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秦汉戮 > 第一九二回:主父偃的推恩令

第一九二回:主父偃的推恩令


  事情还得从元朔元年开始说起(前128年),刘彻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三个人的奏章,这三个人无一官半职,他们是典型的以读书混饭吃的屁民。

  这三人分别名叫主父偃,严安,徐乐,三人之中,主父偃最有个性,另外两人则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中了,应该说,主父偃的出现给刘彻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所以,我们要重点来介绍主父偃。

  主父偃,齐国临淄人,此人年轻时学的是纵横之术,所谓纵横之术,说得白一点就是挑拨离间,谈判斡旋,只不过纵横学把它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在战国之时,这一学说曾经风靡一时,而且出了两个极其出名的人,张仪和苏秦。

  可惜,纵横之术在张仪与苏秦逐渐就衰弱了,不过,张仪和苏秦应该感到庆幸的是,它们的事业至少没有绝后。

  年轻的主父偃对这门学说就颇为感兴趣,他把大把时间花在了这门学问之上,如果主父偃是位学者,那么他的钻研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不过,主父偃是想靠它出去混饭吃。

  这就有问题了,现在太平盛世,你学纵横之术,这不是闭门造车么,你学的东西连饭都混不到吃,学校也不设课,官府也用不上,你学来干什么。残酷的事实沉重地打击了主父偃,主父偃有点学识,却并不受人待见,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认为此人不是脑袋被门夹了就是被驴踢了。

  于是,看在肚皮的份上,主父偃闭门转学当下正流行的经易,春秋,诸子百家,你不得不承认,主父偃的确是个读书的好料,不久之后,他就略有小成。

  他再次出门,希望谋个好职位,他找儒生辩论,希望有人能看中他的学识,可遗憾的是,主父偃学得东西太杂,常常与人话不投机,本来博学的人是很容易受人尊敬的,可主父偃先生实在是不通事理,他跟人辩论有些特点,比如眼看他要理亏了,他就开始诡辩,这时候你要跟他讲儒学,他就跟你讲纵横学,你要跟他讲纵横学,他就跟你讲法学,你跟他讲法学,他就跟你讲儒学,因此,齐国的儒生都不大喜欢这个人,想方设法排挤他。

  主父偃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的时候,去向人借钱,结果被人轰了出来。

  主父偃在家乡已经混不下去了,便决定去外面碰碰运气。他去了燕,赵,中山,却仍然没有获得命运之神的垂青,他已经穷得就快讨饭了。

  读书人混成他这样,实在不容易,对于他来说,经世报国建功立业只不过是遥远的梦境,他现在最需要的是吃饭填饱肚子。

  可是,天下之大,哪里才有他的那碗饭呢?

  四十几岁的主父偃混得不成人样,连父母兄弟都讨厌他。他实在没脸在老家呆下去,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好死不如赖活着。

  穷困潦倒的主父偃决定再一次离开家乡,而他这一次的目的地变成了长安,应该说,主父偃做了一个很正确的决定,长安乃天子脚下,鱼龙混杂,各方神圣云集,像主父偃这种满腹经纶的人找一个识货的买主还是有可能的,再者,长安商市发达,即便找不到伯乐,哪怕摆个地摊给人写字做点小生意也能混口饭吃,总不至于在齐国受窝囊气。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到了长安,想方设法见到了卫青,这时的卫青并不是出名的人物,不过因为国舅爷的身份,自然也是长安炙手可热的人物。

  主父偃的运气着实不错,他的坎坷经历得到了卫青的同情,而且几番交谈下来,卫青确定主父偃是个肚子里有货的人物。

  卫青收留了主父偃,准备等待合适的时机向刘彻推荐他。

  有了卫青的赏识和承诺,主父偃似乎看到了走向人臣的金光大道,这不正是他多年孜孜以求的梦想么,如果有朝一日他飞黄腾达,他必定得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还以颜色。

  主父偃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下整日做着黄粱美梦,美梦虽美,不过残酷的现实却有如一盆冷水浇到了他的头上。

