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宋徽宗与郑皇后
三月的东京汴梁城,处处春色满园。不论是通衢大道,还是僻街小巷,一枝枝美丽的花朵从黛青色的高墙上伸出头来,十分可爱。特别是汴河、蔡河、五丈河与金水河两岸,一树树桃花与杏花争奇斗艳,绚丽多姿,吸引着许多市民驻足观赏。
皇城位于东京城中心稍偏西北处,是宋朝政治中枢所在。据文献记载,皇城面积并不大,周长仅五里,内有大小宫殿四十余座,与汉唐以及明清皇城相比,北宋皇城的确有些狭小。
皇城从南往北,可大致分为三个区。南区有中书省、枢密院、都堂(宰相退朝后办公之处)、门下省、修国史院等中央政府办公机构。中区有大庆殿(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文德殿、紫宸殿、垂拱殿、崇政殿、集英殿、保和殿、睿思殿等,各宫殿都有不同的使用功能。这一区域戒备森严,一般人不得进入。北区是后宫禁区,即皇帝与后妃们的生活区,外人不允许踏足。
皇城正门朝南,称为宣德楼。楼前是一个广场,可在此举行大型集会活动。楼门旁边有两个边门,东边的那个叫左掖门,西边的那个叫右掖门,百官入朝走右掖门。皇城东大门叫东华门,西大门叫西华门,北大门叫拱辰门。
拱辰门外原来是一处供皇帝与后妃们休闲娱乐的后花园,比较空旷。几年前,宰相蔡京觉得皇城过于狭窄,建议向北扩展一下。于是在此修建了一组园林式建筑,共有七座宫殿十五个阁楼,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延福宫。
延福宫是一处相对独立的宫区,风景优美,环境安静,宋徽宗很喜欢。他有时在这里挥毫泼墨,有时也在这里设曲宴,君臣同欢。
在延福宫的凝和殿北侧,有一个名叫杏冈的土坡。坡上有一大片杏树林,杏花绽放,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此时,宋徽宗与郑皇后正在杏冈上漫步赏花。
宋徽宗深吸一口花香,似乎有些陶醉。一眼望不到边的娇嫩欲滴的花蕾,醍醐灌顶般地激荡着他的内心,滋润着他的精神,愉悦着他的情怀。史书评价说,宋徽宗相貌俨雅,即庄重俊朗,又洒脱儒雅,这从现在收藏在台湾故宫中的宋徽宗画像可以得以验证。
宋徽宗名叫赵佶,出生于公元1082年5月5日,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
宋徽宗的生母姓陈,不知叫什么名字,开封人。一开始她只是宫中一名才人。她从小“颍悟庄重”,遂被“选入掖庭为御侍”。多年后,大概因为一个偶然机会,得到了宋神宗的临幸。直到生下赵佶之后,她才由才人晋升为美人。
北宋后宫等级很多,除了皇后外,其他有品级的嫔妃分为二十四等,最高等是贵妃,最低等是才人,美人是第二十三等。
公元1085年,三十八岁的宋神宗因病医治无效去世。陈美人非常悲伤,日夜守护在宋神宗陵殿里。她“思顾旧恩,毁瘠骨立”。她拒绝饮食,欲随神宗而去。左右给她喂食粥药,她“挥之去,曰:得早侍先帝,愿足矣!”
不久,陈美人也去世,年仅三十二岁。
失去了亲生父母的赵佶,这年才三岁。
十五年之后,赵佶继位当上了皇帝。第二年即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赵佶下诏追封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上谥号钦慈。这恐怕是陈美人生前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事。
赵佶的成长与登上帝位,多亏了宋神宗皇后向氏。向太后自己不曾生育,所以,对失去亲生父母的赵佶就格外多加关心与照料。赵佶于是也像其他皇子一样,在无忧无虑中成长起来。赵佶从小就很懂事,既聪明好学兴趣广泛,又友善仁孝,很早就表现出超群的书法绘画艺术天赋。他还喜欢蹴鞠运动,踢得一脚好球。当其他皇家子弟每日追逐于声色犬马之时,赵佶却独自沉浸在丹青笔墨以及射御运动之中。其优秀表现,深得向太后赞赏。
向太后是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出身名门,是宋真宗朝代名相向敏中的曾孙女。与宋神宗结为夫妻后,二人感情极好。向太后正直而贤淑,在朝野上下以及臣民之中威望都很高。
宋神宗共有十四个儿子,但从第一到第五,还有第七第八第十,这八个儿子都先后夭折。宋神宗去世后,排行第六的赵煦继位,即宋哲宗。赵煦比赵佶大五岁。
宋哲宗九岁继位,由他奶奶即宋神宗的母亲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直到1093年高氏去逝,宋哲宗才开始亲政。不幸的是,仅仅亲政七年,便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四岁。
由于宋哲宗猝然驾崩,朝廷没有任何准备。向太后于是赶紧召集宰辅大臣们开会,商讨继位人选。宋哲宗没留下子嗣,所以,只能从他的五个弟弟中选择继位人选。在这五人中,论年龄最大的是老九申王赵泌,可他眼睛有毛病,当皇帝显然不合适。其次就是排行第十一的端王赵佶。
宰相章惇与宋哲宗生母朱太妃关系密切,所以,他主张由宋哲宗同母弟,即排行第十三的简王赵似继位。
但向太后反对,向太后主张立端王赵佶。
章惇不同意,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知枢密院曾布与章惇有矛盾,他觊觎相位已久,他表态说:
“皇太后圣谕极允当。章惇并不曾与众人商量,所发议论,令人惊骇,不知居心何在!”
