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 章 入学条件
时光悠悠前行,在随后的日子里,李有福仿若一只行踪不定的飞鸟,只是偶尔才会前往轧钢厂,在那片熟悉的场地稍作停留,而更多的时候,他则是不见踪迹,好似人间蒸发一般。
身为轧钢厂的领导,刚被提拔为厂长的萧大龙,对此却毫无微词,那平静的面容下仿佛藏着对李有福的深深信任与放任。
而采购科的其他人呢,更是装聋作哑,面对李有福的“旷工”行为,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表达不满,他们的眼中满是敬畏与忌惮。
毕竟,当下他们能够每日前往上河村和下河村,尽情地拉回新鲜肥美的鱼、活蹦乱跳的河虾泥鳅黄鳝以及水灵灵的蔬菜,这一切的源头皆是李有福在上河村下河村那里随便打了声招呼。
倘若有谁不长眼地得罪了他,那可就倒了八辈子霉了。
李有福只需说村里的东西不要卖给某某人,上河村和下河村的村民便会紧紧捂住自家的物资,任你如何加价哀求,都别想再买到一星半点的东西,就如同被关上了一扇通往宝藏的大门,从此与那些好物绝缘。
而且,李有福就像是一个拥有神奇魔法的宝藏猎人,每隔一段时间,便能为工厂拉回一头甚至两头庞大的野猪,或是其他珍稀的野兽。
那威风凛凛的野猪,鬃毛在阳光下闪烁着野性的光芒,旁人见了都不禁咂舌,如此能耐,在这上万人的轧钢厂里,又有谁能望其项背呢?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李有福也即将年满十四周岁了,而他的人生也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他即将成为农科大的一名大学生。
如今,那些熟悉他的人,每次见到这个稚气未脱却又透着机灵劲儿的少年,都会笑着打趣,称他为“小大学生”,那称呼里满是亲昵与期待。
李有福去农大读书,其实是带着自己的条件的,只是这条件是他私下里与农大的领导们轻声诉说的,并未在外界掀起一丝波澜。
当农大的校领导们听闻李有福如此年幼,却已然身兼轧钢厂采购员与代主任这两个重要职位时,他们的脸上瞬间写满了震惊,那瞪大的眼睛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难以置信。
然而,当他们的思绪飘向上河村和下河村那丰富得令人垂涎的物资时,心中的那份震惊便渐渐被理解与释然所取代。
毕竟,没有李有福的点头应允,谁又能轻易踏入那片物资的富饶之地呢?
农大的校长、副校长以及教导主任在短暂的商议后,当即点头同意了李有福提出的条件。
不过,他们也顺势向李有福抛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
他们面带微笑,眼中满是期待地说道:“有福同学,你如此神通广大,年纪轻轻就在轧钢厂崭露头角,能够采购到别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物资。”
“既然如此,不妨也帮我们农大采购一些物资吧,我们这儿的师生们,也馋那香喷喷的野猪肉呢,还有新鲜的鱼类和爽口的蔬菜,也都是大家心心念念的。”
农大虽说专注于良种培育,校内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能够种出些蔬菜来。
可那点菜地,产出的蔬菜数量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师生们的胃口。
所以,能从外面采购些蔬菜回来,对他们而言,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更何况,肉类对于他们来说,那可是稀缺品中的稀缺品。
其实,又何止是农大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哪一所院校不是对肉类望眼欲穿呢?
李有福听到农大领导们如此爽快地答应了自己的条件,既然对方给予了自己如此大的自由与信任,他又怎能不投桃报李呢?
于是,李有福的供应名单上,便又多了一个闪亮的名字——北平市农科院。
反正对于李有福来说 ,别说多供应一家,多供应十家也难不到他。反正他空间里面的物资,想要多少就能够有多少。
与农科大的领导们顺利谈妥后的第三天,李有福就用三轮车拉着一头重达五百斤的大野猪,轰隆隆地开进了农科院的大门。
那野猪浑身的黑毛油光发亮,庞大的身躯仿佛一座小山丘,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农科院的领导们看到这一幕,脸上的笑容瞬间绽放开来,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仿佛在说:“这次我们学校可真是挖到宝了!这孩子在农科良种培育方面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没想到在采购物资这一块儿,同样也是不同凡响啊!”
这日晚饭后,夕阳的余光轻轻地洒在大地上,李有福用过饭后,像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推着他的那辆三轮车,缓缓地离开了家。
车轮在地面上滚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他即将踏上的未知旅程。
他每天晚饭后出门,都说是要回自己租的小院去潜心学习,那理由听起来无懈可击,让人丝毫不会起疑。
如今,李有福的父母李君豪和王秀清,仿佛已经习惯了儿子的独立与神秘,对他的事情彻底地放手,不再过问他的行踪,任由他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自由闯荡。
回首这一年,华夏大地仿佛被一片阴霾所笼罩,许多省份都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灾情。
尤其是河北、山东和山西这三个省份,情况更是惨不忍睹。
曾经肥沃的耕地如今大地开裂,荒芜一片,庄稼在无情的天灾面前颗粒无收。
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困苦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啃食那粗糙苦涩的树皮,吞咽那难以下咽的野菜,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甚至,在那偏僻的角落里,有一些人因为饥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那一幕幕场景,让人痛心疾首,不忍直视。
而在这艰难的时刻,李有福却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能力,在他那神秘的空间里,再次精心地催生了十亩地的红薯。
当红薯成熟之时,那十亩地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收获了足足二十万斤的红薯,还有两万斤翠绿鲜嫩的红薯藤。
这些丰硕的成果,加上他之前早早准备好的,红薯的总量已经接近四十万斤,另外还有几千斤黄澄澄的玉米。
李有福看着这些收获,心中满是欣慰,他并没有将红薯和红薯藤分离,而是让它们保持着原本的模样,继续生长,仿佛在等待着一个更加合适的时机。
(https://www.tyvxw.cc/ty34728864/27907811.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