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捉虫)
李吉正是城西普通百姓中的一户, 他爹娘以前是逃难过来的,到了凛州后在这里定居下来。靠着一手泥瓦匠的手艺日子过的还算可以。
后来娶了他娘,又有了他, 这日子一下子就紧巴了许多。这年头做泥瓦匠的多,这手艺好学,渐渐地, 做的人便多了起来, 现在的生意倒是没以前好了。
他爹和他娘省吃俭用, 一直供着他读书。
李吉也算争气, 考中了秀才,去了白麓书院读书。这把他爹娘可高兴坏了,当时摆了好几桌席面请亲戚朋友吃饭。
这次参与扩建造纸坊的工程中就有他爹, 这是一个大活, 每天管吃不说,还有不少工钱。
这次农假回来, 他发现家里的房子都翻修了。
他爹跟他说是因为这次的东家大方,给的工钱多, 平时还管饭, 就攒了些钱下来,把房子给翻修了一下。
李吉知道这家造纸坊是同在一个书院里的林昭的哥哥开的,没想到他的家人这么厚道。他之前在学院里还帮着施茂才说过话, 想起来就挺羞愧的。
不管怎么说, 姜子延这个扩建造纸坊的举措,给很多人都改善了生活。
首先就是泥瓦匠,他们是建造这些房子的人, 每天管吃的还有工钱拿, 一拿就是几个月。意思也就是说, 这几个月内不用再去辛苦找别的活儿干了。
其次就是造纸坊新招的那些工人,这些人也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一批一批的进来,便于管理。
如此一来,城西很多户人家的生活都在逐渐变好。整个街道的面貌完全不一样了,看起来焕然一新。
姜子延在让人建房子的时候,还不忘提一提崔昌的名字。毕竟这位知州大人给他行了不少便利,所以他让人在人群里还夸赞了一下他。以至于后来崔昌再到城西视察民情的时候,许多老百姓都给他送吃的,感念他的仁慈与善良,纷纷夸他是个好官。
对于当官的来说,名利二字最为重要。而对于崔昌这种想在朝廷中做一番事业的人来说,名声是远远大于利益的。
他没想到顺手帮了姜子延一个忙,他竟然还帮他宣扬了名声,心里对他的印象更加好了几分。
农假放的时间长,林昭也从书院回来了。不过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跟着岑夫子学习,而姜子延就更忙了,两个人很少能见面。
姜子延之前在青平镇的地界买的几亩地也到了收成的季节,他抽空回去看了一眼,刘富田将庄子管理的很好,这几亩地里面所有的旱田姜子延让人几乎全部种了茶叶,剩下的自然还是种的麦。
他可以买粮食吃,但这些种地的佃户没粮心里可不踏实。所以他还是留了一些地专门种麦子。
至于那两亩沙田,他今年让人种了西瓜。这里的西瓜长相不大,籽也多,但姜子延种西瓜不是专门拿来吃的,而是专门让他们供给茶话坊做西瓜汁用的。
回来的时候又顺便去看了下宴江南的生意,徐掌柜很会经营,不过主要还是因为姜子延给的菜谱好,每天都有大量的客人来这里吃饭。
楼上的包间也派上了用场,县城里经常有富户人家的少爷小姐们过来用餐。
除此之外,宴江南还对外承包筵席,谁家有喜事了都喜欢来这里包桌请客,生意十分红火。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造纸坊,扩建完成之后没多久就已经投入了使用。
招来的大批工人每个人都签字画押签了契,算是正式的合同工,每月工钱都按时发放。
如今,城西的人们都以能够到姜记造纸坊工作为荣,谁家串门子要是说起来家里的谁谁谁在那里工作,别人都羡慕极了。
今年八月便是秋闱,也就是大魏朝一年一度的乡试。本来大魏朝的科举考试是三年一次,但由于前两任皇帝重武轻文,朝堂上文官稀少,而国家又百废待兴。
所以这一任皇帝上任后,便开设了恩科,将科举考试改成了一年一次,具体什么时候恢复三年一次,就要看朝堂上的光景了。
所以说这几年的学子是赶上了科举的好时候,能够多几次考试的机会。
林昭还有同宿舍的陈勉以及杨肃都没有下场参加,毕竟才在书院学习了一年,都想着在巩固巩固,明年再下场考试。
所幸他们所在的凛州府城就是乡试的考点,不用像外地人一样,光在路上赶考就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直接到府城考试就行了。
