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科技树
科技树(英文:technology—tree),意思是通过选择发展不同的技术方向导致不同的研发结果。通常按照一条顺序,不过也有交融的或可更替的科技。以某些科技为基础,可以开发另一种科技。
人类的科技树发展到现在也算是逐渐完善起来了,但是人类的科技好像发展速度仍然不够快。换句话说,人类的欲望永远比人的能力增长的要快得多,当你的欲望超过能力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现在的生活这儿不好,那儿不好。
客观的说人类科技的发展真的已经算是相当快的了,因为人类的近代科技从工业革命开始发展的时候算(近代、现代的科技是我们考虑的范围,古代的科学,科学理论体系、涉及到世界本源规律的认知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尚浅)。近、现代科学发展的时候,算到现在就是几百年的时间,几百年的时间,我们可以进入太空、登上月球,甚至登上火星,发射各种各样的探测器来了解整个太阳系的情况。这个速度已经够快了。
我们所走过的那条路就是唯一正确的路,不要怀疑,可能这句话有点绝对,但现实就是这样,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所走过的路,那么你之前所做的那么多的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当人类选择了科技这个进化方向的时候,人类所做的一切都是科学合理的。可能有一些弯曲,有一些挫折,但那些都是人类必须经过的,因为谁也不能预知未来,如果能够预知未来的话,那人类可能就会没有勇气继续生存下去了。
地球从出现到现在,人类算是第六代生物,前五代生物生存了几千万年,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最终都逐渐灭绝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他们都灭绝了,而且它们不灭绝甚至不会有人类的出现。所以说人类现在的科技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力,避免人类重蹈覆辙。
至于能不能成功,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only…time…will…tell…us……
------------------------------------
菲茵克隆人
克隆人(hug)已经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梦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现实。由于克隆人可能带来复杂的后果,一些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现在大都对此报以明令禁止或者严加限制的态度。
科学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克隆技术确实可能和原子技术一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以祸害无穷。但“技术恐惧”的实质,是对错误运用技术的恐惧,而不是对技术本身的恐惧。克隆人被复制的只能是遗传特征,而不是原本的生命体。
克林顿曾说过:“通过这种技术来复制人类,是危险的,应该被杜绝!”;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也明确表示反对进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主张把克隆技术和克隆人区别开来。
实际上,人们不能接受克隆人实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阻碍。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遵循着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却是实验室里的产物,是在人为操纵下制造出来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抛弃了上帝,拆离了亚当与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而且,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悖于传统的由血缘确定亲缘的伦理方式。所有这些,都使得克隆人无法在人类传统伦理道德里找到合适的安身之地。
克隆人技术就像一个潘多拉的魔盒,潘多拉的魔盒为希腊神话中的一件物品,宙斯给潘多拉的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祸害、灾难和瘟疫等,让她送给娶她的男人。最终魔盒被打开,而灾难也被释放了出来。
本书的“菲茵”是个奇特的、打破常规的群体,是我用来模拟、演化这个魔盒被打开的一种可能的情况。
------------------------------------
虫洞技术
虫洞(worm—hole)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虫洞是1930年代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的,认为透过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或者做时间旅行。
