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托洛茨基
列夫·达维*奇·布隆施泰因(托洛茨基)()Лев,Давидович,Троцкий()*与国际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苏俄(后来的苏联)红军的缔造者之一,二十世纪国际*主义运动左翼领袖,他以对古典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独创性发展闻名于世,第三*国际和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三国际前三次代表大会的宣言执笔人)。
托洛茨基生平
在1905年*革命中26岁的托洛茨基被工人群众推举为彼得堡苏维埃主席(而当时布尔什维克多数干部却还在讨论是否支持苏维埃,这些干部后来被赶回*的列宁痛击)。1917年革命托洛茨基率领“区联派”与列宁派联合,并再次被工人推举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对于十月革命这场20世纪最重大的社会革命,托洛茨基赢得了不朽的历史地位。后来成了托洛茨基死敌的斯大林,当时作为革命组织领导者之一却写道:“起义的一切实际组织工作是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挥之下完成的。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卫戍部队之迅速站在苏维埃方面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工作之所以搞得这样好,党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托洛茨基同志。”(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年后,当反托成为政治需要时,此类评价都从斯大林文章中删掉了。)甚至连后来狂热的斯大林派雅克·沙杜尔,当时却也写道:“托洛茨基*起义中居支配地位,是起义的钢铁灵魂。”(苏汉诺夫《革命札记》第6卷P76。)不仅在起义中,而且在无产阶级*的捍卫、巩固方面和国际*主义革命方面,托洛茨基也作出了极其的贡献(外交官-苏联国际革命政策的负责人、苏联红军缔造者以及*国际缔造者)。革命后若干年里,托洛茨基与列宁的画像时常双双并列挂在一起;十月革命之后到列宁病逝之前,布尔什维克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大会发言结束均高呼口号:“我们的领袖列宁和托洛茨基万岁!”在欧美共运中托洛茨基的威望非常高。
由于官僚极权对信息的封锁,后人常常根据极端偏颇的材料而认为托洛茨基只是一个知识分子文人,实际上他文武双全,而且谙熟军事指挥艺术,并且亲临战场。正是他作为十月革命的最高军事领袖(*革命期间他与士兵一起在战壕里作战),并且在1918年缔造并指挥苏联红军,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列宁曾对朋友、著名作家高尔基说,除了托洛茨基,谁还能给我迅速地造成一支上百万人的强大军队?)。在内战期间,他甚至坐装甲列车冒着枪林弹雨亲临战场指挥作战,差点挨炸死;当反革命军队进攻彼得堡时,当时的彼得堡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吓得半死(这事使他丢脸),托洛茨基却从容不迫指挥作战。
同时托洛茨基又是一个高明的外交家,他曾强硬地要求英国政府释放因反战宣传被囚禁在英国的**革命者,否则就不许英国公民离开*,连英国政府方面都觉得此举无懈可击;他还把盛气凌人的法国到访者当场轰出他的办公室(革命前法国一直是*的头号债主与政治*纵者),却彬彬有礼地欢迎前来缓和冲突的法国大使,一高一低的姿态显示了托洛茨基高超谋略智慧,堪称有理、有力、有节的外交典范。*革命前夕,托洛茨基对工人代表议会中的质询做了巧妙答复(托洛茨基说他“代表苏维埃”宣布没有任何武装行动的决定,但他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委员当然没有义务承认党中央的机密决定;苏维埃作为工人*政治机关的决议是公开的,而党中央有权保留机密决定;但托洛茨基不止于此,他补充说道“如果事变的进程迫使苏维埃决定武装行动,那时工人和士兵一定会像一个人似的站出来响应苏维埃的号召。”)。这样的答复——既保守了即将起义的军事秘密,又鼓舞了革命者的战斗意志,同时严格遵循现代*与公开原则,这些政治答复被波兰人多伊彻誉为“外交辞令的杰作”。
托洛茨基在国民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中颇有创造: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首先提议者以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首先实践者、提议者。1928年斯大林迟迟开始的计划经济实验,是对1923年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左翼反对派经济纲领的拙劣剽窃和粗暴翻版。因为统治者的政策迟到,使得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已产生了一个威胁*生存的农村资产阶级,而苏俄工人阶级国家不得不强力解决——而且是不得不借助已蜕化为官僚集团的强力来解决冲突——结果导致了年代初的*和对农民的大量冤枉错杀。
另外,托洛茨基还对文学理论有很高的造诣,其著作《文学与革命》甚至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国际左翼知识分子(包括中国的陈独秀、鲁迅、胡风、王实味等人)。他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留下了150多卷《托洛茨基全集》,其生动而真诚的自传和大量私人日记、信件,给人留下了研究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宝贵财富,更是追求社会进步与解放的历史道路上的重要知识库之一。
