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醉里吴音
八哥一家人还去看民间舞蹈------哑剧《调大头》,它系唐宋时代参军戏和宋杂剧滑稽戏衍变而来,又脱胎于绍兴著名文人、明朝的徐渭杂剧剧作《四声猿》其中《玉禅师翠乡一梦》第二出“月明和尚度柳翠”,早在明初就产生并流传于绍兴民间。据艺人回忆,明代后期由最早初创的绍兴调腔班加工搬演,并由绍兴乱弹(绍剧)班移植,并在余姚、慈溪、宁海、新昌、嵊州、上虞、诸暨、萧山和绍兴一带上演,还流传于徽州部分区域。
绍兴民谚:“正月月半调大头”,就是指绍剧传统演出的惯例,俗称“彩头戏”,表示“祝吉祈祥”,是继五场,即头场、二场、三场(庆寿)、四场(跳魁星)、五场(跳加官)之后的第二道程序,它作为应景的小戏节目,显得较为简单短小,以增加热闹气氛。《调大头》演员头戴面具,以哑剧形式出现,不开口说话,主要通过演员手、眼、身、法、步等细致入微的表演,向观众提示情节和故事内容,其幽默、风趣、夸张、荒诞的表演,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表演时用锣鼓作打击乐加以衬托。出场人物有:小头(小和尚)、大头(月明和尚)、剃头匠、柳翠(民女)等。
该舞蹈体现了民间文化粗、土、俗、野等强烈的民间本色和鲜明的美学情趣,自然淳美,掺杂着世俗情调、百姓意趣。让最为普通的人间故事,寻常的平民百姓成为舞台的主宰。它反映了当地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具有粗犷、野性美。它天然纯真,不饰雕琢,处处显示民间文化璞玉、浑金般的本性,充满浓郁的乡土情调,仿佛一株亭亭玉立的田间野花,时时散发出泥土的芳香。
八哥的儿子对绍兴扇艺特别感兴趣。它是中国扇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它凝聚扇面画、扇面微楷、金银箔铲贴扇等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融合多项传统手工艺精粹,以独特的艺术风范成就绍扇文化,名扬四海,成为中华民族艺术领域的瑰宝,是绍兴走向世界的一张艺术名片。
芳成喜欢扇面画。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作为扇的装饰而诞生。早在在宋、元时代,团扇画便广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扇面绘画时,画家在命笔之时须考虑在特定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传统的扇画,其绘画手法多种多样,有工笔、写意、烫画、铲贴等。远古传说、历史人物、经典故事、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山水风景等都是传统扇画艺术的创作题材,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景色层次分明。芳成感觉身临其境,赏心悦目间仿佛自己亦进入画中。
吸引八哥的还有扇面微楷,它是指在扇子上创作微楷书作品。微楷亦即楷书,自元代始,一般泛指5毫米以下的楷书,它是楷书间架结构、用笔技巧在方寸之间、毫里末端的展示,以小见大,以技见长是其特有的精神面貌。扇面微楷,其工艺精致细微,整个扇面金光熠熠、疏密有致、章法整齐,扇面上微型的汉字华丽珍贵,令八哥叹为观止。
令八哥一家人惊叹的,还有金银箔铲贴扇,早期称剪贴扇。由于金箔昂贵、成本高,因此一般采用银箔为主原料。制作时先在荆川纸(一种竹子制成的纸,薄而略透明,类似桃花纸)上描摹设计好图样,连同一叠约20张的银箔紧紧夹实,刻成各种图案或人物等花样,然后粘贴到扇面上,刷上黄色,形似金箔,不刷黄色的是银箔本色。因金银箔极薄,所以特别讲究制作工艺和方法。在柯桥,清朝时设有金银箔作坊,多父子相传。1克黄金,可打成9.33×9.33厘米金箔50张。这金箔薄胜蝉翼,无风自飘,指触入纹,可用于会堂宾馆、宫殿庙宇、柱梁匾牌以及文物、字画、纸扇的装饰。
八哥还听导游说,如今,绍兴扇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很多企业采用机器制扇,生产出来的扇子造型刻板、手感差,传统手工制作的扇子极少,工艺复杂的扇面微楷、扇面画、金银箔铲贴扇后继乏人,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保护和传承。
