是整个大汉江山的继承人。
问题大了。
即便他不考虑的太子的身份,也得考虑下为刘氏江山传宗接代的任务。刘奭的情况很快汇报到刘询那里。
刘询一听,这可不行,他现在做梦都想早点抱个孙子,现在就指望着太子刘奭快一点办成此事。
他马上找来王皇后,也就是刘奭的养母,希望她想个办法。
王皇后建议给他再选几个妃子,本来按规定皇太子就只能有十来个正式有名分的妻妾,不过现在情况特殊,就管不了是不是编了。
说办就办。
一道谕旨下去,来自京城官宦之家的五个端庄靓丽的女子就被带到了太子府。
姑娘们被带到了正在练字的太子刘奭跟前,刘奭正盘坐在地上,边喝酒边醮墨。引见的公公说明了这是皇后的意思,想让太子选一个,然后他就向皇后禀报去。
刘奭匆匆地扫了一眼,连脸都没看清,又把头低了下去,继续练着他的字。
现在的他对女人根本提不出兴趣,而且还有点厌恶,只要他一闭眼,就会想去爱妾临终时的悲愤和眼泪,紧接着就是心里一阵刺痛,现在叫他选妃,他哪有那个心思。
边上的公公静静地等着刘奭的指示,可是滴溜着眼珠等了半天,刘奭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他便谄媚地低头哈腰的问太子中意哪个?
刘奭心烦着呢,正想大骂打扰了他的雅兴,但一想到自己是儒家弟子,应当谦恭有礼,便叹口气说道,“有一个吧。”只见他头也不抬,顺便抬起手,指了一下。
这一指正好落在一个穿着与其他女子不同色彩衣服,且离得近的女子身上。
公公高兴道,“真是她了?”
刘奭嫌他们烦,便点点头,那位公公便引着姑娘们走了。
没想到,刘奭这随便一指,却指出一个四朝太后,指出一个权倾天下,断送汉家天下的大家族。
这个女子,名叫王政君。他的爷爷王贺在武帝时任绣衣御史,在他手上捡回一条命的有上万人,当时王贺就说,“我放活了这么多人,子孙要兴盛啊!”
如今这句话,已经开始印证了。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刘奭虽然不喜欢这个王政君,但是却鬼使神差地让王政君侍寝,侍寝也不奇妙,奇妙的是多年无子的刘奭竟然让王政君怀了身孕,并顺利诞下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皇长孙刘骜。
刘奭成为皇帝,王政君自然就成为了皇后。
仔细捋捋,就会现,王皇后的登天其实是一个大家族的崭露头角。王政君的父亲王禁是个酒色之徒,他儿女众多,共有八个儿子,四个女儿,王政君排行老二。
如此一来,十一个兄弟姐妹,加上七大姑八大姨,不出意外,王家将是有史以来人口最为众多的外戚。
问题就来了。
如此庞大的外戚集团,会不会威胁皇权?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后来的事实会证明一切。
现在的刘奭可管不着这些,恐怕他还得感谢王政君及时地为自己生下刘骜,宣帝在世,唯一见过的孙子就是刘骜,自然喜欢万分,如此一来,对巩固了刘奭的储君之位。宣帝的七个儿子中,最为得宠的是二子淮阳王刘钦。
在宣帝的眼里,刘钦更像自己,而刘奭虽然多才多艺,却性格懦弱,有不顺心的事全写在脸上,而且整天跟儒生们混在一起,高谈阔论可以,治国理政则不足。
任何一个当过皇帝的人都深有体会,皇帝绝不是那么好当的,一个错误的决策就会令国家元气大伤,甚至让无数的人头落地。满口仁义道德是当不好皇帝的,必须要有杀伐决断的气魄。简而言之,皇帝不能过于仁慈,该下杀手就下,绝不心慈手软,当然,该施仁义时也不能吝惜。
(本章完)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https://www.tyvxw.cc/ty43083/2783253.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