托洛茨基月26日生于乌克兰赫尔松县富裕农民家庭,祖籍是犹太人。原姓布隆施泰因。1*6年开始参加工人运动。1*7年,参加建立南俄工人协会,反对沙皇*制度。1*8年在尼古拉也夫组织工人团体,被流放至西伯利亚。1902年秋以署名“托洛茨基”的假护照逃到伦敦(他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个名后来比他的真名更著名),参加V.I.列宁、G.V.普列汉诺夫等人主编的《火星报》的工作。一度热烈拥护列宁的主张,曾被人安上绰号“列宁的棍子”。1903年在党的二大上却激烈反对列宁的“雅各宾主义”,倾向于马尔托夫等人(后者开始被称为“孟什维克派”),也与当时的罗莎·卢森堡(对列宁派“独裁的组织方法”的激烈抨击)的观点一致(参见卢森堡《*社会*党的组织问题》,1904年7月)。1904年9月脱离孟什维克,长期游移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1905年革命期间从芬兰回国,12月被推举为彼得堡苏维埃主席,经历了短促却异常激烈的革命*,不久被捕。1906年在彼得堡狱中写了《总结与展望》,提出他一生活动的理论基础——不断革命论,即*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国际革命的不断性,认为*的*革命必然要由工人阶级通过建立起自己的阶级专政来领导、完成,并由此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并且率先预言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很可能将从*革命开始。月被判处被判终身流放西伯利亚。次年2月在押解流放地途中逃脱,*国外。1912年组织“八月联盟”,反对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内部出现的错误倾向。年曾作为一家自由派报纸的记者奔赴巴尔干半岛采访,托洛茨基成功地扮演了一名精力充沛而独立敏锐的新闻记者、报人以及分析出色的史学家,“他写的所有巴尔干通讯……都具有新闻写作的宏伟风格,体现出革命前*的激进自由派报纸的特点……至今还是1914年巴尔干编年史的无价之宝”(伊·多伊彻的托氏传记《先知三部曲·武装的先知》第七章P224)。在1903年特别是1905年革命之后长期鼓吹布派与孟派之间的统一,并且强调自己的“非派别性”。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后,托洛茨基先在欧洲后赴美国,坚持国际主义,主张革命,反对战争。但他既不愿公开接受“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列宁派口号,也反对第二国际各党支持各自所在国战争的沙文主义右翼势力,仍在布派与孟派之间斡旋。
1917年*二月革命还在进行时,托洛茨基就采取了最激进的不断革命立场(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张把革命推向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匆忙启程由美国辗转回国以参与革命,途中遭英国政府非法逮捕于加拿大某集中营里(英国政府视托洛茨基等**者为极端危险的人物),后遭到(在苏维埃的巨大压力下)*临时政府的强烈抗议而获释放。5月17日返抵彼得格勒,当即发表演说鼓吹将革命立即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当即被推为彼得格拉苏维埃执委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布尔什维克内部长期对革命阶段论(先建立工农*专政完成*革命、再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不断革命论的关系混淆不清,列宁也一度宣扬革命阶段论,导致二月革命后当列宁从瑞士回国后鼓吹立即把革命推向社会主义革命时(这几乎与托洛茨基同时主张),布尔什维克干部纷纷反对(甚至像诺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资深老革命家也起来反对),当时许多人指责列宁犯了“托洛茨基主义”错误,结果被*临时政府逮捕。同时他也因这一戏剧性的天真冒险在工人群众中赢得了巨大声望(当然,后来1919年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的被暗杀证明列宁是更有先见之明的)。同年7月坐牢中的托洛茨基被*社会*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缺席选为党中央委员。9月初代表革命工人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包括托洛茨基被怯懦的临时政府释放出狱。
十月革命胜利后,托洛茨基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1918年1月在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提出“不战不和”的主张,代表多数派反对列宁的意见,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月,被免去外交人民委员职务。最后和约以微弱多数票(仅多一票)得以通过,而托当时恰恰投了弃权票并且保留自己意见,但他的中立举动等于帮了列宁那一派,而后来的历史证明列宁是对的(参见刘平梅《布列斯特和约问题的争论》)。托洛茨基后被任命苏俄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并缔造了苏维埃红军,担任其总司令。9月改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年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在建设红军和战略战役指挥方面发挥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12月他撰文主张改革工会,加剧了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1923年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三头结成私党,代表新兴官僚层的利益(并且部分地反映着因新经济政策而崛起的富农利益),篡夺了苏联*党的领导权,特别反对托洛茨基。1923年,随着德国革命的失败,托洛茨基牵头的40多名老布尔什维克联名发表“新方针”,提出振兴革命的新纲领,包括遏止新经济政策、实行计划经济、扩大工人阶级*的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但遭到斯大林等当权派打压。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三头执政,合谋排挤托氏。斯大林在1924年提出了著名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这是对第二国际右翼伯恩施坦有关理论的继承发展,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修正,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斯大林主义路线。斯大林派从他们的观点出发将马列主义者攻击为所谓的“托洛茨基主义”“托派”,将早已被许多人淡忘的列宁与托洛茨基的旧分歧提出来,指责“托洛茨基主义”违背了“列宁主义”。列宁还曾忧心忡忡地对人说,我担心有人会利用我和托洛茨基过去的旧分歧搬弄是非;列宁生前把斗争矛头直指斯大林,并多次在病榻上要求托洛茨基代表他反对斯大林等人。1925年1月,斯大林派支配的俄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关于托洛茨基言论的决议》,批评他“企图用托洛茨基主义来偷换列宁主义”;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定解除托洛茨基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1925年1月被迫辞军事人民委员之职。改任电气技术发展局局长,兼工业与技术委员会主席。从此斯大林修正主义通过种种合法及非法手段逐步篡夺了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权。5月,托洛茨基出任租让委员会主席,后任电力技术管理局局长和工业科学技术院院长。同年的联共(布)全国代表大会上,一名代表在大会发言结束时按照惯例呼号:“我们的领袖季诺维也夫和……对不起!”回头看了看政治局诸位成员,“也许是加米涅夫,万岁!”全场哄堂大笑,季诺维也夫抚掌狂笑,斯大林笑得喘不上气来,托洛茨基也为之莞尔,加米涅夫却一脸肃穆、压根儿笑不出来。