三个人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等明年这个时候再下场考试,争取一举中的。
他们三个都没下场,但书院里他们一届的学子们几乎都下场考试了,后来林昭听陈勉提过一嘴,说是施茂才也去参加考试了,只不过令所有人都很意外,他竟然落榜了。
林昭并不在意施茂才有没有考上,明年他也要下场,无关的人不值得他浪费精力去关注。
虽然是放假时间,但对于学习也不能放松,十年寒窗苦读,一次不成就得多花一年的时间准备,不是所有人都耗得起的。
林昭把全部身心几乎都放在了读书上面,平时很早就起来读书学习,晚上有时候挑灯夜读,很是辛苦。
杨肃家中还有些薄田,农假放假回家他还得回家干活,作为一个大男人,不能什么活都不干,全部都丢给父母兄弟。
而陈勉家中是开个药材铺的,他家的产业大,又是家中老小,最得他祖父宠爱。平时他虽然贪玩,但这个时候也知道奋起读书。
这一年姜子延过得十分忙碌,造纸坊的生意越来越好,跟朱秉良的合作也十分顺利。
靠着姜记造纸坊供的纸,朱家的书铺纸铺迅速在江南占有了一大片市场,盈利十分可观。
素笺和花笺纸的名声也传遍了江南,尤其是花笺,江南读书人众多,更别提还有很多风流才子了,他们犹爱使用花笺作诗写信,觉得别有一番风情在其中。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年末。
这个年过的十分热闹,不仅徐掌柜来给他拜年,递交这一年雁江南酒楼的盈利,青山也拿着超市铺子的账本来给他拜年了。
姜子延在城中一家很有名的酒楼亲自摆了一桌宴席招待,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吃了个饭。
吃过饭后姜子延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大红包,说是他们应得的年终奖。就连张虬和冯轲都有。
徐掌柜悄悄拆开红包看了一眼,里面竟然有一张一百两的银票,顿时心花怒放。没想到年底来给东家报个账竟然还能得这么一大笔钱。
他们来了之后就住了一晚,毕竟是过年,家中还有人等着,便又匆匆赶回去了。
于是又到了年末盘点算账的时刻。
今年造纸坊扩大规模花了不少钱,他之前攒的所有钱全都砸进去了,后半年才堪堪回本,纯利润大概只有三千两左右。
青山拿过来的有超市铺子赚的钱,还有佃户们上交的租子,镇上那个造纸坊盈利的钱也都算在了超市铺子里头,差不多有五千两左右。
剩下的便是宴江南酒楼了,酒楼的帐和茶话坊这个奶茶店的账是分开的。酒楼在这一年里的利润十分可观,竟然高达三万两。
最令姜子延惊讶的就是这个奶茶店了,冬天卖热饮,夏天卖冷饮,一年四季不间断,这一年的纯利润竟然有一万两,都赶得上酒楼的三分之一了。
这么算下来,这一年下来,他大概赚了四万八千两左右。现在造纸坊已经回本了,明年开始能赚的更多,他可以拿着这些钱投资别的东西了。
大年夜姜子延拿了很多好东西去了岑夫子屋里,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林昭的教导。他还扯了几匹新的布给韩毓秀,说是让他方便给孩子做衣服。
小孩皮肤娇嫩,布料太差,外面的皮肤磨的多了不好,所以他选的布料都是十分光滑柔软的,有几匹都是大红色的布料,上面印着福字花样,样式新颖,一看就很贵。走的时候还专门给她的儿子发了压岁钱。
岑夫子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姜子延做事面面俱到,很难不赢得别人的好感。
姜子延和林昭这边都没有什么亲戚要拜访,和去年一样,一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过了个年。
年后的日子飞快,一眨眼便到了八月,又是一年一度的秋闱。
八月的天十分炎热,跟之前府试差不多,不过考试时间错开了,府试考放榜后过几天才是秋闱。
陈勉本家不在府城,从他们县里赶过来差不多要四五天,他没有提前在府城找客栈,因为这次外地来考试的学子很多,客栈几乎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被订满了。
