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秦汉戮 > 第一六七回:立后立储收兵权

第一六七回:立后立储收兵权


  刘启怅然失地在宫中游走,回忆着与爱妃当年的一点一滴,不免唏嘘不已。他一时半会无法想通栗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难道皇后之位能得上自己对她的宠爱么,如果没有他的宠爱,她什么都不是,荣华富贵也只会得而复失。

  真是个糊涂的女人啊!这样的女人真能做后宫之主,怎配做一国之母?刘启突然感到栗妃的面目可憎,而对她的爱在一刹那间荡然无存。

  他的脚步在宫中的另一处嫔妃寝殿前停了下来,刘启随意地抬头一看,发现正是王夫人的寝宫。刘启心中烦闷,正需要有人替他解闷。

  王夫人在这方面可其他的妃子强了许多,她贤良淑德,温柔可人,时时刻刻都会为他着想。刘启想到这里,便三步并作两步的入得王夫人寝宫。王夫人见刘启到来,一脸惊喜之色。

  “陛下,怎会有此闲暇,来看望臣妾!”王夫人一边端茶倒水,一边吩咐侍女去准备点心。

  刘启品了品热茶,清香不已,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茶味不浓不淡,是刘启最爱喝的味道。

  “好茶,还是爱妃亲自斟的茶最合朕心意!”刘启不觉啧啧称赞。

  王夫人听着刘启的称赞咯咯地笑道:“陛下,可是缪赞臣妾了,臣妾见陛下眉头紧锁,似有不快之事,能否说与臣妾,臣妾也好为陛下分忧!”

  说着,王夫人特意转到刘启身后,为刘启轻轻地敲打着双肩,为他解乏。

  刘启的心中顿时一股暖流经过,这才是他想要得到的温暖,后宫中,他有很多的妃子,但是,能给与他这种温暖惬意的感觉的只有王夫人,豁然之间,他顿时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想要的一样东西。刘启刚才的不快,一时之间烟消云散。

  刘启笑道:“爱妃不用多虑,朕只是连日不得闲暇,有些困乏而已。”

  王夫人一听,更是显出心急关切之色,说道:“陛下可千万得注意身子,事情可以让臣子们多担待些才是!”

  刘启看着王夫人的关切的神情,心中又是一热,他摆摆手微笑道:“不碍事,不碍事,朕身子骨硬朗得很!爱妃,朕听宫人说,彻儿降生时,你曾梦日入怀?”

  王夫人眼睛一亮,也是笑道:“陛下,怎会突然问起此事,下人们的嘴真是不严实,不瞒陛下,臣妾那日确是做了此梦,臣妾也未在意,只是将它作玩笑话说过几回,不想传到陛下的耳朵里了。”

  “好啊,好啊,吉兆,吉兆!”刘启拍着大腿说道。

  刘启的夸张神情,引来王夫人一阵银铃般的娇笑。

  刘启呆了下来,繁忙的国事,后宫中那有无的不安静已让他多日没了笑容,然而今天在王夫人这里,他却感受到了久已缺失的天伦之乐。

  这一刻开始,刘启终于在心中获得了那个问题的答案。

  刘启知道这个答案太过危险,之前没有先例。如果处理不当,一场带血的风暴将在所难免。因此目前,为了保护答案中的母子俩,他只能暂时把它藏在心中,等待一个最佳时机的到来。

  刘启惬意地离开了王夫人的寝宫。王夫人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几乎可以断定自己的梦想已经唾手可得。在王夫人看来,儿子刘彻聪颖异常,为什么就不能去争取一下呢?没有哪一个母亲不为自己的儿子前程费尽心思,她也不例外。

  既然栗妃失宠,陛下的心已经在向自己靠拢,是时候主动出击了!王夫人反复思量,良久,总算让她想到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妙计。王夫人在与丈夫的相处中,察觉到了刘启对栗妃的态度变化。

  机会来了,还等什么呢!王夫人极其聪明。

  她的办法简单而致命,但恰恰体现了她栗妃更适合做皇后。

  王夫人派心腹之人暗地里摸到了大行的府邸,目的是要告诉他您老人家忘了做一件非常重要的分内之事。这位仁兄一向较憨厚,脑筋不打弯,对于来人的好意提醒有点茫然。来人也不绕弯子,直白地告诉他皇上该立后了。