1926年4~5月结成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围绕工业化道路和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批判斯大林的反动观点。1927年8月,*国际执委会第八次全会通过决定,解除了托洛茨基的*国际执行委员职务。1927年,托洛茨基坚决反对斯大林修正主义对中国大革命的瞎指挥,被开除出党。1928年被流放到阿拉木图。1929年2月12日被逐出国,抵土耳其。1932年被取消苏联国籍。
在斯托斗争中,左翼反对派以托为首严重低估了官僚化倾向,错失斗争良机(在1925年之前左翼反对派有人提出武装*斯大林集团、将之关禁闭,但遭到托洛茨基反对。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当时甚至私下说要把斯大林送上绞刑架。托当时宁愿把斯大林当作同志、将斗争控制在党内范围,直到1928年*国际六大问题才得以公开)。更要命的是,在当时论战双方都把列宁当作最高权威抬出时,托洛茨基等人却坚决反对公布列宁遗嘱。另一个重大的主观原因是当时*革命者早已出现了分化,话说不到一起,对问题的敏锐性也有很大不同,致使左翼反对派不能在同一个时期里聚集起足够的力量。从客观方面看,国际工人阶级的革命情绪低落(1923年后),三年内战和反帝国主义干涉战争造成的最优秀的一批革命者和革命工人死伤、脱离大工业,以及*工人从新经济政策中得到的初步实惠,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左翼反对派的政治基础。但反对派在斗争的主观方面的失利无疑是其失败的更直接原因。
托洛茨基错过年的斗争良机而使左翼反对派失利后,拒绝承认苏联官僚化的不可逆转,仍寄希望于在苏联无产阶级推动下的上层政治改良,并且要求各国左翼反对派留在*党内为革命路线而斗争。直至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才宣告第三国际无可救药,并认为只有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革命能够挽救堕落了的苏联工人国家,并指导其支持者为第四国际而斗争。
托洛茨基主要事迹
一早年
托洛茨基月26日生于南俄草原扬努夫卡村,的一个拥有三百俄亩左右土地的富农家庭。他的原名叫列夫·达维*奇·*朗施坦。他的父亲是一个*犹太人。托洛茨基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1888年,托洛茨基九岁那年,来到敖德萨,考入了一所德国人办的圣保罗教会学校。在敖德萨的八年学校生活,使托洛茨基大开眼界。1*6年,托洛茨基转到工业城市尼古拉耶夫城上学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组织了一个“南俄工人同盟”,并在工人中间进行反对沙皇*制度的宣传工作。1*8年初,“南俄工人同盟”遭破获,包括托洛茨基在内共200多人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读了列宁刚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这是他首次阅读列宁的著作。那时的托洛茨基或许没有想到,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会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紧密地连结在一起。1*8年,托洛茨基被判处流放东西伯利亚四年。在流放地,他用安蒂德·奥托的笔名经常给老民粹派分子在伊尔库茨克创办的合法的地方报纸《东方评论》写文章,探讨有关爱情、友谊、死亡、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这样一些“人生问题”,他写过评论尼采、左拉、易卜生、邓南遮、莫泊桑、果戈理、赫尔岑、别林斯基、杜*罗留波夫、高尔基等著名学者和作家的文章,显示了出色的文艺批评才华。流放期间,托洛茨基认识了捷尔任斯基。1902年春,托洛茨基在流放地阅读了一份用复写纸印的《火星报》和列宁的著作《怎么办》,深受启发,决定逃出流放地去参加《火星报》派的革命活动。同年秋的一个晚上,托洛茨基逃出了西伯利亚来到萨马拉,当时护照署名托洛茨基,从此以后他就一直沿用这个名字。
托洛茨基敏捷的思维,过人的精力和优美的文笔很快得到了列宁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工党革命同仁的尊敬和欣赏,列宁写信给普列汉诺夫,建议让托洛茨基参加《火星报》部,担任第七名编委。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同是《火星报》的创办者和*社会*工党的领袖,两人均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底和杰出的领导才能,一时瑜亮,各有怀抱。普列汉诺夫对托洛茨基并没有好感,他对列宁器重托洛茨基不以为然,认为托洛茨基在《火星报》上发表的那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只是花拳绣腿,华而不实。在托洛茨基加入《火星报》编委会一事上,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的分歧加深。列宁这一提议因普列汉诺夫的激烈反对而没有实现,决定只让他参加部的会议,无表决权。1902年年底,托洛茨基按照《火星报》部讨论的意见,到巴黎去从事争取*侨民团体的工作。