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该理论。简单地说,“虫洞”就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暗物质维持着虫洞出口的敞开。虫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婴儿宇宙连接起来,并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虫洞也可能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时空隧道,所以也叫"灰道"。
为了与其他种类的虫洞进行区分,例如量子态的量子虫洞及弦论上的虫洞,一般通俗所称之“虫洞”应被称为“时空虫洞”,量子态的量子虫洞一般被称为“微型虫洞”,两者有很大的区分。
黑洞有一个特性,就是会在另一边得到所谓的“镜射宇宙”。爱因斯坦并不重视这个解,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通行。于是,连接两个宇宙的“爱因斯坦—罗森桥”(einstein—rosenbridge)被认为只是个数学伎俩。
但是,1963年的研究发现,消耗掉大量氢燃料的的巨大恒星无法与自身引力相抗衡时,会自行崩塌,其中的时空受到大规模扭曲形成黑洞时,将会成为动态黑洞。静态黑洞并不是最佳的物理解法。然而,实际上恒星会变成扁平的结构,不会形成奇点。也就是说:重力场并非无限大。这使得我们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如果我们将物体或太空船沿着旋转黑洞的旋转轴心发射进入,原则上,它可能可以熬过中心的重力场,并进入镜射宇宙。如此一来,爱因斯坦—罗森桥就如同连接时空两个区域的通道,也就是“虫洞”。为超弦理论提供了部分理论支持。
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有科学家对“虫洞”作过研究,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理论上也许可以使用“虫洞”,但“虫洞”的引力过大,会毁灭所有进入的东西,因此不可能用在宇宙航行上。
“瞬间移动”的可能,就如同超时空转换一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达到稳定“虫洞”能量场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也拥有“负质量”,可以吸去周围所有能量。像“虫洞”一样,“负质量”也曾被认为只存在于理论之中。不过,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可以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负质量”。
据科学家猜测,宇宙中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但很少有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而这个宽度正是太空飞船安全航行的最低要求。“负质量”的发现为利用“虫洞”创造了新的契机,可以使用它去扩大和稳定细小的“虫洞”。
科学家指出,如果把“负质量”传送到“虫洞”中,把“虫洞”打开,并强化它的结构,使其稳定,太空飞船就可以通过。
------------------------------------
硅基生命
硅基生命是相对于碳基生命而言的。所谓碳基生命,根源于有机物的原始概念:只能由生物产生的物质(有机物现在指的是除了碳氧化物,碳硫化物,碳酸盐,氰化物,碳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碳硼烷,烷基金属,羰基金属,金属有机配体配合物等在无机化学中研究的含碳物质之外的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而过去人类知道的这样的物质都含碳元素;后来证明"有机物"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合成。
"有机物"虽然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沿用下来,人们却不再将碳视作生命必然的核心元素。并由此提出了以硅、硼或磷而非碳为核心元素的"非碳基生命"。
从物质组成上看,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具由基本相似的物质组成--基本上都由碳、氢、氧、氮、磷、硫、钙等元素构成。这些元素相互结合,构成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生命小分子;这些小分子再通过特殊的方式相互结合,形成蛋白质、核酸、多聚糖和脂类等生物大分子。这些分子成为构建生命的基本的"砖块"。由于构成这些生命的这些重要的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骨架为基础,所以研究者称这样的生命为"碳基生命"。
硅基生命相对的也可以这样定义:
以含有硅以及硅的化合物为主的物质构成的生命。
因为硅(si)在宇宙中分布广泛,且在元素周期表中,它就在碳的下方,所以和碳元素的许多基本性质都相似。举例而言,正如同碳能和四个氢原子化合形成甲烷(ch4),硅也能同样地形成硅烷(sih4),硅酸盐是碳酸盐的类似物,三氯硅烷(hsicl3)则是三氯甲烷(chcl3)的类似物,以此类推。而且,两种元素都能组成长链,或聚合物,它们都能在其中与氧交替排列,最简单的情形是,碳-氧链形成聚缩醛,它经常用于合成纤维,而用硅和氧搭成骨架则产生聚合硅酮。所以乍看起来硅的确是一种作为碳替代物构成生命体的很有前途的元素,且有可能出现一些特异的生命形态就有可能以类似硅酮的物质构成。硅基动物很可能看起来象是些会活动的晶体,就如同迪金森和斯凯勒尔(dickinson—and—schaller)所绘制的一张想象图一样--一只徜徉在硅基植物丛中的硅基动物,这种生物体的结构件可能是被类似玻璃纤维的丝线串在一起,中间连接以张肌件以形成灵活、精巧甚至薄而且透明的结构。