  卫青几次三番向刘彻推荐主父偃,得到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结果。

  这样的结果的确让主父偃郁闷不已,不过能在卫青这棵大树下乘荫纳凉,也总比回老家挨别人白眼强。

  主父偃继续留在了卫青府上,等待着属于他的时机。

  同以往一样,主父偃几乎没能交上什么朋友,而且屡招白眼,他说话直爽刻薄,善于诡辩,常常把人说得面红耳赤,却又不能以理服人。

  不过好在卫青对他没有坏印象,他才能有口饱饭吃,要不然,主父偃先生定然又要卷铺盖走人了。

  元朔元年(前128年),主父偃在卫青府上的第六个年头,此时的卫青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卫司令。

  卫司令成了名将,说话有了分量,然而成名后的卫司令并没有给主父偃的境遇带来了彻底的改观。

  当然,这也怪不得卫司令,毕竟卫司令刚刚打了一次胜仗,已经受了皇上不少的封赏,若是现在举荐主父偃,免不了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嫌疑,这也不符合卫司令谨慎低调的做人风格。况且,卫司令是武将,而他主父偃恰恰最不擅长的就是用兵打仗,让他动动嘴和笔还游刃有余,让他提着脑袋上前线,那是一百个都不乐意。

  眼看如日中天的卫司令都无法给予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主父偃终于按捺不住,花了几天的时间,奋笔疾书,成就一篇切中时弊的奏疏。

  事实证明,主父偃的文章水平的确不错,正好落到刘彻的心窝里头了,特别是文中所说九事之中的谏伐匈奴,对刘彻来说,那是锦上添花之笔,可以用来封一封反战派大臣的口。

  换句话说,主父偃的文章让刘彻看到了他的价值。

  一直以来,刘彻都有不能完全掌控朝廷的感觉,他冥思苦想,最终得出了丞相权力过于强大的原因,朝中大小事务,丞相必定要经受,这个朝廷似乎不是围着他转,而是围着丞相在转。

  这对于刘彻是完全无法忍受的,可你怎么办呢,丞相是自古以来的职位,可以说,自从有了天子,就有了丞相,你总不能废了丞相,自己来当,什么活都自己来干,这也不太现实。不废不行,废了也不行,对于皇帝来说,这是个天大的难题。残忍一点的皇帝会采用经常换人做丞相来解决这个难题,善良一点的皇帝则只能慢慢地忍着。

  刘彻自然不算善良之辈,他不但经常换丞相,而且他还想出了一个奇招来拆解丞相的权力。

  他创立了内朝,所谓内朝,自然是相对于外朝三公九卿的正式官员系统而言的,相比较外朝,内朝官员并无固定职位,他们可以说是天子的顾问,也可以说是天子的宾客,他们职位不高,却可以讨论国家大事,也可以提出谏言。

  内朝官最高职位者为大司马,其余可以是郎官,谒者,大夫,侍中,常侍等等。别看他们有些人不起眼,竟成了刘彻最为倚重的智囊团,不知不觉间,丞相一帮人就成了只需遵照旨意执行的机器人。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发展到后来,丞相开始变成阿谀奉承之辈和摆设,丞相的权力在削弱,危险系数却在升高,再往后人人谈丞相色变,有的官员一听到刘彻要任命自己做丞相,吓得慌了神,跪着哭着向刘彻求情,哪怕磕一百个响头也要刘彻收回成命--求您老别让我做丞相,我消受不起啊。

  刘彻能将一个自古以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弄成烫手的山芋,也算创新之举。

  主父偃可谓撞了大运,他在合适的时机找到了合适的买主,之前刘彻没把他们放在心上,是因为刘彻的目光主要在国际社会,现在出现了卫青这样优秀的将领,他自然就可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驾驭群臣之上。

