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第145章 三个月河东,三个月河西和对人
第145章 三个月河东,三个月河西和对人才的期望
孙叔通问道:“兄台可知道孔奉常的府邸在什么地方?”
鲁舒有点惊讶道:“先生可是百家宗师之人?”
孔鲋是招贤馆主,陈郡找他的人,一般都是自认为学问很精,才干很出众的人,最起码鲁舒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是不敢去招贤馆的。
孙叔通笑道:“孔奉常是家师。”
鲁舒再次行礼道:“原来是孔大儒的弟子。”
而后鲁舒恭敬道:“孔奉常的府邸晚辈不知道,但晚辈知道招贤馆在什么地方,可以带前辈去。”
孙叔通就让鲁舒在前面带领了,路上两人交谈,他知道鲁舒学的是论语更加惊喜了。有心教导他几句,却发现鲁舒读的《论语》非常不成体系,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是错误的。
这让他有点生气道:“以后出去不要说是儒家之人了。”
儒家子弟连《论语》都没有学会,这样让其他诸子百家的人知道了,要被笑掉大牙的。
鲁舒苦笑道:“晚辈当年顽劣学问不精,《禁书令》之后,家师被秦吏杀害,父母担心秦吏迫害,又烧毁了晚辈的书籍,那些年晚辈甚至不敢在沙上写字,致使学业荒废。当年读过的诗书,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晚辈即便是想弥补,也是找不到书籍啊。”
听到鲁舒的话,孙叔通也不禁感到悲伤,他当时在咸阳城,对这事情却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禁书令》被颁布实行,六国的史册典籍大量被焚烧,六国大量的士子被屠杀。
抱着这样的情绪,他也不禁同情鲁舒了,这也是一个被暴秦破害了的儒生。
于是在这一路上孙叔通重新教导鲁舒《论语》,帮助他改正其中错误之处。
两人一边讲一边学,没多久就来到了招贤馆了。
孙叔通对侍卫道:“还请禀告,孙叔通前来拜见孔奉常。”
一个侍卫进去汇报。
没多久孔鲋跑出来,看着孙叔通惊喜抓住他手。
孙叔通马上跪下道:“弟子拜见老师。”
孔鲋马上抬起孙叔通道:“不需如此多礼。”
看着有点落魄的孙叔通,孔鲋有点歉意道:“这次是为师牵连到你了,要不然你还是在咸阳城当博士。”
但再给孔鲋一次选择,他还是会投靠徐凡,这是从始皇帝杀戮儒生就改变不了的事情,只是他愧疚牵连到孙叔通了。
孙叔通却洒然笑道:“老师又不是不知道,始皇帝信奉的法家霸道之术,我等儒生在咸阳城不过是点缀之物,弟子这些年在咸阳城也是战战兢兢,生怕得罪始皇帝,项上人头不保,这样的富贵不要也罢。”
孔鲋听到这话也觉得有理道:“好,你既然来到汉国了,为师把伱举荐给汉王,汉王尊重百家人才,量才而用,以你之才可以成为2000石郡守,这比在秦国做一个点缀之物强多了。”
孙叔通笑道:“那弟子就拜托老师了。”
两师徒共叙往事之后,孔鲋这个时候他发现了年轻的鲁舒,于是他问道:“这是何家的子弟?”
鲁舒马上对孔鲋行礼道:“儒家弟子鲁舒见过孔师。”
对鲁舒来说见到孔鲋就像后世的校长一样激动异常,马上就自报家门了。
孙叔通只能苦笑的把鲁舒的情况和孔鲋说了一遍,他是真担心自己的老师考究鲁舒的学问暴怒,干脆提前说出来,没有期待自然就不会有失落了。
但孔鲋听到孙叔通的解释却没有生气,而是同情说道:“暴秦之恶,荼毒天下,这是一个受到暴秦迫害了的受害者。”
“既然是考科举,学问不精,可不行,这样你这段时间来招贤馆来找他,让他来教导你几天。”
本来孔鲋想要教导鲁舒的,但马上想到自己是这次科举的主考官,需要避嫌,干脆就交给孙叔通。
想了想孔鲋进入招贤馆,很快拿出一本写着《论语》的书籍和一本写着《小学数学》的书籍交给鲁舒道:“这两部书籍考科举都用的上,你好好研读,遇到不懂之处可以来找孙叔通。”
鲁舒拿着手中的《论语》和《小学数学》激动无比,他来的陈郡也有几天时间了,自然知道书籍的珍贵了,只可惜他囊中羞涩买不起,而现在孔鲋就是在改变他的命运。
他当即双手捧着书籍对着孔鲋磕了九个头道:“孔师,孙叔师,大恩大德小子没齿难忘。”
看着离开的鲁舒,孙叔通奇怪道:“老师很看好他?”