硅元素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它同氧的结合力非常强。当碳在地球生物的呼吸过程中被氧化时,会形成二氧化碳气体,这是种很容易从生物体中移除的废弃物质;但是,硅的氧化在常温下会形成固体,因为在二氧化硅刚形成的时候就会形成晶格,使得每个硅原子都被四个氧原子包围,而不是像二氧化碳那样每个分子都是单独游离的,处置这样的物质会给硅基生命的呼吸过程带来很大挑战。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很难溶解在水和其他液体之中。
当然,本文把硅基生命当成了除了生存温度区间外,与普通人类几乎一样的存在。便于区分,也便于写作。
------------------------------------
父子文明
在两文明相遇时,父文明科技文化水平应该来说是会高于子文明的。如果文明相遇时父文明科技文化水平比子文明低或者差不多,按照现在人类的思想观念,应该是与父文明共生共存,一起发展。如果父文明科技文明水平高于子文明的话,我想父文明也会公平的对待子文明。因为一个偏好战争与毁灭的文明不会创造子文明。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是共生共存,不过子文明更多情况下只是跟着父文明的脚步前进。
对于人类的子文明,本文还没有进一步展开。它几乎是完全脱离人类数千年发展起来的独立文明,在复杂的宇宙形势下,在与克隆人、外星人共生的情况下,这个子文明的发展似乎无关紧要。
------------------------------------
大麦哲伦星系
大麦哲伦星系(largeloud,简写lmc;又称大麦哲伦云,简称大麦云),是本星系群中著名的河外星系之一,属矮星系。它是银河系众多卫星星系中质量最大的一个,位于剑鱼座和山案座交界处,距离约160,000光年[3],直径大约是银河系的1/20,恒星数量约是银河系的1/10(约100亿颗)。
大麦哲伦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第四大的星系,仅次于三角座星系(m33)、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m31)。
中文名
大麦哲伦星系
外文名
largeloud
别名
大麦哲伦云
质量
约11010m⊙
视星等
09等
自转周期
约250myr
赤经
05时23分345秒
赤纬
-69°45′22″
距地距离约
163000光年
视直径
1075°x917°
红移
278±3km/s
麦哲伦星云是不规则的星系,它们共享一个气体外壳,在南天极附近的天空中相距约22°。其中之一,大麦哲伦星云(lmc),是一个直径约5°的发光斑块,另一个是小麦哲伦星云(smc),跨度小于2°。麦哲伦星云在南半球肉眼可见,但在大多数北纬地区无法观察到。lmc距离地球约160,000光年,s的直径分别为14,000和7,000光年——比银河系的直径要小,后者的直径约为140,000光年。
麦哲伦星云与银河系几乎同时形成,大约在130亿年前。它们目前被捕获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银河系和银河系彼此以及与银河系经历了几次潮汐相遇。它们包含许多年轻的恒星和星团,以及一些更古老的恒星。其中一个星团包含r136a1,这是已知质量最大的恒星,质量是太阳的265倍。
麦哲伦星云是研究非常活跃的恒星形成和演化的绝佳实验室。例如,狼蛛星云(也称为剑鱼座30)是一个巨大的电离氢区域,其中包含许多年轻的炽热恒星。剑鱼座30的总质量约为100万个太阳质量,其直径为550光年,是整个本星系群中最大的电离气体区域。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可以研究以前只能在银河系中详细观察到的恒星、星团和星云的种类。
大麦哲伦星系有一个显著的中央棒和螺旋臂。中央棒似乎有些扭曲,东西两端比中心靠近银河系。
由于目前我对于大麦哲伦星系知之甚少,猜测会很大胆,尝试刷新我的读者们对于整个宇宙的文明的认识。
------------------------------------
宇宙
宇宙(universe),整个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系统,地球和人类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自从社会将地球、太阳和月球想象为主要的创造对象以来,人类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而宇宙的其余部分几乎是事后才形成的。
今天,众所周知,地球只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浩瀚空间中的一个小岩石球,而太阳系的诞生可能只是在已经成熟的宇宙背景下发生的众多事件中的一个。这一令人谦卑的教训揭示了一个非凡的事实,它赋予了宇宙中最微小的粒子以丰富而高贵的遗产:137亿年前宇宙创造的最初几分钟内发生的事件,结果证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星系、恒星和行星的诞生、生命和死亡的影响。确实,可以从原始“大爆炸”中宇宙物质的锻造到地球上原子的聚集划定一条线,这些原子足以作为生命的基础。内在的这种世界观的和谐具有巨大的哲学和美学吸引力,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公众对宇宙的兴趣一直存在。
所有关于宇宙本质的科学思考都可以追溯到夜空中星星形成的独特几何图案。即使是史前人也一定已经注意到,除了每天的自转(现在被认为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外,恒星似乎并没有相对于彼此移动:恒星看起来是“固定的”。早期游牧民族发现星座可以指导他们的旅行,他们会编造故事来帮助他们记住夜空中星星的相对位置。这些故事成为大多数文化的一部分的神话故事。