1903年7月,*社会*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对党的性质和一些革命斗争问题的争论中,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结成同盟,而托洛茨基却加入了对抗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党内反对派”,成为“少数派”之猛将。托洛茨基激烈攻击列宁,说列宁“被权力欲所驱使”,又说列宁像法国大革命时代雅各宾党人的领袖罗伯斯庇尔一样,会把革命引入歧途,“把党的委员会变成有无限权力的公安委员会”;并宣称“反对列宁的关于中央集权政党的观点”。自己的“棍子”反过来打自己,这是列宁始料未及的。在这次大会上,*社会*工党分裂为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布尔什维克派)和“少数派”(孟什维克派);大会结束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正式建立。在这场激烈的党内斗争中,普列汉诺夫只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暂时与列宁站在一起,而在其他方面两人始终难以融洽。更多时候,普列汉诺夫向孟什维克让步,批评列宁也相当尖锐,如说列宁搞“波拿巴主义”,“他将成为罗伯斯庇尔式的人物”。而列宁是这样评价普列汉诺夫的:“1903年夏他还是一个布尔什维克,秋天时他左右摇摆,到年底他就成了一个狂热的孟什维克分子。”后来,普列汉诺夫成为孟什维克的思想领袖和理论家,成了布尔什维克和“列宁未来的敌人”。而普列汉诺夫于1918年4月留下的“政治遗嘱”(到了月才在*公开发表),分析了苏联党和国家将会遇到四大危机:饥荒危机、社会经济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和崩溃危机,最后*瓦解。根据普列汉诺夫的指示,这一预言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得以公布。
1903年7月,托洛茨基以西伯利亚同盟委任的代表身份出席*社会*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围绕党纲和党章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托洛茨基在开始阶段曾与列宁同一阵线,但因不满列宁对老同志的态度而分道扬镳。
大会闭幕后不久,17名少数派分子立即在日内瓦召开了3天派别会议(1903年9月),会上通过了由托洛茨基和马尔托夫共同起草的《关于党内斗争的当前任务》的决议,攻击和抵制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机关报部。会后,他们采取行动,先后获得了中央机关报《火星报》、总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的领导。《火星报》从第五十二号起成了孟什维克的派报,被称为新《火星报》。托洛茨基随即为新《火星报》撰稿,他攻击列宁是“雅各宾主义”,是企图建立个人独裁的罗伯斯比尔,称列宁为“马克西米利安·列宁”,这表明他坚决站在孟什维克一边。
可是不久,托洛茨基又和孟什维克的领导人发生意见分歧。由于孟什维克的领袖们威胁要抵制中央委员会和《火星报》,托洛茨基等人也停止为《火星报》撰稿,列宁被迫辞去《火星报》的职务。孟什维克接管,普列汉诺夫出来收拾乱局。但普不能容忍托洛茨基留在《火星报》,下了驱逐令,并以辞职相要挟。1904年4月,他申明脱离新《火星报》部,托洛茨基的名字就从《火星报》上消失了。此后,托洛茨基逐渐疏远孟什维克。1904年9月,托洛茨基在德国慕尼黑发表《致同志们的公开信》,同孟什维克绝交。
1905年1月9日(星期日,俄历二月),彼得堡爆发大规模的工人和平请愿,遭到沙俄政府开枪*,由此引发了连绵不断的革命浪潮。此时,托洛茨基刚从慕尼黑到了日内瓦,他立即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以《彼得堡起义之后》为题发表。托洛茨基在文章中赞扬英勇的俄罗斯人民反抗沙皇的极权统治,认为君主立宪只是一种幻想。他号召人民*沙皇统治,“革命已然来了,她结束了我们政治的童年时代”。
12月3日,托洛茨基和彼得堡苏维埃的其他委员在开会时被逮捕。从此开始了托洛茨基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第二次监狱生活。在狱中,他研究了地租理论和*社会关系史。更重要的是,身陷囹圄的托洛茨基开始酝酿他的“不断革命”的思想,这些早期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具有理论学说的“托洛茨基主义”。
1906年,他写成了题为《总结与展望》的长文,以“总结”1905年革命为名,第一次论述了“不断革命”论。他在《自传》中认为这本书是“当时论证不断革命的理论方面一篇最完善的表述”。认为*的*革命必然要由工人阶级来领导,以无产阶级专政来完成,并由此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
1905年革命失败后,托洛茨基于月被判处终身流放。1907年2月,他在流放途中,借口坐骨神经痛要求住院治疗,乘人不备便设法从西伯利亚别烈左沃逃脱,经彼得堡到芬兰,不久他又搭乘一艘开往瑞典的轮船,抵达斯德哥尔摩,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第二次*生活。在此后的岁月里,托洛茨基穿梭于伦敦、柏林、维也纳、苏黎世、巴黎等欧洲各个城市,成为流浪的革命家。他在柏林认识了被当时的革命者称为“欧洲社会主义的‘精神导师’、马克思主义的教皇”的卡尔·考茨基,但托洛茨基却认为考茨基这位大师的思想相当平庸,使他感到失望;后来又认识了弗兰茨·梅林、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等著名的德国革命家。卢森堡和托洛茨基一样,反对孟什维克的革命观,但又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布尔什维克的活动,希望看到*革命运动“欧洲化”。
1907年4月下旬,托洛茨基以梯弗里斯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社会*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会上托洛茨基以“非派别的社会*党人”自居,扮演中派领袖的角色。他提出不同心也能“协力”的论点,反对同机会主义划清思想界限。在这次大会上,除了对待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问题以外,在所有的问题上托洛茨基都支持孟什维克,站在机会主义一边。
同年8月,托洛茨基参加了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大会在争论关于反对军国主义问题时,托洛茨基鼓吹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主张。
在斯托雷平反动年代,当布尔什维克开展反对取消派和召回派斗争的严峻关头,托洛茨基以超派别的姿态出现,实际上是站在孟什维克取消派一边,庇护取消派,攻击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对此,列宁十分气愤,称托洛茨基是“厚颜无耻的犹大施卡·托洛茨基”。在这个时期,托洛茨基利用第二国际和德国社会*党机会主义首领的赏识和支持,在他们的报刊《新时代》和《前进报》上曾连续发表了几篇匿名文章,肆意歪曲*党内斗争的真相,谩骂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混淆国际工人的视听。列宁抨击说“托洛茨基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最卑鄙的野心家和派别活动者……嘴上滔滔不断地谈党,而行动却比所有其他的派别活动者还坏。”