孔鲋摇头道:“这些年来儒家的弟子太艰难了,能帮一个算一个吧。”
孙叔通想到在咸阳城因为刺杀始皇帝,而被彻底剿灭的秦墨感叹道:“百家之人,何人不难。”
秦墨和秦国联手上百年,秦墨的高层都在秦国有官位,虽然不算是位高权重也受到始皇帝的重视。但这些秦墨却为了心中道义敢刺杀始皇帝,最后整个秦墨被灭绝,对这样的义士他是敬佩的。
而后孔鲋带着孙叔通进入招贤馆,打算在空闲时间之后,再想办法把自己的这个得意弟子举荐给徐凡。
这个时间段孔鲋的确很忙,陈郡科举的主考官就是他,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都要为科举考试而忙碌,根本没有精力分心做其他事情。
而另一边鲁舒则开始去到街面上,找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毕竟科举还是有好几天时间,他还要吃喝。
鲁舒来到陈郡经常招工的地点,蹲着手中拿着《论语》小声研读。他的这番作为却没有人嘲讽他,因为这段时间来了太多像鲁舒这样的穷士子了,四周的人反而佩服他们的坚毅,穷成这样了,还要坚持读书真是毅力惊人。
而这种风气的养成也和陈郡的大环境有关,徐凡的汉国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读书人自然是越来越多了,军中监军需要读书人,庞大的手工业区需要读书人,还有大量吏员空缺都是需要读书人。
陈郡的百姓看多了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被汉国看中,很快就成为了官老爷,最差也能混到一个吃喝不愁的好差事。
而且这不是一个两个幸运儿,是大量的人因为读书改变命运,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读书真能改变命运,他们当然愿意投入了。
这些年在陈郡入学的小孩越来越多,光义军办的公立小学就有十余座,几千学生在此读书,陈郡的社会风气自然发生了转变了,陈平要是生活在现在的陈郡,他的嫂子绝对不会嘲讽他只会读书却不知道做事情,只会认为他志向远大,他日必定会大展宏图。
“招工了,招工了!”一个大汉猛叫道:“码头区招工,一天五钱工钱,还包吃包住,有愿意来的赶快?”
“五钱!”鲁舒一听马上叫道:“我去!”
始皇帝36年11月4日。
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东方刚刚露出肚白,天气越发冷了几分,好在今天还出现了太阳,温度快速提升,算是冬日晒太阳的好日子。
陈郡无数身穿简陋衣服的士子早早起身,将考试所用的各种物品准备好,而后向着陈郡外校场走过去。
此次科举考试的人数太多了,超过了2000余人,陈郡暂时难以布置一个2000多人的考场,只能学习上一次在军营当中设立考场。
“这次科举我一定要考上。”鲁舒暗自下定决心道,有像他这样的考生还有不少,他们穿着简陋的衣服,科举成了他们翻身的唯一希望。
当然有像鲁舒这样紧张,期待命运改变的贫穷考生,也有豪强贵族的子弟,他们坐在马车上,有着仆役帮忙他们笔墨纸砚和书籍,对这场科举他们也没有发现在心上。
没别的原因,考题太简单了,他们都得到了上次科举考试题目的,发现上面的题目对他们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几乎就不存在考不上的问题。
而且即便考不上,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一个田吏而已,连百石俸禄都不到,他们根本不屑于这种小吏,要不是家族上的族老压着他们要考,很多人都不愿意出现。
陈郡城墙上,徐帆带着周章,张良,叶腾等人观看着走出来的考生。
虽然虽然在江陵城称王,但主要是因为江陵城是楚国故都,有特殊政治意义,徐凡却不是以江陵为都城。毕竟江陵城还是太偏僻了,而汉国还要攻伐秦国,陈郡是更加合适的都城,当然这也只是暂时的,在这个时代,最适合做都城的还是咸阳城。
“怎么会有如此多的考生,这看上去怕有上千人。”徐凡有点惊讶的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
周章苦笑道:“孔鲋统计了要科举的士子,一共有2133名士子报名,我们却只能招募200,大概是十分之一的名额,不知道多少人要落榜了,而且孔鲋还有一个担心的地方,考题如此简单,要是大部分人都通过了怎么办?”