每年农历六月廿三,俗传为火神菩萨生日,绍兴举行赛龙会,又叫“分龙口”。火神以火为灾,人们以“水龙”抗御。明清时期,绍兴各村落都置木制水龙,并成立“水龙”会。在火灾时,“水龙”奔赴现场灭火。龙会为了加强对“龙兵们”的训练,常备不懈,使“水龙”拉得出、用得上。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古人以为龙主水,而盛夏常有“夏雨隔牛背”的现象,传说龙的上司,在六月廿三这天命令下属各自分头行雨,以便“察看而治之”,所以有“分龙”之说。“分龙口”可谓绍兴人结合地方传统节日施行的消防演习活动,主要是通过竞技让各“水龙”会之间较量、比赛实力,是一项带有传统体育特色的群体竞技项目。
“水龙”是旧时绍兴城乡普遍使用的一种木制杠杆式消防器具,其形状像特大号的腰圆木水桶,桶的中间装有一个压水器具,一支圆木杠杆横贯其上,左右按压杠杆,由“龙头”手执铜瞄子,用大拇指捺住瞄子口,等到水压增至一定程度就迅速移开拇指,水便从铜制龙头嘴激射而出。比赛胜负取决于射程远近。整个过程不仅考验关键的“把瞄子”的技巧,也检阅了团队的体力状况、动作敏捷和配合默契的程度。
在干燥的夏季来到之前,进行一次灭火救灾演习,既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也使群众得到了娱乐,大家通过比赛,切磋技艺,增进友谊,“分龙口”是一种寓教于乐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深受绍兴百姓的喜欢。民国期间,绍兴城区有义龙局20所,水龙会员1200人左右。农村的青壮男子更是以参加“水龙会”为荣。这一活动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止。如今,没有哪个村再用“水龙”来灭火了,它已被现代化的高压水泵代替,而村民保存下来的“水龙”,则成了历史的见证。
八哥最喜欢的还是到咸亨酒店喝绍兴黄酒。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饮料酒,已有4000多年的酿造历史。因最初的黄酒酒液黄亮,色泽澄黄或呈琥珀色,清澈透明,故称为黄酒。经历代人民的辛勤劳动,不断完善酿造工艺,使中国的黄酒在世界上达到了较高水平,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当然,也受八哥的喜爱。黄酒主要是以糯米和黍米等谷物为材料,经过特定的加工酿造过程,使材料受到酒药、酒曲、浆水中的多种霉菌、酵母菌等共同作用而酿成的一类低度原汁酒(压榨酒)。含有糖分、糊精、有机酸、氨基酸、酯类、甘油、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它满溢芳香、鲜美醇厚、品种多样,形成特有的色、香、味、体。
在咸亨酒店,八哥大口喝着冰镇的黄酒,吃着安昌腊肠,很是畅快。安昌腊肠以手工灌制而成,制作工序包括刮肠、选料、切丁、漂洗、腌渍、灌肠、晾晒等。安昌腊肠有着传统的制作时节,必须每年立冬以后开始制作,做早了不行,这一传统一直沿用至今。
安昌腊肠对用料也十分考究,必须选用当天宰杀的新鲜猪肉,取其前后腿肉,按1:2的比例瘦肥搭配,配以特制的手工酱油,再加入绍兴黄酒、糖等佐料,搅均拌匀后进行腌制,腌制入味后,再进行灌肠。肠衣要选用厚薄均匀的猪小肠,灌肠前要先进行刮肠,将肠衣刮到薄如蝉翼。灌肠时,必须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保持肉丁的形状,吃起来口感会更好。此外,为了保证肠衣里的肉紧凑、均匀,还要用手不断挤压。灌肠完成后再进行分段结扎。最后,在阴凉通风处晾晒10天左右,晾晒过程中还要用牙签把存在空气的地方戳破,让肉更加的紧实。只有通过这些严格的程序,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安昌腊肠。
喝完一瓶冰镇的黄酒,八哥已有些微醺,这时,邻桌客人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青年女子,边喝酒边用绍兴方言好像在打情骂俏,醉里吴音相媚好。醉眼迷离间,“嘟嘟嘟.....”八哥的“大哥大”响起,这部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重量有一斤多。它除了打电话,没别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常常要喊。它的一块大电池充电后,能维持约30分钟通话,八哥花了25888元才买到它。
电话是“钻石王老五”海潮打来的,海潮的货款已有半年未付了,累计有50多万元,加上在柯桥、武汉汉正街的筠连老乡在八哥那儿赊货,应收款总共有100多万元。海潮打电话来,急需八哥打80万元给他周转。八哥刚从当地商业银行短期贷款100万元,准备下半年扩大生意规模、周转用,猴年春节过后还贷。他二话没说,也没问海潮哪个时候还款?翌日就到银行办得妥妥的......
(https://www.tyvxw.cc/ty37812912/95290461.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