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神笔从项羽始 > 第三百二十七章 寇准的考较

第三百二十七章 寇准的考较


  寇准给丁昊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个略显干瘦的老头,看上去约有五旬开外,话直接不绕弯子,身为宰辅,手握重权却架子不大,挺随和的,一副笑呵呵的老好人形象。


  当然了,这仅仅是第一印象。


  丁昊几世为人,即便就是打死他,他也不相信,一个能够位列宰辅的政客,会如茨人畜无害。


  即便是名臣,那也概莫能外!


  朝堂之上,没有点心机,没有点手段,能站得住脚吗?


  还能屹立不倒,并博得皇帝这种翻脸比脱裤子还快的生物的信任,那就更得有些手腕和道行了!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人嘛!人无完人!


  只需要对待战友春风般的和煦,而对待敌人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那就够了!


  仁者无敌,那种假大空的词,听听也就罢了,真若是信了,终究逃不脱身死道消以及那个妇人之仁的评语!


  寇准是干大事的人,干大事的人通常都很忙,妥妥的日理万机。


  即便是有那闲磨嘴皮子的功夫,也不会是和他柳三便一介白身闲磨嘴皮子。


  因此,寇准落座之后问出的言语非常的简洁。


  似乎连丁昊向他见礼都觉得有点多余。


  “嗯,不必多礼了,坐下回话吧!”


  丁昊倒没敢托大,出于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与敬重,他还是中规中矩的见完了礼。


  屁股刚刚挨到椅子上,寇准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


  “愿不愿意入行伍为国朝效力?”


  丁昊觉得这句话问得有点多余,他现如今还有的选择吗?


  如果不愿意,寇准难道能够放他就此离去?


  不过,丁昊还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虽然现如今的北宋文贵武贱,但是好歹这也是一条出路。


  他现如今欠缺的不就是一个机遇吗?


  满腹的才华,而且妥妥的一个文武全才,欠缺的就是一个可供他施展的平台。


  原本想走科举之路,谁曾想?武夷县的一个县令,便犹如拦路虎一般,将他的那条路给彻底堵死了!


  现如今,寇准歪打正着的给他提供了这么一个绝佳的机遇,他当然不想拒绝。


  武人虽然被人轻贱,但至少这也是一条出路,有句话叫做事在人为,行行出状元!


  谁能够保证?北宋的武人就,打不出一番新地?


  徽宗朝的死太监童贯,不就通过只报喜不报忧,冒领军功,闯出了偌大的名头吗?


  看来,最关键的,并非是zheng治环境!


  在华夏,纵观历史,从古至未来,都特么是人治!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手握重权的那个人!


  换而言之的,也就是,只要搞定了皇帝,皇帝青睐有佳,甭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那都是大有可为的!


  这一点,这些,丁昊其实早就想通了。


  于是,也不再矫情了,斩钉截铁的答道:“为国效力,征战沙场,乃是我辈平生之志,不求名留青史,只求马革裹尸。”


  回答的很是铿锵有力。


  狗日的,受后世的荼毒的却是太深了!吹牛皮简直不打草稿嘛!妥妥的双面人,言不由衷!


  寇准焉能听不出来他这话里头的真假?


  淡淡的笑了笑,并未多言。


  也许在他看来,只要愿意入行伍这就足够了,至于其他的,无关紧要。


  “老夫知道,你有成为一员猛将的潜质。


  人才难得,量才任用,到底是将之才还是大将之才?亦或是可遇而不可求难得一见的帅才,一会儿你大可畅所欲言,也好让老夫称量称量?”


  罢,寇准直视着丁昊的眼睛,似乎是想要看透他此刻的内心。


  丁昊不卑不亢,很是胸有成竹。


  “那就请相爷考较吧!在下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寇准点点头:“嗯,为将者就该有幢人不让的气魄!


  那你就先我朝的兵制吧!


  多弊端与不足之处,拍马奉承之言,就不必了!”


  寇准,其实原本并不想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实在是涵盖面太广了!


  这个问题,都能赶上进士们殿试时的策论了!


  这么不好回答的一个问题,用来考教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子,寇准也是临时起意。


  因为,方才他似乎不经意间,从丁昊的眼底深处,看出来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鬼使神差之下,他就将原本已经话到嘴边的问题,莫名其妙地给换了。


  问题出口之后,他有些后悔了。


  面前之人看上去年仅二十,涵盖面如此之广的一个问题,他能回答出个什么所以然来?


  即便就是那些满腹经纶的进士们,让他们来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到点子上吧!


  充其量也就是变着法的歌功颂德一番,然后再些阿谀奉承之言。


  回答这个问题,能够洋洋洒洒数万言者大有人在,可若是到真知灼见,那恐怕还真是鲜有!


  正当寇准暗笑自己孟浪之时,丁昊稍一思索,便开始侃侃而谈了。


  不经意间,寇准越听越是心惊,这特么哪里是真知灼见!这简直就是一针见血,直指病灶好不啦?


  “我大宋建立国之初,太祖沿用了后周柴世宗的禁军制度,强干弱支,将全国精锐士卒源源不断的调入京师,编入禁军。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好法子,确实有效的制约了唐代以来藩镇强而中yang弱的局面。


  太宗朝,我大宋军队的数量,拢共也不足30万,其中禁军更是只有10万余。


  太祖不愧是职业军人出身,就依靠这么点家底,收两湖、入蜀川、复岭南、并江南,大军所至,所向披靡,很快就统一了南部地区。


  到太宗在位之时,我朝军队的数量几乎暴增了一倍有余,士卒的总人数超过了六十万,禁军人数也接近三十万。


  但在对辽的作战中,两次北伐,我军一败再败,损兵折将不下二十万。


  这两次大败,使得我大宋臣民心中产生了畏辽的心理,从此,再也没有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壮志雄心了。


  到帘今圣上执政时期,除了与辽国接壤之地的边患,我朝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战争,因此,对军队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


  (https://www.tyvxw.cc/ty427180/11962631.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