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 第440章 ,改革之艰难与东山再起的胡亥

第440章 ,改革之艰难与东山再起的胡亥


大汉历十五年九月二日,长安城,燕宫。

    徐凡手里拿着商农的书信,看完之后叹口气,商农在书信当中提到的那些问题,说容易解决也非常容易解决,后世就做到了村村通公路,说难解决也非常难解决,后世能做到的基础都已经是21世纪。核心的问题就一个字钱,但偏偏现在的大汉做不到这点。

    徐凡命人把。丞相萧何,假相叶腾,曹参三人找来,把商农的书信交给他们观看。

    看完之后萧何道:“以朝廷现在的财政收入,大夫的问题还好解决,再到南方北方各建一座医馆,增加两倍的大夫培养数量,同时朝廷制定政策,让官营的医馆定期下乡,为乡里的百姓检查身体,宣传卫生知识,至于治疗病症,那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这个时代的医疗还处于极其原始的时期,即便是长安城这样的都城也有很多病症,根本治疗不好,就更不要说医疗设施简陋的乡村。

    徐帆倒是想到了后世赤脚大夫的政策,于是说道:“朝廷可以出资,在贫穷的乡村招募学子,培养一些懂得一些卫生知识,能治疗一些小病的大夫,朝廷不会收他们的学费,还会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费,相对应的,他们接受了朝廷的支柱之后,要在朝廷指定的乡村,待上十年。”

    他想的这条政策就是后世的委培生加赤脚大夫的结合版,也不让你一辈子留在乡村,留个10年总不过分吧。

    叶腾担忧道:“天下的乡里何止千万,即便是朝廷,也没有能力承担起培养这么多大夫。”

    徐凡道:“这些乡村大夫,是医学院培养的简化板,治病不是他们的主要职能,他们主要是推广卫生知识,及时教导百姓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能减少乡村一大半的病症,治病主要是交给县城的大夫,花不了几個钱。”

    要是培养一个文盲,成为一个懂一定医疗知识的大夫,自然很艰难,但现在大汉有几十万中学生,从这些人当中选出一部分来培养卫生知识就很简单了。

    听完徐凡的话,萧何道:“臣会制定相关的医疗制度,保证乡村大夫制度会快速推广。”

    而后他看向商农说的第一条却摇头道:“大汉乡村的情况千头万绪,非常复杂,现在通政司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在修木轨和维护先要秦时期的驰道,想要开辟乃至修缮乡里的道路,超出我大汉承受的能力范围了。”

    徐凡问道:“向商农提议的由乡里组织人力修建水渠,驰道难道不可行?”

    三人对视一眼,最后曹参道:“实际上关中已经在行此政策,关中的产业兴旺,又是沟通四方的要道,西域,大漠,中原,蜀中的货物都要经过关中,所以我关中不但轨道多,驰道也多,很多乡村为了让自己的农副产品的运输出去,会主动维护修缮驰道。”

    “但关中之外的地区臣不看好施展此政策,朝廷极大的精简了乡里的汉吏数量,这虽然降低了朝廷钱财的开销,但也降低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臣担心此政策一出的话,地方上的汉吏会肆无忌惮的派发徭役。地方上需要修筑的何止乡里的道路。水渠,码头,城池,市坊,扩建城池,新建工业区都需要人力来建设,只是因为地方上郡县财力有限,很多工程不得不停滞或者是依靠朝廷的财政支持。”

    叶腾道:“要是放开了地方汉吏的限制,乡里修驰道水渠需要民夫,难道县里修城池驰道就不需要民夫,郡里修码头,河道,运河不需要民夫?