古希腊人对行星运动的描述达到了顶峰,他们当然是出色的几何学家。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希腊天文学家采用了自然图景,从地球上的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地球静止不动地位于一个刚性旋转的天球(恒星被“固定”到天球)的中心,而复杂的在这个不变的背景下,将描述黄道带行星的来回游荡。他们开发了一个行星模型,可以以惊人的准确度再现观测到的行星运动。调用的模型大圆圈之上的小圆圈,都以各自均匀的速度旋转,它在大约140ce的工作中达到顶峰托勒密,他为圆引入了移位中心的巧妙人工制品,以改善经验拟合。虽然模型纯粹是运动学的,并没有试图解决运动为何如此的动力原因,它为自然不是反复无常的范式奠定了基础,它具有可以从经验中发现并用于预测的规律性和精确性未来的事件。
希腊人将欧几里得几何方法应用于行星天文学也导致了其他思想流派。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0年至公元前490年)认为世界可以根据理性原则来理解(“所有事物都是数字”);它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土、水、空气和火;地球是一个球体;和月亮反射的光公元前4世纪毕达哥拉斯的追随者赫拉克利德斯·庞蒂库斯教导说,球形地球在太空中自由旋转,水星和金星围绕太阳旋转。根据夏季第一天中午在syene和alexandria投射的不同长度的阴影,eratosthenes(约公元前276-194年)计算出地球的半径,其精度在现代值的20以内。从月食期间地球在月球上投下的阴影的大小开始,萨摩斯的阿里斯塔克斯(约公元前310-230年)计算了月球相对于地球的线性大小。然后根据测量的角度大小,他获得了到月球的距离。他还提出了一个聪明的方案来测量太阳的大小和距离。尽管存在缺陷,但该方法确实使他能够推断出太阳比地球大得多。这一推论导致阿里斯塔克斯推测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不是相反。
近一个世纪以来,众所周知,宇宙因大约140亿年前的大爆炸而膨胀。然而,这种扩张正在加速的发现令人震惊。如果膨胀继续加速,宇宙将在冰中结束。
“有人说世界将在火中终结,有人说在冰中……”
宇宙的最终命运是什么?
------------------------------------
星际战争
在地球的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基本的法则。
即使是人类文明这样的智慧种族,从古至今也不知发生了多少次的大大小小战争。
战争的目的无非是各种资源。人类会为了生存,争夺资源,爆发战争。
人类文明内部尚且如此,那不同的智慧文明种族之间更有可能因为资源等矛盾而发生星际战争。任何一个智慧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和能源,尤其是成为星际文明之后,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更是庞大。
虽然站在宇宙的角度,资源是无限的,但是任何一个文明的发展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科技的限制不仅是人类有,其它的外星文明同样也有。
曾经有科学家对宇宙文明的实力进行了四个等级的划分,不同等级的文明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也不同,同时能够活动的区域范围也是有限的。
除非能够成为最强大的四级文明,才能够纵横整个宇宙,而其它等级的文明由于能量级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的宇宙空间范围内活动。而有限的宇宙空间内可能会有不同的星际文明存在,这个时候因为资源,能源等矛盾,发生星际战争也就不奇怪。
本书没有采用这一等级制度。但如果按照它的等级划分,几个强大的国度,包括已经毁灭的星盟、维卡,已经分裂的星河帝国,初生的菲茵都算是二级文明;而拥有虫洞技术和恒星系级武器的人类三大舰队,已经无限接近于三级文明。
那么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星际战争发生过的情景能够被我们观测到吗?其实这一点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要观测到其它星系发生的星际战争,除了距离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这个星际战争的规模如何?如果只是小规模的战争,产生的能量波是很难被我们观测到的。即使是在比邻星系发生了星际战争,如果规模太小,我们也无法观测到。那么什么样的能量级别才有可能被我们观测到?类似于恒星爆炸这样的超星系爆发能量。
可能有人会问,人类文明能够爆发出如此强大的能量波吗?或者什么时候能够实现这种级别的星际战争?
其实人类的“大伊万”已经几乎有这个潜力了。
我们永远不要小瞧科技的可怕力量,这个宇宙的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范畴,而科学(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根据这些科学系统知识所要反映对象的领域,主要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形式科学和交叉科学)是凌驾于宇宙一切规则之上的伟大学问。
(https://www.tyvxw.cc/ty28239940/43111560.html)
1秒记住天意文学网:www.tyvx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tyvxw.cc