杨肃也是一样的情况,他家里还不是县城的,从他们村子出发赶到府城差不多要花半个月,考试期间想要住个好点的地方怕是没有了。
见这种情况,林昭特地邀请他们到家里住,如今张虬不在姜宅住,东厢房还有空房间,他们三个住在同一个地方,也方便的讨论试题。
陈勉和杨肃都答应了,到时候直接过来,考试期间就住在林昭家里。
陈勉家里人一听他有这些打算也放心了许多。出门的时候特地给他备了一百两银子,说是虽然住在人家家里,但凡是需要花钱的地方,不能让人家出钱。
话语间提醒他要多和这两位同窗多多交往,毕竟人家学问都不差,若是以后都考中了,在官场之中也是一个助力。
陈勉自然也明白这些,同窗两载,他们三人从来没有闹过矛盾,情谊还是十分深厚的。
赶在八月中旬两人到了府城,照着林昭给的地址,他们一路找过去,十分顺利的找到了葫芦巷。
进了巷子随便问了一个正在外面纳凉的大婶,就知道了林昭的住处。
说来也巧,陈勉和杨肃也就是前后脚到的,陈勉虽然比杨肃离府城近,但他没有杨肃出发的早。
杨肃怕路上耽搁时间,提前出发了好几天,正巧跟陈勉在同一天中午到达了葫芦巷。
姜子延知道林昭有两位要好的同窗要住过来,特地让孙妈妈提前收拾好了房间,房间装饰的清雅别致,桌子上还插着一束新鲜的挂花,迎面而来的清香令人心情舒畅。
房间里的书案上也都放置着笔墨纸砚,准备的十分齐全。
陈勉和杨肃到了之后姜子延十分热情的招待了他们。考虑到他们舟车劳顿,吃过饭后他便让林昭带他们回房间休息了。
等他们二人到了房间后,看到房间布置的如此清雅别致,心里十分惬意。
陈勉一边夸着房间多么多么好,一边羡慕道:“三弟,你哥哥也太好了吧!竟然布置得这么周到,连笔墨纸砚都给我们准备好了。
你看看桌上这一摞素笺还有花笺,也就是你们家开造纸坊的,不然搁谁家都没这么大气,一下子拿出这么多好纸给我们用。”
杨肃本来话就不多,此时心里也是感激的,他抱拳说道,“替我们谢谢你哥哥,有劳他费心了。”
林昭拍了拍他们的肩膀说道:“不用客气,缺什么就告诉家里的下人。”
其实姜子延和陈勉的家里人想法一样,林昭平时性子就清冷,话也不多,能让他开口请到家里一块住的同窗,那关系一定不是一般的同窗可比的,他肯定是要花些心思招待的。
等以后林昭考中然后步入了官场,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助益。
既然他们都住到了林昭家里,那自然这吃住都是免费的,就算他们愿意给钱,林昭定然也是不要的。
所以陈勉和杨肃也不拘泥于这点钱财了,反而是一心专注复习,争取他们三人都能考中,以后同朝为官,还能互相照应。
知道他们要用功读书,每日的饭菜姜子延让孙妈妈做的都十分丰盛。读书要花费大量精力,吃的好才能把营养补到位。
距离考试还有十几天,他们三个人吃饭都在一起,并不和其他人一块儿吃。
每日他们的生活都是只有吃饭和聊学问这两件事。有时候经常吃着饭就聊了起来,比如其中一个曾看过有一道题觉得十分经典,有可能会考,便会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到了后面,三个人开始相互背书默写进行文章抽查,也算是巩固一下基础学问。毕竟这些四书五经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还挺多的,这些几乎都是送分题,万万不能丢掉一分。
在这复习期间,有时候岑夫子会过来一趟,给他们随机出题,当场解答。陈勉和杨肃并不认识岑夫子,而林昭在介绍时,只说这是他的老师,从刚读书开始就一直教他做学问了。
有了岑夫子在一旁帮助他们查漏补缺,给他们模拟题目预测,三个人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十几天的复习时间过得很快,他们还未察觉,就已经到了要正式考试的时间。
虽然之前经历过县试和府试,但这乡试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试,主考官全部都是由朝廷亲自定下来的。