    这其中能用的理由和商丞相说的是一样的,朝廷放开了乡里徭役政策,那是不是也要放开郡县的徭役政策。徭役是我大汉的根本国策之一,臣等实在不敢动摇此等国策。”

    萧何道:“现在我大汉每年有几百万百姓进入城市打短工,这也已经成为了普通农户最重要的收入之一,要是朝廷实行徭役政策,百姓就必须限制在乡里当中,这对天下的百姓而言,损失会更大。”

    “臣以为地方上出现商农看到的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我大汉的产业发展的不够兴盛,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人口,要是农户转移到城里,成为工匠,就没有那么辛苦,同时产业兴盛,朝廷的税金自然高,有了钱,我大汉朝廷自然可以做到乡乡通驰道,村村通道路。所以臣以为朝廷现在主要精力应该是发展产业,吸纳到足够多的农村人口,这样才能解决乡村贫困的问题。”

    萧何三人显然对大汉徭役的改革心存忧虑,大汉每年工程建量只在暴秦之上,每年被大汉朝廷征召的民夫少的时候有几十万,多的时候高达百万,但天下人却从来没说过大汉朝廷滥用民力

    因为大汉有免徭役政策阻挡,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上的汉吏,都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来雇佣民夫,天下的百姓在这些工程当中都能获得好处,自然就没有怨气。而朝廷因为财政的限制,也不能像暴秦时期那样肆无忌惮的征发徭役,只能量财为出,每年重点建设几个项目。

    但要是解开了这层限制,地方上的汉吏为了政绩会征发多少徭役他们不敢想象,甚至陛下为了政绩,会弄出多少工程他们也不敢想象,免徭役不但限制了地方汉吏,也限制大汉天子的雄心壮志。

    在经历了一场秦末崩盘的萧何等看来,发展慢一点,也好过天下崩溃的局面。

    徐凡倒是没有萧何他们想的这么深,他只认为大汉的组织力差,难以学习后世的政策,产业的发展也不如后世那么强大,大汉朝廷的税金也不如后世。

    徐凡想了想道:“朝廷要推动整个大汉全面建设小康之治,地方发展的平衡也是朝廷的责任,说句自大的话,在关中大部分百姓应该是实现了小康的,朕本以为其他地方的百姓即便是有差距,但也不应该是很大。”

    “但显然现实情况和朕想的完全不同,上郡百姓的生活比关中差了一个层次,这是朝廷的失职,我等有责任提高上郡百姓的生活质量。”

    “朕有个想法,就是减免上郡百姓的田赋,让他们用这笔钱建设自己的家乡,或者是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但萧何马上道:“陛下万万不可,田赋占据我大汉朝廷税金的三成以上,是我大汉当之无愧的第一税赋,更重要的是粮食可是我大汉稳定的根基,朝廷一下少了这块税赋必然崩盘。”

    徐凡自然是有自知之明,后世减免农业税,那是建立在农业税只占税金收入的5%的情况下,大汉朝廷显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但减免天下农户的税赋做不到,不代表减免山区贫穷郡县的税赋做不到。

    所以徐凡道:“朕不是想减免天下的田赋,而是只减免上郡这样贫瘠地区的田赋,这些贫困郡县收税的成本高,与其发挥着大量的精力,收着三瓜两枣,不如减免这部分田赋,百姓花这些钱,朝廷也在税金上收回来。”

    收税也是要讲成本的,和交通便利处于平原的中原相比,上郡就千沟万壑,直线距离可能只有一两里,但上山下乡就要走半天。

    这就给收税带来了极大的成本,按照大汉的田赋,一亩地收三斗粮,一户农户大概收三十石粮食左右,这三十石的粮食要经过乡,县,郡,人挑马拉,多趟转手,这些过程当中就要付出。劳力的消耗成本,汉吏的行政成本,仓储的消耗成本等等,所以在山区收一石粮食的成本比在平原高上好几倍。

    与其费心费力消耗几倍的精力来收这点粮食,不如干脆就放弃这点粮食,就当是助农了。

    萧何三人听完了徐凡的解释,想了半天萧何还是摇头道:“陛下朝廷不缺这一点田赋,但地方汉吏却非常缺少,就以上郡为例,朝廷不收这笔田赋,上郡很多乡县的财政都有可能崩溃,甚至上郡也会受到影响。