  所以此时此刻,像主父偃这种有货的智谋人士,有多少他就要收多少。

  刘彻急切地下诏接见上书言事的谋士,除主父偃之外,同时上书的严安,徐乐也得到了应有的礼遇。

  严安偏向于文学,与汉赋才子司马相如颇有交情,而徐乐则只知道他创造了“土崩瓦解”这个词汇后,平生已无可考了。

  三人之中的主父偃最得赏识,乃至于一年四次升迁,历任郎中,谒者,中郎,中大夫,很快成为刘彻跟前的红人。

  主父偃的得宠也不光是能说会道,刘彻见过的能说会道之人无数,主父偃若只会耍嘴皮子,肯定会被刘彻抛弃,之前的董偃便是前车之鉴。

  主父偃在成为郎中后不久,就为刘彻献上一策,让刘彻心花怒放,这条策略解决了刘彻的祖辈几代为之困扰头疼的问题,而且他的父亲甚至差点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但是有了主父偃的妙计,问题在刘彻手上彻底化解了。

  主父偃的妙计正是天下闻名的推恩令。

  推恩令其实很简单,他只是稍微改变了分封的制度,即诸侯国主在分封子弟的时候,所有子弟都应该获得分封,而不能只有继承人获得分封。

  这么简单的办法,稍微留点心或许很多人都能想出来,不过,却让主父偃想到了,加上他的妙笔,推恩令有着非常符合人理常伦的理由。它能解决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又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拥护,感念起刘彻的恩德,真是一举两得,妙!真是妙!

  有着如此头脑的主父偃,想不得宠都难。

  果然,此令一出,所有非诸侯国继承人都欢欣雀跃,以前只有王国太子,侯国世子有继承权,现在大家都有继承权,这样的好事能不拥护么?

  刘彻的心头大患被一道简单的令旨给解决了,正如主父偃在奏疏所表达的一样,推恩令能将大国化小,小国化了,还能收拾人心,最终化解诸侯王造反登天的美梦。

  主父偃因推恩令成为长安城炙手可热的人物,他职任中大夫,府前便已宾客盈门,其中有不少带着重金而来。主父偃四十岁前穷怕了,可谓来者不拒,只要值钱,什么都收,什么都要。

  元朔二年(前127年),时值卫司令奇兵收复河套之地,主父偃建议设立朔方郡,在众多谏言放弃河套蛮荒之地的公卿中显得尤为刺眼,不过,主父偃的动议再一次打动了刘彻,刘彻再一次采纳了主父偃的谏言,而这一次,让刘彻再一次认识到了主父偃的水平。

  同年夏天,主父偃再上一策,策中说明皇上可将天下豪杰及不安分的人都迁徙到茂陵,一来便于控制,二来减少不稳定因素。

  这条建议仍然得到了刘彻的赞同。说干就干,刘彻正式下令,各郡核实豪杰和乱民名单,择日迁往茂陵。

  在这份名单中,有一个名字,十分特殊,大侠郭解。此人乃江湖人士,与主父偃本无多大关系,但鉴于郭大侠与主父先生死于同一人之口,我们还是来认识一下他。

  迁徙关东豪杰富户至茂陵的谏言正中刘彻下怀,这些人要么有钱,要么有势力,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不让他们沐浴在首都的阳光雨露下,刘彻实在卧榻不安。

  有钱的富户倒还算了,谅他们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怕就怕那些能够振臂一呼的豪杰,这种人黑白两道通吃,别看草民一个,却能只手通天,历来让官府头疼不已,而又拿他没办法。

  对待这群人,朝廷历来有两种办法,一是把他们迁到眼皮底下,可以盯紧一些,二是抓到把柄就地解决。当年著名的苍鹰郅都先生就选择了后者,在他的地面上,那些豪杰富户都是夹紧尾巴做人,游侠刀客几乎绝迹。

  时至今日,郅大爷虽然早已作古,但是问题并没有被他带走,主父偃再一次将问题提到了桌面上。

  所以,才有了一次浩浩荡荡地拆迁行动。

  (本章完)


  (https://www.tyvxw.cc/ty43083/2703971.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