乡试是在本地所属州府进行,主考官大多也是当地的知州或者知府担任,仅有些个别的朝廷会钦定其它人选来负责。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姜子延在他们考试前,特地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好吃的,来缓解他们考前的压力。
科举考试要连着考好几天,在他们三个考试的时候姜子延也在忙着造纸坊的生意。
如今他们造纸访生产的纸已经火遍了江南,最近有好几个商行过来跟他谈生意,想要从他这里拿纸去他们商行售卖。
这些人和朱秉良不同,都想花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跟姜子延这里磨了许久,一直没谈拢。
倒是城西那一排民房有了动静。
那一排民房自建成之后仅租出去了几间,都是一些用来做铺面生意的。想要买下来的寥寥无几,毕竟城西的百姓们都穷,就算房价不贵,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大部分人觉得现在住着的房子还能住,没必要花那些钱去买新房子。
不过姜子延并不担心,现在卖不出去只是暂时的,等以后城西发展的越来越好,这地段也就会越来越贵,到那时,那些民房的价格可就不是现在这个价了。
今天韩愚过来跟他说有人要买城西的民房,而且一开口就要三间。
姜子延不放心让别人过去谈,便打算亲自去见见。
和他想象中的有些不同,本来他以为一下子要买三间民房的人,应该是个有钱人。
然而到了之后他才知道,对方只是一对外来的小夫妻。因为家里人不支持,他们是私奔出来的。从外地过来,想要做些营生。
看了好几个地方,又盘算了一下手中的银钱,他们打算买下这几间民房。
一间用作卧室,一间用来开铺面,还有一间用来做会客或者吃饭的地方。
这小夫妻会一门祖传的手艺,叫瓦罐煨汤。只要有手艺,在他们是饿不死的。
看中这里的民房也并不只是因为价格便宜,他们观察过了,这里的人流量很大。尤其是附近有一个很大的造纸坊,在里面做工的人很多。
平时有一些人不想吃大锅饭的话就会选择出来吃顿好的,这些都是他们潜在的客人,店开在这里不怕没生意。
不得不说,这小夫妻眼光十分独到,价格方面讲了十两价,双方就愉快的达成了协议。
还有一部分人一直处于观望状态,毕竟新盖的房子,一直都没什么人买,少不得有人怀疑房子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如今一看有人一口气买了三间,便有人忍不住也买了。
如此一来这几十间民房倒是卖出去了一些。不过其中几间所在的地段姜子延是不打算卖的,这些民房他只打算出租,而且是作为商铺出租。
他看过了,那个地段如果全部出租城商铺的话,可以在未来打造成商铺一条街,对于带动城西的经济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再加上造纸坊每日养活着这么多人,相信要不了多久,城西老百姓们的生活就能改善很多。
除了这边,朱秉良那边所需的素笺纸和花笺纸的供应量是越来越大了。
江南一带这两种纸的反响尤为的强烈,一时之间成为了潮流。现下在江南读书人之中都以能用上花笺纸为荣。
姜子延只能让造纸坊加大生产量,每次优先往江南供应。
…………
乡试在烈日骄阳一天天的热晒中一天天结束,林昭他们终于考完了,接下来就是等着放榜了。
直接放榜大概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半个月后刚好书院开学。
如果他们三人都考中了,剩下的时间就不用到书院学习了。不过这些都看个人选择,如果觉得不需要在书院的话,可以在家里复习,不过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在书院多学习半年。
这乡试放榜是有官差专门报喜的,所以也不用操心去看榜。
乡试过后没几天,陈勉和杨肃便回了书院。而林昭没去,他打算这剩下的半年时间跟着岑夫子学习。
在书院学习一年半,基础知识已经学的很扎实了,他现在已经不适合呆在书院了,岑夫子教的对他更有用一些。
半个月一眨眼便过。
昨天一大早外头就敲锣打鼓的十分热闹,姜子延早起后听了听声,感觉这声音越来越近了。
外头有几个半大孩子抢先一步跑到了姜家门口喊到:“中了中了!林秀才,府衙差人来报喜了!”