    朝廷必须安排汉吏来管理地方,只是富裕的乡县汉吏更多,贫瘠的乡县汉吏更少,但再少也是要有一定数量来维持地方的统治的,这些汉吏就要消耗地方财政,而越是贫瘠的地方,越没有什么产业,田赋可能是他们唯一能收到的赋税,要是没了这笔钱,他地方上的汉吏该如何活?朝廷没有办法供养他们,他们就会自己想办法供养自己,”

    萧何的问题直接让徐凡呆住了,他知道后世是减免了农业税,但他不是基层的官员,乡村两级财政如何维持,他还真是两眼一摸瞎。

    但很快徐凡就反应过来,自己是皇帝,要是什么问题都让自己来解决,那还要底下的汉吏做什么。

    于是他说道:“丞相你和税监令商议减免田赋的改革措施,尽量做到百姓能减少负担,地方汉吏也能满意,你们就以上郡试点,上郡试点成功之后,再推广到我大汉的贫困郡县当中。”

    萧何只能苦笑道:“臣遵命。”

    叶腾和曹参也是满脸无奈,天子现在不讲道理,他们能怎么办,也只能接下这苦差事。

    但萧何接下这改革的任务之后道:“陛下想要增加农户的收入,真以为还是要发展产业,把农户转移到城里来,这才是根本之策,正好这段时间地方郡守都请求朝廷支持他们建设蒸汽机厂。”

    “但臣以为商贾之事,还是应该交给商贾自己去做,朝廷不应该去插手。陛下当年的博览会模式,就很适合现在的情况,臣以为陛下应当再次召开蒸汽博览会,吸引天下的商贾来长安,让他们自己选择想要制造的机械。”

    “天下的作坊厂多了,他们吸纳的工匠自然就多,天下多一个工匠就少一个农户,农户占据的田地多,他们自然就会富裕。”

    徐凡点头道:“正好少府以蒸汽为动力研发了不少机器,也需要这些商家推广建设,那朕就听丞相的意见,在长安城召开第2届蒸汽博览会。”

    萧何道:“陛下圣明。”

    大汉历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会稽郡,吴县。

    胡亥看着柱子等人把飞亥钱庄的牌匾挂上去,激动的热泪盈眶,他终于拿回属于自己的钱庄了。

    只有柱子不解道:“胡亥哥,我们完全可以建一个更大更新的钱庄,为什么还要回来。”

    胡亥道:“某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之所以花费如此大代价也要购买回这钱庄,不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好,而是某胡亥失去的东西,一定要亲手拿回来。”

    三年前,胡亥虽然卖出自己手中的蒸汽轮船厂的股份得到了一笔天量的财富,这笔财富对个人而言可以实现人身自由。

    但胡亥想要振兴自己的飞亥钱庄就有点为难了。

    当年的金融危机,大汉的四大钱庄全面扩张,占据了整个大汉金融业6-7成的份额,余下的钱庄也或多或少和大汉的四大钱庄有关联。

    所以即便胡亥手中拥有的钱财,比他当初建立飞亥钱庄时期更多,但此时大汉境内已经没有民间钱庄的市场,同时经历了一波危机之后,大汉的百姓对这些民间钱庄也没有什么信任感,在这种情况下,胡亥的飞亥钱庄难以开启。

    这种情况逼的胡亥不得不转行,自己组建一个船队,把中原的货物运输在南洋,再把南洋的货物运输到中原。

    大汉的航海业已经发展十几年时间了,现在跑南洋的船队可谓是比比皆是,以前那种十几倍利润的海贸已经消失,现在跑海贸只能获两倍的利润,这还是建立在冒风险的程度上,毕竟再结实的海船也有被海浪掀翻的危险。

    但在跑海贸的途中,胡亥再次找到了东山再起的机遇,因为他发现大汉的各个垦殖点,诸侯国都没有钱庄进入,当地的百姓想要汇款回大汉只能让商队带着一笔笔的钱财,通过运输船带回去,极其不安全。

    胡亥发现这点之后大喜,这不是老天爷送给他东山再起之地。

    (本章完)


  (https://www.tyvxw.cc/ty36606769/48015417.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