1912年1月召开了*社会*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俄代表会议,决定把孟什维克取消派开除出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对此,托洛茨基等人又是集会巴黎,又是向第二国际告状,攻击会议是“欺诈行为和篡权”,是“政变”,是“分裂”。同年日,托洛茨基又集合孟什维克、取消派、召回派和崩得分子,在维也纳召开代表会议,结成了“八月联盟”。此时的托洛茨基,在革命的十字街头似乎无所适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反对列宁提出的“变现代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策略口号。1915年9月,托洛茨基出席了齐美尔瓦尔德代表会议,在会上他追随占多数的考茨基中派,反对列宁提出的同第二国际断绝关系、建立第三国际的主张。但同时他坚持国际主义,主张革命反对战争。
波兰托派领袖多伊彻认为,从年,是托洛茨基政治生命史上无所作为的一章。年,托洛茨基在巴黎逗留了两年,1916年9月,托洛茨基的《我们的言论报》被法国当局查封,托洛茨基本人被驱逐出法国,赴西班牙,接着又被西班牙当局押送上船赴美国,1917年1月到纽约,在那里遇到了布哈林,他马上加入布哈林等人在美国主编的《新世界报》部。他还活跃在纽约和费城一带,到处演讲,做革命鼓动工作。2月底,*国内爆发革命的消息传到了纽约,托洛茨基更是活跃,急忙办理回国手续。3月27日,托洛茨基在归国途中遭到英国警方扣押,5月才抵达彼得格勒(此前一个月,列宁已回到*)。这时候的俄罗斯大地,风雷*,由资产阶级领导*沙皇统治的“二月革命”刚刚过去不久,而另一场由无产阶级举义的震撼世界的革命即将爆发。
至此,托洛茨基充分发挥出其政治潜能,在革命运动中叱咤风云,“个人品格大放异彩”。他已经可以不把普列汉诺夫之流看在眼内了,其在革命群众中的威望,连列宁也稍逊一筹。卢那察尔斯基说:“在托洛茨基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功的影响下,在他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不少接近托洛茨基的人都有认为他是*革命的头号领袖的倾向。”1917年7月,托洛茨基被克伦斯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逮捕,很快就在9月获释。历史在等待着列宁和托洛茨基们发动改天换地的大变革。10月25日(俄历),阿芙诺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十月革命爆发,克伦斯基政府垮台。
二十月革命时期
托洛茨基回到*后,参加了“区联派”的国际主义小组。区联派原是月在彼得堡成立的中派组织。1917年5月,鉴于区联派基本上采取了同护国派断绝关系的立场,列宁主张同他们联合,6月,资产阶级政府以“德国间谍”罪名将托洛茨基逮捕入狱。在同年7月布尔什维克召开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作出决议,吸收托洛茨基和整个区联派加入布尔什维克,在狱中被选为中央委员。9月初,获释出狱,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这时彼得格勒已转向布尔什维克。10月10日,在列宁主持下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央会议,决定在最近期间开始武装起义。当时,托洛茨基是唯一支持列宁发动十月革命的领导人,但托洛茨基虽然投票赞同起义,可是他主张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来决定夺取*的问题。
起义爆发后,正是托洛茨基在列宁不在的情况下一手领导了十月革命,托洛茨基实际组织武装起义,促成十月革命。可以肯定,他是十月革命的功臣。
三布列斯特和内战时期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布哈林主张发动护国战争,托洛茨基和列宁主张停战和签订条约,但托洛茨基和列宁之间也存在意见分歧。列宁主张无条件地立即缔结和约,托洛茨基则主张“不战不和”。当时列宁曾和率领代表团同德方谈判的托洛茨基约定: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就采取拖延的办法;他们下了最后通牒就作让步。2月9日,德国首席代表霍夫曼提出了最后通牒,次日,托洛茨基却擅自发表声明,*拒绝在割地的条约上签字,并单方面宣布结束战争,全面复员军队。列宁为此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拿苏维埃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开玩笑,把战争当儿戏。
列宁以提出辞职迫使代表大会同意他的建议,托洛茨基最终与列宁保持一致,会议最终以微弱票数通过了列宁的主张。
在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托洛茨基于1918年3月辞去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担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9月改组为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国内战争时期主持建军工作,指挥红军与协约国入侵军队及白党军队作战担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军事人民委员(),具体负责组建红军和指挥军事作战,在国内战争期间,托洛茨基一直乘坐指挥专列巡回于*各战区,为红军的组建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内各条战线上胜利的“唯一的组织者”,“红军的缔造者”、“红军的领袖和组织者”,被外界誉为“红色拿破仑”,这是连斯大林在当时也不得不认同的。但由于他行事严酷,也遭到了谴责。
四国内建设时期
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全国*恢复国民经济的新时期。但此时战时*主义政策的弊端已经部分显露出来。托洛茨基1920年初赴乌拉尔地区考察,返回后便在俄共政治局中首先提出实行渐进农业税,但遭到当时普遍抱乐观态度的其他中央委员的反对。