这些半大的孩子抢先报个喜,主人家一般都会赏些吃的或者几个银钱让他们沾沾喜气儿,就算再怎么抠也不会在这方面省钱。
姜子延一听,是说林昭考中了,赶紧让孙妈妈进屋,给这几个孩子拿了些铜板过来,让他们沾沾喜气儿。
这么大的声响,周围的邻居们也都听到了。
啥?!
巷子里那个林秀才考中了?
“天呐,这可真是不得了,这以后林秀才可就是举人老爷啦!”
“这林家可真是有福气,听说以前也是一穷二白的,现在竟然出了个举人老爷,这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呀!”
“回头逢年过节,我可得跟我们家那口子说说,让他去老爷子坟前多上两柱香,保佑保佑我儿子将来也能考个举人回来。”
……
报喜的官差走的慢,一路吹吹打打,这会儿才到姜家大门口。
能在府城的衙门里当差的那大小都是一个官,平日里出门都是冷着个脸横着走的,这次来却是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锣鼓声停了下来,官差说道:“凛州清平镇清平村人士林昭,恭喜您在这次秋闱中斩获头筹,取得了本次乡试的第一名。恭喜恭喜,林解元。”
此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一听,这林秀才不仅考中了举人老爷,还是个解元。
于是心里纷纷感叹道:天呐,什么时候他们家祖坟上也能冒些青烟!
不说曾经关系如何,现在他们的眼里都是羡慕。
姜子延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坏了,第一名,那可是解元啊,竟然让林昭给考到了,太厉害了!
喜钱是早早就备好的,不用姜子延说,魏管事已经十分有眼力见的将包好的喜钱袋子送到了官差的手上。
官差们最爱干的就是报喜的活,尤其是这种住在府城里的,离得近不用多跑,还能有银钱拿。
得了银钱,在手里掂了掂,发觉分量不小,官差们脸上的笑容更加真诚了。
林昭在一旁从喜差手里接过报喜的信单,上面写着大魏二十五年秋,凛州甲等秀才的单,地址便是葫芦巷这个地址,名字是甲等第一解元。
给过了喜钱,姜子延拱了拱手道:“两位辛苦了,进屋喝杯热茶歇会吧!”
两位官差摆摆手说道:“不了不了,我们还得赶去给下一家报喜。”
林昭看他们两人要走,便问道:“不知下面的清平县和杨家村可有考中的举人?”
喜差想了想,说道:“清平县的我们不太清楚,不过这杨家村确实有一个杨老爷考中了。”
他这么一说林昭便知道了,杨家村这几年就只有杨大哥一位秀才,想必这次考中的便是他了。
本来他们三人中,他就不担心杨肃。杨肃一直以来都十分用功,早上读书比他起的还早,每日里的读书笔记也做的十分详实。
倒是他那位陈二哥,之前在学院读书的时候他的基本功就学的不扎实,第二年倒是认认真真踏实的学了一年,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考中。
从府城到清平县有些距离,喜差去报喜还得自己租骡车前去。
不过他们一点都不心疼这个钱,毕竟他们是去报喜的,到时候得到赏钱要比这个多多了。
陈家是在两天后得到的喜讯,喜差敲锣打鼓过来的时候整个陈家的人都出来了。
陈勉的祖父陈老爷子听说自个的孙子中举了,本来躺在床上的,忽然惊坐起来,腿脚都利索不少。平时放在身边的拐都不拄了,欢欢喜喜的起身去大门口迎喜差。
陈家毕竟祖上三代都是开医馆的,自家还有一个很大的药材铺,一代一代累积的家底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喜差拿到的喜钱比姜子延给那两位喜差的还多不少,脸上都快笑出了褶子。
虽然跑的远了些,但得的银钱多呀,这一趟来的值。
喜差走后陈家沸腾了,他们家家底儿丰厚自是不用多说。有这么多钱,但依然没供出来一个有出息的读书人。
陈勉的祖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跟他学了一,小儿子也就是陈勉的父亲被他送去读了书,可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就留在家里管理药材铺了。
后来陈勉出生,陈老爷子就把读书这个重担放到了这个孙儿身上。
不过还别说,他这个孙儿可比两个儿子争气多了,不但考上了秀才不说,还中了举人!
