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文学网 > 三国之英雄天舞 > 第一百五十四章 鸿都门学2

第一百五十四章 鸿都门学2


  郭图这几句话说得很到位,袁绍的脸色好看一点,卢植摇头道:“本初,你若是出来做官,担心也就罢了。现在你隐居在家,这些事情还是交给袁隗和杨赐他们处理吧,他们自有分寸。”袁绍悚然一惊,自己是当局者迷,卢植是旁观者清;自己在袁家和外面,就是个不问朝政的人,在大部分的官员眼里,现在混迹官场的袁术才需要为袁家考虑这个问题。

  袁术正站在袁逢面前,听着袁逢叹气。袁逢心里充满着委屈,过继给哥哥的儿子袁绍对做官毫无兴趣,自己欣赏的嫡子袁术偏偏没什么内涵,袁家以后怎么办啊。旁边坐着的袁隗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只是在心里评价曹节对鸿都门学的运作,鸿都门学最关键的不是老师叫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鸿都门学招的学生,多数是士族看不起的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

  这些平民子弟从一开始就会对士族充满反感和警惕,将来在官场上难免会形成另外一个抱团取暖的势力;曹节这次如此高明,让袁隗吃惊不已,对曹节的下一步打算充满担心。袁隗同意,在朝廷里,国士和精英们身后,应该有普通人看不到的阴暗面,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也应该有人去做这些事。

  长期以来,士族和宦官就是一个互相提防的共存,曹节承担的就是一个阴暗的任务,问题是曹节现在走到了台前。鸿都门学明显就是修枝杈的第一步,士族根须主干尚在,但是在曹节这个自认为园丁的眼里,很多部分都是多余的,影响视觉,并且表现出动手的倾向。这说明什么,说明曹节不满意,要打破士族和宦官之间的平衡。

  “你们有没有想过,曹节为什么要这样做?”袁隗看着尴尬的袁术,脸上露出微笑。

  “在名义上来说,是讨好皇上,皇上喜欢歌赋诗画,实际上是搭顺风车,掺进去自己的东西。”袁术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小心地看了一眼父亲袁逢说:“曹节家里也算个小的士族,所以他清楚我们软肋在什么地方。”

  袁逢听了有些欣慰,袁术还是聪明的,看出了事件的端倪,就是平时做事太不用心了。袁术胆子大了些,继续说:“现在,我们表明自己的态度,来让士族感觉到,一切都不会改变,也不能改变。如果这次退让了,大家脸上无光不说,肯定还会有下一次,有时候付出一些,是值得的!”

  袁术没有说付出什么,但是袁逢和袁隗都清楚袁术说的是什么,是行动,是风险;袁隗眼睛一亮,袁术表现出不同于寻常的大局观和成熟。袁逢摇了摇头说:“不妥,蔡邕、杨赐先后出面表明了立场,一个是皇上欣赏的文豪,一个是皇上尊敬的老师,都没有能改变皇上的主意。”

  袁逢有些话当着袁术面还是不敢说。汉灵帝刘宏正是看重了朝廷内难能可贵的平衡,在演练这种平衡。曹节更是一个能压住心事的人,就像一条毒蛇,静静地贴在树枝上,随时准备咬敌人一口;只要曹节不动,没人能猜不透他的打算,而一旦曹节动了,别人就很难翻盘,鸿都门学现在就是这个样子。

  二月的雨天,阴沉沉的,洛阳鸿都门在雨水中巍峨耸立,呈现着帝都的气派与庄严。鸿都门外不远处,刚刚设立的鸿都门学门口人头汹涌,密密匝匝的停满了牛车和驴车,车夫们抄手缩脖,躲在大树下、屋檐下等一个个遮雨处。更多的是扛着包袱行李的步行客,寒门中坐得起车的还是少数,从幽凉来的很多学子还穿着臃肿的冬装,他们是步行了一个多月才到洛阳,连年都是在路上过的。

  有学子是第一次来洛阳,好奇地端详着庞大的城墙,发出一声声由衷的惊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分外显眼;有的学子一看穿着行径,就是洛阳本地人,满面笑容地穿来穿去,还叫嚷着“别挤别挤”,遇到顺眼地彼此认识一番,到处混一个脸熟;也有的脸上阴云密布,忙着打听着什么,往往得不到确切的消息,黯然神伤。

  鸿都门学一经宣布,就成为寒门人士的希望,就是当地州郡不推荐,很多有技艺的学子也自发前来洛阳,准备通过洛阳或司隶一带的熟人介绍入学。曹节为防止州郡的士族干扰,方便自己安插人,说服汉灵帝还设了是初试的一个便捷通道,由各门学科的老师和宦官共同把关。作为考官的蔡邕,和韩说看着热闹的场面哑然失笑,蔡邕笑道:“教化之行,首善之地,以后真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叔儒,你的孩子没有过来,是不是有点遗憾?”

  韩说摇头道:“他们既入了儒家的门下,将来的事情就由不得我们做主,再说,做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大汉重视师道,除非老师点头,否则就是学生的长辈也不能强行决定孩子的前程,韩说本是大儒,更不能坏规矩。不过蔡邕和韩说看法一样,鸿都门学出来的人虽然能够做官,但是州郡的重要位置都在士族手中,这些寒门子弟除非搭上宦官的路子,否则前程还是握在士族的手里,朝为官吏暮为囚,都是有可能的。

  韩说叹了口气说:“所有这些都要看皇上的。”大汉的每一件事情,大到朝堂上的国事,小到百姓的吃饭问题,都有着皇帝的影子,都有着皇帝推卸不了的责任。鸿都门学同样如此,要真想有些效果,就看汉灵帝和他后面的皇帝能不能坚持下去,如果能,是六千万寒门百姓的福份,多了一条崛起的出路;如果不能坚持,鸿都门学就是宦官集团短时间招揽人才的工具。

  蔡邕不以为然地说:“尺牍中已有不少精彩散文,所以,学习尺牍,既有实用性,又有文学性。只是我认为这些雕虫小技玩玩尚可,做官还是要德行第一,应该从太学选拔人才。”

  韩说也担心地说:“宦官派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对鸿都门学的学生特别优待。学生毕业后,多会给予高官厚禄,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封侯赐爵,恐怕都不在话下。鸿都门学的学生,大多是无身份地主及其子弟,都是士族看不起的斗筲之人,但是不是每个人这样的人都是司马相如。”

  由于擅长文辞而被朝廷委以重任之事,并不是自灵帝开始,例如汉武帝时,就有一批文学艺术家在朝廷供事,其中司马相如以《子虚赋》、《上林赋》闻名于世,曾为进攻西南夷出了很多力。此外,严助、朱灵臣等辞赋、散文家,也受到武帝重用。这些文入学士在政治上积极支持汉武帝的政策,在文学上又表现出非凡的学识与才能,因而受到重用和赏识。

  蔡邕就算是再不敏感,也能用脚趾头想到,这些灵帝即将宠信的文学之士,必定会受到士族集团的猛烈攻击。经过党锢之祸,士族集团虽然受到很大挫折,但在舆论上却始终是得势的。宦官集团却相反,政治上虽然得手,但由于社会地位低、又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所以在舆论上一直不占优势,这使他们深深感到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的重要。为了与士族以及他们支持的太学抗衡。

  蔡邕没来由地叹了口气。

  (本章完)


  (https://www.tyvxw.cc/ty35579/2114251.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