毕竟只是招募田吏,考试的难度并不算大,谁也没有想到200名田吏的名额居然吸引到2000士子过来。
“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徐凡一直让是想要让士兵多点文化,当初义军的监军不但是要监督军队的纪律,参加军队的管理,还要想办法教士兵读文识字,但就这一点一直做不到,原因也很简单,到处都缺有文化的士子,各郡县都抢疯了,军中就更难抢了。
那些监军大部分都是自学成才的,但是想教导士兵就更加难了。当初他把难度定的这么低,就是怕招不满人,结果现在冒出一堆士子徐凡都震惊了。
张良道:“我军连克秦国四郡。歼灭十万秦军,能给秦国带来如此大的损失,当年也就是六国合纵联军才能做到了。现在天下人都不认为秦军能打的过大汉,大汉的政权稳定了,自然有人就想要投靠我,属下查看过士子的来源,其中有一半是从泗水郡和砀郡过来的,甚至还有少部分三川郡士子,所以才有如此浩大声势。”
秦末真可以说是风云激荡的时代,30年河东,30年河西都赶不到上这段时间的变化,三个月河东,三个月河西还差不多。
三个月前天下的士子对徐凡还爱搭不理,并不认为当时义军政权能抗多久,三个月之后徐凡吞并四郡,歼灭10万秦军,汉国的地域也膨胀到占据了整个楚国的精华地盘,即便是在战国时期,也是一个强国的样子,再也没有人怀疑汉国的强大了,但徐凡却顿时让他们高攀不起的汉王了。
徐凡笑道:“这是好事啊,只要他们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就全部录取,不够田吏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他们愿意加入军中,也可以先军训,再做屯监军。还可以进入作坊做管事,进入学校教老师,我一直就想在整个陈郡普及教育,两年下来也勉强只建设了几十所小学,只招了几千义军子弟当小学生,还不是因为一直缺老师,这批成绩差一点的,可以留下来当老师,这样一来的话,陈郡的义务教育也算是普及开来了。”
因为缺乏人才徐凡很多想要做的事情一直没有做成功过,想全面在军中普及教育,但因为监军的文化都不合格,自然很难普及开。还有他想要一些有文化的技工,普及教育都是因为缺乏人才只能小范围的普及。现在多了这么多的士子,只要他们考核过关完全可以成为夫子来教导小孩启蒙。
叶腾吃惊道:“大王,养士比养兵还要费钱,我汉国可养不起这么多的士子。”
叶腾在徐凡身边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对徐凡有点了解了,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主公,很少责骂人,可能出身草莽,可以很平等的对待四周的人,即便是气愤也能忍住自己的怒火。对比始皇帝和当年的六国大王,徐凡这个汉王可谓仁慈之极。
但却经常做出语不惊死人不休之事,像上次说什么把兵役和土地结合在一起,他甚至都能听出这个汉王想要以公田全面取代私田的想法。
当时真把他吓死了,这是连始皇帝都做不到,也不敢做的事情,他当时以为徐凡称王之后就狂妄了,甚至后悔投靠徐凡,好在周章及时劝阻住徐凡,同时警告他们不能把这个事情泄露出去,才暂时阻止了汉王疯狂的想法。
而现在汉王又想普及教育,我的好汉王,真以为养士那么容易,信陵君这些人各个位高权重有一国做支撑,但也只能养3000士。你这汉王却想养3万,30万。
这真是~~~心怀天下呀!
周章却已经开始免疫徐凡这种行为了,毕竟他们两人刚刚认识的时候,徐凡就是用这套语不惊死人不休的方法弄的他吐血。
他只是淡然道:“义军现在要扩建30万,钱粮都用在扩军身上了,根本没有钱来聘请如此多的夫子教导学生。”
周章现在终于学会了如何和徐凡相处了,只要汉王给你画大饼,谈理想,你就给他谈现实,把他拉回来。
徐凡却笑道:“普及教育说难很难,但说容易却也很容易,准备一个校舍花不了多少钱,然后招几个老师就能给孩子启蒙,这样花费算不算太高。”
即便在乡村,只要有夫子愿意去教导小孩,汉国可以给老师100亩的职田,每年可以收获上百石粮食,足够当夫子的俸禄,再给学校留500亩的学田维持学校啊的日常开支,小孩子没有钱的就有沙盘来当笔墨纸砚,书本没有条件就不卖,尽量节省钱财,不需要以养士的标准,只让他们读书识字,不至于做一个睁眼瞎而已,这样只要有600亩田地粮食的产能,足够能养得活一个村里所有夫子和学生完成启蒙教育。”
在这个人均30亩土地的年代,普及教育不是这个时代不能做到的事情,而是愿不愿意做到的事情,很显然这个时代的朝廷是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但徐凡却愿意做。
徐凡这番话让周章,张良和叶腾吃惊的看着他,要真按照徐凡这种方法弄,教育还真花不了几个钱。
但张良却小声道:“大王想没想过,如此多的人成为了士子,大汉却没有这么多位置安排,到时候怎么办?”