陈老爷子当天就开了祠堂拜祭了祖上的灵位,连连说道:“祖上保佑,祖上保佑啊!”
陈家得了消息后赶紧派人将此事告知了还在书院里的陈勉,还让人去了姜家,特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林昭。
得知他们同宿舍的三个人全都考中了之后,他十分高兴。
读书一道有多不容易只有读书人自己知道。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就是这一刻的欣喜。
即便后面的会试落榜,如今有着举人的名头也能谋个好的职位,有个好前途。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林昭他们三个都在为后面的会试做准备。
会试在二月举行,因为是在春天,所以又叫春闱。
春闱考试的地点不是在各地方州府了,而是在京城。到时候全国各地的学子们都要赶赴京城参加科考。
凛州地处西南,距离京城路途遥远,一来一回怕是要两个多月。所以最迟过完年就得出发前去京城。
林昭每天努力读书做题,为科考做准备。而姜子延也没有闲着。
他考虑过了,以林昭的成绩,会试如果正常发挥的话,肯定是没问题的。
京城是原主姜瑜的家,他这么久没回去,不知道如今是个什么情况。
以前他什么都没有,担心京城那边的人还没放过他,回去不安全。
然而现在他已经有足够的银两傍身,还发展了这么大的产业,只靠自己也能够在京城立足了。
林昭如果去京城了,他打算也过去,把家都搬过去,在京城那边接着发展他的事业。
凛州到底是偏了一些,交通道路什么的都不太发达。不像京城四通八达,有陆路还有水运。他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本钱,如果将京城作为据点,发展的应该会比凛州要好。
不过这也是有风险的,京城那地方寸土寸金,造纸坊开到那里不划算,如果要谋发展,只能从别的地方入手。
不过这个姜子延并不担心,等到了京城,先买一处院子。他有足够的本钱,完全可以等去了之后实地考察一番再做决定。
至于侯府,他暂时不打算回去。等他回了京城,如果遇见了侯府的人就再说。
既然有了打算,趁着接下来这几个月的时间,姜子延要把这里的事情全都安排妥当。
清平镇上的铺子他准备转让出去,造纸坊也打算转让了。毕竟这个镇上的造纸坊很小,而且又只能生产麻纸,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留下的。
还有之前镇上买的那几亩地,大家都打算卖出去,全都换成钱。
至于清平县里的酒楼和奶茶店他不打算卖掉,酒楼里的菜都是他亲自甄选的配方,还有奶茶店的配方都是机密,不好让别人知道。
况且酒楼的厨子还有奶茶店的几个小姑娘都是他亲自培养出来的,虽然相比于府城的造纸坊来说收益是差了不少,但这些东西都有很重要的配方,不能让外人知道。
至于府城的造纸坊,等他离开凛州之后得交给几个靠谱的人共同打理,每年往京城给他汇报账本收益就可以了。
姜子延将自己的打算告诉林昭,林昭十分高兴。他本来还担忧这次进京赶考姜子延会不会让他一个人去,那等以后如果他留在京城了,他是不是还会待在凛州?
如今他的担忧全都没了,他竟然要陪他一起去京城,选择到京城重新发展事业,林昭嘴上不说,心里却十分感动。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便到了十二月。
姜子延回了清平镇一趟,他本意是想跟赵员外商谈一下问他愿不愿意接手境东超市的。
可没想到青山先一步开了口,他想把这个铺子盘下来,但是现在钱不太够,问他能不能赊账?