随后,托洛茨基主持铁路工作,托洛茨基认为在战时*主义体制下工会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托洛茨基在月初召开的全俄工会第五次代表会议上,反对在工会中扩大*,主张把行政命令的方法搬到工会中去。他提出把战时*主义的“螺丝钉扭紧一下”和“把工会整刷一下”的口号。对此列宁、季诺维也夫、布哈林、托洛茨基等人在中央政治局展开了持续数月的激烈的争论。斯大林在整个过程中不是一语不发就是无主见的完全支持列宁。1921年3月,召开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对工会问题的争论作了总结,肯定了列宁为首的中央的路线。
此时,战时*主义政策造成的国内经济危机加重并导致政治危机,战时*主义被终止,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
五反官僚前期
月,列宁抱病重新审查了与格鲁吉亚布尔什维克冲突的前因后果,终于明白了斯大林作为民族人民委员在格鲁吉亚的粗暴举动。他发现斯大林加诸格鲁吉亚“分裂主义者”的指控都是虚假的。
列宁和托洛茨基的矛盾造就了斯大林。作为苏维埃体制下最杰出的三位领导人,在革命时期尚可以容忍的分歧,在官僚体制下已发展为势同水火。列宁对这位杰出人物感到恐惧,他是随时会将自己拉下宝座的人。尽管在最重大的战略问题上,他们最后总是保持一致。但托洛茨基才华太高,威望太大,对于一个集权体制的最高统治者而言,这足以使他产生猜忌。
但他毕竟曾是一位革命者,而且他需要托洛茨基的才能,所以没有对托洛茨基做出太大的进攻。但至少必须做出限制,至少在他在位时不能有所逾越。而斯大林,列宁将他视为保障自己最高权力的工具,斯大林的作用就是限制托洛茨基,就是作为强有力的执行者。托洛茨基感觉到了这一点,在自己的自传中,他提到了斯大林不断被赋予权力,党机器的权力不断集中的的过程,也透露出列宁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政令行使的更为畅通。也就这样,斯大林开始掌握了党机器。
列宁健康时,还能将他作为一件工具,但现在他已经住进了护理室,实际上被看管起来了。所以,列宁才总是抱怨,医生总是在加以限制,他对外界的情况总是一无所知。所以,列宁知道格鲁吉亚的真相后才如此震惊,事件本身尚且不论,更吃惊的是斯大林表现出来的势力和野心,他知道自己已经被这件原来的工具控制了。
斯大林获得了看护列宁的权力,熟知中国历史,清楚雍正皇帝这一段历史的人不难理解,斯大林通过此举获得了继承最高权力的保障。列宁急切地想解除斯大林的看管,所以才屡次表示对斯大林的不信任,我们就不难理解列宁写给斯大林的信件,要求斯大林向自己妻子道歉,接着要求解除一切私人关系的信件的深层目的。但唯一能解除这一权力的是政治局,由于“三驾马车”和五人小组的存在,也就等于是要求斯大林自己放弃这一权力,列宁这一目的无疑会落空。
列宁最终选择了与“托洛茨基同志一致”的意见,除了这次的“格鲁吉亚问题”外,在“对外贸易垄断权”、“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优先地位”、“*国际的统一战线”、“对工农检察院的批评”、“党的官僚主义”等等一系列国内外重大问题上,列宁和托洛茨基也都是团结一致甚至是紧密合作的。然而,在几次重大斗争中,托洛茨基选择了“靠不住的妥协”,与列宁的合作最终走向失败。
“当列宁还能从事斗争时,托洛茨基依靠列宁的支持,还有获胜的可能,甚至在列宁逝世后,他利用列宁交给他的”炸弹,“也仍有获胜的可能。但他却出于对”空位期和党的分裂的顾虑,没有积极地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从而导致自己彻底的失败。当列宁已经决定撤消斯大林总的书记职务,开除其党羽奥尔忠尼启则和捷尔任斯基的党籍时,他还有所保留,仍希望斯大林能改过自新,希望最高领导层能竭诚合作。在他的对手们私下策划要在政治上把他搞垮时,他却令人不解地无所作为,竟然还去郊区打猎,以致染上使他丧失战斗力的疾病。托洛茨基这样做,也许是意识到力量对比悬殊,如他在自传中所说的,即便获得胜利,其结果能维持多久是颇成问题的。也许他是出于自信,象他这样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转折契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人,只要有机会,必将会东山再起。因此,他想进行一场长期斗争,从做青年工作入手。
但他没有充分认识他的对手斯大林,对手们针对他进行的斗争的性质也不够明确。这场斗争对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来说,是一场夺取最高权力的斗争,夺取权力是唯一目标,因而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权力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斗争的对手是获得或保持权力的障碍,不把障碍除掉就得不到权力,所以就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干掉对手,这场斗争与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以往的党内斗争完全不同,在那些斗争中,尽管不排除策略,但要取胜主要是依靠理论和决策的正确性,通过辩论和投票解决问题。这种党内斗争是同志之间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分歧的斗争,斗争的双方是同志,所以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保留观点,也给人改过的机会。可惜这个优良的党内斗争传统被罪恶的夺权斗争破坏殆尽。
1923年列宁病情恶化,不能视事,发表了著名的遗嘱。
遗嘱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改组中央委员会;2对六位中央主要领导人做出评价。
改组中央委员会——将中央委员人数扩大到150人,无疑是想打破政治局在中央委员会的的势力垄断。同时,对六位中央委员的评价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苏维埃体制下,这等于是宣布最高权力的继承人,尤其是对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评价。很显然,对托洛茨基的评价高于斯大林,托洛茨基“过分自信和热中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但斯大林,列宁等于是指出他运用最高权力事件极危险的事。随后,列宁干脆建议连总书记的职务也免除掉。可惜的,列宁现在被看管在护理室里,遗嘱无疑会使他的处境更危险,甚至,如果我们相信是斯大利暗害了列宁,也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列宁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发表遗嘱,无疑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