蔡卞等大臣都随声附和。
向太后很严肃地说:“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
向太后当场果断拍板:由端王继位。
紧接着,在福宁殿宋哲宗灵前,赵佶匆匆完成了继位仪式。时间是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正月,赵佶虚岁十九。
很明显,赵佶能够继位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向太后与朱太妃暗中较量的结果,也是宰辅大臣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
历史只有选择与结果。历史只有成功与失败。
皇位的倏然降临,不知道是否让赵佶感到有些突兀。这个青年画家兼书法家,一定会感到兴奋,同时又有些惶恐不安。他知道,这皇位是向太后给他争来的,所以他赶紧向向太后“泣拜”,请求垂帘听政。
向太后答应助他一臂之力,但向太后并不是恋权之人,仅听政半年,便还政于宋徽宗。又过了半年,向太后因病去世,年仅五十六岁。
已经二十岁的宋徽宗,从此开始了独立执政的岁月。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从建中靖国走向崇宁,从崇宁走向大观,再从大观走向政和,登基至今,宋徽宗已使用了四个年号,已过去了整整十五年。宋徽宗也从青年步入中年。
十五年来,宋徽宗驾驭着宋王朝这艘豪华巨轮,在世界东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作为掌舵人,此时已三十四岁的宋徽宗充满自信,他对朝政的驾驭已越来越娴熟。他理想很远大,他想创造一个富饶文明的太平盛世。他想跨越汉唐开辟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
在一棵高大的杏树旁,宋徽宗与郑皇后停下脚步。花香缕缕,随风荡漾,一会儿浓一会儿淡,沁人肺腑,清爽又香甜。
抬头一望,树冠撑起一片璀璨的云霞,繁花累累,恰如堇色云缎。树枝上,密密麻麻的花瓣,簇拥在一起,白中透着粉,粉中露着白。那么热闹、灿烂、妩媚,又那么娇羞、温婉、柔情。
郑皇后动情地说:“官家,今年这花儿开得可真多啊!花儿多,将来结的杏子也多,这应该是吉祥之兆啊。”
郑皇后微笑着,沉浸在初春的气息里,仿佛自己一下子年轻了许多,似乎时光倒流,又重新回到了少女时代。
郑皇后是开封人,普通仕宦家庭。生于1079年,这年已三十七岁,比宋徽宗大三岁。她十二岁入宫,一直在向太后身边当侍女。她儒雅秀丽,聪慧端庄,喜欢读书,能言善辩,后来晋升为钦圣殿押班。
宋徽宗担任端王时,每次下朝,都要到慈德宫去叩拜向太后,向太后总是让郑氏和王氏这两个美女来陪侍。后来,端王继位当上皇帝,向太后便将郑氏和王氏一并赐给了他。郑氏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头脑机敏,文才出众,还会赋诗作词,撰写奏章,尤其擅长品鉴宋徽宗的书法与绘画作品,因而很受宋徽宗宠爱。
宋徽宗原配皇后姓王,即宋钦宗赵桓的生母,也是开封人,也生长于普通官宦之家,这与郑氏相同。王皇后生于1084年,比郑氏还小五岁,十六岁时便与端王赵佶结婚。赵佶一继位,王氏即被立为皇后。
但王皇后姿色一般,不善言辞,不会用心去取悦宋徽宗,所以生活一直很落寞很孤单。后来,有个宦官检举她行为不检。宋徽宗令刑部组成专案组进行调查,经调查情况并不属实,那个宦官属于诬陷。真相虽然大白,但这事对王皇后精神打击很大,让她更加郁郁寡欢。1108年(大观二年)九月,王皇后在孤独抑郁中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三年后,即公元1111年(政和元年),郑氏被册封为皇后。
郑皇后为人低调,生活节俭,从不铺张浪费。在为她制作皇后冠服时,她叮嘱有关人员说:“现在朝廷财力不足,不要制作新的了,就用我原来那件贵妃服改制一下即可。”
宋徽宗对郑皇后很了解,说她“柔明婉淑,谦慎持身”。应该说,这个评价很贴切,这说明宋徽宗对郑皇后很了解。