姜子延没想到青山竟有这个想法,既然他想要继续经营这个铺子,姜子延一时半会也不差他这点钱,便同意了。
还有镇上的造纸坊,这个小小的造纸坊所造的纸一向都是在这个超市铺子里售卖的,算是产业一体。所以青山想要把造纸坊也争取下来。
造纸坊虽然成本不小,他想要盘下来,得花不少钱。但这个造纸坊主要都是老兵们在经营,当初姜子延让他们每个人都入了股,所以如果青山想要接下来,只需要付姜子延那部分就可以了。
至于那几亩地姜子延倒是想把它们全都卖了,然而等他去了庄子上一趟之后,就改变了主意。
刘富田作为庄子上的管事,这两年一直都兢兢业业,很是尽职尽责。
他太喜欢这个东家了,为人大方又好说话,别的庄子上的佃户们都非常羡慕他们。
可如今东家说要把田卖了,那就相当于他们要换一个新东家了。到时候说不定又要回到以前的日子。
庄子上的佃户们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纷纷出来挽留姜子延,希望他不要把田卖出去,能一直当他们的东家,然后田里的活他们会更加仔细的去做。
姜子延心软,而且想到如果把田卖出去了,那以后县城奶茶店用来做奶茶的炒茶原料就得去购买了。不如这种直接自供的便宜,而且方便。
经过考虑之后,最后超市铺子转给了青山,算是半卖半送,青山拿出了毕生的积蓄,还借了亲戚朋友不少银子,勉强凑了一部分出来。
不过姜子延没着急要,只是跟他说,让他年底的时候把钱算在账上,到时候一并交给县城宴江南的徐掌柜就行。
交接完这些事情之后他便开始安排家里的事情。
然后他们肯定就要启程去京城了,如今,葫芦巷的房子肯定是要卖掉的。家里的仆人,除了孙妈妈他们几个签了活契的,都是要跟他一起走的。
姜子延考虑了一下,韩愚和韩孝兄弟两个,一个是造纸坊的管事,一个跟在他身边做事,人家毕竟是亲兄弟,带走一个留一个不太好。
而造纸坊那边又不能缺人,姜子延干脆把韩愚也安排了过去。毕竟造纸坊规模扩大了不少,一个管事肯定忙不过来。
至于魏南,姜子延特地征求了他的意见,如果他不愿意跟着他去京城,他就将他的卖身契还给他,从此便是一个自由身。
出乎意料的,魏南选择跟他一起去京城。他言说自己年纪大了又无儿无女,除了姜府没有别的去路,干脆就留在他这里养老了。
至于岑夫子那边,这可是一位当是大儒,姜子延特地去问了一下他的意见。
岑夫子的希望都寄托在林昭身上,如果林昭去了京城,他自然也是要去的。
而且在他看来,这次的科举考试林昭肯定是没问题的。借此机会,他也想让曾经的旧人知道一声,他岑言回来了。
于是年后过完七,初八姜子延他们一行人就启程去了京城。
这次他租了两辆马车,两辆骡车。
马车是用来坐人的,家里本来就有一辆马车,加起来一共三辆。
他和林昭以及林星一个马车,岑夫子还有韩毓秀母子俩一个马车,张虬,冯轲还有长临长画一个马车。
冯轲早就想去京城了,待在姜子延身边两年多,如今终于熬到了去京城的时候。
张虬一得到他要去京城的消息就说也要跟着一块去,姜子延觉得他应该是有什么事情要做,只是现在不方便告诉他而已。
三辆马车坐的都是人,另外两个裸车上面则是被褥还有一些衣物。
原本在姜宅做工的孙妈妈,刘妈妈还有王大桥都被姜子延辞退了。
不过说起来王大桥,他这次倒是跟着姜子延一块走了,正好给姜子延他们驾马车。
本来他被辞退了后姜子延是给了他们每人一个红包的,不过很不巧,他刚给完红包不久,王大桥那个好赌的弟弟王小桥又来了。
王大桥吵也吵不过他,又很生气,一点都不想见他。经过上次姜子延的安慰之后,他现在腰杆比以前硬多了,对这个弟弟再也不心存仁慈,他讨厌这样每天被追着要钱的生活,像是被追债似的。
于是他干脆一狠心,求了姜子延,跟着他一块儿走了。反正他的卖身契在他自己手里,父母也不在了,他想去哪都随自己做主。
一家人就这样浩浩荡荡的从凛州出发,一路朝着京城的方向走去。
如今不过才一月,天气正冷着,天黑的又早,所以白天他们尽量赶路,在天黑之前找到地方歇息。
岑夫子年纪大了,姜子延怕他一路奔波身体受不了,所以行车的速度很慢。况且车上还有个两岁多的小孩,也不敢太过颠簸。
走的时候他往每个马车上都放了两个汤婆子,如今正好派上用场。
(https://www.tyvxw.cc/ty29101633/43029958.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