英国传记作家伊恩,格雷在写作《斯大林》时,发现自己无法回避这一段历史,他既然要维护斯大林的形象,就不得不牺牲列宁,所以列宁必须是一个因为患病而又死抓权力不放,固执而不近人情的人。他在书中动人地写道,由于列宁的古怪举动,忠诚的学生斯大林受到了何等打击,心中的委曲难以言说。但我们知道,斯大林是铁一般、绝不会儿女情长的的人。
斯大林是不会束手待毙的,月俄共十一大后担任了总书记后,借助列宁与托洛茨基之间的矛盾,由他领导的书记处(以及组织局)当时已经从政治局手中接过了绝大部分行政职权。斯大林与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结成“三驾马车”,开始与托洛茨基争夺领导权。
斯大林利用手中的组织权力,通过任免,大力提拔反托洛茨基的人,将支持托洛茨基的人免职。这一过程甚至波及到基层,不反对托洛茨基的人不能担任厂长、车间党支部书记、会计和誊写员等职务。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前,许多省的代表会议的代表是在没有差额的情况下根据省委书记的推荐选出的。从1922年夏天起,省委书记名义上是根据中央委员会的推荐选出的,实际上是由书记处任命的。
自列宁病情加重不能参加政治局工作开始,“三驾马车”扩展为“五人小组”即在“三驾马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布哈林、李可夫,此后又形成“七人小组”,这七人是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古比雪夫,即除托洛茨基之外的全部政治局委员再加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在给莫洛托夫的信中对此毫不避讳,多次直接用“七人小组”这个称呼。“七人小组”每星期二召开会议,政治局每星期四召开会议,以便提前协调立场。“七人小组”垄断了全部大权,当时的经济、政治、对外政策和*国际的问题以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最重要的决定,所有组织问题还有党的干部任免问题,几乎全是“七人小组”事先决定好的。季诺维也夫后来证明,“七人小组”是瞒着全党的中央委员会的实际领导,拥有专门密码的真正的派别组织。在这种情况之下,将列宁极不利于斯大林的政治遗嘱在党内公布已不可能,更毋论执行了。
10月15日,托洛茨基集中“左派*主义者”、“工人反对派”和“*集中派”等派别,在向党递交了有46人签名的声明书,即46名反对派政纲。他们预言苏维埃*“面临着全面经济危机”,“必然要灭亡”,指责“政治局多数派政策将给党带来严重的危害”,要求更新党的机构,改变党的路线。
斯大林迅速作出回应,10天之后,也就是月日,俄共(布)召开了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谴责了托洛茨基和46人的派别活动。但托洛茨基于12月18日在《真理报》上以《新方针》为题发表了一封给全党的公开信,从而又掀起了一场反对斯大林的活动。经过全党大辩论,托洛茨基的纲领遭到了多数派的坚决反对。1924年1月16日,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会议总结了这次争论,严厉指责托洛茨基的活动。
托洛茨基开始以无产阶级*为口号,开始向斯大林体制发动进攻,他既然曾经用严酷的手法来整肃军队,曾经极力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曾经如此捍卫党的统治,此时却发动了一场旨在根本改造苏维埃机关的*运动,难道真的只是幌子这么简单?
不,托洛茨基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此时的处境,他的过人才华、他的崇高威望、甚至他的犹太人身份,这些因素都足以使他难以在苏维埃体制下立足,苏维埃官僚们需要的是威望和能力不高、温顺保守的人,也就是说,利于被控制的人来担任领袖,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
托洛茨基的政见、主张、性格乃至犹太人血统,都普遍引起了苏维埃官僚和保守派小资产阶级的反感和恐惧,他们都选择了斯大林,托洛茨基也终于意识到了这个曾帮他畅通无阻地行使政令的集权制,现在要置他于死地了。他确信只有不断革命才能实现抱负,只有*才能将他的威望*为现实的权力。他无法坐等布哈林的命运,他是托洛茨基!
但他已经失去了最有利的时机,他藏匿了列宁交给他的重磅炸弹,他知道,即使曾与列宁合作夺取了一些阵地,也根本无法对抗官僚机器,他企图用妥协和沉默换取一席之地。可当他明白,要么反抗、要么被*时,他重新成为了托洛茨基。他将迎接自己的命运。被自己一手缔造的国家放逐,这是他的命运。
六反官僚后期
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了。列宁逝世,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三头执政,合谋排挤托氏。
1924年秋,托洛茨基接连抛出了《论列宁》和为《1917年》一书所写的序言《十月的教训》等小册子,被指责为“篡改历史,歪曲列宁形象,诋毁列宁主义,抬高自己的身价,妄图以托洛茨基主义来顶替列宁主义,改变党的路线”。在托洛茨基发动新的进攻面前,斯大林立即进行了坚决的回击。斯大林先后发表了《论列宁》,《论列宁主义基础》等重要著作进行争斗,同时向全党提出了“埋葬托洛茨基主义这一思潮”的口号。1925年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批判了托洛茨基的言行,解除了他的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并给予最严厉的警告。
在1926年春夏之际,托洛茨基与季诺维也夫等人结成新的反斯派联盟,即托季反党联盟。他们挑起了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辩论。他们提出的《世界分工论》、《超工业化计划》等理论和做法,在全党对未来一片乐观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受到全党的谴责和否定。托季反党联盟的活动遭到沉重打击以后,暂时有所收敛。当英国张伯伦政府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重新发动反苏武装干涉之际,托洛茨基又加紧了他们的活动。炮制和散布了大量纲领和宣言,其中有《十三人宣言》(1926年7月)、《八十三人宣言》(1927年5月25日)、《十五人政纲》(1927年6月)?《反对派政纲》(又称《九月三日政纲》)、《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反对派)提交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提纲》等等,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了全面攻击。对托洛茨基这些言论和活动,联共(布)中央决定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先后开除出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解除季诺维也夫的*国际主席、托洛茨基候补执行委员的职务。