  没想到这位老兄脑袋瓜子实在不争气,还是一脸茫然,他一时没明白过来,皇上他老人家立不立老婆为后关他什么事,皇上高兴立就立,不高兴谁也管不着。

  来人有好气有好笑,只能提醒他道:你身为大行,国中无后,不合礼仪。

  经来人的这么一提点,大行老兄终于拍了拍脑门,把其中的因果联系给想明白了。

  国中无后确实不合礼制,他是掌握宫中礼仪的官员,如果不站出来纠正这一不合礼制的问题,确实有失职之嫌。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这位老兄当即表示明日朝议一定上奏章。然而,谁也想不到,这篇奏章会要了他的命。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奏请立栗妃为后的折子就按时递到了刘启的手上。须臾之间,大臣们等来了刘启的反应,暴跳如雷。

  “好大的胆子,这是你该说的话吗?”。

  大臣们见刘启反应如此激烈,吓得手摇脚颤,不知道皇帝陛下受了哪门子刺激,不就是一份奏请立后的奏章吗,至于吗?

  刘启暴跳如雷的同时,还下了个更让人心惊肉跳的命令,将上奏折的大行押入死牢问斩。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本朝可从未有这样的先例啊,一位两千石官员因上奏折当堂身获死罪。

  大臣们以为刘启急燥的老毛病又犯了,有胆大的官员站出来劝了几句。刘启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一将他们骂了回去。朝会在莫名妙地惊恐中结束了。

  刘启拿臣子开刀,不是因为臣子真的犯下大罪,而是因为刘启从中嗅到了一丝诡异的心机。他刚刚以皇后之位试探了栗妃的态度,就有大臣上折子立她为后,这里边会的文章,恐怕不会那么简单。而且,刘启更想告诉那些试图干扰他立后并易储的臣子,敢跟他对着干,就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死亡。

  刘启并不反对立后,他也知道后宫不可一日无主,偌大的宫廷,人多眼杂,没有一个贤内助来帮他镇住后宫,恐怕也不是件长久的事。

  他之所以暴怒,是因为他反对立栗妃为后。

  在他眼里,栗妃俨然成了无德无行的女人,她不配做他的皇后,更不配做未来的太后。

  恨屋及乌之下,刘启对太子刘荣的信心也动摇了,

  刘启甚至认为,一个不好的母亲是无法教育出一个很好的太子的。一个不好的太子又怎能掌管好祖宗的江山基业?!

  在这样的想法下,刘启终于下了易储的决心。

  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十一月,刘启在朝会上下达了废太子的诏书。这一份诏书立刻在重臣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太子太傅窦婴首先站出来为自己的学生鸣不平,他认为太子并无过错,而且聪明良善,怎能说废就废,让人不服。不少大臣随声附和。丞相周亚夫也按捺不住一直的低调,站出身来,与窦婴一道,为刘荣争取。

  但刘启已经打定主意了要易储,这样的场面早已在预料之中,所以刘启的对策是不用对策。

  随你们怎么反对,朕的主意已定。

  结果,刘荣还是被废了。

  太子太傅窦婴出于义愤,以养病为名暂时辞去了官职。而刘荣的母亲栗妃被打入冷宫,不久之后,便带着满腔的恚恨孤独地死去。然而,刘启还是不放心,让他不放心的这个人正是周亚夫。周亚夫职任太尉,掌管着天下兵马,掌握着国家的要害。自从周亚夫反对废太子来,刘启就认定此人是一个非常碍眼的人,必须赶快挪走。

  景帝前元七年,二月,刘启在一次朝会上突然关切地对丞相陶青表示你老了,可以回家颐养天年了,陶青则哑然不语。刘启同时任命周亚夫担任丞相,空缺的太尉官职则被罢除。

  刘启以雷霆手段拿回了兵权。大臣们面面相觑,谁都知道刘启蓄谋已久,但谁都装糊涂。正在他酝酿着颁发最后的决定时,深宫之中的老太太却坐不住了。窦老太太实际上对朝廷中的争吵并不感兴趣,她老人家急急忙忙地叫来刘启,主要还是因为老太太兄终弟及之心不死。