张良毕竟是顶级贵族,他明白读书人不是越多越好的,读了书的人,有了见识是,不会安心耕作的,现在的天下需要的大量的农民和工匠,而不是大量的读书人,徐凡越是制造读书人,越是给汉国制造矛盾,一个不安分的读书人制造的麻烦,可比十个百个乃至千个农民大多了。
徐凡笑道:“为什么读书之后就要当官,做其他事情不可以,读书之后让开慧,这就是最好的农夫和工匠,你看农家,墨家这些人,他们有学问,有见识,同样是天下最好的农夫和工匠。”
想要要启动工业化,需要的人才会比封建时代多几十倍乃至几百倍,他还期待着带领10万小学生开启第一次工业化浪潮。
张良摇头道:“但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呀。”
徐凡笑道:“要是天下人都读书了,那么天下人就都不是读书人了,而是一个个读过书的农夫,工匠,商贾。”
徐凡的时代,九年义务义务教育普及,甚至连高中大学都开始普及了,但却没有多少会觉得文人阶层,甚至因为了解的越多,对所谓的文人阶层越是厌恶,什么公知大V粉饰太平,他们的名声早就臭了。
陈郡校场。
孔鲋对所有准备考试的士子道:“进入考场只允许带笔墨纸砚,其他的东西交给士兵看管,今日考两场,每场半个时辰,尔等现在做好准备,进入考场之后不能外出,否则成绩作废。”
考生听到孔鲋的话,先把自己的书籍交给士兵,而后只带笔墨纸砚进入考场。
这次科举的规模虽然大,但模式是和当初吴军他们一样,语文的难度不大,只有数学的难度稍微偏一点,考试的时间也不长,只有半个时辰就靠外了,两场考试只花了半天时间。
而后这些学子纷纷离场,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而这场科举阅卷也非常简单,首先是看文章,只要语句通顺,表明这个人读了书,即便有点错字也可以过关,不过每错一个字要扣一分,而后就是100道数学题,每道题目1分,因为有正确答案,改卷的人,非常快的改完了这些试卷。
徐凡来到阅卷的地方,他看着孔鲋问道:“有多少人合格?”
孔鲋苦笑道:“从现在来看合格的士子超过了千人,只有很少的不合格人。”
两张卷子都是百分制,六十分就算是及格,写文章的卷子大片是100分的,真正拉开差距的反而是数学。
孔鲋是担心那些明明合格了,却不能录取的士子,从鲁舒身上他了解有很多贫穷的士子,冒着极大风险才来的陈郡的,他们要是失败了,一生都有可能被摧毁。
徐凡道:“只要合格了就留下来,我汉国还极其缺乏人才,怎么能把人才往外推,看看他们愿不愿意留在汉国成为老师,或者训练之后成为监军,公输家族的机械厂,墨家的炼铁厂也缺乏人才,只要他们愿意去这些地方,都可以留下来。”
孔鲋喜道:“大王真是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臣先替这些考试的士子谢过大王了。”
三天之后,200名考上的士子名单公布,他们将接受周章的调遣,去南郡,南阳郡,九江郡,衡山郡去均田。
而落榜的士子也公布了他们的名单和分数,这是想要告诉他们,你们不是不合格,只是他们的分数比你们优秀。
鲁舒呆呆的望着露布上自己的大名,2133民考生当中,他不算差,考了441名,但这个名次对他毫无意义,不能成为田吏,他就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这个时候高台上的人大叫道:“没有成为田吏的士子也不用失望,你们既然合格了,我大汉就会有安排,稍后你们可以去丞相府,接受丞相的调遣。”
峰回路转,鲁舒喜极而涕了,他可以留在汉国了。
均订上2700多,只差一点可以上精品,求各位读者的支持,能订阅的就尽量订阅。你们的支持是本人写作的动力。
(本章完)
(https://www.tyvxw.cc/ty36606769/48015715.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