季诺维也夫在这场斗争中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他的下场也十分可悲。开始时,他为了实现其权力野心,无原则地与斯大林勾结在一起,并且比斯大林更加迫不及待地想把托洛茨基驱逐出党的领导层,在苏共十二大上,又是他主张扣压列宁的“遗嘱”。季诺维也夫打着他的如意算盘,他想利用擅长捣阴谋诡计的斯大林除掉托洛茨基,只要托洛茨基一垮台,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属。列宁建立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最高领导核心毕竟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党的最高领导权决不会落到一个只会在幕后摘小动作的人的手中。但他错了,他想利用斯大林时却被斯大林所利用,他也没有想到他与斯大林联合进行无原则的权力斗争时,对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基础和党的原则破坏有多大。
托洛茨基垮台之后,斯大林马上把矛头对准了季诺维也夫。季诺维也夫发现上当,便转而与托洛茨基结盟,但为时已晚,斯大林已牢牢地控制了全党,他动用一切力量,使反对派处于被动挨打、根本无法进行政治斗争的地步。季诺维也夫为了免遭天顶之灾,又向斯大林投降。此后,他更是被斯大林玩弄于股掌之上。基洛夫被暗杀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被以列宁格勒反对派总部组织暗杀基洛夫的罪名逮捕并判刑,后来又再次进行审判,被判处死刑。他们早就了解斯大林的为人和残忍本性,他们在与托洛茨基结盟前就写下遗书,一旦意外死亡,定是被斯大林暗杀。尽管如此,他们在内务部严刑逼迫他们承认捏造的罪行时,仍相信斯大林虚假的承诺而在法庭上自作自践。季诺维也夫临刑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看在上帝的面上,同志们,看在上帝的面上,请给斯大林同志打个电话吧!”——《斯大林肃反秘史》。
1927年中国第二次革命失败,托洛茨基抨击了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托洛茨基屡次提议要**退出国民党,及采取独立的工农革命政策,均遭斯大林控制下的第三国际(*国际)拒绝(*国际当时的计划是把国民党吸收入*国际),终至**及工农群众在毫无戒备下遭国民党*。中国革命的失败,使斯大林感到恐惧,他加紧打击托季联盟,托季联盟成员却并没有停止行动。11月7日,他们纠集其追随者组织了*示威,走上了公开反对斯大林的道路。对此,联共(布)党采取了断然措施:11月14日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开除出党,托季联盟被彻底击溃了。许多“党内左翼反对派份子”被逮捕、流放。苏共十五大以后,斯大林领导的中央对“党内左翼反对派份子”和支持或同情反对派观点的人采取了严厉的行政制裁措施。最先被流放的当然是托洛茨基。
七*时期
1928年1月,托洛茨基被流放到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在流放所,托洛茨基并没有停止他的活动。他不仅同全国各地的余党进行频繁的通信,给他们出谋划策,进行遥控指挥,同时还加紧撰写著作,起草了几十万言的《*国际纲领草案(对基本原理的批判)》,继续攻击联共(布)和*国际。此时的托洛茨基派已从反对派完全变成了“反苏维埃组织”,成了“敌视无产阶级专政的组织”。因此,1929年1月20日苏联政府决定将托洛茨基驱逐出境。1932年2月又剥夺了他的苏联公民权。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国后,先后*土耳其的普林基波岛、法国和挪威等地,最后定居墨西哥。
*期间,托洛茨基受到各进步团体的隆重欢迎。在此期间,托洛茨基一直进行着反斯大林主义的活动。他写了大量著作反对斯大林和苏联,坚持和宣传他的《不断革命论》。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他支持无政府主义者,遭到了斯大林主义者的仇视。希特勒在德国登台后,第三国际不顾托洛茨基自1930年以来不断的警告,大大低估纳粹党的危险性,同时拒绝社会*党建立统一战线对抗纳粹,结果使德国工人阶级的组织——长期处于国内第一大党地位的德国*党毫无抵抗地被粉綷,并使法西斯势力横行十余年。
在墨西哥居住期间,托洛茨基表示不会干预和评论墨西哥内政,但在国际及苏联问题,他却加紧开展了政治活动。他把建立托派第四国际作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发动了一场组织成立第四国际的运动。1938年9月3日,30多名来自10个国家的托派代表在巴黎开会成立了第四国际(世界社会革命党)以反对之前的第三国际。
1937年1月23日至30日,苏联最高人民法庭开庭审讯所谓“托洛茨基反苏案”,13名“托派份子”被判处死刑-枪决。而托洛茨基及其儿子被作为“人民公敌”被指控为各种旨在颠覆苏联政府的阴谋、破坏、暗杀活动的主谋和指使者。1938年3月,莫斯科又宣判,托洛茨基同希特勒、日本勾结,而且还与英国、波兰政府达成*协议;同时被指控暗杀基洛夫和企图谋害斯大林等人,又指控其谋害高尔基等人。就这样,托洛茨基被足足三次缺席判处了死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洛茨基和斯大林都认为战后将掀起革命*,为争夺对革命的领导权,两方加紧斗争。苏联情报部门策划了暗杀行动,在苏联内务部,从1931年起就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暗杀托洛茨基的小组。1940年8月20日,托洛茨基在墨西哥遇害身亡。随着档案的披露,证明斯大林对这次暗杀行动负责。
在此后,托派主义并没有随之消亡,在各个国家或多或少都有其追随者,尤法共为甚。更重要的是,今天在斯大林体制崩溃和苏联瓦解后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衰退的低潮期中,托派主义成为了一个新的突出反抗全球性政治倒退的一个方向,具有别的任何主义不可代替的功能,逐步为各地共运组织所重新认识和理解。对于当代的世界,更具有很多的启发性和前瞻性,对其思想的重新解读近年来也渐渐被人们所关注。
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斯大林的*国际(第三国际)对抗,但其在*期间仍不断为斯大林对他国的侵略进行辩护。他先是住在墨西哥左翼画家迪亚哥·利弗拉和芙烈达·卡萝夫妇的家中。因为和芙烈达有染而搬出,另找了一个附近的房子居住,其间躲过多次暗杀。1940年,在家中被他当作朋友的苏联情报单位特务拉蒙·麦卡德()用冰斧杀害。
(https://www.tyvxw.cc/ty398343/13685391.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