同样,郑皇后对宋徽宗也很了解。郑皇后觉得,赵佶这个皇帝不同寻常。他执政很勤恳,每天都要亲自批阅奏章。他身上既有勇于创新的艺术家的浪漫气质,又有继承父兄变法图强希望开创大宋盛世的政治梦想。他精力特旺盛,除了忙社稷大事,还要忙书法绘画、饮酒品茶、谈经论道、调风弄月-----
十年前,皇上开始宠幸出身寒微的刘贵妃。前年刘贵妃去世,他又开始宠幸刘贵妃的养女。这女孩也姓刘,出身也很寒微,其父只是个酒保。现在,小刘已升为婕妤。
刘婕妤这年二十五六岁。她十岁时因选美入宫,给崇恩宫刘太后即宋哲宗皇后当侍女。刘太后去世之后,经过内侍总管杨戬介绍,她来到皇上身边。她的确很漂亮,又工于心计,尤善于甜言蜜语,眉目传情。现在,她几乎夜夜陪伴在皇上身旁。
郑皇后仁厚而又大度。她觉得,只要皇上高兴,怎么样都行。她知道自己在皇上心里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对此她很自信。今天,皇上能带自己来杏冈赏花不就是一个明证吗?
突然,一阵北风吹来,数不清的杏花瓣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雨点般簌簌落下。
郑皇后心头一震:苍天突降狂风,横扫杏花,莫非要发生什么灾难?
狂风过后,杏树依旧挺立。只是满地落红一片狼藉。
这时,宦官梁师成匆匆跑上杏冈,向宋徽宗禀告说:“官家,银台司呈来一份急奏,还有一枚蜡丸。”
宋徽宗问:“从哪里来的?”
粱师成回答:“河北雄州。”
郑皇后一听是雄州,提醒道:“官家,雄州是边关重镇,不可马虎大意啊。快回殿看看吧,处理政事要紧!”
宋徽宗回到崇政殿,将李良嗣的密信反复看了数遍。信中说辽国必将亡于女真人之手,这可能吗?宋徽宗有些怀疑。
对于女真人,宋徽宗不是很了解。他只知道那是一群生活在辽国东北寒冷地带的山林野地之人,他们分成若干个部落,以打猎捕鱼为生。那里出产黄金、珍珠和松子,还有一种名叫海东青的猎鹰,个头不大但很凶猛,可用来捕捉天鹅。
在公元1115年春天,就预言女真人能够灭亡辽国,的确是有些太早。这说明,李良嗣的政治洞察力的确很超前。
其实,这年正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刚建国之时,并没确定一定要推翻辽国政权。他只是想建立一个独立于辽帝国之外的女真族帝国,他只想让女真人与契丹人平起平坐而已。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也有其不确定性。有时,成功与失败就在那一念之间。
对于是否允许李良嗣入境,宋徽宗有些犹豫不决。
因为宋辽两国早有约定,均不得收留对方之叛臣。若满足李良嗣要求,接纳其入境,大宋就有违约之实,一旦被辽国获悉,必将引起纠纷与麻烦。
然而,李良嗣在信中说他祖祖辈辈是汉人,南归之意又那么真诚,那么迫切,如果拒之门外,于心何忍?
再说,燕京本是汉唐故土,那里有众多汉民,如果他们知道李良嗣被大宋拒绝入境,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会不会对大宋心寒?
其实,类似情况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秋,有个名叫刘三嘏的辽国驸马,因与公主不和,偷偷逃到宋朝广信军(今河北徐水县西)寻求庇护。
刘三嘏也是汉人,他在给大宋朝廷的信中说,自己是为燕云百姓重返中原而来,请求大宋发兵进攻辽国,收复燕云这片汉唐故土。
宋仁宗召集大臣开会商议。有些大臣建言收留刘三嘏,认为通过他,可以进一步了解辽国上层的秘密。但是,枢密使杜衍坚决反对,他说:
“我们大宋一向忠于信诺,如果招纳叛臣,那我们便理亏。况且此人乃契丹皇室女婿,这样的人,岂能与之商讨国家大事?不如送其回国。”
最终,宋仁宗采纳了杜衍的建议,令广信军守臣将刘三嘏送回辽国。
当日,宋徽宗虽然没召开会议讨论,但他知道此事牵涉外交关系,应谨慎处置。他派遣内侍张迪,将李良嗣的蜡丸密信送至太师府,请蔡京太师与童贯太尉共议,提出处理意见。
(https://www.tyvxw.cc/ty33821070/42935726.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