  皇后位置由谁来坐,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娘俩的想法是一致的。

  但是老太太想搞兄终弟及,以便能一直做太后,刘启心里想的却是父死子承,兄终弟及他是一万个不愿意。当然,刘启也不敢过于顶撞太后,只能以事关重大为幌子,要举行朝议后再予定夺。

  刘启召集了几个重臣前来讨论。

  不出刘启所料,重臣们都反对兄终弟及。名嘴袁盎为了让窦太后明白兄终弟及的危害性,还特意讲了个故事,故事大意是五百年前的宋宣公干了这个荒唐事,结果国家乱了五世。

  袁太常的滔滔口水一旦打开,必然是引经据典,左右逢源。然而,窦太后听着听着,脸色却由青变紫,身段也随着微微颤抖。

  刘启用眼神示意袁盎不要再讲下去,别把老太太气昏了。

  袁盎察言观色的功夫没落下,迅速地闭了嘴。

  到此为止吧!

  刘启一挥手叫所有人都退下,殿堂之下,再一次剩下母子俩人。窦太后眼瞎心不瞎,她没有被袁盎给说服。多少年来,她见识了朝廷里太多的腥风血雨,大臣们一边倒地反对以梁王为嗣,即便自己有天大的权威,梁王有天大的本事,要登上皇位,也注定艰险。稍有不慎,就会酿出乱子来。

  窦太后心情平复下来,叹了口气道:“启儿,这事你自己做主吧”听到这句话,刘启在瞎眼的母亲前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从今以后,窦太后绝口不提立储的事情。

  朝中始终不见动静,梁王刘武一时着急,特意上了一道折子,在折子上,梁王请求刘启允许他修建睢阳到长安的甬道,理由是经常可以来看太后。刘启把梁王的折子给重臣们传阅,问他们的意见。

  袁盎一语就道破了其中的玄机,“不可,修了甬道,梁国的兵马就可以朝发夕至,直驱长安了!”

  大臣们纷纷附和袁盎之言,表示坚决反对。刘启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对于弟弟的那点花花肠子,他岂能不清楚?对于刘启来说,当务之急,还是得把立后跟立储的事情赶紧给办完,免得梁王心存非分之想。

  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四月前,乙巳,立王氏为皇后。丁巳,立刘彻为太子。

  在干完这两件大事之后,刘启向济南府发了一道令长安震动的诏令。诏令中说道,郅都火速回到长安,接任中尉。苍鹰郅都要回来了!一时之间,长安各大街小巷议论纷纷。烈侯宗室,纨绔子弟不免愁眉苦脸,而贫民百姓却欣喜狂。

  老百姓总算把郅都这尊大神给盼来了,他们听说郅大爷办起豪强地主,流氓地痞从不手软,但对守法的老百姓却爱护有加,而且郅大爷为官清廉,连亲人的信件都不收。对于郅都的升迁,高级官员们都很清楚,郅都明着是维护京城治安,暗地里则是稳固太子地位。

  所以,重臣们对于这么一个铁面菩萨入京并不感到特别意外。而让他们意外的是,前任中尉卫绾也升官了,而且职位非常不一般。卫绾的新职务是太子太傅。谁都知道,太子太傅虽说没有实权,可是因为帝师的缘故前途无量,只要其人命够长,一旦熬到新皇登基的那一天,太子太傅将会是三公大臣的最直接候选人。也正是因为有这一层利害关系,高级官员们都是削尖了脑袋梦想得到这个职位。它不仅是一个荣耀,更是升任三公的好路子。

  因此,也管不了命长不命长,先占了位子再说。从学问上讲,卫绾还是有资格成为帝师的,卫绾进入仕途前是江东大儒,一步步爬上来,在做官理政,治国治民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帝师是当仁不让了。

  但怪就怪在,卫绾学的是儒学,而朝廷用的是黄老之道。这也是让大臣们意外的地方。皇上让太子学儒学,这葫芦里不知卖什么药?!刘启面对臣子们的疑问,他的回答是无可奉告。

  卖什么药你们不用管,如果药管用,太子就得学。

  (本章完)


  (https://www.tyvxw.cc/ty43083/2646197.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